第三节 兴 趣
一、兴趣的概念和种类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也是人用以评价事物好恶的内心尺度,它会推动个体的认识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例如,兴趣会成为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动力。人对有兴趣的事物重视并心向神往,给予优先的注意,从中体验积极的肯定情绪。
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我们称之为爱好。兴趣和爱好总是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表现为对活动的倾心和迷恋。例如人在感兴趣的或爱好的活动中,会全身心地投入,通过主观努力,有所收获,让人感到欣慰和满意等。
兴趣与需要、动机有密切的联系。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通过实际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需要种类繁多,因人而异,人的兴趣也就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人的需要改变了,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改变。但是需要不一定都表现为兴趣。例如,睡眠的需要,不等于人们有睡眠的兴趣。动机与兴趣也密切相关。它们都来源于需要,以需要为基础,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都是行为的动力源泉。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集中表现,是学习的强化剂。生物学家达尔文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动物的强烈兴趣,对动物观察,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学生兴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有些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感兴趣,有些学生对实用性知识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文艺、体育感兴趣,有些学生对研究感兴趣等。从兴趣的广泛和稳定性看,有些学生兴趣稳定专一,有些学生兴趣发生快而容易转移。中学生兴趣已经明显分化,兴趣倾向不同。兴趣往往对学习各科具有选择性态度,表现为对不同学科的特殊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对某门学科形成了稳定的中心兴趣,推动他们勤奋刻苦的学习或深入钻研下去,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在实践中进行。
(二)兴趣的种类
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例如,对踢足球、打篮球活动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和目的的兴趣。间接兴趣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具大的推动作用。
2.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个体兴趣是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与人的价值观、活动中的愉快情绪体验有关联的。情景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种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这种兴趣持续的时间较短。
3.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消极兴趣是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积极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在积极兴趣的推动下,人们积极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
二、兴趣的品质
(一)兴趣的指向性
兴趣的指向性是指兴趣指向的对象和内容。兴趣总是指向一定的现象或对象。兴趣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需要、知识水平、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人们兴趣的性质。这个兴趣品质是形成其他兴趣品质的前提。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文学感兴趣,有人对体育感兴趣等。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
(二)兴趣的广阔性
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范围的大小,即兴趣的广度。兴趣广泛的人几乎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会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获得广博的新知识,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兴趣贫乏的人所接受的知识有限,生活单调、平淡,把自己限于狭小的圈子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马克思说过“人类的一切东西对我都不陌生”,反映了马克思兴趣广泛和知识渊博。广泛的兴趣可让一个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并为知识渊博打基础。广泛的兴趣应该和中心兴趣紧密结合,才是优秀的兴趣品质。中心兴趣可使人获得深邃的知识,发展个人特长,创造发明。它对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兴趣的稳定性(www.xing528.com)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和稳固程度,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可使人潜心钻研问题,锲而不舍,取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兴趣容易转移的人,是一个没有恒心的人,往往使学习、工作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稳定的兴趣不仅使人行为产生高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中心兴趣。稳定的兴趣往往与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
(四)兴趣的效能性
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实际活动产生作用的大小。要把兴趣变为活动的动力,在实际行动中加以实现,不能仅停留在期望、等待和静观的状态,必须要有行动的决心,使兴趣发生实际效果,成为有效的兴趣。兴趣的效能性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感到自觉的需要。有需要的兴趣才能让人们深入钻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兴趣才具有巨大的效能。兴趣对人的行为的动力作用,从价值效果来看,有积极的和消极两种。凡是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有价值的,推动作用较大的兴趣,即积极兴趣。凡是对人的行动结果不产生有价值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兴趣,或妨碍学习活动的兴趣,即消极兴趣。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兴趣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通过各类活动进行。
(一)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学生对所学各科产生的直接兴趣,有赖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第一,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与趣味性,难易适当。第二,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是激发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兴趣。
(二)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会闷得发慌,但要记住,在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当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应当教育儿童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没有趣味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责任而做的事。”的确,学习中确有许多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但又很重要的知识。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意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大到为什么学习,小到一门课、一个概念、一个公式等的价值与意义,激发他们自觉地学习需要,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间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已经能够把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社会需要及自己的前途联系起来,他们具有很多的间接兴趣。例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他们愿意参加虽没有直接兴趣,但必须参加的活动,能够积极地去掌握没有直接兴趣,但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间接兴趣可成为支持学生为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兴趣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生可自由选择,自愿参加,自主活动,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活动看作“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因此,教师必须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
(四)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培养兴趣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点,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对于兴趣容易激发却难以持久的学生,可逐步要求他们长时间的坚持一项活动,并且做到不受其他更有趣活动的引诱,使兴趣趋于稳定。对于兴趣贫乏,生活单调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接触社会生活,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对于兴趣广泛,缺乏中心兴趣的学生,要启发他们明确主攻方向,引导他们向某一中心兴趣发展。对于兴趣缺乏效能的学生,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把兴趣付诸实际行动,激活兴趣的动力性。对于兴趣过早分化,偏科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他们理解全面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纠正偏科现象。对于对某种活动有特别浓厚兴趣且有特长的学生,应加强辅导,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需要?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什么是动机?动机的引发条件是什么?简述动机的功能。
3.什么是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什么是兴趣?兴趣的品质有哪些?
5.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