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第二版):需 要及其影响

心理学(第二版):需 要及其影响

时间:2024-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念(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人感觉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有利于身心健康。基本需要的受挫,会导致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动物的需要只是满足于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生理需要。性需要和性行为对于有机体是有益的,但同时也是必须予以控制的。

心理学(第二版):需 要及其影响

第一节 需 要

一、需要的概念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人感觉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对自然和社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以此适应社会,取得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平衡。例如,人们为了生存,需要衣食住行,需要知识和能力等。所以,需要总是反映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要求。而且人类的需要总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人类总在追求着某种客观事物,没有客观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个体通过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维持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样,需要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内部不平衡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了个体对内部或者外部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这是需要的根本特征。需要是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形成一种力量,驱使人们去活动,去实现需要。需要越强烈,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对活动越有推动力。没有需要,就不会有人的一切活动。而且需要永远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消失,有些需要是在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进行新的活动。有些需要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例如人的生理需要是循环往复、一至无穷的,人存在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生理需要。人类社会就是在需要的推动下,不断文明发达、昌盛,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只要有人的生命存在,需要就不会停止。

需要是人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需要推动着人对有关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并调节和控制着个体认识过程的倾向。当人认识和评价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意义和价值时,往往是以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需要也是产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人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体验到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就会产生否定的态度,体验到消极的情绪。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要了解一个人的人格,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的需要倾向性以及需要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需要也推动着人意志的发展。为了满足需要,个体要从事一定活动,克服一定的困难,实现预定目的,从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个性倾向性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例如,动机、理想、信念等都是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需要常常以动机、兴趣、愿望和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促使人们朝着一定方向前进,追求一定目标,并通过行动求得需要的满足,调节着个性心理特征。

(二)需要的特征

1.需要的对象性

需要具有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活动本身,也可以是活动结果;可以是追求某种事物或观念,也可以是避开某种活动或观念。需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个体发展的阶段不同,需要的内容有所不同。儿童时期需要游戏、友谊;青年时期需要爱情和职业;中年人需要事业成功和子女成才;老年人需要延年益寿和儿女的亲情关怀。

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有利于身心健康。基本需要的受挫,会导致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例如,进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注意力下降,性格变得忧郁、淡漠、自卑、神经过敏、暴躁、易怒等。睡眠和觉醒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不仅会影响注意力,而且会影响记忆力和情绪,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暴躁、易怒等。

2.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只是满足于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生理需要。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人满足生理性需要的方式也与动物有根本的区别。人在满足自己生理性需要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生产,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对象,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需要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今天,饮食不仅是一种生理性需要,也具有科学的讲究,同时也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使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并且,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是在消极的适应中得到满足,而是在积极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无不受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它总受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的约束。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二、需要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需要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的反映,又叫做生物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它是人类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必须满足的需要。它主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需的一些需要,例如,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需要和觉醒需要、排泄需要、性需要、安全需要和运动的需要等。生理性需要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性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它与饮食需要、睡眠需要、觉醒需要有所不同。它虽然不像饮食、睡眠那样对个体的生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它是维持种族延续所必需的。饮食、睡眠等需要能补充有机体内的缺损,是有机体恢复能量的过程;而性需要则是有机体消耗能量的过程。性需要和性行为对于有机体是有益的,但同时也是必须予以控制的。人类性需要除了生理因素外,还受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睡眠的需要是有机体在疲劳后产生的需要。它使个体由活动状态趋向休息状态,这是睡眠的需要与其他需要的不同之处。睡眠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剥夺了这个需要,人就会无法忍受,甚至会造成精神疾病。

总之,生理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

2.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劳动的需要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条件。社会性需要除此之外还有:交往需要、成就需要、友谊需要、求知需要、尊重需要、权力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人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是人类特有的高级需要。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并接受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社会性的需要。例如,当今社会人们对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就是社会需要在每个人身上的反映。社会性需要也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广泛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社会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人们的社会性需要会有所不同。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的需要各不一样。

(二)根据需要满足对象的不同,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

它是人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性需要,也包括社会性需要。例如,人们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科研仪器、娱乐用品的需要等。

2.精神需要

它是人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它包括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等。在这众多的需要中,劳动和交往的需要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研究表明,交往需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条件。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人际交往就会影响人心理的正常发展。

三、需要理论(www.xing528.com)

(一)勒温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假定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了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产生解除紧张的需要或想恢复平衡的某种行为的动机。勒温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紧张—移动—缓和的连续性表现。紧张—移动—平衡和需要—活动—缓和是相似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活动,以使需要得到满足。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压力可以引起心理系统的紧张;需要满足后,紧张心理系统就会得到解除。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动机受到阻碍,心理系统的紧张就会保持一定的时间,并使人具有努力满足需要或重新实现目标的意愿。勒温还把需要分为两种类型:需要和准需要。需要是指客观生理需要;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着实际影响的需要。勒温认为一般需要是指准需要,并且每个人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

(二)默瑞的需要理论

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默瑞把需要看作个性的中心概念,并用来说明个性的动力结构规律。默瑞认为需要就是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引起一系列行为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绪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需要这种力量会渗透到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调节控制着其他心理活动。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是个体行为所必需的。需要和个体的不平衡状态相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个体总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因此需要经常推动着个体活动的进行。默瑞认为人类各种需要之间相互作用,人类的全部需要是一个系统。他还把人类需要系统和环境系统联系起来,并把他们纳入一个动态系统中。认为人类的主体和环境压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动机是个人的需要和压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需要是行为倾向性的因素,压力是行为促进性的因素。个人需要和环境影响相互结合,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

默瑞对人类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分类。认为最简便的是把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即身体能量需要,它涉及生理的满足,也叫内脏性需要。例如,对空气、水、食物等的需要。另一类是次级需要,即心理能量的需要,心因性需要。它涉及精神或情绪的满足,例如,对成就、交往、尊重、秩序等的需要。心因性需要是在内脏性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各种需要的重要性对每个人是不同的。内脏性需要是与个人生存直接相联系的,是最为重要的。各种需要将按照他们的重要性依次得到满足。最为强烈的需要将率先得到满足。

默瑞列举了20种人类代表性的需要:贬抑、成就、亲和、攻击、自主、对抗、防御、恭敬、支配、表现、躲避伤害、躲避羞辱、培育、秩序、游戏、抵制、感觉、性、求援和了解。每个人这些需要的程度是不同的。各种需要之间有融合、互补、冲突的现象。每个人都有一个需要层次,各种需要在重要性上有所区别,其中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基本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

默瑞还认为,明显的需要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行为的经常性、持久性和强烈性而直接测量出来。隐蔽的需要必须用间接的方法测量。他和摩根于1935年共同设计了主体统觉测验(简称TAT)来测量被试的需要。默瑞认为人们在对非常爱美的图片进行想象时,会与个人的经历相联系,会不知不觉地把个人的内心愿望、理想和需要以及内心冲突等通过故事情节投射出来。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需要是自发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发的成长潜力。每个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需要驱使的。马斯洛还提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人类的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出现更高层次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需要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渐演进的过程。马斯洛认为,每一时刻人总是有多种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构成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对行为具有积极推动的力量。马斯洛开始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两个层次,共有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见图7-1。

图7-1 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式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有机体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也是最有力量的需要,是其他需要的基础,它包括人类对水、食物、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需要,促使人类的求食、睡眠、配偶等行为。中国有句古语“衣食足,知荣辱”。在满足了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安全需要便显露出来。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对安全的环境、稳定的秩序、受保护以及免受恐吓、焦虑和伤害等危险折磨的需要。安全需要驱动人类寻求帮助,避免疾病、恐惧、焦虑等行为。安全需要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需要,它在儿童的身上尤为明显。儿童需要稳定的生活常规,生活较规律、固定,对未来有计划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不和睦,众多意外事件的干扰,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定,不可预测感和不安全感,让它们胆惊受怕,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马斯洛认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低级需要,是更为有力的、更为强烈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在满足前两者需要的基础上,个人开始有了交往的需要,即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这种需要驱动人们产生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接纳、爱护、关注、鼓舞等行为。归属与爱的需要使人们渴望在群体中与同伴有深厚的关系,能被承认和接纳,不被孤立和疏远。爱是人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包括相互依赖。马斯洛认为,成熟的爱是两个人之间健康亲密的关系,彼此关心、尊重和信任,与性爱是不同的。缺乏爱会使人孤独和空虚,会抑制成长及其潜力的发展。

4.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有自尊和他尊。自尊是指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许,包括有自信心和能力,有本领,个人产生了适应、胜任工作支配他人和有信心取得成就等情感。他尊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表现在有成就、地位、名誉和别人的赏识与注意,从而产生了威信、认可和地位等情感。

5.认知需要

认知的需要实际上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人类想了解、探究客观世界的需要。是人类高级需要之一。

6.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对秩序、对称及美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类的本性,它有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这个需要在自我实现者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7.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的成长、发展、利用潜能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表现为个人潜能的极度发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达到了自己理想的、尽善尽美的境界。即一个人所作所为符合自身的本性。它一般是中年人、年长的人或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的特有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实现就是个人的奋斗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境界。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马斯洛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是自我实现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在归属与爱和尊重的需要层次上度过一生。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称为缺失需要,因为他们多数是在缺乏的情况下产生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体在追求人生存在价值过程中产生的,是高级需要,称为生长需要。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级需要,是人类和动物界共同具有的;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其他需要居于中间层次。马斯洛又把以上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三个大的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在后期研究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全新的需要,即发展需要,包括有意义、自我满足、轻松、丰富、正义、美、独特、善、乐观诙谐、活跃、真实等。

马斯洛的理论较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发生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基本上反映了人类需要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区分了动物与人类的需要,这些都是合理之处。在管理领域和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他把人类的需要看成是先天的本能需要,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抹杀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