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志在行为中的作用及意识的能动性

意志在行为中的作用及意识的能动性

时间:2024-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意志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可见,认识是意志的前提和基础。冲动行动和本能行动因不能被意识控制和调节,所以属于不随意运动,是缺乏意志的行动。受意志组织和控制的行动是意志行动。

意志在行为中的作用及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节 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动物虽然也作用于环境(老鼠挖洞做窝、乌贼喷出墨汁干扰敌人等),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以前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上它们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的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所以,如果说感觉是外部刺激向意识的转化,那么意志是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目标(如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掌握知识技能等),改造着世界,人的生活意义正是在追求和改造之中。意志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关系,社会生产劳动为意志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并且提供了可能。劳动的社会性是意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紧密联系,所以人们也把有意志参与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人类独有的行动。

但是,并非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比如,人为了清除气管内的分泌物或异物而咳嗽,手遇火而缩回,以及一些无意的动作(吹口哨,摇头叹息等),由于没有预先确定的目的,不是意志行动。只有预先就有确定目的,由目的所支配、调节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例如,当手烫伤后迅速涂上药物(为减少痛苦);学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坚持每天背诵英语单词;教师克制自己不良情绪的发作,耐心教育学生等,这些都是意志行动。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意志调节作用的这两个方面在人的实际活动中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为了事业,人们可以抑制住憎恨和嫉妒心,能控制住失败的痛苦、愤怒而发奋图强、坚持工作。正是通过发动和制止这两种作用,意志实现着对人的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它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和精神状态。

医学实践和生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心律的快慢,血压的高低、肠胃的蠕动声甚至脑电波活动的节律,经过学习,即经过生物反馈的训练,也可以随意地调节。生物反馈能使病人通过十分灵敏的电子仪器所显示的生理变化的情况,学会控制自己过去所不能控制的自主性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967年米勒(E.Miller)用操作训练的方法对各种内脏进行的控制研究获得成功。1970年卡米亚(J.Kamiya)通过铃声训练使一病人能够控制脑电活动的节律,生物反馈的研究说明了人的意识能动作用已从改造客观世界发展到改造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意志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意志行动的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明确的目的性

意志行动是人经过深思熟虑,对行动目的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所采取的行动。它不是勉强的行动,也不是一时的冲动。个体对任务、目的的认识越明确,就越能意识到这一目的的社会意义,他的意志就会更加坚定。可见,认识是意志的前提和基础。意志的自觉目的性有两个根本的特点:一是确定的行动目的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二是行动目的服从于社会公认的社会行为准则。个体不论参加何种社会活动,都要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观是决定其意志行动自觉性的根本依据。意志水平正是以这种自觉目的性水平为转移的,目的越明确,社会意义越重大,意志表现的水平就越高。

(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所谓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志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性的运动,是学会了的、较熟练的动作。冲动行动和本能行动因不能被意识控制和调节,所以属于不随意运动,是缺乏意志的行动。学生举手发言、用脚踢球、弯腰做操;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运动员在球场上跑位、投篮;战士投掷手榴弹、射击等都属于随意运动。人们掌握随意运动的程度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容易实现。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与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分不开的。例如,在寒冷冬天的早晨仍能按时起床,身体不佳时坚持上学或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等,都是克服一定困难的具体表现。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指标。

困难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前者是政治上、气候上、工作上的条件障碍或某种活动要求太高,以及受到他人的讽刺、打击等外在条件的障碍;后者是指消极的情绪、知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思想矛盾、情绪干扰、懒惰等或对采取的决定产生怀疑等主观障碍。一般说来,外部困难必须通过内部困难而起作用,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个体就必须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觉的调节。

三、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受意志组织和控制的行动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复杂的自觉行动,它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斗争、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做出实现意志行为的计划,以及通过意志努力实现所做出的决定。意志行动过程可以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这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也是准备阶段。它是完成意志行动的不可缺少的开端,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行动的方法、步骤。做出决策的过程有着丰富的心理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品质

1.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又称动机斗争。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但由动机过渡到行动的过程可能是不同的。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动机几乎是直接过渡到行动的。这时,行动的目的是单一的、明确的,通过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就能实现。在较复杂的意志行动中,人的动机往往非常复杂,在许多场合,人同时产生引向不同行为的几种动机。这时,如果它们彼此不相矛盾,就不会发生动机冲突;如果这些动机是彼此对立的,或只能在同一时刻实现,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同时实现时,就会发生动机冲突。

常见的动机冲突从形式上看有四种类型:①双趋式动机冲突。这种冲突形式是由同时存在的两个不同目的,因不能同时实现而引起的动机冲突。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种冲突的解决,必须放弃其中一个目的。②双避式动机冲突。这种冲突形式是由同时存在两个不愿面对的问题而引发的。例如,有的学生既不愿用功学习,又怕家长责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企图摆脱这种困境,但往往不能如愿,必须选择面对其中一种困境。③趋避式动机冲突。当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一目标时,就会产生趋避式动机冲突。例如,曹操的“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④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这是两个趋避式动机冲突混合而成的复杂模式。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报考职业前景好而自己并不喜欢的医学专业,还是报考自己喜爱而条件艰苦的地质专业。这种动机冲突会引发个体剧烈的思想斗争,能全面考验个体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心理成熟水平。

动机斗争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如果相互矛盾的动机都不很强烈,而且不论做出何种选择对人都没有什么原则性意义。例如,利用周末的一点时间是给父母写信,还是阅读课外读物?这时,动机冲突并不激烈,而且不会持续太久,较强的动机通常战胜较弱的动机。有时,相互斗争的动机都很强烈,做出任何一个决定对人都有原则性的意义。例如,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做出最后的决定。此时,做出何种决定都会充分反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同时,动机斗争过程也可以明显看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意志坚强的人善于原则地、深刻地权衡各种动机,并且及时地选择正确的动机;意志薄弱的人,则常常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状态,做出决策后也很容易改变。一个人业已形成的信念、理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都对动机斗争的过程起着制约的作用。

2.确立行动目的

动机冲突解决以后,就会引发确立行动目的的活动。每一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在行动之前预先提出来的。缺乏行动的目的就会丧失随意性,没有适当的目的性。

人们常常同时有几个彼此相互抵触的目的,我们只能确定其中一个作为当前的行动目的。目的之间常常存在尖锐的矛盾,造成心理冲突。只有及时做出决策解除心理冲突,正确的目的才能确立。要有效的解决由目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冲突,首先,要以正确的动机为基础,克服各种患得患失的想法;其次,要面对现实,权衡利弊,冷静分析估价目的远近主次;再次,通过意志努力,增强信心,果断做出决定,迅速选择正确的行动目的。

行动目的,一般有远近之分,且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外语学习的近期目的是掌握外语单词,形成基本的听说、阅读和写作能力;它从属于熟练运用、达到精通外语这一远期目的。近期目的是实现远期目的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而远期目的是意志行动的最终目的和新的起点。较近的目的容易明确,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利于意志行动的产生。目的越远,社会意义越大,引起的意志努力也会越大,远大的目的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力量。因此,正确的行动目的,应该是远近结合的。

3.选择行动方法

在意志行动中,因情况的不同,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是不同的。有时一提出目的,就可以确定行为的方式、方法。这种情形一般发生在较熟悉的行动过程中。而更多的情况下,实现同一目的的方式和方法并不只是一种,这时就需要做出选择。为了使所做出的选择是合理而有效的,就必须在选择之前做到全面了解、比较各种方式和方法可能导致的结果及其优点和缺点。如果对情况了解不够或知识经验不足,主体就会出现犹豫、摇摆不定,不能迅速做出决定。有时,某些方式或方法符合自己的愿望,但却有违道德或行为规范;而另一些方式或方法虽是正当的,却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或做出更大的牺牲。例如,学生在考试或完成作业时,是抄袭别人的呢,还是经过自己努力做出答案呢?对于这样的两难问题,做出最终的选择需要依赖诚信的力量。

方法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人的意识水平会影响方法的选择。方法往往是一个人的认识、感情等多种心理机能的综合产物。人在选择方法时既要考虑到主观的必要性,又要分析客观的可能性;既要发挥最小代价、最高效率、最好效应完美结合的有利原则,又要符合社会道义、政策、法律、信仰及客观规律的有理原则;其次,动机水平也影响行动方法的选择。高尚的动机激励人们采取正大光明与合理的方法;被卑微动机左右的人往往“不择手段”、靠投机取巧达到目的;再次,个人的知识经验的是否丰富也会影响手段、方法的选择。凡知识经验不足或经验肤浅的人,常常沿袭落后、低效的手段与方法,不能选择现代化的、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4.作出决策

经过动机斗争,权衡行动目的和行为的方式、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可以以一定的标准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或最满意的方案。影响做出决定的因素,主要有:①预测由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某种行为的有效性;②一个人当时的期望;③外界环境的诱因价值;④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同,个人所作的决定也就不同。

作出意志行动的决定也会有反复。如果作出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又有充分的根据,就可能不发生和少发生反复。如果没有经过仔细权衡,或是因从众、随大流儿而做出的决定,就会因为一些具体困难而推翻决定。经过深思熟虑、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是较自觉地做出的决定,是与完全理解所要采取的行动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必要性的问题实质相联系的。因随大流儿而做出的决定往往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是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的表现。一些人在行动过程中思想摇摆,就是因其对自己所作决定的意义缺乏实质性的认识,因而不能坚持执行自己的决定直至完成。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环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意志行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现实,只有执行所采取的决定,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如果只停留在决定上而不付诸执行,那就没有意志行动了。即使动机再高尚,目的再美好,方法再完善,如果没有行动,这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意志活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按原计划采取积极行动以利于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是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例如,学生要执行按时完成作业的决定,一方面要按原定计划,积极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制止引诱它脱离预定轨道的行动。科学家为实现预定的科研任务,一方面要按原定计划进行艰苦持续的工作;又要放弃那些与事实矛盾的假设。达尔文说:“我经常努力于解放我的智慧,以至于放弃任何方便的假设,即使是我最喜爱的(我忍不住不对每一对象提出的)假设,只要它与事实矛盾。”

人们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外部困难。如冬季坚持户外长跑,会遇到严寒的袭击和生理的疲劳;完成一项工作常出现缺乏工具和其他不利条件的困难;进行一项革新,常遇到别人的怀疑甚至反对等。客观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使行动的进行发生困难。意志行动必须克服这些困难,贯彻既定的决定。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发生外部困难也会引发内部困难。如,由于客观事物的新变化使已放弃的动机、目的、方式方法重新活跃起来,对抗正在进行的行动;也可能产生新的动机、目的和方法,和正在执行的目的、方法斗争下去。

意志行动中困难的克服,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是有效的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一基本条件,就会在困难面前发生意志的动摇,轻率地改变决定,不能坚持达到目的。可见,如何克服困难是一个人意志力的表现。(www.xing528.com)

实现所做出的重大决定必须克服困难,有时还需要改变原先的决定,根据新的决定采取行动。意志不仅表现在善于坚持贯彻既定的决定上,也表现在善于在必要时果断地放弃原来不符合客观情况的决定,采取新的步骤。在实现决定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也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最后必须指出,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是一环扣着一环的统一结构。在实际行动中,这两个阶段常常是彼此紧密联系和反复交织着的。

四、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任何一个想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都要通过意志磨练,不断克服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只有意志顽强的人才能不断战胜困难,在逆境中成长。坚强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1.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这种品质反映着个体的坚定立场和信仰。它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也是产生坚强意志的源泉。一个具有意志自觉性的人,他在行动中,能积极主动的完成预定的目的和任务。一个革命者的纪律行动,就是意志自觉性的表现。因为他能意识到严格的纪律是战胜敌人,完成革命大业所必需的,因此他能自觉的遵守纪律。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一方面不轻易接受外界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与自觉性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受暗示性强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会表现出积极性,而且他们很快屈从于别人的影响,对别人的思想、行为会不加批判地接受,轻易改变行动目的,缺乏原则性。独断性较强的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独立的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实际是既未掌握客观规律,又不听别人的忠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直至碰壁。受暗示性强和独断性强都是没有真正意识到行动的意义的缘故。

2.果断性

这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品质。它是适时采取决断的意志品质,以自觉性为前提,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条件。具有果断性的人善于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明辨是非真伪,能迅速而正确地做出行动决定。这一品质在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应如何把握转瞬即逝的机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武断与优柔寡断。武断往往是由于缺乏思考而轻举妄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计划实施的可能性,也不考虑后果,在主观上仓促决定,贸然地根据目的进行行动。优柔寡断地人的思想情感是分散的,他们没有力量解决思想和情感的矛盾,不能把思想、情感引上明确的轨道。他们在各种动机之间,在不同的目的、手段之间摇摆不定,迟迟作不出取舍。由于患得患失,踌躇不前,他们常常怀疑所做决定的正确性,担心实行决定的后果,或者做出决定后又不能坚决执行,当他们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又可能任意地遇上什么,就选择什么。

3.坚持性

坚持性又称坚韧性、顽强性,它指个体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在行动中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永往直前,顽强地克服达到目的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方面的品质。意志的坚持性一方面表现在善于对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原因的干扰,做到面临各种干扰,不为所动;另一方面表现在善于长久地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例如,煤矿工人杭平在井下挖煤时,因地面连降暴雨引发洪水灌入坑道而被困井下。在多方组织的抢险下,在矿道中被困33天13小时的杭平得救了。在这期间,帮助他活下来的有带矿灯的安全帽、眼镜、铁锨、雨鞋、洪水、驮煤的骡子(他用眼镜片做刀吃掉了骡子)和求生的信念。居里夫妇在手工条件下研究,冶炼了8吨铀矿石以后才制成第一克镭。多年的艰苦劳动是居里夫人科学活动的特点。

与坚持性相反的特征是顽固、执拗。顽固的人只承认自己的研究、自己的论据,尽管这些论据是错误的或不好的,仍然一意孤行。然而,他们不能长期控制自己的行动,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决定。这种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品质,也是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4.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活动等方面的品质。它是根据正确的原则指挥自己、控制自己,保证自己在可能或顺利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骄不躁地完成任务。有自制力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不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能激励自己前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克己、忍耐。具有自制力的人,组织性、纪律性特别强,情绪较稳定,学习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甚至臻于忘我的境地,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工作中能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付出巨大的代价,做出重大的贡献,赢得最后的成功。例如,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卡尔·施密特在工作时不幸被毒蛇咬中,同事都已下班,急救药物没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平静下来,记录下垂危的感觉:“体温很快升到39.5℃,胃剧痛、燥热、耳鸣,睁开眼时眼皮疼,……四小时过去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他用生命为其他科学家留下珍贵的蛇毒研究资料。

和自制力相对立的特征是任性、怯懦。前者是对自己行动不加约束,任其兴致所至;后者在行动时畏缩不前,或因情况变化而惊惶失措。这两种特征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自制力是意志的很重要的品质,对于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不厌其烦、心平气和地向不守纪律的学生说明其行为的不当之处,鼓励学生改正缺点,追求上进。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同个性的其他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行为作风。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教育与锻炼及社会道德风尚、习惯的影响分不开的,是在他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二)意志的培养

坚毅的品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和实践锻炼培养的结果。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只有目标远大的人,才会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以求达到最后的目的。革命的意志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手段。目的越高尚,理想越远大,行动中的意志就更能有良好的表现。所以,培养意志品质首先必须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讲明提高成绩的远景。要使远近的目的结合起来,如果只有长远的目标,容易使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引起灰心丧气,放弃目标,从而无所事事;如果只有短近的目的,生活就会缺乏意义,只看眼前得失,这样的个体是不可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

此外,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内外障碍的克服与否,或者是目的的实现与否都会引起情感。情感在意志的支配下又可变为行动的动力,去促进人们克服困难和坚持实现目的。例如,对他人的非议、造谣,有责任感的人会最大限度地与之斗争;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可以克服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刻苦攻关,为科技进步、祖国繁荣奉献自己。意志靠情感来推动,情感是意志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加强意志。当然,反过来意志也可控制情绪感。所以,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固然离不开理论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考验。意志力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在克服困难中得到提高。那些对个体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不会带来愉快的或者困难较大的活动,更能使人的意志得到巩固和受到锻炼。活动有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因为当人负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时,必须做出意志努力。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的组织活动,在活动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常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更应在集体中提供机会加以严格要求,而不能把他们排斥在集体之外。

为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赞扬、勉励、提出榜样和介绍锻炼意志的方法,对他们作具体的指导。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有利于锻炼意志。必要时教师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组织违反纪律的活动,以改正不良行为,也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但是,应以赞扬、激励为主。

为锻炼意志,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从克服小困难开始,随着活动的展开逐渐提高要求,直到有效果为止。太难或太容易达到的要求,忽有忽无的要求都不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3.针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对于十分执拗与顽固的学生,教师应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对于过分的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教师要提高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坚韧精神。

4.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在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自我锻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个体发展中,通过自我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克服懒散等不良品质,并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师长期严格要求和监督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锻炼的结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能力。当学生在行动中遇到困难而有所灰心时,可鼓励他们自己给自己下命令,“再来一次”、“再坚持一下”。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情绪与情感?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消极的激情有那些不良影响?如何防止消极激情?

3.什么是意志?意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简述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5.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

6.分析自己的意志有哪些优良品质和不足?应如何锻炼自己的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