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注意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研究表明,在1/10秒的时间内,人眼只能知觉对象一次,因为在1/10秒内,人的眼球来不及转动,注视点来不及转移,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人能知觉到的客体的数量,就是这个人的注意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心理学中最早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之一。1830年哈密顿(W.Hamilton)最先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小石子,让被试在一瞬间辨认其数量,结果发现当小石子超过6个时,被试就不容易一眼看清。如果把小石子分成2个、3个或者5个一堆,被试也只能一眼数清6堆以下的数,原因就在于这时人们会把一堆石子而不是一个石子看为一个单位。后来,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做实验,证明在1/10秒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对象的特点是影响人的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在注意任务相同的情况下,注意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会有一定的变化。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彼此间整体性越强,颜色大小相同,形态相似,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对象越分散,排列得越无规律,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在注意对象相同的情况下,个体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不同,注意广度也会有一定变化。一般来说,活动的任务多,注意的范围就小,活动的任务少,注意的范围就大。例如,用速示器呈现一定数量的汉字,提出两种不同的任务,一种只要求说出是些什么字,另一种则必须指出字的写法上的某些错误。结果,前者所把握的汉字的数量要比后者多些。这是因为后者所提出的任务比前者复杂和困难得多,要说出汉字写法上的错误,就要更仔细地辨别每个字的细节。因而,这种情况下,注意的范围就缩小了。
注意的广度还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比如,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课文时,常常是一字一字地读,但中学生、大学生阅读课文时,常常是一组词一组词地读,甚至是一句一句地读。说明知识经验越丰富、越熟悉的东西,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知识经验越贫乏、越生疏的东西,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注意范围的扩大,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某些特殊的职业,比如排字工人、打字员、驾驶员、体育裁判等,都需要较大的注意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心理活动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也叫持续性注意。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教师在上课时把注意集中在讲课上等等,这些都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注意的稳定性是顺利完成各项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工作准确无误、安全高效的保障,没有稳定的注意,人们就难以完成任何实践任务。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它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实验证明,对某一对象的注意在半小时后就发生明显衰减,这种衰减一般是在作业开始后20到35分钟出现,而最初15分钟的注意的下降幅度,是最后下降水平的50%左右,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总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因此,注意也表现出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这叫做注意的起伏性或动摇性。注意的起伏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或分心是指注意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干扰而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而注意的起伏是指注意并没有离开当前的事物或活动,只是注意集中的程度一会儿加强一会儿减弱。一般情况下,注意的起伏不会影响当前的学习与工作活动,而注意的分散则不利于当前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意的稳定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当注意的对象和行为有所变化时,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保持不变。例如,学生钻研某一问题时,一会儿思考,一会儿看教科书,一会儿查资料,一会儿又动笔书写。接触的事物和从事的活动经常在变,但活动的总方向不变。因而注意仍是稳定的。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例如,把一只表放在距离被试耳朵一定距离的地方,使他刚能隐约地听到嘀嗒声,被试会有时听到表的声音,有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就是注意的起伏现象。
注视“双关图”(图5-1),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注意的起伏:当我们注视它时,会觉得时而小的方形凸起,时而小的方形下陷。在不长的时间内,两个方形的位置会跳跃式地变更。但只要把它想象为一个有实物意义的图形,比如一个台座(这时顶端好像向着我们)或一个空房间(这时顶端好像背着我们),这样就有助于把注意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图5-1 注意的起伏现象
注意的起伏,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的周期。注意处于正时相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被试感觉有刺激或刺激增强;注意处于负时相表现为感受性降低,这时被试就感觉不到有刺激或刺激变弱。注意每起伏一次平均为8—12秒钟。如果百米赛跑的起跑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之间相隔时间太长,那么由于运动员的注意动摇可能使成绩受到明显影响,如果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之间只隔2—3秒钟,则可以避免这种不良后果。
注意的起伏与感觉器官的适应、呼吸、心跳和神经活动的节律性等有关,是难以克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感觉不到注意的起伏,并且对大多数活动影响不大。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有关。一方面,注意对象的特点对注意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注意对象的内容丰富、复杂多变,注意就容易稳定。反之,注意对象的内容贫乏单调、静止不动,注意就容易分散。例如,人们欣赏一部精彩的电影时,尽管时间长达1个多小时,注意却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但要求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一个纸上的小黑点时,则很快就会发生注意分散的现象。另一方面,注意的稳定性与人的主体状态相关。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理解深刻的人,态度积极、兴趣浓厚的人,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的人,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的人,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反之,对活动的意义理解不深,缺乏兴趣,消极被动,意志薄弱,精神萎靡或心境不佳等,就难以使注意保持稳定。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在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求人们同时注意更多的事物,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形容这种状况的。谁能够把注意同时分配到较多方面,谁就能把握更多的事物,顺利地完成复杂的工作。例如,教师上课时边讲、边看、边板书;学生听课时边听、边记、边思考、边注视教师;女同志边看电视边织毛衣;汽车司机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或刹车,眼观道路上的交通信号、来往车辆和行人等,诸如此类“一心二用”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注意的分配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是熟练的、自动化的。由于人们对熟练的活动不需要更多的注意,因此,可以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从而实现注意的合理分配。如果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是生疏的、不熟练的,则会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实现注意的分配。比如一个学生连字都写不了,那么他就难以实现既听老师讲课,又记笔记的活动,就不能将注意很好地分配在听课和记笔记两种活动上。一个汽车司机,如果手、脚操作动作都不熟练,他就不能将注意很好地分配到观看道路上的行人、车辆、交通信号,就不能顺利完成驾驶活动。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形成固定的动作系统。由于长期练习使同时进行的不同活动之间形成了固定的动作系统,于是就降低了人对某一活动或动作的注意集中程度,从而使注意力能够分配到不同的活动或动作上。比如歌手表演时又弹、又唱、又舞,就在于弹、唱、舞之间经练习形成了互相联系的稳固的动作系统,使一种动作能引发另一种动作,以便将注意很轻松地分配在弹、唱、舞的不同活动上。
注意的分配,对于驾驶员、飞行员、乐队指挥、体育裁判等工作是十分需要的。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和锻炼注意分配的能力,是从事任何复杂劳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四)注意的转移(www.xing528.com)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第一节是数学课,第二节是语文课,根据新的任务学生主动地把注意从学习数学转移到学习语文上。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有意识地根据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后者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中心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
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快慢受下列因素的制约: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越高,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紧张程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
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是新颖有趣,越符合人们的需要、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和缓慢。
③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神经活动过程灵活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注意的转移要容易和迅速。
注意的转移对于人的各种活动都很重要。如果不能及时地把自己的注意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就会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意的品质存在着一定的个别差异。不同的人注意的广度、注意稳定性的程度、注意转移的快慢、注意分配的好坏,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主要是在不同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改善与提高。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注意品质进行分析,加强自我培养和锻炼。
二、注意能力的培养
注意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确的目的任务是唤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愈能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则愈能唤起学习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讲物理、化学的某些定理之前,先作实验,接着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又难以回答。这样作可以引起一种期待的心理,就容易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去考虑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避免或减少学生的分心,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能保持更久的时间。在向学生提问时,应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同学思考,然后再点明让个别学生回答,点名前应给其他学生提出任务,使个别学生回答时其他同学也保持高度集中而稳定的注意。
此外,教师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对唤起有意注意也起着重要作用。严格要求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意志薄弱的学生借助外因的影响集中注意。教师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建立正确的课堂常规等,都有助于唤起和稳定有意注意。
(二)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为教学服务,同时又要防止其消极的影响。
在教学环境方面,应尽可能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室内部的布置要简朴、整洁,不要过多地装饰和张贴;保持教室内部空气清新、光线充足;课桌、椅高矮适合学生的身体高度;教师的服饰要适宜、举止言谈要朴实大方。
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新颖性、科学性、系统性;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做到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应生动形象、简洁流畅、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能引人入胜;教态要自然,表情要丰富、亲切,富有感染力。适时地呈现直观教具,用感性形象吸引学生;在课堂秩序发生问题时,教师应用故意停顿和善意提醒取代强硬的批评,板书要整齐,字体要工整,还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三)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但是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互相转化,协同作用。如果只凭有意注意去工作,长时间的意志努力,会使人感动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不可能完成活动任务。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工作,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会分散,使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是需要的,并且总是交替进行着。在同一活动中,当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时,注意就能稳定而持久地保持在活动的对象上,直到任务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无意注意,教育就可能走向错误方向。如果只考虑有意注意,学习就会失去必要的吸引力。因此,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如一堂课的开始阶段,通过课前准备、组织教学、检查提问等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课堂的中心环节——传授新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引起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集中;老师讲授的内容逐步被学生理解,越来越有吸引力,学生全神贯注,自然而然地转为有意后注意;新课授完后,学生的注意易涣散,把学生的注意再转为有意注意,对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指导复习和预习都很有必要。
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如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求学生单纯地听、看、读、写、做,都不利于保持注意。只有把听、看、读、写、做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才有利于学生的注意保持。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地频繁地调换活动,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稳定持久的注意。
必要的工作速度也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断或教学速度太快,都不利于注意力的稳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不要讲新的内容。如果这个问题已经弄明白,就不应停留或中断,应该保持教学活动的紧凑、连贯、一环扣一环地继续下去。除此之外,教学内容应该难易适度,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削弱意志力。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有意注意?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4.什么是注意的分配?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5.注意的特征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6.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