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第二版):人类思维过程及与动物的本质属性比较

心理学(第二版):人类思维过程及与动物的本质属性比较

时间:2024-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经过比较,找出人的许多共同属性。最后,经过抽象,抽出只有人类才具有而动物所没有的本质属性: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吃、喝、睡等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抽象与概括的关系十分密切。

心理学(第二版):人类思维过程及与动物的本质属性比较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一、思维的一般过程

思维过程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操作方法,对事物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方法。例如,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时,常先将其分成几段,每段再分成几句,每句再分成几个词。通过分析活动,可以把实际上不能分解的事物在头脑里分开。分析活动,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表面开始向内部逐步深入下去。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组成成分、属性、方面、要素和发展的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例如,把几个单词组合成句子,把几个句子组合成段落,把几个段落组合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通过综合活动可以使人对事物获得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侧面,在实际思维活动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则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就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则越完美。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可理解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能找到的文章中心思想,也就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能是表面的认识。可见,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

分析和综合的对象既可以是客观事物,又可以是记忆表象,还可以是概括性的知识与语言材料。没有对象的分析,综合是不存在的。分析、综合既可以在创造性思维中进行,也可以在习惯性思维中进行。

(二)比较与分类

1.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里通过对比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人们经过分析和综合,认识了事物的许多特点和属性。为了进一步认识和辨别某一事物,还需要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与这一事物相似的或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点。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指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指理性认识的形式。这样一比较,学生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深入和准确了。

比较既可在同中求异,也可在异中求同。人们常从看似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点。例如,两个学生学习成绩同样好,经过比较发现: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将来搞好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另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出人头地。再如,中学生思想性格虽千差万别,但他们大多数是热爱祖国的。可见,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

2.分类

分类是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人们通过比较,揭露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概括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把事物集合成一个较大的类,又根据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将较大的一类划分为几个较小的类。结果,就把众多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大小类别,形成概念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分类必须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而且每次分类只能用一个标准。分类有实用分类与本质分类之分。实用性分类是人为的分类,是为了管理方便而选择某一属性(标准)而进行的分类。例如,图书馆里的目录有的按书名首字的笔划分类,有的是按作者姓名首字笔划多少来分类。这种分类虽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却很实用,查起来比较方便。本质分类是以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分类,是自然分类。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自然关系。例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就是本质分类。天文学的恒星分类,地质学的地层分类,生物学按生物物种亲缘关系所进行的分类,都是本质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

抽象是在头脑里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世界上的事物是十分复杂的,都是具有多属性、多因素的结构。从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抽出本质属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①通过分析,找出具体事物的个别属性。②通过比较,找到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共同属性又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分。③通过抽象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指的是这类事物所独有而为其他类事物所没有的属性。例如,要抽象“人”的本质属性,首先要对具体人进行分析,找出人的许多个别属性,如男人、女人、农民等。其次,经过比较,找出人的许多共同属性。如任何人都能吃、喝、睡、活动、说话、思考、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最后,经过抽象,抽出只有人类才具有而动物所没有的本质属性: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吃、喝、睡等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

2.概括

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若干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人”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的身上,就可提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就是人。这样就能概括出“人”的概念的内涵(定义)。任何概念、理论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

抽象与概括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无法对这类事物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与概括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抽象、概括都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化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用一般原理解释具体现象;②应用一般原理做作业;③用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具体化对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①它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具体化的思维活动中,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一般与个别结合起来,把具体和抽象结合起来,才能使认识不断深化。②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准确。具体化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它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实践过程。

2.系统化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方法。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系统。所以必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有计划地系统化,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动物,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种,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系统化的方法有划分、分类、编写提纲、绘制图表、编制单元小结和系统复习等。当然,这种系统化不能等同于系统论里的系统化概念。(www.xing528.com)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思维是在寻求问题答案之中进行的,它总是指向于解决某个问题。所以,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思维的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几个阶段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解决,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只有在感到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时,才积极地去进行思维。解决问题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时时处处都有,找出矛盾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经别人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人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实际生活中的有些问题是现成且很明显的,只要去寻找解决办法就可以了。例如,上级领导给下级干部布置的任务和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习题,就是这样的问题。但也有很多问题,虽然是客观存在着的,有的人发现了它,有的人却熟视无睹。例如,失去支持的物体就坠落于地的现象,不少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足为奇。但是,牛顿却从中发现了问题,并且深入钻研,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的思维活动的重要前提。

2.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后,还须进一步分析问题。问题往往包括许多局部的和具体的方面。分析问题就是把问题分解为局部问题,暴露出具体问题,再把区分出的问题,根据它们的性质加以归类,从而找出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实际上,分析问题就是暴露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的过程。明确问题就是明白地确定问题的范围和问题的核心所在,就是把不确定的问题改变为确定的问题,从只知道有问题到知道哪里有问题以及有什么问题。这样才可以使思维活动更有指向性和方向性,更有选择地再现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3.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经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刻找到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因为,一个问题的形成,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所以,要先提出假设,做解决问题的试探。所谓假设,就是关于引起一定结果的原因的推测。提出的假设愈合理,问题解决得就愈快。合理假设的提出,首先依靠对问题的明确程度。问题愈明确,选择的解决方案就愈有针对性,因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才愈大。其次依靠已有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愈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愈多。

4.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是检验假设。假设的检验,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际行动,即按照假设去具体解决问题。如果实际行动成功,问题得到解决,就证明了假设的正确,在这里既检验了假设又解决了问题。如果实际行动失败,就证明了假设的错误。例如,电灯不亮了,于是提出“保险丝被烧断”的假设,就可以亲自去检查总电门的保险丝,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这一假设是否正确。另一种是智力活动,也就是进行推论。这种方法用在不能用实际行动来检验的假设上。例如,军事指挥员对作战计划的考虑和下棋人对每一步棋下法的选择,就是事先在头脑中通过智力活动检验假设的过程。在检验假设过程中,如果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问题就得到解决。如果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需要重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合理正确的新假设的提出有赖于对以前失败原因的充分了解和具备思维的灵活性。当发现假设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立即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被老一套方法所束缚。例如,一个人丢了一串钥匙,十次检查口袋有没有裂洞,显然,其中九次是徒劳无功的。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方法,没有解决问题的任何可能性,决不能反复地去验证。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1.知觉的作用

问题情境中的物体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会有利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解决以已知圆半径为条件,求圆的外接正方形面积的问题中,由于两种不同画法的图形(见图4-1)造成了问题解决顺利与否的不同情况。图4-1A中,半径所在位置与正方形没有直接关系,于是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图4-1B中,半径所在位置容易被看作是正方形的一部分,于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图4-1 求圆外接正方形面积问题图

2.想象的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只有凭借适当的想象,才能清晰地分析问题和准确地解决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书架上自左到右依次并列着某一个作者的英文版全集,其中第一卷共有三百页,第二卷共有二百八十页。问在第一卷的第一页和第二卷的第末页之间共有多少页?”一个人如果不凭借想象的辅助作用,就很可能对这个问题得出似是而非的答案——五百七十八页。可是,如果他凭借再造想象的作用,在自己头脑中直观形象地研究一下这两卷书的具体关系,那么他就必然会得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零。所以,想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3.定势的作用

定势是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定势又叫心向。定势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妨碍问题的解决。

心理学家陆钦斯对定势做了专门的研究。在实验中,要求两组被试用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量出一定量的水,解决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见表4-2)。一种类型问题的形式,如A、B、C三个杯子容量分别为21毫升、127毫升和3毫升,要求量出100毫升的水。解决的办法,首先用水装满B杯,然后用B杯水装满A杯,再用B杯水两次装满C杯,B杯中所剩之水则为所求容量之水,其解决公式为:B-A-2C。另一类型问题的形式,如三个量杯容量分别为23毫升、49毫升和3毫升,要求量出20毫升的水。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很简单,用A-C或A+C的公式即可。第一组被试先解决第一种类型的五个问题,接着再解决第二种类型的五个问题。第二组被试直接解决第二种类型的问题。实验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解决第一种类型的问题时,形成了利用公式B-A-2C的定势。因此,在解决第二种类型的问题时,仍然采用这一公式。于是,影响了问题的解决速度。而第二组被试的绝大多数都运用简单的公式A-C或A+C去解决,不但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而且解决了全部问题。可见,一个人在遇到新问题时,常常受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影响而套用老方法。这种定势,有时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有时使思维活动受到局限、僵化,缺乏灵活性,从而发现不了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表4-2 陆钦斯水罐取水定势实验

4.迁移的作用

所谓迁移,就是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另一些问题的解决。

迁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前者叫作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后者叫作负迁移或称为干扰。正迁移是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生理学有助于学习心理学。又如,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解决长方形面积问题的经验,有助于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即底乘以高。负迁移则相反,过去对问题解决的经验,干扰或不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例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学习英语语法的初期,总是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影响了对英语语法的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