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命运的哲学思考
天文科学揭示,“原始原子”爆炸后的头2.5亿年内辐射占优势。当膨胀经过这个转折点,温度下降,辐射减弱,这时宇宙间主要物质是气体。这些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经过收缩,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天体,实物开始占优势。其实凡是学过古希腊哲学的人都知道,人类公认的第一个哲学家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是他认为世界的原始材料是“水”,“水”的外发产生了“气”,“气”的外发产生了“火”,再外发产生了“星云”。后来又有一个大哲学家叫赫拉克利特的,也有同样的思想,只是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原始原子”不是水,而是“火”。我们把这种哲学称作是“朴素”的哲学,只是今天的说法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难能可贵的猜测”相比,多了一些新鲜的和抽象的名词,或一些令人似懂非懂的复杂过程,这些过程当然不是实践的过程,而更多的是对宇宙天体赋予了人的主观推理过程。因而,这些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哲学虽然借助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但似乎也并没有跳出古代朴素哲学思想,要么沦为“星体演化气体,气体演化星体”等这样的循环论,要么是“宇宙近乎从无开始,最后又近乎归于无”这样几乎与信仰主义一致的结论。总而言之,自然主义除了否认存在哲学的精神之外,其主张越来越接近宗教的学说,或者说这种哲学已经陷入了“精神泥潭”中,只是否认已经不可救药而已。我们引用发表于《当代科学热点》杂志的一些天体科学的思想来说明我们的这一看法:
从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可以看出,宇宙近乎从“无”产生,即宇宙是“从光和物质、空间都不存在的一个奇点产生”的,大爆炸是空间的起源,也是物质和能量的起源。从日常的知识可知,无不会产生任何东西,但研究微观世界的量子理论认为,“无”是不均匀的,在“无”中又存在着忽隐忽现的粒子,因其状态变化十分迅速,无法观测。这种“无”的真空也会散发能量,由于能量和质量是等效的,从而导致粒子一会儿存在,一会儿消失。这种转瞬即逝的现象被称为“起伏”,这是不均匀的根源。宇宙就是从这种“无”的不均匀的状态中发生爆炸而形成的。宇宙最初从“无”中产生了一个10-12厘米的超微小宇宙,经过150亿年的膨胀和演化,出现了大宇宙,太阳、地球、生命和人类都是从这个超微小的宇宙演化而来的。[9]
那么,宇宙的未来命运如何呢?于是一些自然主义者们又替宇宙设想了一种它的最终归宿:爆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引力的作用,膨胀会转变为收缩,宇宙会停止膨胀,走向“大崩塌”。从目前的观察中可知,宇宙膨胀的速度在降低。科学家认为,宇宙的收缩“是其膨胀阶段的时间映象”,开始时收缩速度缓慢,但几百亿年之后,速度就会加快。当宇宙收缩至现在宇宙大小的1%时,收缩的效应会使水的温度达到高沸点,地球将变得无法居住了。宇宙进一步收缩,温度还会进一步升高,那时,天空本身变成一个火炉,在白热化的空间之中,恒星也会开始沸腾,然后爆炸。这时,所有的结构都会消散,事物的时间尺度将会小得不可思议。宇宙先是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收缩一些,然后又在几秒钟,又在几微秒里收缩很多,累加的引力效应将宇宙的收缩变成了失控的向内爆炸,这就是所谓的“大崩塌”。这“大崩塌”就是倒转的“大爆炸”,在短暂的时刻里,整个宇宙一下子就在一瞬间缩得比一个原子还小。于是,时空本身也分解了,消失的“大崩塌”就是完全的湮灭,什么也不留下,地点没有了,时间没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当存在的一切都死于引力的无限的毁灭力量时,就有了最终的“奇迹”,然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了。引力曾是宇宙的接生婆,引力也是宇宙的送葬者。[10]
……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自然主义哲学所说的“宇宙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终点”的结论,本身似乎并不具有逻辑性,也就是说并不是一种基于科学基础上的确切的结论。在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家看来,这一结论是武断的,甚至是主观的哲学结论,因为自然科学从来没有证明这一结论的科学性,也永远不会证明。在自然科学家的观察里,宇宙永远是有限的,因为科学是实在的,不能说出没有被科学所证实的最终结果,最多也只能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如果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毫无疑问这是自然主义的宗教式的信条,而不是科学的原理,因为自然科学无法证明一种没有开始的现象,同样也不能证明一种没有终结的存在。从科学的和逻辑的角度讲,人们不应该给宇宙的始终问题作出判决。如果把这作为自然哲学理论的前提,那么无论如何,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因为这首先限制了自身理论的发展,也缺乏一种理论的宽容性。有一首诗说得好:“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我的心。”心就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能够宽容的意识。哲学就是关于“心”的科学。为何“心”比宇宙还大?因为无论如何,宇宙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物,是一种物质的实体,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有限的存在会限制哲学的思维,只有“心”的哲学,才不会受物质的限制,从而出现宽容性。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实践中的哲学往往过于强调一种感官感知的存在性而抛弃了真正的哲学形式。
也许这也是宇宙科学迄今为止所设想和想象的最高的成就,但随着这一想象被越来越多的科学理论所认可,精神哲学的疑问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比任何时候更加强烈,最大的疑问莫过于:宇宙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是什么力量使其由无变有,进而爆炸扩散;而后又是什么力量使它收缩坍崩进而变为无的呢?读了上述《当代科学热点》杂志的科学理论,难道能怀疑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与哲学精神主义理论还差很远吗?难怪精神主义哲学或有些信仰主义哲学认为,科学是为宗教服务的。(www.xing528.com)
宇宙运行的力量从何而来,是什么力量使它运动变化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万物的呢?这是两种哲学都考虑的问题,但结论却相反。我们知道,地球表面上苹果往下掉是因为地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吸引力。由此可以推知,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也同样具有吸引力,但是科学的发现证明,宇宙中的无数的星球有些有吸引力,而且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些几乎没有吸引力,但是不管是什么星球,却都沿着自己的轨道分毫不差地运行,而从来不像爆炸后的碎裂的石块那样,毫无规律可循,这是为什么呢?也许还有另一种回答,那就是爆炸的力量使物质开始了运动,那么物质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正如高压锅是不能爆炸的,要发生爆炸,必须要对它进行加温或是什么别的力量,否则它不会发生爆炸。火药就是火药,如果不遇到明火是不能发生爆炸的,要发生爆炸,必须要有人点火或遇到什么明火才能爆炸,否则就不能爆炸。以同样的思考出发可否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宇宙原子”发生爆炸时谁是“点火者”呢?自然主义哲学总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事物本身的力量”,认为事物的规律与事物本身是融为一体的,认为自古有自然也同时有自然的运动,不是被造的,也不是自造的,永不自生自灭,永不停止,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11],这是永恒的规律。这就是自然主义信仰。这种主张与古人关于真宰特性的主张非常一致,如金陵人刘介廉在他的《五更月》诗篇中说:真宰“不产物,物不生,不落方所不落空,永活固有无始终,独一无偶为至尊。”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主义哲学还是精神主义思想,归根结底都是信仰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只是精神主义直接承认自己的思想是科学基础上的信仰,而自然主义哲学却认为其理论是亘古永恒的科学。从上面的论述和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中,会自然地得出宇宙创造论和宇宙推动论的结论,认为宇宙完全似乎按照人的意志一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及膨胀收缩,并且那样有规律,那样完美,而最后还有了人类这样有意识的物种,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是理智所不能接受的。这就是自然主义哲学与精神主义哲学的根本差别。
且认为自然主义哲学对科学所揭示的关于宇宙运动及运动所产生结果,具有非常有趣的想象性,从而更多地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人类主观意志的烙印。哲学真理主义认为如果没有一种宇宙力量,即哲学精神力量的支配,我们无法解释这一宇宙奇观。通过前面“对宇宙问题的思考”一节中所论述的“那颗原子爆炸,碎片四散飞射,形成一定的倾斜度,开始进行旋转,而旋转的结果,导致这些碎片有了一定秩序的排列,形成铁饼状,然后继续快速旋转,形成了有秩序的形态,其秩序就是重的在外,轻的在内。又多少时间过去了,所有的爆炸碎片都有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形成了各类星辰并各司其职,按照一定的轨道开始奔跑”这样一种过程,不仅没能证明宇宙是自己运动的科学,却令人看到的是另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那就是关于“一个农妇的动作”。也许我们见过农妇用筛子筛选粮食的过程和动作。农妇首先把带有谷糠的谷子放进筛子,双手抓起筛子的两面边沿,按一定的方向或向左或向右旋转,这时,较轻的谷糠逐渐被摇到或被筛到谷子的中心向面的一层,而较重的谷子则在四周向下的一面,这是一幅农村中的生活场景。也许,一些自然主义哲学家或天体科学家从农妇筛选谷物的动作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或启发,于是把“农妇筛粮”的这一动作搬进了宇宙形成的过程中。这也可能无可厚非,这当然也并无不可,对宇宙人们可以有各种的想象,正如自然主义哲学所说:宇宙的起源或人类的演化等的历史是“无法重复和实践的”,可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但问题却是:筛子的摇动者是农妇;使谷物和谷糠的分离者仍然是农妇,那么,宇宙的摇筛源自于哪里?换句话说,宇宙像农妇手中筛粮食的筛子,筛子是由农妇摇动的,这一过程造成的结果就是重的谷物向外,轻的秕糠向内,从而两者分离,这一过程看似与宇宙的形成过程惊人的一致。这就使人不得不思考:使宇宙用同样一种方式,即引力、聚集、旋转、爆炸等,逐渐从混沌状态中形成清晰的宇宙万物,难道没有一种力量或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自己全部自觉完成的?这到底是人类的想象还是自然演化的真实结果,或者说想象和科学哪个成分更多?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答案,这是非常有趣的,对于思考者或对于有头脑的人而言,似乎其中自有一些玩味的快感。
顺着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天文学所揭示的成就。天文科学揭示,整个太阳系是由一团自转的巨大星云,主要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大约50亿年前,中心为原始太阳的星云一面收缩、一面自转,赤道附近的收缩较慢,两极附近的星云收缩较快,结果导致气体和尘埃向赤道面下降,并堆积到一个很薄的物质盘上形成“吸积盘”。由于引力的不稳定性,该“吸积盘”逐步碎裂形成为许多星子,这些星子再通过同较小的碎块相撞,相继收集和俘获大量物质以至最后形成行星。在太阳附近,只有难熔的岩石物质能够在高温下留存下来,而外区则只能凝结出较丰富的“冰状物”,所以内行星小而重,外行星大而轻。这样吸积、碎裂和累积的结果是行星的轨道全都处在太阳的赤道平面内,大多数行星都沿着和太阳相同的方向旋转,地球就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一。这些科学现象,对于有思想的人而言,的确可以创造无限的想象力,那就是:假如这不是科学家们的信口开河,假如这都有科学根据,对于一个并不是“先天就反对哲学的正常人”而言,从这一段科学发现中我们会体会到什么呢?天体并不是生命,却像生命一样在天空中进行随意地结合和分离;天体并不是人,却像受过训练的杂技演员一样在天空中优美地收缩和伸展着自己的肢体;天体也并不是电脑,却有着和电脑一样的天衣无缝的联系。就好像是一种高科技条件下编排的一种超高级计算机程序,不得不使自己的遐想接近绝对真理,不得不使自己的思想接近真理的光辉,也不得不使自己由于接近了这一真理的光辉而自喜,并崇敬这一真理的光辉。
在这里,科学的发展似乎并没有证明自然主义的彻底胜利,从而完全批判了哲学的精神,却似乎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一种哲学的力量的存在,也似乎证明了宇宙是这一力量的意志体现。正如宗教信仰主义者的许多经典所明示的那样:我创造了宇宙万物,你们应当去观察,那里有许多的迹象,以便于你们认识和崇拜我,你们为什么不去认识呢?如果那样对于你们确实是有益的,但你们大多却是忘恩的、不义的。
自然主义哲学对精神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它“倔犟的、不屈不挠的性格”,实际上是为了射翻关于神的宗教而树立自然的宗教,这一人为的树立,也许并不利于哲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