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契约
——世博园区雕塑
文_李旭辉
NEW CONTRACT IN THE CITYSCULPRURES IN EXPO SITE
世博轴一角
2010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我们怎样去看待我们城市的发展:城市当然不是简单的人群的聚合地,追寻历史的目光,《吴越春秋》中曾经记载周朝“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市是国家政权统治的基本单位,在城郭中居住的人称之为“国人”在城外居住的人称之为“鄙人”,城市化带来的是人类的职能分离和专业化管理机制。脱离土地农耕为生存方式的城市人主要以官僚,地主阶层构成。早期的官僚,地主分化为社会阶层管理者,面对农耕文化简单的社会协作机制,无疑早期城市与庄园结合的社会协作方式是合时宜的。但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显然没有注重城市结构的另一个因素——商品生产流通交换,中国的城市在重农抑商的文化中经历了四千年,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城市的工商业水平一直停留在欧洲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这种缺少“城市共同体”东方都市大多都是一些大政治团体的官府所在地,这样的城市与今天的城市概念相去甚远。所谓的“城市共同体”是城市工商产业化分工关系中造就的个体身份,这种身份包含了强烈的规范意识,专业意识,团体协作意识,因此才构成了对法律,知识,平等个体关系的渴求。
回望历史1865年创办的江南造船厂是中国向工业兴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这也是上海自主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第一步,工业化加速了个体劳动效率,紧跟的是商品的批量产出,流通节奏加快,流通技术更新。这亦导致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系统化。今天的城市是一个社会高密度专业化生产,高速度行业化协作的市民居住区。高楼林立的写字楼和商业区替代了以往金碧辉煌的官府宅院。而今天我们看到是技术加速下的繁华的大上海,原来只是一个捕鱼和制造纺织品的小城镇。在19世纪,由于其港口作用,上海在国内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南京条约使得上海成了外贸中心;随着租界的开辟与发展,到1930年上海已经成为了远东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建国后上海被直接归为省级直辖市,1990年以后,邓小平的经济政策引起了上海强烈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2005年上海港成为了世界的最大船货港口。而今天的世博园正好坐落在这个见证了中国百年荣辱的舞台之上。有艺术家曾用摄影艺术对比现在的世博园与曾被八国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同样是各国来华,区别却是大相径庭。艺术就是这样,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光辉化作几秒钟的闪烁。(www.xing528.com)
2010年4月6日,上海世博园区雕塑落成典礼在世博轴举行,标志着园区世博轴雕塑艺术长廊、沿江景观带、主要入口广场和江南广场四大雕塑项目顺利完成建设。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黄健之出席落成典礼并宣布园区雕塑落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主持仪式。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上海世博会总建筑师沈迪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总工谷士扬、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规划部副部长朱伟及各雕塑策划团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落成典礼。
黄健之在致辞中说:“雕塑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在世博会上,雕塑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种载体,不仅可以美化世博会园区环境、提升园区文化内涵,并且将对世博会主题的演绎、理念的推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上海世博园区雕塑汇集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古巴等几十个国家的美好想象,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上海世博会的热爱与祝福。”
我们认为本次世博园区雕塑不仅仅是某种表层的象征,新的时代对都市给予了新的期待,现代化城市的艺术同样肩负着共同的责任。经历以经济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浪潮之后,都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心灵污染的双重诟病,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需要接受都市文化带来的副作用,而世博园无疑担负起了疗养性的场域功能。世博园雕塑区涵盖了江南广场、世博公园、白莲径公园和后滩湿地公园,在这个空间里人文,历史,自然三种元素构成了世博园区的文化场。在这里世博园区雕塑不仅在保存历史,提醒人文,重视交流,也在映照现实,提倡环保。公共空间相对应的是个人空间,公共空间是一个民主自由国家不可缺少的场域。而任何公共空间都不可能是暂时性的展览展示,公共空间在时间中是延展性的,它不仅依靠政府,社会精英的理念来打造,更依赖公民长时间的参与和融合。
假如我们怀着一种务实的态度去看待今天构建的文化场域,他更加像是一个历练我们文化素质的空间,今天的都市人拥有各种消费自己欲求的场所,那么为何我们要求去一个什么都不能带走的地方,去观看一些莫可名状雕塑呢。我想从始至终世博园和他的雕塑就是精神性,物质我们可以分享,但是总是有个尽头。但是精神,我们是永远分享不够的。或许我们可以偶尔脱离一下我们拥挤的时间表,来到世博园倾听一下生命的另一种节奏。或许我会选择在入口处与家人,朋友嬉戏在能够遮阳的,游戏的雕塑群中,或许我会漫步在充满现代气息世博轴中,或许我会站在江南广场凝望对岸的大上海,或许我会悄无声息的观看湿地公园风吹的芦苇。当我们回望,也许我们就和某片草地,某段历史的回忆,某棵植物达成了某种默契。这种默契慢慢就能成为一个都市的向心力。而因为他构建的是都市文化新的信仰,我们更希望称之为都市新契约。这个带着法律色彩的词汇可能更能代表务实的都市人对未来的期盼,在这个契约中,我们要与彼此,与都市的历史记忆,与都市的自然环境签订平等协议。
中国馆一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