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工资水平状况及增长趋势

我国工资水平状况及增长趋势

时间:2024-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从1997年开始,我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0年以来我国国内工资水平的上涨,主要依据的是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该规定要求中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即便中国再次上调工资,也很难提到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的水平。

我国工资水平状况及增长趋势

二、我国工资水平状况及增长趋势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整体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97元上升到2007年的20 884元,提高了近34倍(见图10)。其中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以后,1978—1997年间制造业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则不到4.36%,但是,1997—2006年间,实际工资年均增长12.3%。从2010年截至目前,自从江苏省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27个省市自治区陆续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很多调整幅度在10%以上,有的调整幅度甚至超过了20%,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提高了27%,北京市最低月工资上调了20%。由此可见,从1997年开始,我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图10 1978—2007年全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间已经超过20年,相当于甚至高于日本20世纪50—70年代以及亚洲“四小龙”20世纪60—80年代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升。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之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什么还能保持呢?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农村存在1亿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形成了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致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长期保持较低的水平。

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出现了低劳动力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根据均衡价格工资论,工资就是劳动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价格。近年来我国经济维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率,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但是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的比较收益减少和机会成本上升;再加上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农民外出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自2003年年底以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珠三角开始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近几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了常态,技工和普工都同样短缺。在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从1978年到1997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平均为13.35%。但是在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而且逐年下降。按照联合国的相关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10亿之后,绝对数量会从提高的趋势转变为逐年减少。人口转变进入到一个阶段必然导致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达短缺的刘易斯转折点,这会引起工资水平的上涨,我国正面临着刘易斯转折点。

图11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工资水平决定于劳动力创造的边际收益即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在一个没有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上应该获得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相等的工资。我国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一些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被过度地压低了。近年来,在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下,职工工资增长是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的修正。2004年年初,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新的《最低工资规定》,明确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以确保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这里,以珠三角地区企业职工为例,说明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见表2)。广东从1994年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来,到2008年已经八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劳动合同法》强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大提高了违法用工成本,对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现状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0年以来我国国内工资水平的上涨,主要依据的是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该规定要求中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出口严重受挫,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将2008年的工资上涨计划推迟。现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成绩显著,并且全球经济形势也趋于稳定,最近的工资开始上调。虽然中国的工资水平上调了,而且幅度也不小,但是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很低,因此中国并不会因新一轮的工资上涨而丧失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2009年4月发行的《劳动评论月刊》的数据,2006年中国劳动力每小时的工资为0.81美元,仅为美国同期劳动力每小时工资水平的2.7%,日本的3.4%,欧盟的2.2%。尽管2006年的数据显得有些过时,但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便中国再次上调工资,也很难提到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的水平。目前中国的个人收入仅占GDP的40%,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同时比2000年51%的比例还要低10个百分点。(www.xing528.com)

表2     珠三角地区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国内有关分析指出,这次工资上调的大背景是中国整体生产力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自199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力年增长率保持在10%到15%之间,但生产力的增长并没有完全真实地体现在工人的工资收入里。这表明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增加缓慢,也意味着这次工资上调不会削弱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力。在考察这次工资上调对中国竞争力的影响的时候,我们还应考虑到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如巨大的生产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泛亚洲物流链以及近期采用的最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些非常重要的领域,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势。

劳动力工资上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成本,但不会是出口企业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徐晓红检验了这个推论。她随机抽取15家制造业的出口上市企业,从企业发布的财务报表中,获取2007—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应付工资等数据。以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Y为被解释变量,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应付工资变动率X2以及扣除了应付工资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变动率X3为解释变量,构建方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

其中,X1表示未扣除成本的总收入变量;X2表示人工成本变量;X3表示原材料成本变量,因为企业财务报表显示固定资产折旧为0,即便固定资产折旧不为0,也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量,因此,X3的变动主要体现原材料成本的变动。采用OLS法对方程进行参数估计,估计结果通过了所有统计检验(括号中为t统计量),结果如下:

Y=0.015+2.683 X1+0.282 X21.664 X3

(3.15)  (1.62)  (1.99)

F=12.79  DW=2.35  SE=0.26

由方程可知,所有解释变量中,人工成本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最小,仅为0.282,而原材料成本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达1.664。这一结论与《证券时报》2008年4月对3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一致:有28家上市公司认为,原材料成本是近年来公司的经营活动成本支出中上升最快的,占比超过90%。实证的结果验证了推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甚微。另外,《证券时报》的调查还表明,次贷危机、信贷紧缩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环境是出口企业绩效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