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历至晚明的藏书家与藏书楼

万历至晚明的藏书家与藏书楼

时间:2024-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中建有藏书楼名“师古斋”,收藏医籍最多。吴氏利用所藏医书刻印获利,故亦是隆庆、万历间徽州府最大的刻书家。至其家,惟空屋壁立。值得庆幸的是,《余清斋帖》原碑61面现收藏于歙县新安碑园,成为徽州藏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万历至晚明的藏书家与藏书楼

四、万历至晚明时期徽州藏书家及藏书楼

明代万历以后,“贾而好儒”的徽商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广罗典籍,购求金石书画,大量刻书,使徽州的私家藏书活动空前活跃。吴勉学之“师古斋”、吴养春之“熙春堂”、汪廷讷之“环翠堂”、胡文焕之“文会堂”、胡正言之“十竹斋”都是很著名的藏书楼。

(一)吴勉学师古斋

吴勉学,字肖愚,一字师古,歙县丰南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光禄署丞。吴氏世代业商,但勉学博学而好藏书。家中建有藏书楼名“师古斋”,收藏医籍最多。吴氏利用所藏医书刻印获利,故亦是隆庆、万历间(1567~1620)徽州府最大的刻书家。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歙吴勉学一家广刻医书,因而获利,乃搜古今典籍,并为梓之,刻资费及十万。”吴氏在中华医籍的保存和流传上可谓功不可没。

(二)汪廷讷环翠堂

汪廷讷(1573~1619),字昌朝,又字无如,号坐隐、全一真人、松萝道人等,休宁汪村人。汪氏出身盐商,家道富有。任过南京盐运使、宁波府同知。辞官后在家乡隐居,建有坐隐园,在金陵设有环翠堂书坊。汪氏富有才情,爱好广泛,与戏曲大家汤显祖、编有《元曲选》的臧懋循,以及李贽、陈继儒、董其昌、焦竑、曹学佺等均有交游。汪廷讷以藏书、蓄书自娱,以刻书为业,他的坐隐园中设有元元居、东壁书舍和无如书舍,藏有丰富的金石书画和善本古籍。从他的部分著作还可以得知,他还藏有历代散文(著有《文坛列俎》10卷)、棋谱(著有《坐隐先生精订捷径棋谱》8卷)等。他的著作颇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环翠堂乐府》,收有14种传奇,另著有9种杂剧。环翠堂书坊刻书很多,今传世的有40余种,其中插图小说、戏曲皆极为精雅,《环翠堂精订五种曲》更是精美绝伦。可以说,没有汪廷讷,我们今天就见不到如此精美的徽刻戏剧作品了。

(三)吴国廷余清斋

吴国廷,一名廷,字用卿,号江村,歙县丰南人。出身徽商家庭,家道富饶,本人在北京开“余清斋”经营文物,为他收藏书画提供了基础和便利条件。他经过多年的访求,收藏到了一批稀世珍宝。其中最著名的是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此帖为素笺本,行书计二十四字。许承尧的《歙事闲谭》(卷二十七)记有吴氏自己的跋语,记载了一个关于此帖的故事,此跋云:

余与刘司隶延伯,寓都门,知交有年,博古往来甚多。司隶罢官而归,余往视两番,欢倍畴昔。余后复偕司隶至云间,携余古玩近千金。余以他事稽迟海上,而司隶舟行矣,遂不得别。余又善病,不能往楚。越二年,闻司隶仙逝矣。司隶交游虽广,相善者最少,独注念于余。余亦伤悼不已,因轻装往吊之。至其家,惟空屋壁立。寻访延伯家事并所藏之物,皆云为人攫去。又问《快雪帖》安在?则云:“存还与公。”尚未可信。次日往奠其家,果出一账,以物偿余前千金值,《快雪帖》亦在其中。复恐为人侵匿,闻于麻城令君,用印,托汝南王思延将军付余。临终清白,历历不负,可谓千古奇士。不期吴门携去之物,复为合浦之珠,展卷三叹,因记颠末。嗟嗟,此帖在朱成国处,每谈为墨宝之冠。后流传吴下,复归余手。将来又不知归谁?天下神物,自有神护。倘多宝数百年于余清斋中,足矣。将来摹勒上石,此一段情景与司隶高谊,同炳千秋可也。天启二年三月望日书于楚舟。余清斋主人记。

从上述的跋语中可知此帖原在朱成国处,后传至吴国廷的好友刘延伯手中,刘氏临终前用此帖抵充从吴氏手中带走的古玩,价值近千金。此帖入清后流归内府,据说被列为养心殿上等天字第一号,乾隆皇帝“三希堂”第一宝。

吴国廷还收藏有唐虞世南临《兰亭帖》1卷,素笺本,上面有董其昌、杨明时的跋语。此帖后归董其昌,入清后流归大内,上面有乾隆御题云:“此卷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以其于褚法外别有神韵也。香光得之吴氏,后虽以赠茅元仪,而在香光斋颇久,故归之画禅室中。”

许承尧在“吴用卿所藏入内府”条的后面按语中,还记载了亲自见到过董其昌跋语,说曾用诸多名品和吴氏交换过米芾的自书诗卷真迹。跋语说吴家还藏有王羲之的《官奴帖》真本。

不仅如此,许氏在“余清斋帖”一条中还给我们开列了一张收藏清单,读之令人目游神驰。请看:

馆本王右军十七帖,唐人双钩本,有宋濂等跋。

王右军《鸭头帖》,有宋绍兴御题。

王右军《胡母帖》,有董其昌等跋。

王右军《行穰帖》,有董跋,并释文。(www.xing528.com)

王右军《思想帖》,有赵孟蔙,文征明等跋,吴国廷自跋云:“余万历癸未入都,闻兵部稽泰峰家藏右军《思想帖》、《快雪帖》,当时求一见不可行。越二十年,家弟国旦应试南都,过惠山访稽君遗物,乃幸得此。”[17]

王右军《迟汝帖》、《寒霜帖》,又王右军《黄庭经》、《乐毅论》(即《官奴帖》)、《曼倩》三楷帖,其中《曼倩》有米芾跋,其余皆有董跋,或吴氏自跋。

王献之《兰草帖》、《东山帖》、《中秋帖》,有董跋、杨明时跋。

王绚《伯远帖》,有董、杨跋和吴氏自跋。

此外,还有虞伯时《积时帖》、智永书《归田赋》、孙过庭书《千字文》、颜鲁公书《明远帖》、苏东坡书《赤壁赋》、米南宫书《千字文》,又临王右军《至洛帖》,跋多不录。

吴氏的这些珍宝经过当时最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和收藏家董其昌及陈继儒鉴定后,又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请同乡好友著名书法家和鉴赏家杨明时勾勒上石,名《余清斋帖》,一时名噪书坛。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评价此帖:“《余清斋帖》……大抵皆以真迹上石,又得杨明时铁笔之精,故出明代诸集帖之上。”吴国廷的这些珍藏在其身后陆续流出,入清后大多为内府收藏,民国《歙县志》记载:“清大内所藏书画尤佳者半为廷旧藏,有其印识。”值得庆幸的是,《余清斋帖》原碑61面现收藏于歙县新安碑园,成为徽州藏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四)吴桢清鉴堂

吴桢,字周生,歙县西溪南附近的莘墟人,与吴国廷同时而略迟,出身新安世家。吴氏“泥古读书……所藏法书名画不胜记,朝夕临摹,饥以之代肉,寒以之代裘”。[18]吴桢亦与董其昌、陈继儒二人交好,家中收藏亦经董、陈二人鉴定评跋。吴氏在崇祯七年(1634)将所藏精选勾勒上石,名《清鉴堂帖》。此帖目比《余清斋帖》还要多,其中以晋王羲之书《澄清堂王帖》上下二巨卷及《黄庭》、《曼倩》、《曹娥》、《乐毅》四楷帖为最。其次为唐代名家虞世南书《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褚遂良书《阴符经》、《灵宝度人经》,欧阳询书《般若波罗多心经》,颜真卿书《祭侄文》,怀素书《苦笋帖》;宋人有黄庭坚书《苏黄尺牍》,米芾书《七帖》及《萧间堂叙》;元赵孟蔙书《过秦论》;明代则有董、陈二人赠给吴桢的手迹。《清鉴堂帖》收藏从晋到明24位名家计31件作品,董其昌鉴定时认为唐杜甫书不可信,王维、裴迪的诗也可疑,其余应为真迹。吴桢的收藏在其身后不知所踪,现已不见文献记载,但所刻原碑103块现保存在歙县新安碑园,以供今人欣赏。

(五)胡文焕文会堂

胡文焕,字德甫,号全庵,别号抱琴居士,婺源县人。青年时经商南北,巨富后寄寓秀水。家有“文会堂”藏书楼,为其藏书刻书之所。胡文焕通诗文,善音乐,精通医学,博学多才,拥有著作数十种,是个学者型的藏书家,其学问高于大出版家毛晋等。胡文焕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左右刻自辑的《格致丛书》,收书346种,内容广泛,除经史外,尚有法家、居官、训诫、子余、养生、时会、农事、艺术、清赏、说类、法苑等类别。清丁申《武林藏书录》称其“刊《格致丛书》三四百种,名人贤达多为序跋”。[19]胡氏除了刊刻《格致丛书》之外,刊辑的另一部大型丛书是新刊《百家名书》,收书大约在一二百种。此外,还刻有《胡氏粹编》、《诗法统宗》、《佛经汇要》、《寿养丛书》、《儒门教珠》、《古今原始》、《大明一统图书》、《全庵胡氏丛书》、《群音类选》等。其中《群音类选》是明代最大的一部戏曲选。虽然胡氏刻书有变换子目和擅改原书的毛病,但所刻大型丛书在万历、天启间相当著名,被人称做“胡文焕版”。

(六)汪珂玉连登草堂

汪珂玉(1587~?),字玉水,号乐卿,自号乐闲外史,歙县人,寄籍秀水。崇祯中官山东盐运史判官。汪父与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收藏大家项元汴极友善,家中建有“凝霞阁”,古籍、字画、收藏也富于一时。汪珂玉在其父的收藏基础上又广为搜罗,别置“连登草堂”、“韵石阁”收藏。并根据家中收藏及闻见所及,撰成《珊瑚网》48卷,收录并评记所见书画之得失。朱彝尊对此书的评价非常高,称其可与《清河书画舫》和《真迹日录》并驾。汪氏还著有《珊瑚网画继》1卷、《珊瑚网画法》1卷、《珊瑚网画据》1卷,可见汪氏不仅富收藏,而且对其所藏之书画很有研究。

(七)胡正言十竹斋

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休宁文昌坊(今县城海阳镇)人,侨寓金陵。官至武英殿中书舍人。胡氏博通经史,精于篆刻、绘画、制墨,尤对六书有精深的研究。他喜欢交游社会名流,又嗜好藏书和刻书。因其所居有翠竹多株,所以他将自己的书室名为“十竹斋”,自号十竹主人。胡氏收藏书画作品很多,天启七年(1627)辑《十竹斋画谱》。崇祯十七年(1644)辑《十竹斋笺谱》,前后花费26年时间,一时海内闻名。李克恭在《十竹斋画谱叙》中高度评价:“十竹诸笺,汇古今之名迹,集艺苑之大成,化旧翻新,穷工极变。”后郑振铎先生亦叹赏其“雅丽工致,旷古无伦,与当时之绘画作风血脉相通”。胡氏还著有《十竹斋雪鸿散迹》、《印存初集》等书。

明代是徽州私家藏书大发展的时期。以上只列举了最有影响的藏书家,还有一些藏书家未能详述。如黄正宾、吴璨收藏宋版《汉书》、《史记》;黄正位、吴养春、朱崇沐不仅藏书,也是有影响的出版家。而像程曈这样的学者,因以学问著名而致其藏书不显,也是很常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