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

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

时间:2024-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计标准是根据审查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进行恰当评价的客观标准。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检查的依据主要是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要求不仅要查清问题,依法取得确凿审计证据,而且必须依据审计标准,对同一类型审计案件,进行审计质量评比。

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

第二节 审计标准

一、审计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判断被审计项目是非、优劣的准绳。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审核后,要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判断,只有同时具备令人信服的审计证据和相应的审计依据,才能确定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

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审计准则解决如何进行审计的问题,是审计人员行为的指南和规范;审计标准则解决审计人员根据什么标准提出不同的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是辨别是非,衡量优劣,判断合法或非法,并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根据。

审计标准是根据审查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进行恰当评价的客观标准。它既是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的依据,也是被审计人员进行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规范。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审计标准可以促进审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审计标准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把审计实务中一般认为正确的有效的惯例,概括为衡量审计客体的尺度,借以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体系,不仅要建立先进的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方法体系等,还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标准体系,没有健全的审计标准,再先进的审计组织和审计方法,也难达到预期目的。

(2)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可以推动审计工作深入发展。任何一项审计,都是审计人员通过审核、检查、取得确凿的审计证据作为事实,然后依据规定的审计标准,来判断是非、评价优劣,进而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如果只以审计证据作为事实,没有审计标准这个衡量尺度,怎么能判断是非、评价优劣呢?怎么能进而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呢?例如,审计某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时,判断一项费用是否属于乱摊成本,如果没有判断这项费用的审计标准,就无法确认该费用是否属于乱摊成本。没有审计标准或审计标准不够全面,就难以开展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和正确运用审计标准是作好审计工作的首要条件。

(3)正确运用审计标准,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审计任务重,人员素质不高,有些审计人员未经培训,就直接从事审计工作。有些审计人员虽然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也未能全面熟悉和掌握审计标准。有些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难以及时正确解决问题。有些审计人员事无巨细,一律请示汇报,单凭领导指示办理。有些审计人员由于看法不同,迟迟不能定论,或虽然勉强作了结论,却轻重不一,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如果健全了审计标准,并通过对审计标准的学习,就可以使审计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减少审计工作的差错,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效率方面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4)通过审计标准的研究,有利于完善审计系统内部自我约束机制。为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审计系统内部要进行审计质量检查工作。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审计结论和决定是否客观公正。检查的依据主要是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要求不仅要查清问题,依法取得确凿审计证据,而且必须依据审计标准,对同一类型审计案件,进行审计质量评比。从审计质量检查实践来看,凡是审计标准比较健全,运用准确的审计单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比较好。反之,审计标准不明确,运用不当的审计单位,其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就比较差。可见,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质量检查,开展审计评比的重要依据。制定和执行审计标准是审计系统内部建立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机制的必要措施。

二、审计标准的种类

审计目标不同,所遵循的审计标准也不尽相同。对审计标准进行分类,有利于审计人员选用恰当的审计依据,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标准按照审计目标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评价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的审计标准

(1)国家颁布的法律和各种财经法规。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在我国,作为审计标准的法律除宪法外,主要有刑法民法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各种所得税法会计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等。此外,还有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管理条例等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颁发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机构制定的各种适用的经济法规则是涉外经济审计的重要审计标准。

(2)地方颁布的财经法规和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种财经法规。地方财经法规是由地方各级立法机构和人民政府依照国家颁布的经济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的。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也可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指示和规定。

(3)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包括两种:一种是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另一种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地方财经法规,并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

(二)评价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的审计标准

(1)历史数据。可比较的历史数据包括两种:一种是反映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的历史数据,如以前年度的资本金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收率等,可以用作判断和评价被审计期间经营管理活动效益优劣的依据;另一种是与被审计单位经营性质、规模相近的同行业企业的有关历史的经济指标。

(2)计划、预算和经济合同。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计划和预算,被审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和承包经营合同等的完成情况,也是判断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效益好坏的重要依据。

(3)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原材料消耗定额、能源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生产设备利用定额、废品率、各种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都可以作为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效益好坏的重要依据。

(三)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的审计标准

(1)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根据规定的经营方针,为合理而有效地进行经济活动而建立的各种控制制度,主要包括预算控制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权责控制制度等。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建立的会计控制制度,包括设置凭证的传递程序制度、账簿的核对制度、实物的盘点制度等。

(3)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具有控制功能,它既要检查和评价其他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它本身又作为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一起,共同实现内部控制的各项目标。

三、审计标准的特点(www.xing528.com)

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判断被审计项目是非、优劣的准绳,是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建立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

审计标准的层次性是指审计标准可根据不同种类的审计划分为若干层次。审计的层次性决定了审计标准的层次性。第一层次的审计标准,是指国际法规或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等;第二层次的审计标准,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条例等;第三层次的审计标准,是指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计划、指标等;第四层次的审计标准,是指被审计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等所通过的计划、决议等;最后,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制定的工艺规程、定额、计划管理办法、决议等。审计标准的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概括,稳定性越强,覆盖面越大;审计标准层次越低,其内容越具体,稳定性越差,覆盖面越小。根据审计标准层次性特点,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选择适当层次的审计标准,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为此,审计人员就要认真分析该项经济活动的前因后果,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实质问题,再决定选用哪一层次的审计标准,据此作出恰如其分的审计结论,避免主次不分,作出过重或过轻的审计结论,影响审计效果。

2.相关性

审计标准的相关性是指审计标准与审计结论和决定密切相关。在审计时,审计人员是以审计标准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因此,审计标准与审计结论和决定之间必然有内在本质联系。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会遇到许多法律、法规等,并不能把那些与审计结论和决定无关的标准都作为该审计项目的标准,而应该选择与审计结论和决定有内在本质联系的法律、法规等,作为该审计事项的审计标准。例如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企业偷税漏税业务时,虽然某些业务已有企业主管部门领导者的具体指示,但与国家税法有关规定相抵触,因而该项业务的审计标准不应是企业主管部门领导者的指示,而应该是税法中与该项业务有关的规定。根据审计标准具有相关性的特点,在审计时,审计人员必须善于选用与审计结论和决定有内在本质联系的审计标准。为此,首先审计人员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这样在审计实践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这是选准审计标准的内在基础。其次要深入实际,全面地看问题。通过深入实际,可以了解某些审计活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既要看到眼前的经济效益,又要看到长远的经济效益,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看到经济效益,又要看到社会效益,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要认真查阅审计标准的原文,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不能单纯凭记忆,似懂非懂,随主观意愿,草率引用。

3.局限性

审计标准的局限性是指审计标准的效力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审计标准的效力,并不是一直有效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首先,因为审计标准中的政策、法规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联合体,还出现了股份制、租赁承包制等多种经营机制。随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价格体制也在逐步改善,与此相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规也就相应变更了。因此,在审计时,审计人员既不能用过时的审计标准来约束现在的经济活动,也不能用新的审计标准去否定过去的经济活动。其次,审计标准中的技术、业务规范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不断变化的。最后,审计标准是受区域限制的。外国法规不能作为我国的审计标准,同样国内其他地区、部门的具体规定,也不能机械的照搬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审计标准。根据审计标准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注意选用最为有效的政策法规等作为审计标准。为此,审计人员必须及时学习党和国家新制定的政策、法规等,深入实际,善于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作到历史地看问题,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

四、选用审计标准的原则

不同的审计事项需要不同的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的目的,从被审计事项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标准,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产生适当的审计意见和决定。这样,除了应注意审计依据的时效性、层次性、相关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外,还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依法审计的原则

依法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作为审计依据时,应以正式文件为准,而不得以报纸、杂志等消息报道为依据;此外,还要了解所应用的法律、法规等有无颁发补充规定、实施细则等,如果有补充规定、实施细则,还应该对照具体规则作出判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遇到问题时应坚持:有法依法。有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依据的,应严格依法,这是不容置疑的;无法依理。没有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依据的,要重视一些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和创造性;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凡是符合改革精神的,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宏观经济、全局利益又无妨碍的地方法规应作为审计依据。

2.利益兼顾的原则

在应用利益兼顾依据时,必须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的兼顾;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被审计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指标和规章制度等是按照一般原则所作出的规定,它们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各种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选用审计依据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审计对象的实质,分析所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然后客观、公正地选用审计依据,对审计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

4.真实可靠原则

审计依据必须真实可靠,凡引用的数字必须亲自核对,作到准确无误;凡列举的技术标准,必须查证核实;对内部管理控制的各项制度,要深入查对,如无真凭实据,就不能作为审计依据;凡是法律法规,要用原文,认真领会其精神,切不可断章取义,盲目推论。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有哪些作用?

2.简述我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3.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4.什么是审计标准?按审计目标的不同审计标准可分为哪几类?

5.运用审计依据应遵循哪些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