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思维模式探索

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思维模式探索

时间:2024-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无论是扭曲的单元论思维模式,还是解构性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均未真正克服单元论思维模式存在着的不足。

广义超元论与人类的世界:思维模式探索

1.2 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

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整合型思维模式,是构造“人的世界”学说时设定、建构、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是以二元论单元论和狭义超元论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在具体介绍这一思维模式之前,有必要对有关二元论、单元论和狭义超元论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

1.2.1 二元论思维模式及其优缺点

二元论思维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指执著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同时又执著于各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的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思维模式。

广义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既指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又指执著于物质实体(或客观实在),并认为精神实体不存在,精神现象终究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思维模式,或执著于精神实体(或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并认为物质实体是第二性或派生性存在,物质现象终究是精神实体之异化或对象化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思维模式,还指执著于物理世界、主观世界、观念世界或客观精神世界的实在主义多元论思维模式等。

二元论思维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模式。人们运用这一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对象性世界,可以将人的世界分解为许许多多不同的对象物,并一一对这些对象作出具体、详实的描述言说,可以指导自己过活有明确生活目的,满怀着希望,积极、高效、充实的现实人生

二元论思维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过于执著的思维模式。它要么执著于一种实体,要么执著于两种或多种彼此对立的实体;同时还执著于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正是由于二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过于执著的思维模式,才使得所有以这一思维模式为认识—实践活动方法论基础的思想家和普通百姓,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抵达为大乘空宗和禅宗特别加以强调了的“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或“既无心,也无佛,也无一物”的超形上学(傅伟勋语)境界。

1.2.2 单元论思维模式及其优缺点

单元论思维模式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元论思维模式是指执著于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统一、同一或单元不二关系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不执著于本体世界,不执著于现象世界,也不执著于某种现象,而是将本体世界、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的各种现象看成是同一个单元整体世界的不同表现侧面。正是因为这一思维模式除了执著于单元整体之外,什么都不执著,因此,它事实上将各个表现侧面看成是彼此平等的侧面,并给予了同等程度的重视。表现这一思维模式的思想主要有,印度佛教的缘起论思想,老庄的“道法自然”或“大道自然”思想,儒家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王弼的“应物而无累于物”思想,郭象的“名教即自然”思想,《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思想,禅宗的“烦恼即菩提”、“平常心是道”思想,等等。这一思维模式集中地表现了智慧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平常、平等、平安平和、中庸、实在。

这一思维模式的最大的优点是,它是一种介于建构和解构之间的思维模式。人们运用这一思维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然界馈赠的食物和美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或参与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活动,并对人的世界作出无先人之见、客观公允的描述言说,可以过活不刻意追求,也不有意回避的平和、实在、淡泊的现实人生。

这一思维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缺乏实证分析精神、忽视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由于这一缺点,致使这一思维模式向外只发展出了用以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的笼统、模糊的日用生活理性,而未能进一步发展出以各类实证科学和科学化的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具体、精确的实践实证理性。因此,以这一思维模式为主要思维工具的东方人未能像西方人那样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如此发达的实证理性世界或科学化的世界。其二,终究未克服执著于某种存在物的执迷。由于这一缺点,致使这一思维模式向内只发展出了以直觉、证悟及形上学描述言说活动为其主要特征的形上学理性,而未能进一步发展出以彻底反对执著,扫荡所有名相为主要特征的负面的或解构式的超形上学理性。因此,以这一思维模式为主要思维工具的绝大多数东方人未能像空宗和禅宗历代大师那样,借助超形上学理性方法进一步证得“空空”、“无一物”或“不思议”的超形上学境界。广义的单元论思维模式,除了指狭义的单元论思维模式外,还指另外两类准单元论思维模式:一类是既执著于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统一、同一关系,又执著于本体世界的扭曲的单元论思维模式;二类是反对执著于本体世界,也反对执著于各种对象物之间统一、同一关系,但存在着执著于名相化的“空空”、“无一物”或现实化的超形上学境界倾向的解构性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因其有所执著,我们仍将它归入单元论思维模式)。

扭曲的单元论思维模式一方面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都是现实存在,且彼此保持一体两面或单元不二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本体世界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而现象世界是非真实的存在。这样一来,存在于不同对象物之间的所谓统一、同一或单元不二关系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原本与本体世界具有同等地位的现象世界也终于被黑洞般的本体世界所吞灭。这样一来,事实上就否定了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现实活动。另外,因这一思维模式执著于本体世界,也不可能引导思想家和普通百姓抵达“空空”、“无一物”的超形上学境界。

解构性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认为,现象世界是无自性的,本体世界也是无自性的,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原本“空空”、“无一物”。这样一来,这一思维模式事实上已经站到了超形上学境界的“门口”,但因执著于名相化的“空空”、“无一物”,将超形上学境界视为一种与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类似的现实存在,终于未能“跨入”超形上学境界。另外,因这一思维模式完全否定本体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可能重视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现实活动。

总之,无论是扭曲的单元论思维模式,还是解构性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均未真正克服单元论思维模式存在着的不足。

1.2.3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及其优缺点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的思维模式,可简称为“非A,非B,非亦A亦B,非非A非B”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旨在破除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对于本体世界、现象世界以及超形上学境界的执著,助人究竟解脱。

空宗和禅宗特别地显扬发展了这一思维模式。事实上,这一思维模式早已为佛陀、庄周等超一流思想家不自觉地意识到了,只是未能像空宗和禅宗历代大师那样,将这一思维模式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而已。自佛陀、庄周开始,这一思维模式就已被许多超一流思想家自觉不自觉地用来超度迷途凡夫了,只是未形成空宗时代和禅宗时代那么激动人心的规模罢了。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与解构式的准单元论思维模式相比,已发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即在后者否定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了名相化的“空空”、“无一物”以及现实化的超形上学境界。至此,作为一种非思量可及,非指称和描述言说可及的非现实存在的超形上学境界才被最终确证出来。至此,我们才能够说单元论思维模式执著于某种存在物的缺点被真正克服了。至此,我们才能够说意识人类终于向内发展出了以彻底反对执著,扫荡所有名相为主要特征的负面的或解构式的超形上学理性。

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在发展出了超形上学理性,圆满证得超形上学境界之后,如何防止执著于超形上学境界行为的发生便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大乘空宗自觉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终究未能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禅宗历代大师也自觉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接受了大乘空宗失败的教训,不再去与人反反复复地争辩“空”、“有”之谁是谁非,也不再费心竭力地去向人反反复复地宣示“空空”、“无一物”的道理。在禅宗历代大师看来,超形上学境界不是现实存在着的境界,而是不能被指称出来,不能被思量和描述言说的超越人类意识和现实世界的“既无心,也无佛,也无一物”的非实有或非现实境界,是根本没有办法从正面说清楚、道明白的非思量境界。因此,人们只能从“空”(超形上学)“有”(形上学)不二的关系,从融“空”、“有”含义于一体的“佛性”概念中去间接指称或把握“空”,绝不可能直接指称或把握“空”,更不可能向人宣示出“空空”的一番道理来。

禅宗相对于空宗,在论“空”道“无一物”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一进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再像空宗那样从正面或直接说“空”(如空宗说“空”为“最高实在”,为“毕竟空”,为“非有非无之中道”,说“空亦复空”),而是着重继承了空宗从负面说“空”的传统(如空宗说“空”为“不可得”,为“无自性”,为“离有无边见”,为“不可描述的”[10])。禅宗认为“空”为“既无心,也无佛,也无一物”,为“非思量”或“不思议”,为“开口不得”、“动念即乖”,为“说似一物即不中”,为“万法不立”、“一亦不立”,为“本来无一物”,等等。这样一来,能够直接确证“空”的唯一方法,即负面的或解构式的理性方法,终于经禅宗历代大师的努力,被最终确立了下来。第二,不再论“空”、“有”之谁是谁非,而是将“空”所蕴含的超形上学含义与“有”所蕴含的形上学含义融入“佛性”概念之中,不自觉地打通了连接超形上学和形上学的通道,无意中将“空”、“有”打成了一片。这样一来,人们便可以通过直接说“有”达到间接说“空”的目的(参见第6章)。应当说明的是,禅宗历代大师并未将“佛性”概念中所蕴含的“空”的超形上学含义与“有”的形上学含义析离开来。第三,禅宗远较空宗重视日用生活理性。禅师们由“山是山,水是水”这些平常的事实出来,参悟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超形上学和形上学道理之后,并未滞留,而是进一步发展出或经纯化后重新肯定了“山是山,水是水”或“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文偃)的日用生活理性,并以“平常心是道”、饥食困眠是道、搬柴运水是道、眼横鼻直是道、睁眼即看是道等单元论思想,成功地将超形上学境界、形上学世界(本体世界)和形下学世界(现象世界或世俗世界和理性世界)打成了一片。这样一来,禅宗在向内发展出负面的或解构式的超形上学理性之后,终于又成功地向外发展出了与超形上学理性和形上学理性居于平等地位的日用生活理性,并自觉地运用这种理性来间接说“空”(参见第6章)。至此,作为大乘佛教最精彩的般若性空思想才最终被拯救出来,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发展。至此,《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最了不起的东方思想,才得到了最完整的揭示。

遗憾的是,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在发展出日用生活理性之后,未能进一步发展出实践实证理性,未能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应有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特别重视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活动的西方二元论思想。

1.2.4 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www.xing528.com)

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在扬弃二元论、单元论和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设定、建构、创造出来的集这三种思维模式优点于一身的整合型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由以下三种彼此保持一体三面关系的分支超元论思维模式整合而成:①二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超“A即A,B即B,A非B模式”的模式;②单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超“A不异B,B不异A,A即是B,B即是A模式”的模式;③超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即超“非A,非B,非亦A亦B,非非A非B模式”的模式。

所谓二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指融以下几层含义于一体的思维模式:①坚持所有的对象物都是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现实存在物的人定原则观点,并坚持认为所有的对象物要么可以被形上学描述言说,要么可以被形下学描述言说(或想象性的或唯象性的或实证性的描述言说)。②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慎重地将现实世界划分为彼此保持一体两面关系的多种对象物,并细心地显现、设定、建构出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③反对执著于任何对象物以及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坚持对象物依意识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以及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是意识人类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使然的人定原则观点。④二元的超元论,即超越二元论的超元论。其具体含义是,承认二元论,又不执著于二元论。也就是说,积极地运用二元论思维模式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又反对将任何问题、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的结果绝对化。

二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主要用以解决现象世界中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之间相互关系问题。

所谓单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指融以下几层含义于一体的思维模式:①承认对象物的现实存在性,并认为所有的对象物都是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都是可以被形上学或形下学描述言说的。②在将现实世界分解为不同对象物,并对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作出细密分析的基础上,细心地弥合不同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慎重地给出关于不同对象物之间统一、同一关系的说明,并特别注意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合二为一。③反对执著于本体世界,反对将不同对象物之间的统一、同一关系绝对化,坚持认为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且同为意识个体指称和描述言说的对象物,坚持不同对象物之间的统一、同一关系也是意识人类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使然的人定原则观点。④单元的超元论,即超越单元论的超元论。其具体含义是,承认单元论,又不执著于单元论。也就是说,积极地运用单元论思维模式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又反对将任何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步骤简单化、模式化。

单元的超元论思维模式,主要用以解决本体世界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相互关系问题。

所谓超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指融以下几层含义于一体的思维模式:①坚持认为为意识人类意识能力所及的现实世界是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属人的世界,即人类的世界。坚持认为人类的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是意识人类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结果。②意识人类与人类的世界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若无意识人类,人类的世界将不可能被显现、构造出来,若无人类的世界,意识人类也无存在发展的现实条件。③意识人类或意识个体的本来面目是非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状态的非意识或非思量状况;现实世界或人类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类意识活动用不上力、使不上劲的非现实世界或超形上学境界。非意识状态即非现实世界即“空空”境界,“空空”境界“什么都不是”。④超狭义的超元论,即超越狭义超元论的超元论。其具体含义是,承认狭义超元论,又不执著于狭义超元论。也就是说,自觉运用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努力使自己和他人通过运作这一思维模式,从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中超拔出来,抵达超形上学的“空空”、“无一物”境界。同时,又特别注意防止将这一境界现实化以及将“空空”、“无一物”名相化的倾向。即不能将这一境界看成是可以被指称出来的现实存在着的境界,因此,也就不能将“空空”、“无一物”等表示这一境界的词语看成是有实际指称对象的名相化的词语(“苹果”、“森林”、“本心”、“良知”等词语均为有实际指称对象的名相化词语)。⑤超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其要义是:既然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原本“空空”,原本什么都不是,那么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就应该也只可能是由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人类的世界;既然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都是人类的世界,那么意识人类以及每一个意识个体就应当全力以赴并踏踏实实地参与显现、构造以及直觉、推论、感知、指称和描述言说这一世界的现实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守住超形上学境界为主要目的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以显现、构造形上学和形下学世界为首要目的的“应有所住而生其心”。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包含了对不可描述言说的“空空”、“无一物”境界的认可,又包含了对执著于超形上学境界行为的否定;既包含了明显的守住这一境界的意愿,又包含了明确的否定念断意绝的含义;既包含了对超形上学、形上学及日用生活理性的肯定,又包含了对因执著于人类理性而失掉“空空”、“无一物”境界的担忧。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尚停留在如何守住超形上学境界的阶段,它对于“生其心”或超形上学、形上学及日用生活理性的强调,其主要意图不是肯定人类理性,而是通过肯定人类理性达到守住“空空”、“无一物”境界的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禅宗在发展出或重新肯定了日用生活理性之后,本来可以,但却未能进一步发展出或肯定旨在认识和改造周围世界的实践实证理性这一千古憾事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大乘佛教、禅宗乃至整个东方的超形上学思想如此博大精深,居然没有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容身之地这一难以接受的客观事实。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有所住而生其心”,主要是为了补救东方的超形上学思想因执意守住“空空”境界,不自觉地否定或忽视了意识人类的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功能,否定或忽视了实践实证理性之过失。“应有所住而生其心”思想不是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完全对立的思想,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的逻辑发展。由于“应有所住而生其心”思想的引入,就使得由东方超一流思想家所提出的超形上学思想终于功德圆满,就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不同时期和地域发展出来的超形上学、形上学、日用生活及实践实证理性终于融为一体,就使得长期隔离、彼此陌生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终于有了如下共同语言:凡是我们可以指称、直觉、推论、感知和描述言说的世界都是意识人类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人类的世界,意识人类的天职就是无所执著地运用二元论、单元论、超元论等自己设定、建构、创造出来的思维模式,全心全意地去从事或参与拓展和深化人类的世界的现实活动。

超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主要用以解决有关超形上学的各种问题以及超形上学境界与形上学世界和形下学世界(世俗世界和理性世界之综合)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构筑“人类的世界”学说体系的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若抽掉这一思维模式,“人类的世界”学说体系将会在顷刻间坍塌。

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集多种思维模式于一体的整合型思维模式,其主要的组成是上文介绍的三种分支超元论思维模式。这三种模式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差异,也不存在绝对的统一、同一,而是保持一种人定的一体三面关系,即这三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的三个表现侧面,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去掉其中任何一种分支超元论,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将丧失其完整性。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东西方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受文化左右的无数意识个体,其生活的空间在范围和层次两个方面都被大大地扩展了。东方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种利益的作用下,不得不从形上学和超形上学层次“降至”形下学层次,并在这一层次上全力拼搏,努力使自己所在的国家尽早变成富足、民主、发达的国家,努力使自己所在的民族再现昔日的辉煌。而西方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危机的驱迫下,也自觉不自觉地从形下学层次“升至”形上学和超形上学层次,并在这些层次上全力与东方思想家合作,努力为西方社会引入东方圆融无碍的生命智慧哲学和博大精深的超形上学思想,努力弥合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分离。

无论是东方人“自上而下”的改造传统文化特质的活动,还是西方人“由下至上”的修正传统文化偏差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自己传统思维模式的更新、改造和超越。正像东西方人在继承传统和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文明形态肯定不是东方和西方两种传统文明形态简单加和的情景一样,构造新文明形态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是东西方思维模式的简单加和,而只能是在扬弃二元论、单元论和狭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广义的超元论思维模式。

我们认为,完整地设定、建构、创造出超元论思维模式,是完整地设定、建构、创造出新文明形态的前提,而能否培训、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能够熟练运用超元论思维模式的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者,则是新文明形态能否最终建成的关键

【注释】

[1]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63.

[2]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26.

[3]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64.

[4]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64.

[5]熊十力.原儒[M].上卷,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1.

[6]郭齐勇.熊十力——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当代中国十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289.

[7]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

[8]熊十力.原儒:下卷[M].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12.

[9]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469.

[10]黄心川.印度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