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二元论和单元论思维模式到广义超元论:人类的世界洞见

从二元论和单元论思维模式到广义超元论:人类的世界洞见

时间:2024-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指出的是,不仅身心二元论或物质意识二元论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表现。

从二元论和单元论思维模式到广义超元论:人类的世界洞见

1.1 二元论单元论思维模式

二元论和单元论既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基本上是二元论的,而东方传统思想及其思维模式主要是单元论的。

1.1.1 二元论思维模式

二元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对立、差异的角度去看待和把握周围世界的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可简称为“A即A,B即B,A非B”(“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模式。

二元论思维模式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笛卡尔认为,除了上帝这一最终实体以外,还存在着两种实体,一是物质实体,二是心灵实体,并认为这两种实体彼此分庭抗礼,泾渭分明,谁也不决定谁,谁也不依赖于谁。这种将物质和意识(心灵)割裂为两片的做法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基本含义之一,也是西方思想的主题。

波普尔说:“西方哲学主要是由各种世界图景所组成,他们都是各种身心二元论这个主题的变形以及与之有关的方法问题。对这个西方二元论主题的主要偏离,就是企图用某种一元论取而代之。在我看来,这个企图并没有成功,而且在一元论的面纱后面仍然隐藏着身心二元论。”[1]一部西方思想史,实际上是在坚持同一个基本观点——身即身、心即心、身非心,对同一个基本问题——身心关系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论争史。虽然一些西方思想家极力回避这个问题,潜心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但从未跳出身心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虽然有许多思想家曾尝试用一元论或多元论取而代之,但“这个企图并没有成功”。

应当指出的是,不仅身心二元论或物质意识二元论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表现。而且所有坚持将研究对象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着重分析研究二元之间或多元之间的对立、差异,忽视或否认各元之间根本一致的思想、观点、方法,都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表现。因此,判定一种思想是不是二元论的,并不光是看这一思想是否坚持认为存在两种彼此割裂的实体,更重要的是看这一思想是否坚持认为对象物之间的差异、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多元论本质上是二元论。下面我们仅以波普尔的多元实在论为例来展开这一基本认识。

波普尔在陈述自己的世界1,2,3理论时,称自己是一个多元论实在主义者,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地道的二元论者。

①他认为世界1、世界2、世界3是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三个亚世界,世界3与世界1和世界2具有同等的“本体论”地位。事实上,世界3并不具有这种地位。从起源上讲,世界3是心智的产物,是主观精神的具体化、物质化。正如波普尔自己说的,“我的第三世界是人造的”[2]。从存在发展上讲,世界3离不开文字、图像、声音、纸张等物质,即世界3必须以物质世界为载体才可能相对于意识人类而自主地存在和发展。尽管波普尔反复强调说,部分世界3对象可以无需物质世界为载体就能自主地存在,但他同时也明确指出,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是以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没有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就不会有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因此,世界3不可能离开物质载体而独立自存。如果我们抽掉心智和物质或世界2和世界1,世界3就完全丧失了独立自存的根据和条件。可见,将世界3作为二元之外的独立自存的另一元的所谓多元论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的多元论实质上是二元论。连他自己在晚年也承认自己“始终是一个笛卡尔派的二元论者”[3]

②波普尔认为世界l、世界2和世界3都是实在的,其根据是这三者都可以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他还认为这种实在是不以意识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自主、客观的存在,是可以或可能被人们感知的现象性存在,是唯一的存在。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现象性的实在与现象性的虚无的差异绝对化,肯定实在,否定虚无,认为实在不是虚无。这种一元论式的实在主义观点与肯定虚无,否定实在,认为虚无不是实在的虚无主义观点,以及既肯定实在和虚无,又肯定实在不是虚无的折中主义观点一样,都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表现。因此,我们认为波普尔的实在论实质上是二元论。

③波普尔的实在论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对超越于实在之上的先验主体的认可。这种将实在与先验主体割裂为两片的思想也是二元论的。当波普尔把世界2和世界1当成两种泾渭分明的实在世界时,使我们想起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笛卡尔的二元论有一个前提,即对超越于二元实体之上的最终实体——上帝的认可。波普尔虽然没有明确说过上帝是最终实体,但在他将主观世界(世界2)与物质世界(世界1)作为同等意义下的实在世界时,已经隐含了一个类似于上帝的前提,即对超越于实在世界之上并能够如此这般设定实在世界的先验主体的认可。我们认为,这是他晚年称自己“始终是一个笛卡尔派的二元论者”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一元论或一元决定论本质上也是二元论。

应当指出的是,一元决定论实际上存在着本体一元决定论和现象一元决定论两种类型。前者坚持认为存在着决定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的本体世界,并认为这一本体世界要么是客观物质,要么是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后者则坚持认为不存在着本体世界,只存在着现象世界,但是它坚持认为现象世界存在着一种决定各种现象如此这般存在变化的本质属性,并认为这一属性要么是物质性属性,要么是精神性属性。绝大多数的唯物或唯心主义者以及实在或虚无主义者都是现象一元论者。唯物主义一元论或实在主义认为现象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或物质性)或实在性,唯心主义一元论或虚无主义则认为现象世界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或精神性)或虚无性。

①本体一元决定论尽管认为本体世界决定了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认为本体世界相对于现象世界具有优位,现象世界只是一种次生性的独立自存世界,但终究是承认存在着本体世界(如上帝、自然、客观精神、客观实在、绝对自我、自在之物、存在、太一、第一推动者等)和现象世界(如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等)这两个世界,同时它还认为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体一元论的这些思想无疑是二元论的。

②现象一元决定论尽管认为现象世界中的某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他属性如此这般地存在显示,但毕竟是承认存在着作为决定者的本质属性和作为被决定者的其他属性,同时它还认为在本质属性和其他属性以及非本质的各种属性之间的差异、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现象一元决定论的这些基本思想无疑也是二元论的。

总之,无论是本体一元决定论还是现象一元决定论,无论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还是唯心主义一元论,无论是实在主义还是虚无主义,它们在认识周围世界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周围世界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并认为被分解出来的各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笔者认为就其思维模式而论,它们本质上都是二元论。

二元论思维模式虽然直接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但实际上这一思维模式远在古希腊时代就被当时的希腊思想家们不自觉地运用了,比如德谟克利特的将原子和虚空看成是两种独立自存的本质存在物的思想;柏拉图的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不完美的摹本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月下世界和月上世界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世界的思想;等等,都是典型的二元论思想。这一思维模式自古希腊开始,一直作为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的变化、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这一思维模式,西方文化将不可能被如此这般地建构出来。东方人若不借助这一思维模式,就很难理解和把握西方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

二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它是意识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由混沌走向有序的方法论基础。千百年来,意识人类正是凭借着这种思维模式逐渐地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了辉煌灿烂、极度发达的人的世界,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动物之王。但是,这一思维模式不过是意识人类自觉不自觉使用过的多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如果执守或执著于这一思维模式,势必大大地限制意识人类的视野和活动领域

二元论思维模式是西方人自觉不自觉坚持并遵循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一思维模式从根本上限制了西方思想家的眼界,致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像堂·吉诃德似的迷执于斗争、对立,而不清楚斗争、对立的对象和意义。尽管在西方历史上过去、现在都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意识到了二元论思维模式之不足,并尝试着通过否定上帝,或否定物质及客观实在性,或否定精神实体,或发明辩证思维方法,或对本体问题存而不论等方式来扬弃这一思维模式,但由于西方思想家始终坚持或在潜意识中认可“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4]这一基本观点,致使所有企图扬弃这一思维模式的努力,都最终消融于身心二元论这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超强引力场”中,致使几乎所有的西方思想家以及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近现代东方思想家,在二元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1.1.2 单元论思维模式

与西方二元论思维模式及其变形——一元论和多元论思维模式相对应的,是主要由印度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家特别加以发展了的单元论思维模式。

单元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统一、同一的角度去看待和把握世界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模式,可简称为“A不异B,B不异A,A即是B,B即是A”(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AB不二”模式。

这一思维模式严格说起来,并不完全抹杀将周围世界分解为不同的对象物的意义,也不否认在不同对象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差异,只是反对将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单元世界割裂成彼此泾渭分明、相互对立的多元世界,即反对执著于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反对将这些对立、差异绝对化,坚持不同对象物之间统一、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观点,坚持主要用综合的方法去描述言说周围世界。这一思维模式并不抹杀在本体论意义上设定、建构某种东西为现象世界之本原或始元的意义,也不否认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立、差异,但是反对将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割裂为两片,反对将本体世界看做是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之最终原因的一元决定论观点,坚持即本体世界即现象世界或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不二的观点,即坚持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统一、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观点。

东方思想,尤其是中国传统思想,就其思维模式而论,主要是单元论或不二论。下面我们仅以熊十力的不二论思想为例来展开这一基本认识的论述。

①单元论思维模式即不二论思维模式。在熊十力的学术生涯中,一直重视用不二论思维模式来运作、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曾以这一思维模式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作了如下总结:“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及于天。此《中庸》赞圣之辞,非真于圣学洞彻渊奥者,莫能言也。内圣外王大备之鸿规。本体、现象不二。(遗现象而求本体,是宗教之迷也。)道、器不二。(道者,本体之目。器,谓物质宇宙。准上可知。)天、人不二。(天者,道之异名,是人生之大原也。人生与其所由生之大原不二,正如‘众沤’与其所由生之大海水,不可析为二也。)心、物不二。(心物,本实体流行之两方面。)理、欲不二。动静不二。(动而不乱、是动亦静也。静而不滞,是静亦动也。大化流行之妙如是。人生不可屏动而求静,亦未可器动而失静。)知、行不二。(《中庸》言修学之方,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理论不践之于行事,则其理论空浮而无实,佛云戏论是也。)德慧、知识不二。(正智无迷妄,与道德合一,故云德慧。通常所云知识,未足语此。而圣学则启导人深造乎知识即德慧之地。)成己、成物不二。(治心养心之道,是成己之实基也。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乃至位天地、育万物,是成物之极致也。人心与天地万物,本通为一体。故圣学非是遗天地万物而徒追求诸心,遂谓之学也。……治心者,治其僻执小已之私,去迷妄之根也。养心者,充养其本心天然之明,而不遗物以沦于虚。不遗物以沦于虚,故穷物理、尽物性、极乎裁成辅相位育之盛。故成己成物是一事。非可遗天地万物而徒为明心之学也。成已成物,是人人所应自勉之本分事。)”[5]总之,在熊十力看来,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以及不同对象物或方面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即此即彼的一体两面关系。“即此即彼”既不同于此非彼、彼非此的二元论或多元论,也不同于此决定彼或彼决定此的一元决定论,即此即彼是“虽有分,而实不二”的单元论。(www.xing528.com)

②“体用不二”是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核心观点。(“体用不二”不是熊十力最早提出的,但他对“体用不二”作了最为集中、系统的论述。)“体用不二”与东方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心物不二”、“即用即体”、“无为而无不为”、“既出世又入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显章名句一样,都是单元论或不二论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熊十力等提出“体用不二”,并不是要抹杀或否认体用之间的差异、对立,而是强调不能因体用之间存在着表面上的差异而将二者割裂为两片。“他认为,本体与现象、本体与功用是不可能割裂成两片的。他常常借用佛教中的‘海水与波’、‘海水与众沤’的比喻来说明体用关系。大海水是离不开‘众沤’(水泡)而独存的,大海水即是‘众沤’自身。如果说大海水是本体,其固有的腾跃不住是功用,则‘众沤’就是大海水腾跃不住的显现(即现象)。在熊十力哲学体系中,本体即是功用,也即是现象。他认为,那种在变动与生灭的宇宙背后另立一不变不动不生不灭之主宰者的看法是错误的,‘误计本体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之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的,无异于‘头上安头’。”[6]总之,在熊十力看来,即本体世界即现象世界,本体现象不二或本体功用不二(即体用不二),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单元论思维模式是“始于合,中于分,终于合”[7]的思维模式,是能够有效运作、建构融各种本体论思想于一体的圆融无碍之哲学或宗教的思维模式,是能够将不同对象物或认知方面合多为一或合二为一并了无痕迹的思维模式,是在印度佛教和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思想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的思维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单元论思维模式是设定、建构和运作东方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若没有这一思维模式,东方文化将不可能被如此这般地设定建构出来;若不借助这一思维模式,西方人包括遗忘了传统文化的东方人将很难理解和把握东方传统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依照东方思想家发明的单元论或不二论思维模式,可以将历代西方思想家所坚持的身非心或物质非意识的二元对立关系,转化为即身即心或即物质即意识的单元不二或一体两面关系。这自然就避免了因身心不统一或物质意识对立而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烦恼。熊十力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说明:“西方有唯心论与唯物论之对峙,各是其是,不可相融。时余孤陋寡闻,姑志其说而已。后博究晚周诸子,即留心此一问题,然终不见有唯心唯物之说(唯心唯物二词,本以对立而始有。中学从来无有于心物各执一端者。故无唯心唯物二词)。”[8]

单元论思维模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它是意识人类积极从事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活动,而又不执著于这种特殊的人类劳动及其劳动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它是意识人类从本质、内容上,而不是从现象、形式上完整理解和把握周围世界及其组成部分的认识论根据;它是意识人类不为艰难困苦所折服,在穷途潦倒的时候仍然能尽性逍遥的方法论基础。千百年来,意识人类正是凭借着这种思维模式从容地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从容地从一次又一次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大劫难中脱逃出来,并在与自然、社会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证明了自己是生命世界中最具生命活力和生存智慧的万物之灵。但是,这一思维模式也只是意识人类自觉不自觉使用的多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如果执守或执著于这一思维模式,势必严重影响到意识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

必须指出的是,具体运作、建构东方传统文化的单元论思维模式,是一种因强调统一、同一而严重忽视了对立、差异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常常通过傅伟勋所说的“单元简易心态”[9]表现出来,致使东方传统型思想家及普通百姓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笼统先生”和“模糊主义者”,致使整个东方传统文化严重缺乏实证分析的精神。近现代以来,已有许多东方思想家意识到了单元论思维模式之不足,并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如道德良知的自我坎陷(牟宗三)、引进二元论思维模式或实证科学方法等来改造之。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因东方思想家执著于“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佛陀)以及“即用即体”或“天人不二”或“心物不二”等单元不二或所谓的圆融无碍之境而终告失败。

1.1.3 一元决定论与单元论的比较

一元决定论和单元论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本质上是二元论,后者是与二元论本质不同的不二论。两者比较,可析离出以下差异、对立。

①一元决定论认为存在着使现象世界如此这般存在变化的最终决定者,并认为现象世界或现象世界各种各样的属性,与这一决定者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或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单元论则认为不存在着这一最终决定者,只存在着本体世界,并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单元不二或一体两面的关系。

②本体一元决定论认为作为决定者或第一性存在的本体世界,要么是物质性的一元世界,要么是精神性的一元世界,而不可能是亦物质亦精神或非物质非精神的一元世界。单元论则认为与现象世界保持一体两面关系的本体世界是亦物质亦精神,物质与精神并为一体的单元世界。即在单元论看来,本体世界本来就具有物质与精神或身与心以及非生命与生命、生灭变化等现象世界的方方面面属性,只是未显现出来罢了。因此,才有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单元不二或一体两面关系,才有即用即体、即体即用,即体用不二、用体合一等单元论表述。

③一元决定论认为现象世界由无数现象组成,并认为各种现象之间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即认为现象世界本质上是多元世界。单元论也认为现象世界由无数现象组成,但认为各种现象之间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统一、同一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所有现象都不过是本体世界的不同表现侧面而已,现象与现象之间是一体两面或单元不二的关系,即在单元论看来,现象世界本质上是单元世界。

④一元决定论只是在讨论现象世界的本原(即本体)或本质属性等有限问题时,坚持有条件的一元论,而在讨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则自始至终坚持地道的二元论。单元论坚持认为不存在着独立于现象世界的所谓一元本体世界,也不存在独立于其他现象世界属性的所谓一元本质属性,坚持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不二,本质属性与其他现象世界的属性不二。即单元论在讨论有关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所有问题时,自始至终都坚持单元论。

⑤一元决定论在否定了作为第一推动者或世界秩序安排者的上帝之后,要使自己的一元唯心论或一元唯物论学说自圆其说,就必须引入或外借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是一元决定论本身不具有的内容。单元论从来就否认终极性的决定者,从来就不认为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以及现象世界中各种现象之间是绝对对立、泾渭分明的,因此,单元论无需外借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是单元论本身就具有的内容。当然,单元论尚需发展出有关过程的辩证法思想。

总之,一元决定论与单元论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属于二元论,后者是与二元论本质不同的不二论。

1.1.4 二元论与单元论的比较

单元论思维模式在一定意义上确实超越了二元论思维模式,克服了后者夸大身与心或物质与精神对立,夸大本体与现象以及各种现象之间对立的缺点。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就断言,单元论思维模式一定优越于二元论思维模式。事实上,单元论思维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集中表现在过分注重本体—现象以及不同现象之间的统一、同一方面,明显地忽视它们之间的对立、差异。而单元论这一主要缺点恰恰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主要优点。

要完整、具体地认识、理解或建构、创造人的世界,这两种思维模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未能妥善处理好如何同时运用这两种思维模式来认识或构造人的世界的问题。西方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表现出对二元论思维模式的执著,致使被显现、构造出来的人的世界多少显示出“四分五裂”的状况;而东方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中则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对单元论思维模式的偏爱,致使被显现、构造出来的人的世界多少显露出“笼统模糊”的痕迹。

仔细分析起来,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至少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差异、对立。

①二元论是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重视分析、特别是实证分析,并强于分析,相对来说弱于综合。或者说,二元论还停留在以分析为主的阶段,尚未发展到分析、综合并重,既强于分析,又强于综合的完备阶段。单元论是一种综合型思维模式,重视综合,并长于综合,相对来说短于分析。或者说,单元论的综合方法不是以细密的分析为基础的,而是直接综合方法,单元论要发展到完备阶段,必须大力加强分析方法,特别是实证分析方法的引入或建构。

②二元论认为周围世界可以分解为许许多多的对象物,并认为各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即认为A即A,B即B,A非B,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存在亦A亦B的情况,但亦A亦B不是即A即B。也就是说,A、B虽有合,但终究为二。单元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一个单元整体世界,它可以被分解为许许多多不同的对象物,但各个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统一、同一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即认为即A即B或A、B不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存在A非B的情况。也就是说,A、B虽有分,但终究不二。

因此,二元论存在着注重对象物之间的对立、差异,明显忽视统一、同一的倾向,而单元论则过度重视对象物之间的统一、同一,存在着严重忽视对立、差异的缺点。

③二元论强调要尽可能具体、细致地去认识、理解或显现、构造人的世界,但有执著于清楚明晰、非此即彼之嫌。单元论则强调要尽可能完整、统一地去认识、理解或显现、构造人的世界,但有沉湎于笼统模糊、即此即彼之弊。

④二元论常常引导人们执著于是非对错和没完没了的纷争以及所谓的绝对真理、科学事实,致使人们深陷于是是非非的泥潭不能自拔。单元论则常常引导人们执著于无是无非、性本善或性本恶的讨论以及概念化的佛性、真如、乾道、空无和虚幻的顿悟,致使人们迷失于混沌模糊的境界不能自悟。

⑤二元论是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当人们运用这一思维模式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许多实际问题并非都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常常有亦对亦错、亦此亦彼的情况存在。于是,在坚持二元论的前提下,引入或发展出辩证法思想,以用来妥善处理亦对亦错、亦此亦彼的问题。但是辩证法思想对于二元论来说终究是一种外在形式和运作工具,而不是二元论本身就具有的内容或含义。单元论是一种综合型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不仅认为存在着亦对亦错、亦此亦彼的情况,而且认为从本质上讲对错有分实不二,此彼有异实不二。即辩证法思想是这一思维模式自身具有的内容,无需从外引入。当然,与外在于二元论而自成体系的西方式辩证法思想比较起来,单元论思维模式所具有的辩证法思想偏重于对状态的辩证分析,而弱于对过程的辩证分析。因此,单元论尚需发展出对过程的辩证分析,即尚需引入或发展出过程辩证法思想。

二元论思维模式造就了精明的西方人和极其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决不能因此推断西方人完全没有单元论的思维头脑,西方社会及其文化完全不可能产生出超拔于物质世界之上的高明洒脱的易、道、禅文化;单元论思维模式造就了智慧的东方人和超凡脱俗的形上学以及超形上学文化,但也决不能因此推断东方人完全不具有二元论的思维头脑,东方社会及其文化完全不可能创造出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世界逐步走向统一,西方人向东方人讨教精神解脱之法,东方人向西方人学习经世致用的科学技术的今天,积极倡导和推动两种思维模式之互补、统一是十分有意义的大事。依据彻底的单元论观点,二者本质上是不二的。东西方之所以出现思维模式上的分裂、对立,这主要是由于在东西方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运行机制以及伦理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东西方思想家和普通百姓自觉不自觉地偏执于二元论或偏执于单元论所致。倘若东西方人能够自觉地克服各自的心理行为偏执,倘若西方人能够自如地运用单元论思维模式,同时又不放弃二元论思维传统,倘若东方人能够熟练地运用二元论思维模式,同时又不丢掉单元论思维传统,东西方人就可以实现思维模式上的历史性统一,携手并肩、共同铸造一个东西合璧、完整具体、单元式的后现代文明。日本人、新加坡人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