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母三迁:择善为友,成就七种力量

孟母三迁:择善为友,成就七种力量

时间:2024-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择善为友历史上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年幼时,住家附近有块墓地,他经常看送葬的人群、披麻戴孝啼哭的队伍,也跟着模仿。这些古训,意思只有一个:一定要择友而交,择善为友。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曾国藩就是一个特别会为自己选择良师益友的人。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一方面孜孜于学问,一方面广泛结交,向师友学习。他深知学问事业受师友的影响很大,因此平生对于访师择友,极为留心。

孟母三迁:择善为友,成就七种力量

6 择善为友

历史上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年幼时,住家附近有块墓地,他经常看送葬的人群、披麻戴孝啼哭的队伍,也跟着模仿。孟母见了,觉得那环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便搬了家。搬家后孟子又跟一群野孩子玩小偷、强盗的游戏。孟母为了给孩子选择、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又再次搬家,谁知邻居住着的两户是打铁和杀猪的,孟子好奇地又学生意人的吆喝叫卖声和杀猪的样子,为了孩子的前途,孟母又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一家学堂的对面,孟子每天都能听到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后来,他就入了这学堂,经过孟母从中开导,他的学业日进,终成一代哲人。

孟母三迁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也是一个环境问题。曾有报道说,8个中学生曾有组织地强奸了一名未成年少女。此事非常让人不可思议,最后原因调查下来,竟是一帮平时混在一起的社会二流子们挑唆所致。

关于交友,有诸多古训可鉴。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禽择木而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等。

受其母的影响,孟子也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这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乡村中的杰出人物和一个乡村中的杰出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中的杰出人物和一个国家中的杰出人物交朋友,天下的杰出人物和天下的杰出人物交朋友。

这些古训,意思只有一个:一定要择友而交,择善为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因为皇帝不辨忠奸,任用小人而导致祸国殃民的故事。明朝时的“土木之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明英宗时,王振从小为太监伺候,明英宗很信任他,让他帮助自己处理一些政事,王振就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民族瓦剌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邸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垫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军兵士丢盔弃甲,狂奔乱逃。

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束了王振的性命。不久,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

这就是所谓的“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对明朝的打击可谓大矣,自此以后明朝国力大衰。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原本品质善良的人因为误交了坏人,最后走上邪路的例子。

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品行端正、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朋友,会在一生中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品行不端的当然只会产生坏作用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慎重选择朋友,切不可滥交朋友,朋友不再多而在精。曾国藩就是一个特别会为自己选择良师益友的人。

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一方面孜孜于学问,一方面广泛结交,向师友学习。他深知学问事业受师友的影响很大,因此平生对于访师择友,极为留心。他在日记中写道:“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度吾之短。其次则博学能文,能通训诂者,亦可助益于我。”从道光十九年到咸丰二年,曾国藩在京师任职,这期间,他结交了一批师友。比如他在家书中几次提到的“见道极精当平实”的窦兰泉、“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的吴竹如、“极为虚心”的冯树堂、“深思明辨”的吴子序、邵蕙西、“沈潜之至”的何子贞、“才能干济、远识深谋”的吴廷栋、“忠义耿耿,爱民如子”的江忠源,等等。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太常寺卿唐鉴和大学士倭仁。唐鉴是当时的大理学家,史称他“生平学宗朱子,笃信谨守,无稍依违”。他教曾国藩敦品治学,当以《朱子全书》为依据,要在“静”字上下功夫。师事唐鉴,使曾国藩学有方向。

他在致同乡前辈贺长龄的信中说:“我最初治学不知根本,循声逐响而已。自从认识了唐镜海先生,才从他那里窥见一点学问的门径。”

倭仁是曾国藩以友事之的一个大理学家。他用功最笃实,每天的言行,都有札记,见过自讼,一点都不客气。这种方式对修身大有益处。因此曾国藩也开始记日记,和倭仁一样,反省自励的文字很多。

结交了这些师友,对曾国藩的学问修养有极大的帮助。后来,曾国藩建功立业,身边聚拢了一批才智之士,这为他最终成功,打下了基础。

要想结交好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识人,懂得一些交友的技巧:

一、不可以貌取人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是不容否认的,以外表判断他人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这却很容易造成偏差。

整洁的人的确比肮脏的人看起来舒服得多了。外表如果让人不舒服,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内心的喜恶。人们平常也会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别人的长相:“那个人一脸胡子,长得像个土匪似的!”“那个人一脸奸相,看起来很坏的样子!”这些完全都是根据外观所下的结论。(www.xing528.com)

这种以貌取人的情况,不但影响你在交友时的态度,影响你与对方交往的第一步,更影响你对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因为如果你在真正与这个人交往之前已把那些正面良好的特质加诸对方身上,你对这个人的行为举止便会更容忍更主观,不容易发现他的弱点和虚伪之处;相反,若你对他存有偏见,便不肯给自己一个客观的机会细心观察和公正地评估这个人。因此以貌取人可能会彻底曲解事实,扭曲你对别人的客观认识和判断。

因为在那些外貌不扬的人当中,不乏成功的学者、经营者、政治家。因此,在选择朋友时,如果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就很可能与真正的朋友失之交臂,这无论是对于你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所以若想真正认识一个人,不要盲目相信第一印象,而是要留心观察这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外表背后的真貌。

二、学会用时间来看人

和注重第一印象相对,是学会用时间看人,对于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来说,我们最好不要急于下结论,及早下结论只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也不要迅速去做什么决定,最好在初次见面后,保留一些距离,冷静观察对方的行为。

一般来说,人再怎么隐藏本性,终究要露出真面目的。因为戴面具是有意识的行为,时间久了自己也会觉得很累,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将假面具摘下来,就像前台演员,一到后台便把面具拿下来那般。面具一旦摘下来,真性情就显现出来了。这也就是所谓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三、学会从话中辨别一个人的性情

俗语有“缄口以自重”之说。一个人要是不说话,我们可能没法通过话语去鉴定一个人。事实上人人都要说话,除非有语言障碍的人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话语来判定他的性情。如:

(1)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2)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会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3)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心平气和。

(4)内心平顺.快时,就会有清亮和.的声音。

(5)内心渐趋兴奋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

(6)心中疑惑不定的人说话总是模棱两可。

(7)善人话不多;浮躁的人喋喋不休;诬蔑好人的人闪烁其词,丧失操守的人说话吞吞吐吐;背叛的人说话总是带几分愧色等。

当然,仅凭一个人的话语便肯定和否定一个人,可能有失偏颇。观其声,辨其人只是识人方法中一种,我们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别人。

四、透过衣装看人

衣着打扮也是一种语言,这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特别是与陌生人初次见面,对方就是从衣着来获取你的内部信息的。

小王,IT行业里面的“金领”一族,很有工作能力,生活里他是不拘小节的人,整天一身破牛仔,从未想过注重人个形象这回事。

有一次他去一家公司面试,依旧穿的是那套“行头”。刚一见面,负责招聘的人便皱起了眉头,双方勉强谈了几句,对方便下了逐客令:“对不起,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都严肃的人!”

那家招聘的负责人就是通过衣装看出了小王是个对什么都很随意的人,小王也因衣装失去了一次机会。

一般来说,衣着打扮整洁、合体的人,有着很强的自信心,而过分装饰打扮的人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对工作负责的人为了自己的工作,不会胡乱穿衣,而且还会穿质量过得去的衣服;成功人士的衣着一般趋向保守和不逾越身份,并尽可能符合公司的要求等。

如果一个人的衬衫领口、袖口总是干净如新,而且衣号合位,没有皱褶,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这是一位讲究卫生的人;如果一个人的领带结头打得过分紧贴,则表明他是一个有压抑感的人。

与人交往时,虽然不要太注重一个人的外表,但有时候一个人的衣装恰恰可以透露出他的性情,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