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增长智能与修养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增长智能与修养

时间:2024-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读书读书是获取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北宋的欧阳修认为立学以读书为本。曾国藩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一次会试落第后,他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朱熹还认为读书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增长智能与修养

3 读 书

读书是获取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学习不限于读书,但读书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北宋的欧阳修认为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说:夫学非读书之渭,然而不读书则无以知为学之方。华罗庚曾言:学习必须先从踏踏实实地读书开始。古今中外,无数贤人志士、科学家对书的爱好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他们高度评价书籍,“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一切震撼智慧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和知识,这也是成大事的一种智能。通眼看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不都是极其喜爱读书的人。

曾国藩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一次会试落第后,他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虽然会试落榜,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作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这时曾国藩身边所剩的盘缠已经无几。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睢宁知县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与曾国藩家是世交,也认得曾国藩。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于是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作路费时,易作梅立刻借给了他一百两银子,在临别时还给了他几两散银。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流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爱不忍释,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使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而那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分钱也不能少。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汀乡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虽然银两很有限,但自己随身所带的冬季衣物在这初夏季节也用不着,还可以拿去当了换点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这就是书籍。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爱钱,不聚财,但对书却极其痴迷。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通过读书来增强我们自身的才干,铺就成功之路。

读书,首先要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当今世界书刊文献极其浩繁,使人目不暇接,读不胜读。如果不加选择,乱读一气,只会苦了自己,难有收获。再说书有好坏、优劣之分,在同类书中有精品也有次货。读书要读好书,以便用有限的时间,读最有价值的书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俄国作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书还坏。”清朝学者陆世仪说:“凡读书须识质,方不错用功夫。”怎样在浩如烟海的书刊文献中读出精品昵?途径一是请教师友、名学,看书评,挑一流的书刊文献。二是自己筛选,先把有关书刊文献大体上浏览一番,并比较选出经典的几本。精选标准如下:

(1)适合学习总战略和成才总目标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2)能以最短的时间把自己引导至学科的核心领域和前沿的书;

(3)言论全面完整,阐述深刻,图文并茂,表达精练的书;

(4)既能获得知识,又有助于提高智能和非智力品质的,尤其有助于启发创造性的书;

(5)广博与精深结合,有助于改造和重建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书。

其次,在选择好了读什么书后,还要注意读书方法的选择运用。

读书方法的正确与否,是一个人能否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否走向辉煌的关键。有很多人从少到老,苦读了不少书,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最终不仅未能成才,反而使其身心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抱憾终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那么,正确的读书方法是怎样的呢?

其实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每个人的习性不同,所以做事的方法不同,读书也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方法,下面介绍名人的几种读书方法,希望有志读书立业的人有所借鉴。

一、朱熹读书方法

我国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且如一章之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细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先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份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朱熹还认为读书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所谓“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二、马克思的读书法

伟大导师马克思有一种独特的读书法:“当他在写字台前钻研哲学或政治经济学久而疲劳时,便演算起数学题,或躺在沙发上读小说诗歌,而且间或两三本小说同时打开,轮流阅读。”它的这种轮读法能提高读书效率

轮读法能使大脑减少疲劳,得到休息。读书过程是大脑皮层紧张工作的过程,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降低读书效率。由于各种不同信息是由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细胞来接受的,读这本书使这一部位的大脑皮层劳累了,而换读另一本书时,这一部分大脑皮层就获得了休息。这样轮换使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就减少了大脑的劳累。居里夫人对此也深有体会,1886年12月她在给亨利埃特的信中说:“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大脑疲倦,它已经太辛苦了!若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完全不能从书里吸收有用的东西,我就做代数和三角习题,这是稍微分心就做不出来的,这样它们就又把我引回正路上去。”(www.xing528.com)

三、恩格斯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地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谷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四、爱因斯坦读书法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有着重大贡献。有人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读书的,他以自己独特的才能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方法。这对我们读书学习是很有启迪和借鉴之助的。

一总:就是先粗略地浏览前言、后记、编后语等总述性的东西,再认真地读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中的内容、结构、要点及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而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因为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细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已有了具体印象的基础上,这样再回过头来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有些人往往在这一步上不甚注意,看过书一扔了事,这样读书则难以深入。

五、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六、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得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七、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动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这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像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八、华罗庚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读书学习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不可强求一律,但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吸收前人的经验,综合总结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争取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