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走自己的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父子俩赶着驴子去集市买食品。起初是父亲骑驴,儿子走路。路人看见他们,就说:“真狠心,那个强壮的汉子坐在驴背上,那可怜的小家伙却要步行。”
于是父亲下来,让儿子骑上去。可是人们又说:“真不孝顺呀,父亲走路,儿子骑驴。”
于是父子两人一齐骑上去。这时路人说:“真够残忍呀!两个人骑在那可怜的驴背上。”
这回两人都下来走路。路人又说:“真愚蠢呀!这两个人步行,那只壮实的驴子却没有驮东西。”
他们到达集市时整整晚了一天。人们惊异地发现,父子俩一起抬着那只驴子来到了集市!
读了这个故事,你会想什么呢?也许有人想起了但丁的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鲁迅先生也曾说: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不管是那则驴子的故事,还是但丁和鲁迅先生的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做真正的自己,而不要去在乎世人的眼光,不要在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时时刻刻受外界所限制,那么这个人必将会一事无成。
生活中,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一个人没有坚持自己的主见,而是人云亦云地摇来摆去,那么就会像上面故事中的父子俩一样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
20世纪40年代左右,包玉刚及其夫人带着四个女儿迁居香港,开始新的事业。50年代中期,包氏家庭在经营方向问题上有一场争论。包玉刚的父亲看到香港政府和经济形势比较稳定,主张经营地产业。包玉刚却认为,房屋是死的,只能收税,而且靠不住。他主张开拓航运业,因为香港有极好的港口,船是动的,而且航运业涉及金融、经济、政治甚至工程技术,范围很广,可以大做文章。
可是,几乎全家都反对他的主张,因为他对航运业完全是外行。“行船跑马三分险”,航运业的兴衰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弄不好会破产。但包玉刚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据理力争,终于把家人说服了。
包玉刚的航运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80年代,环球航运集团公布的“船队一览表”中,带有“W”字样的船队有202艘,共2053万载重吨。这是包玉刚的全盛时期,航运事业发展的最高峰。这支船队已超过美国或苏联国家所属船队总吨位,雄踞世界“航运之冠”。
但是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像包玉刚那样坚持自我,而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思维的从众定势有利于惯常思维,有利于群体一致的行动,这是它的优越性所在。但是,显而易见,从众定势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如果一味地“从众”,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自己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成就。
因此,在思维和观念上的“孤立”并不一定是坏事,勇敢的人是不害怕这种孤立而是以此为荣的。
在美国众多的企业家中,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比查尔斯·威尔逊更富有传奇色彩了。威尔逊从一个尚未读完中学就辍学的贫穷孩子到成为旅馆业大王,这其间的变化,真可说是“天壤之别”。
在孟斐斯市临近的郊区是一块荒废的土地,由于地势低洼,既不宜于耕地,也不宜于盖房子,所以无人问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威尔逊退役做分销业务,生意很不好,已赔掉十几万美元。他把分销业务结束后,以低价买进这块低洼的地皮。
包括他的家人在内,所有的朋友都不赞成他做这件事。
“没有人不让你去重新创业。可是,你买这块地皮简直毫无道理。虽然说起来价钱很便宜,但买了块废物,再便宜又有什么用?何况那块地皮太大,算起来也要不少的钱,利息的负担就是一笔很大的损失。”他的家人说。(www.xing528.com)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我的判断不会差的,总有一天,你们会了解我的做法。”威尔逊说。
三年之后,威尔逊的投资被证明是正确的。
战后的繁荣,使孟斐斯市的人口大增,市区迅速扩展。这时候人们才看出,他买的那块地皮的环境是多么优美。宽阔的密西西比河就从它的旁边流过。
威尔逊在这块地皮身价倍增的情况下,并未急于脱手。而是盖起了一座豪华旅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旅馆的生意很好。若干年后,威尔逊已是在美国50个州和另外22个国家的土地上拥有一千多家旅馆的大富翁了。
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就要敢于做自己心中要做的事,做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只有这样,才会尽早地靠近成功。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并不能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去行动,尤其是在职业选择上。
生活中,许多家长强迫子女从事他们自己所不称心的工作。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常常感到无比的压抑、痛苦,又不知所措。家长们当然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当然是希望子女们能在事业上步步高升,崭露头角。但他们一点也不去考虑子女的心中所想,家长的一番好意不仅对子女无益,反而阻碍了子女的发展,葬送了他们一生大好的前程。
因为在为孩子挑选职业时,家长们考虑的依据仅仅是自己的经验,不仅没有顾及到事业本身的特点是否适合自己的子女,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环境的不断变迁,以前对的现在不一定对。在择业上有一句金玉良言是:“做你最感兴趣的工作。”
因此当你的父母、同学、朋友都劝你去做个大律师、大政治家、演说家、医生、艺术家或工程师时,你万万不可草率决定,更不可贸然听从他们的建议,而要三思而后行。
要做与你“性之所近”的工作。所以,你要仔细分析体察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兴趣所在。如果一时难以决定,不妨将各种职业都考虑一下,然后问自己:“我对做成这件事有多大的把握呢?这件事与我的兴趣是否相合?与我的个性有冲突吗?我有足够的毅力、耐心和体力把这件事做好吗?中途面对挫折和阻碍,我会半途而废吗?我能设法克服这些挫折和障碍吗?
只有当你选择了与自己才能、性格相适应的工作,你才有可能胜任这一工作,并干出成绩来。
走自己的路,不要去模仿别人。模仿别人意味着失掉了自我本色。模仿别人,就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把别人的特色误以为是自己应该追逐的东西,多半都不能成大事,即使成了大事,也是没有什么特色的。这一点,对成大事者来说,是一大忌讳。因此,一个人抹掉自我本色等于“慢性自杀”。
真正地做你自己!这也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后期的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誉满天下,而格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作曲者。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聘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个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欧文·柏林的忠告,渐渐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作曲家。
世界上曾有许多很出色的人,刚开始进行人生创业时,都走过模仿别人的路子,延迟了真正属于自己成功的到来。
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成为他自己,才渐渐成大事。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以前有许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红。
当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不能成大事。直到她还自己以本来面目——一位由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
威廉·詹姆士曾说过:
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还有一半以上心智未被开发。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能超过其他人。做真正的自己,不模仿别人,保持真我本色,特别适用于处在探索期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干,所以很容易会去模仿一些成功人士。但是只有走属于自己的路,才会赢得最终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