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释文的其他要素
专科词典的释文,除上述定义、定性语、溯源三项要素外,还有其他各种要素。现先就术语条目的释文说明其他要素。
1.别称或对称。如“附加刑”条说:“亦称‘从刑’。‘主刑’的对称。”此条既有别称又有对称,多数条目则仅有其中之一,或者都没有。如果有,就加上。
2.外来词的母语。除母语本身外,如能说明母语的本来含义或汉译者,也宜加上。如“逻辑”条说:“英语logic的音译。始自清末严复。”“法西斯主义”条说:“意大利语fascismo的音意合译。‘法西斯’来自拉丁语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暴力和强权。”
3.演变。有些术语的含义在历史上发生过变化,对此也有必要介绍。例如“虚无主义”条指出,它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小说《父与子》中的使用而得到广泛传播后,俄国一部分民主派知识分子以此表示他们对农奴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而反动的政客和文人则以此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否定一切道德原则。列宁曾把对反动的社会秩序抱合理的否定态度称为“革命的虚无主义”,区别于“机会主义的虚无主义”。现在虚无主义只用于贬义,指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或指没落阶级悲观厌世的颓废思想。
4.分析。把定义项的内容展开,使之具体化。如“消费资料”条,写了定义项“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社会产品”之后指出:“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也包括享受资料。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区别是:前者用于人们的生活,是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后者用于产品生产。有些物质产品,既可以充当生产资料,又可以充当消费资料。一所房屋,用作劳动场所,是生产资料;用作住宅,是消费资料。”
5.观点。根据词典的类型,适当介绍与该术语密切相关的重要观点。如一部中型哲学词典的“平衡”条,写了定义项“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或协调”之后介绍:平衡和运动分不开,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平衡,是事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条件和调节机制;当事物原有的平衡状态已不适应甚至阻碍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时,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平衡和不平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平衡中有不平衡,在不平衡中有平衡。
6.材料。生动的、精辟的原话,典型的、寓意深刻的事例,都可以增进读者的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条作了简要的回顾,指出:“在历史上,古代的哲学家曾经自发地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如中国战国时的《战国策》提出‘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荀子》认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希腊的麦加拉学派提出过一些机智的论辩,如:多一粒谷子能否造成谷堆?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秃头?这就涉及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正如黑格尔所说,‘在那些貌似开玩笑的例子中,存在着对于所涉及的那些思想范畴的根本的观察。’”
7.区别。区别相近易混的两个术语。如刑法上既讲“犯罪动机”,又讲“犯罪目的”,为此在“犯罪动机”条中说:“同犯罪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目的是行为人通过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动机则是行为人为什么希望达到这种结果的内心活动。同样的犯罪目的,可以出自不同的犯罪动机。”有时还要区别各种学说赋予同一个名词的不同含义,区别一个名词的狭义和广义,区别由同一个名词表示的科学术语和日常用语,等等。
8.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如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充足理由律”条指出:关于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其内容如何表述,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并将其内容表述为:在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按此,其逻辑要求是:1.理由必须真实;2.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联系。另一种意见认为充足理由律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其主要理由是:1.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必须真实,这不符合形式逻辑科学及其基本规律的特点和性质;2.充足理由律不能像形式逻辑的其他三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那样,可以表述为一个永真的公式。有些问题,学术界的不同见解甚多,词典只能介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
以上列举了术语条目释文的各项要素。应该指出,除了定义这一项是必不可少的以外,其余各项,由于词典的类型不同,条目内容的具体情况也不同,并不是每条都要有的。有可写、应写的就写,否则就不写,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其他各类条目释文的要素,也是如此。
其他各类条目释文的要素不拟一一介绍,仅就人物条目和事件条目略加说明。
人物条目释文的要素除定义或定性语外还包括八点:
1.生卒年或生年(就在世人物而言)。括注在词目后面。生年或卒年不详的,可用问号表示,如“朱一贵”条作“(?—1721)”,“王照圆”条作“(1763—?)”。生卒年均不详的,不加括注,在释文中说明其所处的世纪或朝代。生卒年不能确定的,加“约”字,如“毕昇”条作“(?—约1051)”,“班昭”条作“(约49—约120)”。生卒年有异说的,两说并存,用“或”表示,如“汉高祖”条作“(前256或前247—前195)”。(www.xing528.com)
2.外国人的原名。在词目后的括注中加在生卒年之前,用逗号隔开,如“李嘉图”条作“(DavidRicardo,1772—1823)”。
3.国籍。一般在定义或定性语中表明。中国古代人物的介绍中已有朝代的,不必加“中国”。国籍有变化的,或在定义或定性语中表明,如“马林诺斯基”条作“原籍波兰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或在定义或定性语中不提国籍变化,而在下文中交代,如“卡尔纳普”条的定性语作“哲学家、逻辑学家”,接着说:“原籍德国,1941年入美国籍。”人物在世时的国名和该地现在的国名不同的,应按当时的国名介绍其国籍。如在苏联解体前去世的苏联人,其国籍仍为苏联(不必加“前”字);苏联解体后去世的,按现在的国名加注。
4.字号以及原名、笔名、世称等。如“陆游”条介绍:字务观,号放翁。“柳宗元”条介绍: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说到他曾任柳州刺史后介绍“故又称柳柳州”。“鲁迅”条介绍: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除字与号应连写外,其他内容可分别写在适当的地方。
5.籍贯。籍贯指祖辈居住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如果祖居地和出生地不一致,可先说祖居地,再说出生地。如“周恩来”条作“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如果当时的地名或所属政区名现已改变,应括注今名,如上述柳宗元的籍贯“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又如“朱熹”条作“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6.主要学历和经历。只讲主要的,学历不必从小学、中学讲起,军人经历不必从战士、班长讲起。某学者先后执教于十余所大学,其条目列举所有大学的名称,殊无必要。举几个任教时间较长、知名度较高的大学就可以了。“柳宗元”条介绍其经历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这样介绍,较为适当。
7.主要的成就、功过和思想学说的要点。也只讲主要的。“柳宗元”条介绍: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峭拔雄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简短,笔锋犀利。《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文笔明丽峻洁,写景状物,多存寄托。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在哲学上,有《天说》、《天对》等重要论著,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根本否认在“元气”之上还有最高的主宰。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不赞同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崇信佛教,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这样介绍,也较为适当。
8.主要著作。有较重要著作的写上,如“柳宗元”条作“有《河东先生集》”。
事件条目释文的要素除定义或定性语外还包括三点:
1.别称。并不都有,如有则写上。如“中山舰事件”条释文的开头:“亦称‘三二○事件’。”
2.起因和经过。如“中山舰事件”条介绍:“1926年3月18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向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共产党员)传达‘蒋校长的命令’,速调军舰到黄埔待命。当中山舰遵命于19日驶抵黄埔后,国民党右派却造谣说李之龙私调中山舰,要劫持蒋介石等。3月20日,时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的蒋介石借口防止‘共产党阴谋暴动’,擅自在广州宣布戒严,逮捕李之龙和监禁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并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住所。”
3.作用和影响。仅就重大事件作简要介绍。如“中山舰事件”条最后说:“通过这次事件,蒋介石既打击了共产党人,又排斥了时称‘左派’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逐步掌握广州的党政军大权。”
以上所列各项要素,同时也表明了它们的次序排列。按照各类条目释文要素来行文,既可以使条目的内容完整,层次分明,次序顺当,又可以使同类条目的写法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