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乱扣帽子与乱打棍子的非客观现象

乱扣帽子与乱打棍子的非客观现象

时间:2024-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时还有另一种表现相反而实质相同的现象,即对另一些人物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这实在太不客观了。

乱扣帽子与乱打棍子的非客观现象

九、客观意识

这个理念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词典中介绍人物、著作、学说、学派、观点、组织、运动、事件等等,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客观地反映,一般用中性词语,既不颂扬,也不贬斥。这在今天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但在二十多年前,由于习惯势力的深远影响,正在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否可以在重要人物的条目中不用颂扬性评价语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所以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主任的胡乔木,在1986年10月18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写信,提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其他辞书重要人物条目释文一律不用颂扬性评价语的意见。他从各方面陈述了理由。在辞书编纂方面,他认为:“加了这类颂扬性评价语将使我国大百科全书难以保持与各主要国家的同类辞书具有同等的客观性、稳定性,影响其科学水平。”他介绍说:“按世界各主要大百科全书多年来的体例,在历史上和当代显要人物条目释文中,或则只有极简单的纯客观的身份陈述,或则一开始就是传略。列宁英国格拉纳特百科辞典所写的《卡尔·马克思》著名条目,即属后者,全文只写传略和学说,没有任何的主观评价和颂扬。多数百科全书人物条目释文只先用极少数字句陈述身份,以后就是传略,有著作则列举著述。如中美合编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美方所编部分关于华盛顿罗斯福词条身份陈述语分别为:‘美国将军,政治家,首任总统。’‘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曾连任三次,任职十二年。’”“百科全书或其他辞书中人物条目释文加颂扬性评价语,实始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今苏联除百科全书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尚保留很简单的颂扬性评价语外,其余已一律不用伟大、杰出、卓越等形容词,只称‘国务活动家’、‘军事家’或所任职务。此种写法除有利于保持百科全书、各种辞书的客观性外,亦可避免过去频繁发生的争议和大量修改,使其具有稳定性。”据发表此信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办的《文献和研究》1987年第2期的编者按介绍,邓小平对此信批示“我赞成”,其他常委都圈阅同意。

这一重要文献对我国的辞书编纂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当时正在编纂的《中国人名大词典》编委会向有关领导机关报告说:“大家也同意胡乔木同志提出的今后在词书中不再用那些颂扬性的评语。如‘伟大的’、‘杰出的’等。”其他辞书的人物条目也大都按此精神编纂。

正如胡乔木在信中所说的那样,辞书对某些人物加颂扬性语句,源自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其时还有另一种表现相反而实质相同(违背客观、陷于主观)的现象,即对另一些人物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苏联1954年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有“罗素”这一条目,其定性语为:“反动的英国哲学家,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首脑之一,帝国主义好战的思想家。”这实在太不客观了。如果罗素确实“反动”、“好战”,尽可用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说明,何必大扣帽子?这种“左”倾色彩甚浓的主观性,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已为绝大多数人所摒弃。苏联1980年出版的《苏联百科词典》也有“罗素”这一条目,其定性语为:“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全条从头至尾,“反动”、“好战”之类的字眼一个也没有了,相反,释文中还有一句“帕格沃希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而据该词典的“帕格沃希运动”条介绍,此运动是“科学家争取和平、裁军、国际安全和科学合作的社会运动”。由此可见,当年《简明哲学辞典》给罗素所扣的帽子纯属不实之词。(www.xing528.com)

第二,我们所说的客观是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绝非超然物外,不分是非,没有自己的立场,把无论什么错误观点都当作自己的话来说。有一条“性解放”,对其鼓吹者的观点照抄照搬:“性欲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欲望,如同饥饿求食、寒冷求暖一样,这种欲望应该充分满足,如果要加以控制和限制,就会违背人的天性。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爱情内容的更新,而且也要求爱情对象的更换,渴望与不同的异性相处。寻求‘特色刺激’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因此寻求婚外性生活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合理的。应当把性生活和生育子女区分开来,性生活是当事人的私事,生育子女是涉及社会的公事,只要不涉及生育问题,性生活就应该是完全自由的。”这样叙述,就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了,其社会效果只能是给寻求性解放的人提供理论根据。对这种错误观点,应该通过的客观介绍在字里行间体现我们的立场。如可以定义为:“认为性生活可以随心所欲的主张以及相应的行为。”对其具体观点,则可用以下方式介绍:“认为性欲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欲望,应该充分满足;如果加以控制和限制,就会违背人的天性。……”

第三,词典的任务是客观地介绍人类长期以来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时俱进而保存下来的各种知识,供读者解惑释疑之用。凡有不同意见者,或以一般人公认的意见为主,或者不分主次,择要介绍,都不加褒贬。不能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只介绍自己认为是对的见解,更不能以个人的一家之言为准。尤其是那些轻率的、缺乏根据以至明显错误的见解,切不可利用编纂者的权力写进词典。例如某词典“语言世界观”条所说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不同的世界观”,“汉语思维”条所说的“汉语结构所体现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具象思维”等观点,都是编纂者的一家之言,都违背关于语言、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常识:操同一语言、属同一民族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操不同语言、属不同民族的人可以有相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那些条目的编纂者为了自我宣传,违背事实,误导读者,实在有悖于词典编纂的道德

第四,批评自己所不同意的意见,在论文、专著中毫无问题,在词典中则是不合适的。有一条“审美注意”说:“西方美学家格特沙克称之为‘留心’,贾莱特称之为‘开放’,闵斯特堡称之为‘留心加注意’,朗吉费尔德称之为‘孤离’,日本的今道友信则认为这是‘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然后逐一评论道:“我们认为,上述各种说法似乎都有不确切或不完美的地方。说它是一种‘注意’(引者按:上文并无此说),并没有照顾到这一状态的审美方面的特殊性……说它是一种‘留心’或‘留心加关注’,也不恰切……至于称它‘开放’(或‘张开’)就更为含糊……称它为一种‘孤离’或‘脱离’,似乎较为接近这种状态,但仍有含糊的地方……我觉得,今道友信所说的将‘意识垂直切断’是比较有道理的……。”这种写法,同词典客观性的要求格格不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