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国瑞先生的《二妙轩碑帖》在摇摇天水文史资料

冯国瑞先生的《二妙轩碑帖》在摇摇天水文史资料

时间:2024-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国瑞先生与《二妙轩碑帖》陈冠英刘雁翔冯国瑞先生为陇上著名学者,是天水诞生的文化英才。如没有冯先生这样的有心人考察笔录,后人对《二妙轩碑帖》流传情况的认知也将荡然无存。冯先生是继王宽之后研究《二妙轩碑帖》的第一人。四阅读冯国瑞先生的《秦州杜诗石刻记》,欣赏《二妙轩碑帖》摹本,可完整地看出其对本碑帖的钟爱和保护文物的远见卓识。

冯国瑞先生的《二妙轩碑帖》在摇摇天水文史资料

冯国瑞先生与《二妙轩碑帖》

陈冠英 刘雁翔

冯国瑞先生为陇上著名学者,是天水诞生的文化英才。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邦文化或者说是天水地方文化。研究范畴包括历史文学文物考古各个方面,成绩斐然。名著有辑佚《秦州志》、《麦积山石窟志》、《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等。《二妙轩碑帖》作为天水的文化瑰宝,很自然地进入了冯国瑞先生的研究视野。

南郭寺重刻《二妙轩碑》

《二妙轩碑帖》成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是清初著名诗人宋琬策划主持集兰州肃王府存《淳化阁帖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杜甫陇右诗而为之。诗为诗圣之诗,字为书圣之字,诗妙字妙,故称“二妙”。碑原在玉泉观李杜祠(又称大雅堂),康熙年间因战乱而散佚,仅有拓本少量流传,“好古者惜焉”。碑帖诞生127年以后的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秦州知州王宽偶然在西关僧房发现用作捣衣石的二妙碑,于是作《二妙轩帖题跋》记其始末:

西州风雅盛自东柯。国初,东海宋荔裳先生分宪陇右,谒杜少陵祠,曾集《淳化阁帖》字,img65《秦州杂诗》及《同谷七歌》数十章,构亭安石于壁,向称“二妙”,今散佚无存矣。余于癸卯秋谢秦州事,寓居使院半载有余。间中偶至东关僧舍,见阶前捣衣石有字迹,剔藓钩摹,乃二妙轩石刻也,仅得四首完整如故。呜呼!草堂遗韵,旷代寥绝,去今千有余年,而诗履犹存;宋公相距甫百年尔,石亡而亭亦久圮,不胜覆甑砺角之感。余以为不加护惜,划削磨灭,并此百六十字后将尽失。因移置使院壁间,稍存前贤名迹。他年墙角阶心倘能续成完壁,有厚望焉。爰识颠末以告后之君子

王宽这位有心人在感慨文物沧桑的同时,将仅有的4首160字诗碑移置使院加以保护,并厚望后之君子能“续成完壁”,即在研究和整理《二妙轩碑帖》方面有所进展。

又过了151年,民国23年(1934年),冯国瑞先生从青海省政府秘书长任上奉亲归里,和师友酬唱往还,畅谈里中文献。他从周酉山先生处得观《二妙轩碑帖》拓本,赏析考证,作《秦州杜诗石刻记》,成为王宽的同道知音,文如下:

东海宋荔裳先生琬,顺治丙申官秦州,闻有杜诗石刻,而未见也,即拓本亦未见也。乾隆甲辰,知州事华山王宽寓居使院,偶至西关僧舍,见阶前捣衣石,剔藓而出之,尚得诗四首百六十字。移置使院壁间,且系以诗,颜曰“二妙轩”,盖杜诗而集晋帖《怀仁圣教序》之类也。使院既废,此石何时移嵌孔庙明伦堂西壁,无可考。而裂石凡四,首尾不联贯;《秦州杂诗》有四首,余则《月夜忆舍弟》、《示侄佐》、《佐还山后寄》三首、《废畦》、《除架》、《西枝村寻置草堂宿赞公房》二首,凡五十六行,与王宽所记者异,岂宽后复有人于墙角阶心获残石而汇集于斯耶?

董晴野书冯国瑞诗

甲戌秋,余省亲归里,与周酉山(瑞沣)昕夕往还。谈里中文献,出示其藏石刻拓本长卷,高六寸许,长四丈一尺许。卷端为少陵先生遗像,荔裳有隶书像赞。(赞曰:猗嗟先生,志侔稷契。遘难播迁,身穷道洁。同谷秦川,兹焉停辙。拾橡行歌,怀君沥血。灿灿遗编,星云并列。譬彼嵩华,俯临群垤。瞻仰德容,我心如结。陇水东流,千年呜咽。)起自《秦州杂诗》,至《木皮岭》,古今体凡九十一首(笔者按:应是60首),集字颇精。如《同谷七歌》以钟楷,《凤凰台》之以章草,天孙云锦,无针线迹。卷尾有荔裳《杜诗石刻题后》。荔裳官秦州,拜少陵祠而新之,皋兰张生长于钩摹之技,因取杜诗流寓秦州、同谷诸诗作,集古人书法勒之石刻,爰构一亭,列石于其壁。杜祠在州西北阜玉泉观,与太白并祀,所谓李杜祠也。题跋者有:陈宝党崇雅、南玭东荫商、吴门王一经、河中聂玠、洞庭邓旭,凡五人。诸诗惟《鹦鹉》一首各本皆选入蜀后,泛咏鹦鹉,寄不遇之意,梁权道编在大历元年夔州诗内。顾宸谓此篇写才人失路,托身异族之感,如魏武之于杨修,隋炀之于薛道衡,皆所谓怜复损也。荔裳移入度陇诸篇中,意者亦有所寄欤!皋兰张正言、张正心尝摹淳化阁帖,荔裳所云皋兰张生,或抑正言之裔欤?

呜呼!杜祠久墟,已无亭榭遗。十年前尚见乡里耆旧登临觞咏之盛,今不可得矣。而此卷王宽辈恐亦未之见。残石零落,幸有此耳!酉山又谓此卷旧藏苏青荩家,青得之安定云。

本文只800余字,干脆利索,详尽地考释了《二妙轩碑帖》的来龙去脉,且在王宽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说明《二妙轩碑帖》无论是碑石还是拓本,乾隆以降已成罕睹之物。(www.xing528.com)

(二)继王宽《二妙轩帖题跋》之后,对碑流传情况整体考察。说明剩余碑石当时保存于秦州文庙明伦堂,指出遗存碑石和王宽所记有出入,并列出具体存诗名称。

(三)按前后顺序全面介绍《二妙轩碑帖》内容,并对书体进行考释。

(四)列作跋者的籍贯姓名,解说《鹦鹉》一诗刻入石碑的原因,考摹刻者张正言、张正心之身世。

(五)叹杜祠久废,文物零落,指出拓本之来源。

今天,文庙明伦堂留存有异于王宽所议的13首56行破残诗碑,早已荡然无存(仅剩一通,存天水市博物馆,据说文庙院内或夹墙中尚埋有数通)。如没有冯先生这样的有心人考察笔录,后人对《二妙轩碑帖》流传情况的认知也将荡然无存。冯先生是继王宽之后研究《二妙轩碑帖》的第一人。

冯国瑞先生博闻强记,多才多艺,除文史而外,在书画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收藏诸多名帖,常年临习不辍,于右任、丁希农、叶公绰、沈鹏等著名书法家均对其临习作品有很高的评价。对《二妙轩碑帖》这样的名帖,冯国瑞先生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考释之余,他按拓本风格认真临摹,装订成册,计86页,现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封面为邓宝珊将军题署“杜少陵流寓诗”,扉页为冯之好友张自振题署“杜少陵秦州流寓诗四卷”字样;第3页为线描杜甫半身像、宋琬像赞及丁希农跋,4~70页为临摹之杜甫陇右诗60首,71~86页为冯国瑞等人的书法题跋,凡9则。丁希农题跋云:

莱阳宋荔裳先生官秦州有声,至今水月寺旁专祠尚存。杜诗石刻久佚,拓本已极少见。仲翔兄摹此本存杜老纪念堂,盛事也。卷首赞有明清人风味。

摹本形神兼备,流畅自然,名人题跋,亦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阅读冯国瑞先生的《秦州杜诗石刻记》,欣赏《二妙轩碑帖》摹本,可完整地看出其对本碑帖的钟爱和保护文物的远见卓识。正如韩愈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清初大诗人宋琬天才创意,集书圣之字刻诗圣之诗而为二妙轩碑,诚瑰宝也。而后人不知保护,任其湮灭无闻。乾隆间知州王宽偶尔在僧舍巧遇,考释作跋,诚不幸中的万幸。民国间,冯国瑞先生偶尔在朋友处巧遇此物,慧眼识宝,考释作记,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时光到了1995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南郭寺筹建诗圣杜甫陇右诗墨迹碑林,筹建组诸公广征博釆,访寻求宝,文艺界诸贤积极推荐,于是冯国瑞先生好友周酉山后人周恒将《二妙轩碑帖》拓本捐献桑梓。此帖在历经各种风风雨雨之后,居然基本完好,也是不幸中的万幸。1998年,筹建组以此帖为蓝本,认真考订校正,放大刻制,建成仿唐风格二妙轩碑廊。至此,宋琬之后,经诸多有心人的努力,《二妙轩碑帖》终于重现昔日风采。现在,当我们徜徉诗圣碑林,欣赏诗圣、书圣跨时空联袂的艺术珍品时,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宋琬、王宽、冯国瑞、周酉山等诸先贤,他们对《二妙轩碑帖》的策划表彰、研究珍藏之功是不可磨灭的,也是不可忘记的。

作为后学,应继奇光之往,真正认识和弘扬碑帖价值,加大研究力度,让这一中华瑰宝在新的世纪再放异彩,使之为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原天水市文联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