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国瑞先生回忆麦积山石窟

冯国瑞先生回忆麦积山石窟

时间:2024-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国瑞先生勘察麦积山石窟回忆董晴野冯国瑞为麦积山图题记(一)1953年之前,麦积山尽管是一个蕴藏着7000多件雕塑作品、1300平方米壁画的中古时代的文物艺术宝库,却长期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沉睡着。冯先生还以庾子山麦积山铭的原韵作了序文。1953年2月,我收到冯先生的信,他说郑振铎先生将组织一个勘察团到麦积山来,到时候他就约我上山。冯国瑞书法7月19日至23日,勘察团参观西安名胜古迹及博物馆。

冯国瑞先生回忆麦积山石窟

冯国瑞先生勘察麦积山石窟回忆

董晴野

冯国瑞为麦积山图题记(一)

1953年之前,麦积山尽管是一个蕴藏着7000多件雕塑作品、1300平方米壁画的中古时代的文物艺术宝库,却长期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沉睡着。它需要挖掘整理,需要精心养护。

在古代或近代,间或有些文人到山,却不过是写一些状物叙情的风景诗,很少提到麦积山文物的命运问题。1943年,张大千到山中来,同行的人问孙师(住持和尚)在否,朱师说:“孙师回家去了。”张大千便说:“自古名山皆有寺,未闻和尚也回家。”事实上,麦积山的和尚只是些农民,虽然他们出家,但当时的孙师、朱师等农民,都有家室。他们没有文化,寺院里除了农具之外什么经典也没有,难怪高一涵笑他们很俗。直到1946年才见到兰州和平日报》上第一次提到麦积山的保管问题,文章是冯国瑞、何洛夫等人写的。在这个报纸上也是第一次见到麦积山的造像照片。麦积山在一个既无高僧,又很偏僻的深山老林终于等到一个深知它的价值的学者冯国瑞先生。

冯先生的《麦积山石窟志》将麦积山石窟介绍给世人,他在大雄宝殿上的骈语中有“发愿世尊前,誓显北朝窟”的句子,足见他立愿之坚。1946年,天水专员胡受谦要他给宝天铁路民工纪念堂写碑文,他提出条件,要胡拨款,抢修麦积山的危险栈道,得到胡的赞同,当时即派甘泉镇镇长刘熔纠工协助补修,在一次修复中,修筑了3间山馆。冯先生还以庾子山麦积山铭的原韵作了序文。1952年,他以文管会委员的名义邀请西北文化部勘察麦积山。1953年,中央文化部决定组织一个团前来勘察。

1953年2月,我收到冯先生的信,他说郑振铎先生将组织一个勘察团到麦积山来,到时候他就约我上山。当时他要我和天水专署文教科联系,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后来一直到5月我才得到专署文教科科长史步蟾(他是我中学的老师)的同意,把我从甘谷中学调过来,让我再雇一个小工帮忙,上山先准备灶具、卧具等事项。

中央勘察团是由当时的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郑振铎局长主持组成的。1953年7月9日,他在北京南河沿文化俱乐部邀请了些艺术工作者座谈,组成了由15名专家参与的麦积山勘察团,指定吴作人先生为团长。7月10日,由吴作人召集工作会议,分成3个工作组,王朝闻、常任侠、冯国瑞3人为研究组成员,王朝闻为组长。当时,冯先生在兰州,没有参加座谈会。罗工柳、李瑞年、孙宗慰、肖淑芳、陆鸿年、戴泽、吴为、邓白等8人为摄影绘画组成员,罗工柳为组长,李瑞年为副组长。张建关、程新民、张鸿宾3人为测绘翻模组成员,张建关为组长。本来这个组人力不足,想在西安找人,但没有找到,只好由程新民一个人搞测绘。吴为是勘察团秘书

人员和分工定下来后,团员有5天的准备时间,定于7月16日出发。这一天出发的有张建关、邓白、孙宗慰、吴为、张鸿宾、戴泽等6人。17日出发的有吴作人、李瑞年、王朝闻、常任侠、罗工柳、肖淑芳、陆鸿年等7人。另外有两个团外人员吴宣伯、雷康定两人同行,他们是人民画报社的摄影记者。程新民是25日直接到天水的,其他团员均在7月18日晚上达到西安。当时,国画家赵望云(西北文化局副局长)、古琴家陈尧廷都去车站迎接。天水专署派张维垣去西安迎接。

冯国瑞书法

7月19日至23日,勘察团参观西安名胜古迹博物馆。23日由西北文协各团体邀请他们开座谈会。24日早6时他们从西安出发,晚8时到达天水。当时是史步蟾科长到车站迎接的。7月25日,团员全部到齐,冯国瑞先生也由兰州到了天水。26日,他们在市内观光,专门游览了猪羊市,见到汉唐铜镜、宋磁碗、秦窑磁器和宋版书等等。27日这一天大雨,专署宴请他们并开了座谈会,商谈了修栈问题以及膳食住宿、保卫工作等。专署派史步蟾、王鹤龄上山安排住宿。29日、30日勘察团分两批上山,住瑞应寺。研究组住山馆。当时上山的木工已有文得权、王正明、王善德、王永珍、刘永秦、刘满泰、冯自成、温自强、屈成德、何明义、马六十一、袁新进、高桂、王忠义、安世荣、路根喜等16个人,文得权为修栈组长。这时,我早在山上。见团员们午餐后,行李未及打开,即上山观光。晚饭过后,他们便散坐岩边,画速写风景,看神情,他们都很满意,把一些速写风景摆在山馆的窗台上指点评论。到31日大家开始工作。李瑞年开始拍全景,罗工柳、戴泽、肖淑芳等绘制环境写生,程新民开始测绘七佛图。在这些团员中,邓白是我就读杭州美院时的老师,戴泽、罗工柳、王朝闻都是杭州美院毕业的校友,程新民是我在杭州时的同学,后来他偶患精神病,比我迟毕业一年,冯先生又是我的启蒙老师,大家偶然山中相聚,都很高兴。到了晚上,庙侧的山梁上有豹子走来走去,眼睛如闪电一样,发出蓝光。庙外是一片和尚坟墓,蒿草高及人肩,还有5座舍利塔。在阴森的塔座间,时有一种大刺猪出没,在山门前走动觅食。天暮时分,野鸡弥天盖地,把一些荒坡野地,染成黄褐色。松林边,麋鹿结队奔驰,它们爬上山冈,还要回头看人。庙内外的围墙早已塌毁。对久居城市的团员来说,见到这种境况,既很惊奇,也感到害怕。因此,晚间定出生活纪律,不准单独活动,活动必须报告组织。

冯国瑞给董晴野的信

8月1日正式开始工作,省文物队的岳邦湖从兰州赶来,天师的张琮老师和学生张炳正来山中学习。当时,我早在山中,但参与工作需要有单位介绍,所以王鹤龄同志就近在甘泉区公所要了一个介绍,这样,我便作为见习人员开始工作了。我的工作是在窟龛上编号,后来便跟着冯国瑞先生抄录内容。当时,许多洞子不通栈道,我和岳邦湖都是缒绳入洞,抄录内容的。141窟有一个可以拴住绳索的小洞子,岳邦湖从这个洞子里冒险而下,勘察了159至165的7个洞子。我从这里牵绳攀崖而下,勘察了4个洞窟,冯国瑞和张琮作记录。

到了8月5日,据说全国美协来电催王朝闻回京,团里派我送他到车站。当时,我陪他步行下山到甘泉,请他到我家里休息了半小时。然后一直步行到北道,送他上了火车。从8月1日到11日,研究组只有3个人,常任侠既要整理抄录洞窟内容资料,还要作全团的工作记录。王朝闻先生在工作开始时只待了5天,但他只是研究,不动手抄录。大量的洞窟内容的登记抄录工作,由冯国瑞先生安排我和张琮、岳邦湖等4个人抄写,还要从洞窟里移动残破文物,感到非常紧张。

8月11日以后,我受研究组委托,绘制编号图纸。当时程新民的测绘图纸一时无法出来,我便用望远镜目测绘成了一份洞窟分布图纸,并带有桩孔的崖面凹凸情况。绘成后,研究组认为很准确,同意由我在图上统一编号,然后交吴作人先生审阅。经勘察发现,常书鸿先生于1952年编的窟号仅有120多个,把大桩孔和通风孔也编了号,这显然是要更正的,窟号需要编到192号才对。据吴作人先生的意见,常书鸿先生的编号除了明显需要更正的误编窟号外,其他编号不变,需要补编的60多个窟号,可以打乱插入,这样便于保密。我编好后,吴先生同意把这份图印出,我在市内的东关交两仪书局石印40份,当时勘察团的人员每人一份,木工及一些团外人员拿了十几份,其他留交后来成立的保管所。

8月14日张琮回校,15日甘泉木工温怀珠从七佛阁下面的小龛鸟粪中捡出一个石雕菩萨,约一市尺高,极精美,冯国瑞先生还给温怀珠写了一首诗。

8月16日,专署的沈副专员和地委宣传部门聂景德带领30多人来慰劳,带来些瓜果之类,下午还开了一个座谈会。17日,张建关取下127窟的十二组伎乐天佛背光,在晚饭前摆在院子里,大家赞赏不已,认为这是少见的石雕精品。

18日之后,团里决定8月25日结束工作,所以工作进入紧张状态,再也见不到晚饭后在溪边洗脚闲谈的悠闲情态了。21日大雨,大家还是冒雨上山。24日,赵望云、陈尧廷由史步蟾陪同上山,直到27日才下山,走时他们还带走了些勘察团赠送的复制品。28日、29日两天我和冯国瑞、常任侠移存窟龛内比较重要的残破造像。30日全团人员准备行装,由专署张维垣来接团员下山,但许多工作仍未做完,冯国瑞和我仍在紧张地做移存工作,程新民还要攀登到山顶上去测量麦积山的确切高度,不能急行,遂留张维垣住下来。31日10时全团工作人员才整装下山,两辆马车搬运翻制品,另外的六匹马驮行李用具等。人员大都是乘坐马车或骑马的,还有些团外人员、警卫员等步行下山,浩浩荡荡在山谷中整整盘旋了八九个小时才到北道。只有一辆汽车由吴作人、冯国瑞、常任侠三人乘坐到市内辞别吴治国专员和沈副专员,并向他们提出要继续修通栈道,建立移存文物陈列室,成立保管机构,给洞窟装门加锁,订立保管规章制度,严禁游人涂抹等建议。9月1日,全团成员离开北道,以后的情况,我就没有记录了。

这次勘察工作实际进行了30天,完成了临摹、特写和外景共150幅,摄影1000多张,塑像的石膏翻模19件,测量了全部能通到的92个龛窟和麦积山的立面。研究工作则调查了全部能通达的和不能通达而能以瞭望器窥视的龛窟内容。到工作结束时为止共编到194个龛窟,包括188个龛窟和6种不同的摩崖文物。(www.xing528.com)

勘察团团员中,只有冯国瑞、邓白、常任侠三个人能作诗。大约在8月10日前后,他们正在勘察之初,情绪怡然,互相酬唱,冯先生唱和了三首。冯先生的诗是:

麦积山和常任侠韵

奇迹真层出,千山重复重。

飞楼觅鸟道,深窟现龙宫

漫漶余残碣,青苍夺晚红。

相忘同校录,期不负游踪。

和邓白韵

访碣稽南宋,造龛认北周。

良朋来少长,胜迹待遨游。

非想三千界,共凭十二楼。

插椽星汉近,吟事乐赓酬。

再和东苑邓白韵

朱阁悬霞外,绿荫夹道周。

会心真不远,随处足清游。

呵壁惊临画,看云久倚楼。

谁知瘐杜后,千载逢唱酬。

(作者系先生门人,天水群艺馆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