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洋对比与新旧交错
《图画日报》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画报日刊,1909年8月16日创刊于上海,每期12页,共出刊404期,至1910年8月停刊。就存续时间而言,《图画日报》不及出刊长达14年528期的《点石斋画报》,然而,它每日出刊,比起一般画报每月三刊更有及时反映时事的时效性,而其超过4 000页的内文篇幅规模,则与《点石斋画报》相埒。近年来已有学者注意并且利用这批数据,撰写专文。例如,熊月之关于上海公园及跑马厅的多篇论文,以及陈平原评述晚清新学图像及帝京风情的著作,均曾引述过《图画日报》。徐小蛮以“刻字匠”、“排字”、“印书”、“卖朝报”、“卖报人”、“卖小说”、“卖山歌书”等七幅画,介绍“当时雕版印刷术已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凸版印刷术与石版印刷术,使用机器”的现象。吴忆伟以“新剧”为焦点,观察“戏曲舞台在布景机关的创新与改革,尤其在近代商业经营上海戏曲环境里,求新求变的感官刺激”,以及中国戏曲从写意走向写实的转变。(2)
研究晚清画报的成果,倾向于把画报作为取材的数据库,而在取用时,预设画报内容能够反映城市日常生活,视为解读晚清文化变革的一面明镜。不过,从现实的角度而言,画报作为一种读者付费的传播媒体(3),作者的写作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或是喜好程度;也就是说,画报的内容设定及呈现方式,本身就是经过慎思选择的安排结果,体现出其存在的自我意识。披检《图画日报》的栏目内容,它创刊时即以“上海之建筑”和“上海著名之商场”,以“上海之建筑”介绍147个景点,以“上海著名之商场”推荐18处中外商场。这两个上海地景介绍专栏,与介绍其他国内与国外胜景的“大陆之景物”分庭抗礼。稍后又专立“上海社会之现象”一栏,以154个专题向世人陈述上海的人情风貌。从这些关乎上海的论述,能够看到作者群并不只满足于启蒙,而表明决定以上海风情作为主要卖点。
《图画日报》发刊之日,刊登一则“本馆征求上海建筑及商场”的布告:
本社每日于本报第八页,增绘上海之新建筑一门,如学堂、医院、公所、厂房、花园、局所、银行,以及各大商业,凡关公益之建筑,除由调查员随时摄影调查外,特恐挂漏万一,以讹传讹,如蒙代为介绍,即恳详示坐落,及建筑时代、建筑费用,以存真相,设能将房屋影片一并邮寄本社,俾得逐日摹绘刊登,聊尽提倡之微意。(4)
这个广告上说报社将根据摄影照片予以摹绘勾勒,在摄影照片价昂未能普及取用之前,是石印画报的主流作法。报社的选刊原则,一是“关乎公益”,二是“各大商业”,因此在第1期即同时规划“上海之建筑”和“上海著名之商场”两个专目,寓兼重公益与商贸的用意。《图画日报》原先设想,把公众建筑与营业建筑分别选刊,然而,“上海著名之商场”选刊了18家之后,在创刊的第三周,即被另一专题“上海社会之现象”所取代。
第1期的“上海之建筑”和“上海著名之商场”,分别介绍江苏教育总会和汇丰银行。《图画日报》的编者,在第1期选刊江苏教育总会和汇丰银行,相当具有代表性。江苏教育总会成立于废除科举之际,至1927年被强制解散,历时22年,它不单纯仅是一个教育团体,而是代表晚清士绅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多方牵连的活动力量。(5)创办于1865年的汇丰银行,晚清时已是朝廷的最大债权人,金融及政商实力强大。这两张图片,绘者都是从正面入镜,从顶处飘扬的黄龙旗与汇丰银行行旗,到楼层窗台的分布,画出两处巍峨的气派洋楼,对比的意图极为明显。与现存的照片比对,绘者刻意把汇丰银行的比例画得较小。两个地点,一在城厢,一在租界,一为文化,一为商业。此一选择,巧妙地呈现出存在于晚清上海的二元风景线。
图1 江苏教育总会(《图画日报》,1∶2)
图2 汇丰银行(《图画日报》,1∶7)
类似的对比表现手法,在第11期及第12期接连出刊的“上海之建筑”,选择了英总巡捕房(即后来的工部局)和大清邮政总局,也可以明显观察得到。两幅图片都画出街角交会的高大楼房,前者是中国因租界制度而沦丧利权的代表,后者是中国刻意到租界去设置的官方机构,是试图伸张国权的指标。撰文者对于英总巡捕房的说明是:
上海英租界四马路河南路嘴,巍巍崇楼,红砖高耸者,乃公共租界之总巡捕房也。是屋建筑之佳,为全上海地方行政局所之冠。……此总巡捕房统辖英美各界九处分巡捕房,凡东至黄浦滩,南至洋泾浜,北至苏州河,西至山东路,一切保护地方及缉捕事宜,均隶属焉。……凡界内工务警务巡逻救人缉捕事宜,为总巡捕之职务,订有巡捕房职务章程三十项,立法甚完固云。
对于大清邮政总局的说明则是:
东西各国,于邮电两项,均归皇家特设,别国不得于本国领土内,另设邮政,以挽本国之利益,见于万国邮政会专条。若中国于戊戌年前,邮政向由民间设局,名曰信局,散漫无稽,费巨误事,为全国病。嗣政府建议设邮政总局于上海北关后进,另设分局于通商大埠及各省城等处,惨淡经营,不遗余力。……该局房屋宽敞,规模宏大,且中国十八省各州县荒僻处,亦推广分局,以便交通,即甘疆云贵,无不可计站直达,异常迅捷,异常稳妥。……夫如是而各国于吾领土内设邮政之事,庶可逐渐收歇乎。
相较于英巡捕房的平铺直叙,大清邮政总局的内文则赞赏洋溢与激情昂扬,大有利权指日可复的气魄。
图3 英总巡捕房(《图画日报》,11∶2)
图4 大清邮政总局(《图画日报》,12∶2)
统计《图画日报》编者收入的地标,147处公共建筑之中有40处坐落在租界,比例为27%,18处商场则有15处位于租界,比例为83%。就比例分配观之,编者有意强化其在第1期已崭露的“华界文政、租界商贸”的印象。华界部分,详细介绍城厢及南市各大小景点,至于离城厢及南市较远的华界区域,只挑选了一些代表建筑。其中,徐家汇地区因其明末以来的天主教文化底蕴且又紧临法租界,有五处地点入选,即: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4∶2)、天文台(6∶2)、李文忠公之铜像(26∶2)、徐家汇天主堂(135∶2)及圣母堂(140∶2)。龙华镇则有龙华塔(32∶2)、龙华寺(58∶2)、龙华园(74∶2)和制造局分厂(146∶2),不过,前三者地址极近。县城南方的高昌乡介绍老高昌庙(101∶2)和制造局(105∶2),浦东则只有浦东巡警局(137∶2)。实地考察,位于城厢内的内园(5∶2)、邑庙湖心亭(7∶2)、城隍庙(46∶2)、萃秀堂(59∶2)、点春堂(62∶2)及淡井庙(123∶2)等六处地标,都在豫园附近,显示编者刻意放大华界地标可见度;而清节堂(34∶2)、总节孝坊(100∶2)及果育堂(131∶2)这三处嫠妇抚孤机构,都在城内西门从文庙到新学宫(33∶2)的教养动在线,与公共租界会审公廨(45∶2)和其附近安置脱逃妓女的济良所(109∶2),在方位上南北相望,意有所指。(www.xing528.com)
晚清上海以逛公园或是付费参观私园,为主要的休闲活动。租界内有不少公园,位于外滩大桥侧的外国公园,因其不准华人入内的例禁而名气最大,《图画日报》介绍“外大桥公园”(8∶2),明言部分华人不守公德,招致全民被摒却门外的过程,笔端带有遗憾之感。稍后出刊介绍专供华人游憩的“新大桥公园”(23∶2),则云:
外大桥自建筑公园后,各国人皆可入内游览,唯中国人不与,当时旅沪粤宁各帮团体,咸抱不平,因由工部局决议另建一园专为中国人休憩之所,唯亭台花木、局面地势,较诸外国公园,似有相形见绌之势。园在苏州河南沿,新大桥东堍,地形狭而长,由南面之总门出入。园中有铜制之日晷一,日晷两旁,有毛木覆茅之亭二。东北隅有洋式平房数间,为巡捕园丁栖止之所。种草皮及栽花木处,均绕以铁栏,间植桐柳各树,树下横列铁椅多张,任人杂坐,以西北隅为林荫稍密,特是规模既隘,点缀亦简,故游此者以劳动社会中人为多云。
这段文字之中,已隐含着民族情绪。从外大桥公园南行,紧密相连的大片草地上,置有纪念外国船难事件的“依的斯船断桅”(28∶2),再次则是耸立位于大马路与外滩交界的“巴夏礼铜像”(30∶2),在黄浦江畔贯穿成一条外人趾高气扬的风景线,让局促在苏州河侧的华人公园愈发显得猥琐不堪,难怪有体面者不乐前往。晚清上海的付费园林,于是因应而生。“海派园林”之中,规模最大者为张园,以面积广大而带洋风为号召,西北侧的徐园则以小巧精致的文风取胜。张园及徐园都在租界之内,华界人士在南市特别修建了“西园”(51∶2),以供游赏。
不过,对于华洋对比的现象,《图画日报》并不完全站在民族本位主义的一方。例如,编者对于构成上海城厢区域的县城,介绍丹凤楼(53∶2,小东门雉堞)、新西门(54∶2)、大境(67∶2,西门北城箭台)和振武台(77∶2,新北门雉堞)四个地标,都强调应该去除旧制,迎接革新。其中,新西门的文字最长:
泰东西各国专以利交通、去障碍为事,故市廛日盛,户口日多,商业日形发达。吾中国则否,上海为得风气之先,其间不乏开通之士,创拆城之议者,七八年于兹矣。鉴于沪北之日臻兴盛,城内之迄无进步,实逼处此,欲拆此一夫可越之城垣,为振兴市面计,甚善策也。议将决,忽有多数之绅士居民,生种种阻挠之法,另立保城会名目,彼此争意见,至城墙欲拆不能,欲留不得之际,忽自圆其说曰,辟门以通车马,隐寓各平意见之和解法,是乃先有新西门之筑。……自此门竣工后,再辟小北门,新东门等,种种组织,赞成者半,鄙夷者半。今绘此图,不过为他日拆城后之纪念品而已。
作者批评守旧势力身处新时代而续建旧城墙的思维与行动,并且断言,为了发展经济,上海县城势必终将拆除。若将新西门与先前刊登的外大桥(25∶2,即外摆渡桥)作一对照,作者介绍外大桥:
上海浦滩英、美两界交界之间,有外大桥在焉。当光绪十年前,尚未建木桥时,行人须唤渡而过,颇不方便,后由工部局议建木质桥梁,以资交通……建造合度、工程结实,为中国各行省最大之桥。西人于交通一道,往往不惜投重大之资本,以抵于成者,岂特外大桥而已哉。
在行文遣词之中,隔绝内外的一方,不论规模与气度均显然远逊于沟通两界者。
图5 外大桥(《图画日报》,25∶2)
图6 新西门(《图画日报》,54∶2)
提到洋人在上海的商贸金融及公共建设的重要指标建筑,除了汇丰银行、工部局和外摆渡桥之外,不能不提跑马场。第2期“上海之建筑”即介绍:
西商跑马总会,在静安寺路之跑马场,建筑甚精,除春秋赛马西人麕集外,平日若拍球角力,及操练西团,亦以此为燕息游憩地。有赛马俱乐部、卫生浴池等。……总会房屋亦高其闬闳,厚其墙垣,非常壮丽。说者谓西人办事,不特于游戏中寓尚武精神,且不惜经营缔造若是,无怪租界之一广再广,绝不稍遗余力也。
编者懔然于外力强横,随即于次日介绍商务总会(3∶2),寄望华界商人之崛起,又继以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4∶2,即南洋公学)的学界新气象,作为平衡报道。商务总会期许其“联络各商、研究实业、维持公益、调息纷争”。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则称许其“全校计五百余人,派往各国留学者,计百数十人,亦云盛矣”。
把跑马总会与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的两份报道对比,都作远观全景绘制,洋方商贸实力固然强盛,华方则文教生机蓬勃,足堪匹敌。
图7 跑马总会(《图画日报》,2∶2)
图8 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图画日报》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