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和谐世界的关键因素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和谐世界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4-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人类五分之一人口将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从而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新世纪新条件下,中国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正确认识与处理与国际环境的关系,推进构建和谐世界新努力。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和谐世界的关键因素

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与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中国既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唯一代表第三世界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种独特的国际地位就决定了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一个更加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稳定的,而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战略,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和理论体系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际战略的本质,体现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战略理论实践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是一个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条件和战略选择规律的观点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外交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

从实际出发确定战略目标和道路(手段)是战略制定的要领。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科学分析时代发展与世界的变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不仅逐步地明确我国实际建设的任务、宗旨,还形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里有继承,又有创新,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命运相互联系,不管国际发生什么情况,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而我国外交宗旨、任务和战略主张的实现又要经过国家的政策和活动去实现。我们要坚持和平的发展道路,既涉及国内问题,也涉及国际方面;我们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的国家发展友好合作。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发展的新情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关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好的外部环境。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对外政策。

可见,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经济合作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第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中国的30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国13亿人口形成的大市场为世界提供了更大的合作空间,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0年至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1年至2005年,中国累计进口额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为其他国家创造了400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7600亿美元,其中进口近8000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在不断扩大出口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进口市场。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2.5万亿—2.8万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和就业规模效应。

此外,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中国主张的是和平的发展,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共赢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总而言之,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的长期主张、中国的文明理念、中国的基本原则、中国的不懈追求。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人类五分之一人口将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从而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新机遇、新挑战,正确认识与处理与国际环境的关系,推进构建和谐世界新努力。

国际环境对中国外交历史与现实的制约是客观存在。一方面国际环境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说,作为中国外交的国际环境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依我们的主观愿望所转移。另一方面,与之相适应,中国外交尽管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但是由于环境具有客观性既定性,我们外交政策决策的主观条件所发挥的作用和范围也具有相应的客观性既定性,所以同世界上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外交一样,我们的外交决策、外交政策,也是受一系列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制约。科学认识我国外交的环境,认识规律,是使我们得以能动“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地改造世界的重要基础。

国际环境对中国外交历史与现实的制约,从本质上讲,就是现实环境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关于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的外交决策和政策总体上“不能超越时代,不能脱离世界,不能逆潮流而动,不能凭主观愿望行事”。讲国际环境的制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苏东实践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有关条件和经验。(www.xing528.com)

在新世纪新条件下,中国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正确认识与处理与国际环境的关系,推进构建和谐世界新努力。

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世界问题从来都是我们党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基础。我们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全部立论的前提就是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建国初期,外交上我们搞了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也是基于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两个阵营”的现实。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正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全国工作中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既是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是对国内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人民愿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世界状况、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作新的观察和判断的结果。邓小平自己说过:“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7]从内容上讲,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改革成为世界潮流,对外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而改革、开放、发展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适时地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成为硬道理,成为当代中国的主题,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适应发展要求,对僵化的体制开始进行彻底改革,变以往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充满活力的新体制;三是从闭关自守转变到对外开放,这些转变和改革都是具有时代色彩和符合时代潮流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因而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

一球两制的环境中,必须正确处理不同制度国家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一个基本理论与实践课题。历史经验证明,能否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事关社会主义发展大局。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形成相关的原则。既然社会主义要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我们要坚持以下几条重要原则:第一,要正确把握时代,科学判断形势,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实行与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方针,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收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办好自己的事情。第二,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七大制定的国际战略和基本外交政策;第三,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和分化的图谋。既要正视现实地制定抵制西化和分化的对策,又要看到这一斗争的长期性,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战略。第四,扎扎实实地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即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第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第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把党建设好,使之成为带领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与保证。

在新的形势下要努力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建设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更加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的是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它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和谐世界是对我国以往外交思想和方针的延续,是一脉相承的。和谐世界思想有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与和平;坚持互利合作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国认为应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是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努力减少和消除贫困;三是树立新安全观,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四是以一种包容精神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中国既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唯一代表第三世界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种独特的国际地位就决定了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一个更加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稳定的,而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理论,包括上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外交决策理论,也把国际环境与一国外交政策的关系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其中有相当多的精辟分析,其成果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决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种国际关系理论纷繁复杂,我们依然可以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思想主要分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体系。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3]《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4]《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7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6]原始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www.worldbank.org下的Regional Forecast Detail栏目,注释:中国所占比重根据原始数据计算获得。具体网址如下所示http://web.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main?theSitePK=61250&pagePK=2904583&contentMDK=20665990&menuPK=612532&piPK=290459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