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经翻译理论:揭示语义对等模式

道德经翻译理论:揭示语义对等模式

时间:2024-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经》和翻译理论现在,我们从翻译理论准则的视角,来审视一下该著作最终确立可译性区间的可能性。这些翻译使我们能够确立语义对等的模式。这些概念诞生在中国世界观下,被用来解释社会和物理事实。“道”和“无”是解释物理事实的,“阴”和“阳”是划分该事实的,而“为”和“无为”是该事实运行和活动的方式。为、无为、德、仁被用以解释社会事实。譬如说“道”,在第一章里是以名词和动词出现的。

道德经翻译理论:揭示语义对等模式

道德经》和翻译理论

现在,我们从翻译理论准则的视角,来审视一下该著作最终确立可译性区间的可能性。

毫无争议,在81章中我们发现,许多词语在译成西班牙语时不会产生歧义和冲突。比如,长、短、高、低、前、后、民、欲、心、虚、志这些词,可依序译为largo,corto,alto,bajo,delante,detrás,pueblo,deseo,mente,vacío,voluntad。这些翻译使我们能够确立语义对等的模式。

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中国特有的词汇可用“动态对等”或“方向对等”的模式进行翻译。如谷、神、刍狗、橐龠这些词,依序可译为:valle, espírituinmortal, perros de paja, fuelle。

我们还会发现,许多词语为中国所独有,如道、无、阴、阳、为、无为、魄、德、仁等。这些概念诞生在中国世界观下,被用来解释社会物理事实。上述词语中,跟物理事实相关的有道、无、阴、阳、为等。“道”和“无”是解释物理事实的,“阴”和“阳”是划分该事实的,而“为”和“无为”是该事实运行和活动的方式。在西班牙语中,哪些词语可能与这些概念对等呢?我们用什么词语才不会限制每个概念广阔的含义呢?为、无为、德、仁被用以解释社会事实。我们把“为”翻译成actuar(行动、活动),“无为”译为no actuar(不行动),“德”译为virtud(道德),“仁”译为benevolencia(仁慈),但这些翻译真的解释了这些汉字背后的思想了吗?(www.xing528.com)

我们也有像“一”、“二”、“三”这样的词,对这些词我们很熟悉,可以毫无困难地进行翻译,但是这种翻译却不能解释它们在这部作品语境中的意思。不过,令我们宽慰的是,汉语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另外,我们都知道,汉字的多义现象非常突出。譬如说“道”,在第一章里是以名词和动词(说,解释,说话等)出现的。尽管如此,我认为这部作品中大部分词汇和汉字的意思都基于它们出现的语境和句法,每个字只可能有一个意思,但这个意思反映在译语中变成了很多同义词。翻译这部作品时,不同的同义词,按照下文的分析,并没有在表达含义时造成很大的歧义。

再就是“汉语语法”。如果语法仅指组织语段的规则,那么汉语是有语法的,但西班牙语称之为句法(sintaxis)。确实,“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说过,所有汉语语法都是句法。不管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汉字本身没有自己的语法类别,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字在语段或句子中所在的位置决定了该汉字的能指和所指。

古汉语中不存在动词“是”(ser),这是另一有趣且必须谈到的现象。作为论题与论点之间、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联系词,动词“是”的缺失,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所有西班牙语译本中动词“ser”的存在多大程度上破坏了原作的内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