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米列娜教授荣休后仍热衷学术研究

米列娜教授荣休后仍热衷学术研究

时间:2024-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荣休之后的米列娜教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

米列娜教授荣休后仍热衷学术研究

四、荣休之后

1996年,米列娜教授从多伦多大学荣誉退休,之后回到布拉格,又在母校查理大学执教了一段时间。而今,她的弟子已遍布捷克、加拿大、美国,还有香港等地,他们在学术事业或出版行业中都做得十分出色。荣休之后的米列娜教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她与Oldrich Král教授共同编辑的《文化资本的挪用:中国的五四运动》(The Appropri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a’s May Fourth Project)[11]一书,汇集了李欧梵、瓦格纳、米列娜、宇文所安、Ellen Widmer、叶凯蒂、王德威、余英时等八位著名学者以“五四”为反思对象的精彩论文,可谓洋洋大观。近年来,米列娜教授又从黄人(黄摩西)的文学理论追踪到他所编撰的《普通百科新大词典》,进而关注到“文学”与“科学”的概念变迁这样的“概念史”命题。她还就“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一研究课题,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在海德堡与台北主持了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到这个最近的研究课题,米列娜教授非常兴奋,她说,从2005年直到现在,这五年间,她一直专注于这个此前从未被人提及、却又是偶然开启的研究计划。

“起因完全是偶然的,1996年,也就是我在多伦多大学任教的最后一年,有一天晚上,我在大学中文图书馆的书架上巡览,不意间发现了一部装在传统书套之内的线装书,这就是黄人1911年出版于上海的《普通百科新大词典》。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这本书会题为‘百科词典’,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百科全书’。一年之后,当我偶然抽出这套书的一册来翻阅的时候,才领悟过来,其实这部辞书已经具备了19世纪欧洲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的某些特质。不过,我还是无法通过普通的书目文献来确认这部辞书的性质,这时,与我相识多年的汉学家Dr. M. Henri Day也对弄清这两卷诱人的‘百科词典’的来龙去脉非常有兴趣。因此我们在2004年9月向蒋经囯基金会申请了一笔项目基金,2005年5月得到批准之后,我们就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研究。”

说起这个偶然开启、却又显然具有无限潜力的研究计划,米列娜教授意犹未尽,“如果要细述我们是如何‘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罗这些百科辞书的相关资料,以确认它们的知识来源以及工作目标,那将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总之,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的研究团队,已经由原来来自中国、德国、瑞典以及捷克的六位对晚清感兴趣的学者,逐渐扩展到现在的十六位,其中新加入的还有来自中国台湾和美国的学者。”经过这个具有绝对实力的研究团队几年来的艰苦工作,他们逐渐发现,在近世中国的百科全书中,蕴含着探测中国思想方式从传统到现代之变迁的丰富资源。“因此,我们考察的重心是,中国的思想方式是如何在应对西方和日本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米列娜教授说:“据我所知,这是一个还没有被充分探究的领域。我相信,这个研究课题将为中国现代史写下一个新的篇章,我们将会意识到:不是那个荣耀的‘五四’才把现代文化传入了中国,在此之前,已有无数热心的学生与启蒙知识者着手于此,他们为改变传统中国的思想方式、并试图将中国带入发达国家之列而付出了非同寻常的努力。”目前,作为这个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陈平原、米列娜教授共同主编的海德堡会议的中文版论文集《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12]已经面世;另外,由米列娜教授与瓦格纳(Rudolf G. Wagner)教授合编、汇集了这个团队全部十六位成员之研究成果的英文论文集《全球新知识时代的中国百科辞书(1870—1930):思想的变迁之路》(Chinese Encyclopaedia of New Global Knowledge (1870-1930): Changing Ways of Thought)也终于在2013年由Springer出版社印行问世。[13]

最后,当话题转到当下文学研究中非常热门的社会史与文化史取向时,米列娜教授仍然对文本分析不改初衷。“每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当然都会随着时代而变。我之所以在文学研究的更宽广的历史与社会方法面前止步不前,是因为我认为这些方法与时刻变迁着的政治环境联系得太紧密了,”米列娜教授的话里透着睿智,“也许,将历史研究与形式分析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更有意思的结论。但是,我仍然坚信,我们的研究还是应该从对个别作品的文本分析开始,如此方能为社会历史方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她真是文本世界的坚定的探寻者。

注释

[1] 郑文惠、颜健富编:《革命·启蒙·抒情——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思录》,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

[2] 陈平原:《追怀米列娜》,载《文汇报》,2012-11-14。

[3] Milena Doleželová-Velingerová, The Chinese Novel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oronto;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0. 中译本: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 陈福康编:《回忆郑振铎》,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www.xing528.com)

[5]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6] 乐黛云编:《国外鲁迅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7] Milena Doleželová-Velingerová and L. Doležel, “An Early Chinese Confessional Prose: Shen Fu’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oung Pao, LVII (1972), 137-160.

[8] “Fiction from the End of the Empire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1897-1916,” in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d. Victor H. Mai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9] Milena Dolež elová-Velingerová, ed., Poetics East and West, Toronto: Monograph Series of the Toronto Semiotic Circle, Number 4, 1988-1989.

[10] Michael Groden, et al. eds., The John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11] Milena Dolež elová-Velingerová and Oldř ich Krá l; Graham Martin Sanders, eds., The Appropri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a’s May Fourth Projec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12] 陈平原、米列娜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 Milena Dolež elová-Velingerová and Rudolf G Wagner, eds., Chinese Encyclopaedia of New Global Knowledge (1870-1930): Changing Ways of Thought, Berlin: Springer, 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