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开情绪面纱,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

揭开情绪面纱,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

时间:2024-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喜、怒、哀、惧等主观感受被称为情绪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具有情绪体验的。随着认知的改变,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正如上述案例中儿子对杰克逊的态度变化。

揭开情绪面纱,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

第二节 认识情绪——揭开情绪面纱

img133关键词汇

情绪 脑 情绪的种类 情绪与健康

img134案例故事

80岁的奶奶、45岁的妈妈、20岁的儿子、6岁的邻居小妹妹正在一起看电视,屏幕上迈克·杰克逊正在大展舞技,主角和配角都跳得热火朝天,杰克逊更是唱得专注认真。

这家人他们每个人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样的呢?

80岁的奶奶:“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又唱又跳的,还不如京剧来得好听呢”。(厌恶,看了几分钟就独自去找收音机了)

45岁的妈妈:“看看这是什么啊,动作这么开放,还有暴利画面,孩子看了还能有什么好”。(担忧,拿起遥控器要换台)

20岁的儿子:“嘿,妈妈,你可别动,这一切可真棒!他可是我的偶像,我要是有一点能像他这样就好了”。(兴奋,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6岁的小妹妹:“电视上那个怪物可真吓人,那么大的嘴巴,那么亮的牙齿,我再也不想看了”。(恐惧,大哭起来)

这时,儿子的一个同学来了,看见杰克逊,说:“他呀,还可以,比较喜欢”。(也随着音乐动了起来,但幅度并不大)

5年后,儿子再在电视上看到杰克逊时,已不再激动,因为他喜欢上了轻音乐

img135案例讨论

1.案例中一共出现了几种情绪?你还能说出更多的情绪体验吗?

2.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

3.是什么导致“儿子”对杰克逊的态度改变?

4.试讲述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绪体验。

img136预备知识

一、了解情绪

情绪到底是什么?

新华字典》:情绪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或指不愉快的情感

《牛津英语字典》:情绪是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越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EQ情商》:情绪是指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与心理的状态及相关的行为倾向。

《情绪心理学》: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对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孟昭兰,1989,1994)

其实,情绪这一术语,按照蒙芮(Murray,1888)字典所述,来自拉丁文e(外)和movere(动),意思是从一个地方向外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文学史上,emotion一词的原义是活动、搅动、骚动或扰动。后来,这个词被限定运用在精神活动范畴,用于个体精神状态的激烈的扰动上,是一种运动的过程。

情绪不同于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及其联系和关系。情绪不是反映活动,而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认知是对事物逼真的反映。例如:张三从前面走过来,任何认识他的人都会有相同的逼真的认知——这是张三,而不会把他当作李四。情绪则不同,它是一种主观体验。喜、怒、哀、惧等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样的事物,可能是很不同的。即使同属于一种主观感受,如“喜”,每个人感到的“喜”可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每次感受到的“喜”也可能很不相同。而喜、怒、哀、惧等主观感受被称为情绪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具有情绪体验的。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根据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凡是能满足已激发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肯定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欢、赞叹等;相反,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否定的情绪,如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

事物是否符合于个人的需要有赖于认知的评估作用。同一事物,由于人们认知上的差异,对它的评估可能不同:如果把它判断为符合于自己的需要,就产生肯定的情绪;如果把它判断为不符合于自己的需要,就产生否定的情绪。随着认知的改变,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正如上述案例中儿子对杰克逊的态度变化。

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对于情绪体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认知结构复杂程度的表现之一就是看问题是否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认知结构越复杂,对人对事越善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相反,认知结构越稳定,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有人这样描述人的心态变化:“10岁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0岁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80岁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人的认知结构对人的情绪体验在起作用:10岁时,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所以情绪体验较为平和;20岁时,可以对事物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整合,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开始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此时,情绪体验较为强烈;而到了80岁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认知结构,可以较全面地分析事物,既能看到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好的一面,这时的情绪体验是较为温和的。

同时,情绪对认知也存在着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上。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的、持久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由喜事所引起的愉快心情其强度并不强烈,但这种情绪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愉快、喜悦的心情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仍影响着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在这段时间里,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被染上了快乐的色彩。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所看到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

心境不同于其他情绪状态的显著特点是: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事物的,它是一种带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其启动过程似乎是自动的,即不需要作意志努力、在没有意图的情况下自动地启动记忆中的情绪色调(也称情调,是一种伴随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如:甜蜜的嗓音,愤怒的波涛,青葱岁月)相似的材料。但启动过程也可能是有意控制的,即有意识地运用某种策略、作出意志努力等。人想长时间地保持积极心境或者消极心境,都要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积极情绪色调的项目,这叫控制启动。在日常生活中,消极心境下的控制启动要多得多。

二、情绪与脑

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这是因为我们碰上了令人高兴的事或痛苦的事。我们千方百计做成了一件事,这满足了我们获得成功的希望,于是我们就感到欢欣鼓舞;反之,如果我们的努力受到挫折,我们就会不高兴,甚至感到痛苦。但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找到了主管快乐和痛苦的神经中枢。

30多年前,有位叫奥尔兹的心理学家,用微电极技术研究老鼠的脑功能。微电极是一种极小极小的电极,可以插入脑的各个部位,而不影响动物的健康和各种功能。我们可以利用微电极向所插入的部位施加电流刺激,以观察动物有何反应。奥尔兹在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如果在某个地点对老鼠的一个叫下丘脑的部位附近进行电流刺激,那么这只老鼠以后就老爱往这个地方跑。这引起了奥尔兹和他的同事们的兴趣。于是,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做了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装置——横杆,可以由老鼠自已掌握。只要老鼠一按这根横杆,埋藏在下丘脑附近的那个微电极就产生电流刺激,持续时间为0.5秒。实验开始了,奥尔兹等人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老鼠一旦学会按压横杆来获得刺激后,就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来刺激自己。每只老鼠都以极高的频率按压横杆,平均频率为2 000次/小时,有的竟高达5 000次/小时,而且要连续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呼呼睡去。但一醒来,就又去按压横杆。

奥尔兹等人为了进一步搞清老鼠对这种刺激的迷恋程度,特意在老鼠和横杆之间摆上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架子。但老鼠竟不顾触电的痛苦,拼命穿过架子,扑向那根能给它们以刺激的横杆。

奥尔兹通过进一步实验还发现,把微电极插入脑部的另一个重要系统:边缘系统,也能看到老鼠拼命按压横杆的情景。所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内存在着快乐中枢。老鼠之所以一个劲儿地按横杆,就是因为刺激这个快乐中枢后可以体验到欢快的情绪。

后来,这个实验在医院脑外科病人那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医生征得病人的同意之后,在动手术时顺便刺激了一下相应脑部位。他们发现,病人挺喜欢这种刺激,如果把开关——横杆交给病人,他也很乐于去按压几下。这说明人脑中也有快乐中枢。

既然有快乐中枢,那么有没有痛苦中枢呢?心理学家把微电极插入其他一些脑部位,同时把开关装置改装一下,使老鼠按压横杆时能截断电流刺激。实验时,先对老鼠的这些脑部位进行电流刺激,老鼠会很不舒服,并学会按压横杆,截断电流。这些部位可能就是老鼠的痛苦中枢。

人们推测在老鼠的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用同样的方法也找到了“痛苦中枢”。这一实验结果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人们不禁要问:“人的下丘脑中有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吗?”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扎克布森和汤尔可逊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用电极刺激病人下丘脑的有关部位。人们惊讶地看到被刺激病人面带微笑,表示感觉良好。当然此结果尚不能充分证明在人脑中存在“快乐中枢”,但这些发现促使人们对情绪的脑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情绪是脑的机能。现代情绪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脑的许多部位在情绪诸成分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下丘脑与情绪

下丘脑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早被认定为与情绪有关的脑结构。下丘脑外侧核(nucleus lateralis hypothalami)是进食中枢,切除或损伤下丘脑外侧核对动物失去饥饿、性和情绪的动机起关键作用,如果用弱电流刺激该部位的细胞,动物甚至在刚吃完食物后,还要大吃起来,如果完全损坏了该部位,动物表现为无食欲,拒绝进食,直至饿死。而下丘脑腹内侧核(nucleus ventromedialis hypothalami)则是厌食中枢,切除下丘脑腹内侧核会增加食欲、社交和攻击行为,如果用弱电流刺激该部位细胞,动物会从给与的食物面前走过,如果损坏了该部位,动物产生旺盛的食欲,从而使体重大增。近年来采用电生理测量外侧下丘脑神经元放电情况,发现动物进食或看到事物形状引起一些神经元放电,实验猴饥饿时比饱食后放电更多(Rolls,1999)。这样的饥饿-饱食敏感性说明,在人类与动物饥饿时,对事物的主观的或行为的享乐反应有所增加。

此外,赫斯等(Hess,&Brügger,1943)用尖端埋藏在下丘脑内的电极对未麻醉的动物进行逐点刺激发现,动物有两类行为反应:①斗争像发怒的模式(怒吼和发嘶嘶声、耳朵后倒、竖毛及其他交感神经的反应);②逃避像恐惧的模式(瞳孔、眼射来射去、头左右转动、最后逃走)。当刺激去大脑动物的下丘脑时,动物也出现愤怒和恐惧行为。因此,下丘脑被认为是有支配愤怒和恐惧的中枢。

2.边缘系统和情绪

边缘系统包括边缘皮质(眶额区、扣带回、海马回和梨状区)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主要结构,如:视前区、中隔、杏仁核和附件区域。刺激边缘系统不同部位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很复杂的,可以表现为愉快反应,也可以表现为愤怒反应,可以表现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加快或变慢,胃肠运动加强或减弱,瞳孔扩大或缩小等。用埋藏电极刺激边缘系统的某些部位(如中隔区和下丘脑)可产生“奖赏感觉”,动物有强烈的“自我刺激”行为;而刺激其他邻近部位时可产生“惩罚感觉”,动物有躲避行为。因此,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这些部位被称为“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Olds,1954)。

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在调节情绪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巴德和芒卡斯尔(Bard &Mountcastle,1948)发现,高位去皮质而保留下丘脑动物的怒反应,实际上是由于失去杏仁核的调节作用之故。他们发现,切除新皮质而保留杏仁核的猫不引起发怒反应,保持安静状态,如果去皮质猫切除杏仁核,则安静状态消失了。由此推理杏仁核似乎起着漏斗的作用,通过它而对负责愤怒反应的下丘脑施加抑制影响。

3.大脑皮质和情绪

去大脑动物的情绪反应是盲目的,无目标的。正常动物的情绪反应必须有大脑皮质参与。研究表明,边缘系统也是处于大脑皮质的神经回路控制下的。因此,情绪的脑机制可以概括如下:对情绪刺激的认知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产生,然后将冲动传给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并产生某种特殊的情绪行为;同时,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感受)也就在大脑皮质中产生了(见图2-6-2)。

图2-6-2 情绪脑机制模型

大脑皮质在情绪情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一个研究(Ross,&Mesulam,1979)发现,和左半球言语中枢相对称的右半球相应区域受损伤的病人能够理智地说话,却缺乏言语的情绪色彩,说话时就像受计算机支配似的。这似乎说明言语的内容和结构是由左半球加工,而言语的情绪色彩是由右半球控制的。另有一项个案研究(Ross,1981)发现,右脑皮质前部受损伤的病人不能用面部神态和语声变化来表达情绪,但能理解他人的表情。相反,右脑皮质后部受损伤的病人能表达情绪却不能识别他的表情。这两部分都受损伤的病人则既不能表达也不能识别情绪。说明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在大脑皮质上可能有定位

情绪与人体内部器官是紧密相关的。例如,人在激怒或惊恐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跳和脉搏每分钟加快20次左右,血压升高,血糖和血液含氧量增加;突然震惊时会使呼吸变细、变慢,甚至暂时中断;狂喜和悲痛时,会引起呼吸痉挛现象。据有关研究,人在高兴时,每分钟一般呼吸17次,而在消极悲伤时,每分钟一般呼吸9次。以上情况说明,不同的情绪,可以使内脏器官产生不同的变化。反之,内脏器官的不同变化,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呼吸器官遭受损害,血压突然升高,消化器官功能失常,排泄系统发生病变等,往往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和不安的情绪。

人在产生情绪时,腺体和内分泌也会引起—系列变化。例如,在愤怒时,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引起血糖和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度增强,胃肠蠕动加快,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处于焦虑、悲哀等抑郁状态时,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糖下降、肌肉松弛、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活动降低、食欲减退。常见的还有,悲哀使人流泪,惊慌使人出虚汗,极度恐惧使人大小便失禁等。此外,近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在有情绪时,一定的仪器可以测查出皮肤电反应和脑电波变化。这些都为我们准确了解人的情绪和情感提供了科学根据。

大多数伴随情绪而发生的生理变化,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共同支配着同一个器官,但起着颉抗的作用。(如表2-6-1)

表2-6-1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器官的支配作用

许淑莲(1979)研究过入针麻手术室的情绪状态和某些心理、生理机能的联系,发现情绪状态和脉搏容积波、呼吸波、皮肤电位三指标综合波动情况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即紧张者波动较大。入手术室者中情绪状态较紧张的血浆皮质激素增加较多,进针前情绪紧张者在针刺诱导时血中茶酚胺升高,而镇静者则多数针后降低;儿茶酚胺在针后增高与否又与针麻效果有关,增高者效果多较差。

三、情绪的种类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情绪中,它们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高低,也是我们人生计划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此,我们总想了解到底影响着我们情绪的是“谁”。

1.基本情绪

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在进化中为适应个体的生存演化而来,每种具体情绪都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可以在没有认知参与下自发地发生。

(1)快乐。快乐是主要的正性情绪,是为人们带来享受的重要来源。没有快乐和愉快,就没有享乐和享受,这里所说的享乐或享受,是指“心理上的享受”,是指愉快和快乐情绪的体验,最高的快乐是满足和幸福感。

快乐是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接触后继之而来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的意外程度。目的无足轻重,只能引起些微的满足;目的极其重要,并且意外地达到,则会引起异常的快乐。

(2)痛苦与悲伤。痛苦是基本情绪之一。在新生儿时期,伴随生理或身体的不适,痛苦表现为先天的适应性生理-心理反应。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痛苦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情绪形式。痛苦作为一种动机力量,驱使人去应付和改变导致痛苦的因素,以改善人的处境。

引起痛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单纯的大声或尖刺的噪声,刺眼的亮光或灼热等物理刺激均会引起痛苦。由这些物质刺激所引起的其他情绪,如:烦躁、焦虑,甚至痛苦本身,也是引起痛苦的刺激。同认知相联系的社会事件,如:分离、失望、失败和丢失,则是引起痛苦的最重要的心理-社会原因。

如果说痛苦是有机体生理状况不适的原型反应,悲伤则是痛苦的发展和延伸。痛苦在大孩子和成人中经常被掩饰,而悲伤经常在哭泣中表现出来,因此,悲伤比痛苦显示更鲜明的情绪色调。

悲伤典型地代表着失去亲人或失去重要资源时的情绪状态。当人必须忍受这种分离或丢失时,痛苦和悲伤就转化为忧愁或忧郁。深重而突发的悲痛甚至可导致猝死,过度悲痛的持续存在十分有害。极度的失去力量和支持的情绪体验,长久地处于无助和孤独状态的情况,可能导致身体功能和神经功能被削弱和失调,致使人患精神性疾病,如抑郁症;或身心疾病,如心血管病、消化系统病、疼痛症或癌变等。

(3)愤怒。愤怒是人类演化的产物,其原发形式常与搏斗和攻击行为相联系。随着社会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愤怒的原发形式被掩盖,愤怒的功能也已改变。

情绪研究指出,对婴儿身体活动的限制能激活愤怒情绪。一般来说,无论对儿童或成人,强烈愿望的限制或阻止都能导致愤怒的发生。对比较轻微的限制及其所引发的轻微的愤怒可能压抑相当长时间。但是只要限制或阻碍持续存在,愤怒几乎终究会发生。持久的抑制愤怒,不免要付出健康方面的代价。

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常是愤怒的来源。受到侮辱或欺骗、挫折或干扰、被强迫去作自己不愿作的事,都能诱发愤怒。情绪本身也能成为发怒的原因,例如:持续的痛苦能转化为愤怒。早期幼儿被送到托儿所,常常以哭闹来反抗,其中可能包括痛苦和愤怒两种情绪反应:痛苦是分离的反应,愤怒则是由持续的痛苦转化而来的。

(4)恐惧。恐惧是最有害的情绪。强烈的恐惧所产生的心理震动会威胁人的生命。

杰西卡是加州一所大学的学生,暑假时他来到姑妈家度假,正好在开学前几天他过生日,这让他很兴奋。

姑妈的女儿,他16岁的表妹琳娜,决定在杰西卡生日那天,给他来点意外的惊喜。

生日那天晚上,杰西卡和姑妈一家在电影院看电影,准备到公园散散步,琳娜有事先回了家。等到他们三人到家的时候,却发现屋子里一片漆黑,门却虚掩着,姑父叫了好几声琳娜都没有回答。大家一时都很紧张,姑父迅速掏出了手枪。就在推开门的时刻,响起了生日歌和琳娜划火柴准备点蜡烛的声音。

然而,枪声同时响起。(www.xing528.com)

子弹准确地击中了琳娜的胸口!之后,琳娜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停止了呼吸。

事件发生后,琳娜的父亲痛心疾首,一家人也都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这之前,当地发生了多起入室强奸案,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并提醒人们注意防范。琳娜的父亲一到家门口,眼前便产生了类似场景的幻觉,恐惧和紧张促使他本能地掏出手枪,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恐惧会阻碍人们采取行动。如果恐惧是现实的,那么人们就必须改变他们的计划,使恐惧感消失。可悲的是,恐惧经常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人们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出一幅大灾难的可怕图景,而它赖以产生的基础仅仅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对某个信息产生的悲观判断,而且经过大脑的不断加工,人们还会不断为它加上一些更可怕的后果。

2.复合情绪

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情境中经过自我的认知评价而派生的,每种复合情绪均以个体的认知评价为中介,由构成自我的文化结构的渗透而形成。它们的第一特点为,既是多种情绪的结合,也是认知-评价的结合。任何复合情绪,无论是正性的或负性的,无论感受如何,都受社会标准的检验。

(1)爱与依恋。爱是一种既有原始性,又是在基本情绪社会化中多种情绪结合而成的复合情绪。它包容着社会的、生理的、认知的和多种情绪的复合因素,并涉及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感情。

爱可分为激情爱(passionate love)和陪伴爱(companionate love)两种(孟昭兰,《情绪心理学》)。

激情爱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典型的定义为:“激情爱是强烈地渴望与另一个人相结合的状态,是包含着评价、欣赏、主观体验、表情、生理变化、活动倾向和工具行为的复合体”,可概括为一种“结合的渴望”。

人处于某种情绪中时特别容易受到激情的冲击,感到无助或需要依靠时,这会增加其获得激情爱的渴望,如:失去安全感、失去自尊感、焦虑、被剥夺。这时,人的感情行为会失去理智的控制。

激情并不仅仅发生在两性之间,只能说两性之间的激情爱是典型的。从社会性方面来说,凡诱发激情的因素均可在广大人群中发生,如:人群的资源被剥夺,人性的尊严被蔑视,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导致人们长期忍受着痛苦和焦虑。在一定条件下,激情可以以狂暴的愤怒方式发生,也可以借助某种主题而爆发为激情爱,如爱国主义的狂热行为或群众性的同情行为。

陪伴爱被看做真实的爱或伴侣间的爱。它很少有强烈的情绪,是深切的依恋、亲密依恋和相互承担义务的复合体验。被定义为:“与对象间的挚爱和温柔的亲密感,包括评价、欣赏、主观体验、表情、生理变化、活动倾向和工具行为的复合体”。

典型的陪伴爱发生在母亲和婴儿之间。在成人社会中,也广泛地发生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或关系良好的夫妻之间——这种温柔的、亲密依恋的、互相情愿的、互相陪伴的爱能够保持终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群体中激活了平时所难以发生的崇高的爱,这是某种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群体行为的重要动力。

对爱这种复杂情感的研究大多是通过问卷量表测量的方式得到的。例如,对上述两种爱的大量测量得到,激情爱比陪伴爱处于更强烈的激情中;从陪伴爱测量中得到更多的是责任感、亲密感(程度)和亲密行为(频率)的得分。

(2)焦虑。焦虑曾被理解为一种人从正常、平静和安全中被分离出来的状态;是一种支持逃避和回避的习得性驱力;是一种说不出的和不愉快的预感;美国精神病联合会给焦虑定义为“由紧张的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的,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Ohman,2000)。上述对焦虑的描述逐渐击中到“消极适应”这一点上,即焦虑是人处于负性情绪中的消极适应现象。这种消极适应现象不但体现在人的心理和行动上,而且发生在人的体验感受中。

(3)敌意。敌意是一种复合的情绪状态,是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一般在少年时期才会发生。它包含着认知成分,是认知评价的结果。

愤怒是敌意的主要成分,厌恶和轻蔑也是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因此,愤怒、厌恶和轻蔑的动机性质及其组合构成敌意的特定动机特征。愤怒容易导致攻击行为,但是,厌恶却使人躲避对象,轻蔑使个体与对象之间保持距离。这一特定的结合使具有敌意情绪的人经常有一种“想伤害对方”、“使对方受窘”或“击败对方”的意向和愿望,但不一定会产生实际的伤害对方的行为。

(4)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是指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身恒定的主体——人格整体,包括社会关系品质、性格特性、信念、道德、价值、人生目标集中于一身的综合。自我可以在意识和无意识中存在。一些社会化情绪在个体的产生必然受自我的折射。这些情绪被命名为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评价情绪(Lewis,1992)。

自我意识情绪与认知和自我评价有关联。主要的自我意识情绪有羞怯、羞愧、内疚、傲慢、自豪。

四、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具有两极性。它首先表现为情绪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等。在每一对相反的情绪中间存在着许多程度上的差别,表现为情绪的多样化形式。构成肯定或否定这种两极的情绪,并不绝对互相排斥。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件事物对人的意义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因此,处于两极的对立情绪可以在同一事件中同时或相继出现。例如为崇高事业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亲人,既体验着对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爱国主义的荣誉感,又深深感受着失去亲人的悲伤。革命者的坚韧性正表现在这样的体验中。

情绪的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与消极的或减力的。积极的、增力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愉快的情绪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消极的、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悲伤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或不同的人,同一些情绪可能既具有积极的性质又具有消极的性质。例如恐惧易于引起行动的抑制,减弱人的精力,但也可能驱使人动员他的精力向危险情景进行斗争。

情绪的两极性还可以表现为紧张和轻松(紧张的解除),这样的两极性常常在人的活动的紧要关头,或人所处的情景的最有意义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例如考试或比赛前的紧张情绪,和这样的处于关键时刻的活动过去以后出现的紧张的解除和轻松的体验,能代表这种两极性。紧张决定于环境情景的影响的行动、任务的性质,如客观情景所赋予的对人的需要的急迫性、重要性等;也决定于人的心理状态,如活动的准备状态,注意的集中,脑力活动的紧张性等。一般来说,紧张与活动的积极状态相联系,它引起人的应激活动,有时候过度的紧张也可能引起抑制,引起行动的瓦解和精神的疲惫。

情绪的两极性还可以表现为激动和平静。激动的情绪表现为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体验,如激愤、狂喜、绝望。激情的产生往往与人在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的事件的出现有关,同时又出乎原来的意料,违反原来的愿望和意向,并且超出了意志的控制之外。与短暂而强烈的激情相对立的是平静的情绪,人在多数情景下是处在安静的情绪状态之中的,在这样的场合,人能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最后,情绪的两极性还可以表现在强度上,即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许多类别的情绪都可以有强——弱的等级变化,如从微弱的不安到强烈的激动,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从担心到恐惧等等。情绪的强度越大,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趋向越大。情绪的强度决定于引起情绪的事件对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既定目的和动机是否能够实现和达到。

以上从情绪的两极性的分类中归纳了情绪的某些表现形式上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从不同的侧面,又从每一侧面的两极形式加以归类的。这些从不同侧面归纳出来的情绪的表现形式,往往成为人们度量情绪的尺度。即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紧张度,情绪的激动程度,情绪的快感程度,情绪的复杂程度等。

五、情绪与健康

健康是人的体质的外部表现,常以不产生疾病作为主要标志来衡量。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健康与人的情绪密不可分。民间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形象地揭示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患有抑郁症的人常出现一些身体症状:腹痛、腹泻、便秘;失眠、早醒或只想睡觉;头痛、背痛、各种躯体疼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胸闷、胸痛、心慌、早搏;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人的情绪对人体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人的精神与躯体的健康,短暂的消极情绪不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但长期消极和不愉快的情绪,就会对人的健康带来损伤,严重的甚至引起疾病。

美国著名家庭经济学家海伦·科特雷克研究发现,负性情绪影响体内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科特雷克认为,经常在紧张情绪状态下生活的人,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这种加大负荷的运行,必须消耗大量的氧和营养素。而且,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体器官,特别是全身肌肉,在消耗比平时多出1~2倍营养素和氧的同时,也会产生比平时多得多的废物。要排除这些废物,内脏器官得加紧工作,又必须消耗氧和营养素,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较长时间处在抑郁中的人,因中枢神经系统指令传导受阻,胃中消化液分泌大量减少。缺少消化液对胃壁的刺激,人的食量会锐减。即使勉强地进食,也会出现胃中胀满和腹泻的情况,这便使营养素穿肠而过却所获甚少。由于消化液减少,缺乏消化酶对营养素的分解化合,有时虽不发生腹泻,亦难使营养素在体内消化吸收。

另外,由于体内营养素缺乏,身体会发生种种生理不适,而这些生理不适,又会加重其心理不适,使抑郁更为严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烦恼虽然只是一种情绪,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能对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人在烦恼时,可使意志变得狭窄,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理智和自制力丧失,造成正常行为瓦解。

烦恼和恐惧在使心灵饱受煎熬的同时,还会摧毁人的肌体。

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紧张的生活事件,如战争、迁居到不同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中、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等原因,使高血压、溃疡病等身心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心理学家发现,丧偶6个月的妇女,因其处在痛苦、悲伤的情绪中,其冠心病的发病率为正常妇女的6倍。

把两只同窝的羊羔放在温湿度、阳光、食物相同的条件下生活,在其中一只羊羔旁栓着一只狼,让它总能看见狼,结果这只羊羔在极度恐惧中不思进食,逐渐消瘦而死,而另一只羊羔则能健康地生长。

愤怒会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胃中消化液分泌过多,超过生理所需。多余的胃液较长时间侵蚀胃黏膜,会引起左上腹灼热难熬,影响进食,还为胃及十二指肠种下祸根。

当胃因消化液过多引起炎症或溃疡后,消化液对胃黏膜的刺激症状加重,进食就更少,体内营养素就更为缺乏,从而引起恶性循环。

经常有负性情绪的人,身体会受到这三种恶性循环的侵害。尽管有的人尚能进食一些高营养素的食物,但终因消化吸收利用受限,难以获得健康的体质。

根据不列颠健康服务中心的一篇报告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居住在长期有炮火袭击的伦敦市中心的民众,患胃溃疡的比例增加了50%。

所以,科特雷克告诫人们,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体内对营养素的吸收利用,这的确是生命科学的新见解。

为了保持生命的健康成长,激励自己早日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就要尽量保持积极的情绪,努力调控消极的情绪。

同时,中医也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情志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思虑——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和悲——情志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惊恐——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总之一句话,心情好身体就会好!甚至有调查表明:当人们悲伤或是生气的时候,抵抗力就会下降。心平气和,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身体健康的最大保证!

img139拓展空间

【项目名称】高空抓杠

【项目类别】个人项目

【项目目标】克服并战胜恐惧心理,练就一颗平常心,即使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我也一定要去抓住,其实成功离我只有一步之遥!经历磨砺之后,最终将体会到挑战自我的成功喜悦。

【项目特征】

难度指数★★★★★ 心理冲击力★★★★★ 体力指数★★★☆☆

img140知识链接

1.情绪和表情

爬行类 以蛇为例,蛇有开始形成的皮质,但是尚无面部肌肉系统。其明显的趋避行为和其发出的声音和身体运动,可被看做整体情绪反应,它们是情绪进化的来源。

鸟类 它们所有的头部和面部动作特征是传递感情的重要信号,但不是情绪的标志。

哺乳类 猫、狗、牛、马,它们的面部均有粗糙和分化的肌肉纤维和少量的精细血管,它们有怒、怕等全身表情和部分面部表情。有些家畜表现出明显的对人的依恋,但无明显分化的面部表情。然而,动物在哀鸣中伴随的眼泪,以及在依恋中的安详反应,都可使人们假设,高等哺乳类动物已经具有情绪感觉的内部状态。

灵长类 在猿猴的群体中,它们的面部肌肉迅速而瞬变地运动,在信息传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恒河猴已经具有可区分的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它们在威胁、骚扰、育幼和通讯交往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例如,母猴在喂奶时,对趋近它们的对象表现出警觉和愤怒的表情;小猴在呼唤母亲时,出现类似哭的表情。

人类 大脑皮质在进化中的巨大发展,面部骨骼肌系统和血管系统的精细分化,在婴儿出生到一岁这个阶级发育成熟。他们在这期间能够显示确切的8种基本情绪,分别是:兴趣、惊奇、愉快、痛苦、厌恶、愤怒、惧怕和悲伤。

2.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情绪的网络模型)

鲍尔等(Bower,1981;Bower,&Cohen,1982;Gilligan&Bower,1985)一系列研究表明,与心境一致性的材料比与心境不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记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鲍尔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情绪也像其他东西一样可以作为回收的线索,即是说,一种心境(如高兴)产生时在心理出现的记忆(或事件)是和这种情绪联结在一起的。因而也间接地与其他情绪(如愉快、欢乐等)一致性的记忆(例如,上学期考试得100分,上周物理课很有趣等)联结在一起。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可能是经过精细加工在记忆中情绪一致性的材料就更多地联结在一起,也可能是心境一致性的材料与自我有密切关系(因为自我是回收线索的丰富资源),或者可能是心境加强了记忆联结的强度。这是认知心理学家鲍尔对情绪的一种解释,称为“情绪的网络模型”。

3.情绪和测谎仪

大家一定对《007》中多次出现的测谎仪记忆犹新,其实,测谎仪是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伴随情绪的生理变化,其实质是一种“情绪检测器”:测量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某些生理指标。它能用于测谎是因为人在说谎时往往感到内疚和焦虑,从而导致心率、血压、呼吸和皮电反应等的变化。这样,就可以用多道记录仪进行检测。

操作多道记录仪的标准程序是:先在被试放松时做一个记录,这些记录作为记录随后反应的基准线。然后,测验者提出一系列经过仔细措词的、要求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鉴定性的”问题分散在“中性”问题之中。为了使测量回到常态,问题与问题之间通常有一分钟的时间间隔。测谎仪的假设是,由于犯罪的被试对鉴定性的问题的生理性反应增加从而被揭露出来。

测谎仪的运用是有争议的。①说谎不一定伴随独特的容易区分开来的生理反应;皮电反应和其他生理反应变化并不必然地意味着说谎。例如:一个无辜的人担心受牵连也会出现这些生理变化。②被测者(如罪犯)可以通过把所有问题都和犯罪事实相联系起来从而搅乱“基准线”,使得调查者找不到比较的标准。由于许多条件会引起生理唤醒,特别是皮电反应的变化,因此,测谎仪的运用必须慎重。在西方,大多数法院不承认以测谎仪的结果作证。

4.为什么女孩子爱笑

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里,我们都可以见到女孩子的笑。有时是莞尔一笑,有时是掩口而笑,有时竟接连不断地笑,甚至笑出了眼泪。令人奇怪的是往往不知她们为了什么,竟会发出莫名其妙或毫无意义的笑。

女孩子爱笑有其复杂的生理原因。笑是感情的外部表现。人的情绪和感情的发生与下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等处的网状结构有直接关系。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的皮层下中枢。1954年欧德和米尔纳首创埋藏电极法,进行“自我刺激”试验,发现在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从激发情绪的刺激而来的感觉信息传到下丘脑时,一方面再向上传到肌肉和腺体等“器官”而产生情绪反应。由于女性荷尔蒙(激素)的存在,而使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的平衡与男性不同,从而造成女性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与男性不同。

女孩子爱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复杂的生理原因。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男女社会心理的差异,出现了性格差异。女性的性格以感情为主、被动为主、封闭为主、融合为主、服从为主、依附为主、自卑为主、隐没自我为主,因而女性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就没有男性那么理智、主动、开放、对立、支配、独立、优越感和自我突出。于是,笑就成了女性应答复杂社会因素的重要方法之一(另一个方法是哭)。因为笑的含意是含混的,可以做多种理解。当然,我们说的是性格差异的一般规律,生活中也不乏“女人似的男人”和“男人般的女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