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素质拓展概述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素质拓展概述

时间:2024-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1年:“在现实中不可能以某种方式组装出一架能让人飞行的机器。”只有停止去考虑所有使你“不可能”做到某件事情的理由,而去思考使你“能够”做到的理由,相信自己身体里拥有怎样丰富的宝藏,然后一点点去发现,我们才能突破自身的心理束缚,激发心理潜能,实现幸福人生。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素质拓展概述

第三节 心理素质拓展概述

引言:

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它处于不断生成的流变之中,人们只能依据内在的体验加以把握。在体验中所体验到的是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之中。完美地理解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的心灵相通,进而达到互相理解。

——狄尔泰

img21关键词汇

心理素质 心理潜能 心理素质拓展 体验式学习

img22案例故事

心灵的杂草

一位智者门下有许多弟子,看到他们都即将成才,心中自是高兴,但他感到自己来日可数,便请他们过来,露天设坛讲授最后一课。

智者问道:“你们看田野里长着什么?”

“杂草。”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

“告诉我,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学生们愕然,这问题太简单了。

学生A先开口:“我只要有一把锄头就足够了!”

学生B接着说:“还不如用火烧。”

学生C反驳道:“要想让它永不再生,只有深挖才行。”

智者站起来说:“这堂课就讲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块杂草,一年后在此相聚。”

一年后学生们回来了,他们都很苦恼,因为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杂草总是没有明显效果,有的更多了,他们急于请教。

此时智者已经不在了,只给弟子们留了一段话:“你们的办法是不能将杂草除尽的,因为杂草的生命力很强,除掉田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种庄稼。有没有想过,你们的心灵也是一片田野。”

是的,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一片田野。因为世界的五光十色五花八门,我们的心就生出了数不清的欲望。这欲望就是杂草,它们来自于原始的生物本能,不用浇水施肥也能疯长,稍不留心就会荒芜,如果我们只一门心思除掉它会事倍功半;而庄稼却需要栽种,需要精心呵护。庄稼越多,杂草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庄稼越茁壮,杂草就越孱弱,不再困扰我们。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在田野上种树。与其被欲望的杂草困扰而整天烦恼不安,不如种树,让这棵树茁壮成长,使我们心灵的田野因庄稼的收获而富足,因青草的率性而自由,更因大树的伟岸与葱茏而成就生命的价值。这些庄稼的名字叫爱与灵性,这棵树的名字就叫心理潜能。

每一个生命都有成就动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先让心灵的大树长起来吧!

img23案例讨论

1.你认为心理潜能是什么?

2.想一想,怎样开发你的心理潜能?

img24预备知识

人的个性具有多重性,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就是要不断释放人性中积极的能量,心理素质的提高过程就是发现人的优势和特点,开发人的潜能的过程,而不需要过多地强调自己的弱点,因为,优点的扩大就意味着缺陷的缩小,使缺陷成为特点。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潜能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大学生基本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幸福人生的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包括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将我们心灵中固有的潜能激发出来才能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

那么,什么是潜能?潜能是代表一个人潜在的、尚未完全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它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内在特质,是由智能、个性、兴趣、动机或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个人潜能既包括一些天赋,又包括一些后天学习的经验,最终形成个人的一种独特风格。

人的生命拥有无穷的能量,这些能量深藏在身体里,我们并没有察觉,当我们面临一些极限情境时,这些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奇迹。一个人的大脑潜能如果开发了3/10,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天才,一般人却连1/10都没用到;人的生理潜能是无限的,比如过去的武林高手来无影,去无踪,飞花摘叶皆能伤人,都是在不断修炼,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才能达到的境界。人的心理潜能也是无限的,如果能够被激发出来,就会使心灵不断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潜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通过团体氛围的营造,一些极限情境的设置与行为的训练也能激发心理潜能。如果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愿意,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到。“能”就是可能,因此,要激发心理潜能,我们必须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首先把“不可能”从生活里清除,而增加更多的“可能”,把“我不能”变为“我怎样才能”。

历史向我们证明,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消极否定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不可能”。如果像爱迪生这一类的伟大人物们听从了专业人士和专家们的意见,可以想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这里有一些证据。下面一些话全都摘自官方文件或者那个时代拥有广大读者群的报纸和杂志,听听“权威人士”是怎么说的。

1840年:“任何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旅行的人,一定会因缺乏空气窒息而死。”

1878年:“电力照明一点也不值得严肃考虑。”

1901年:“在现实中不可能以某种方式组装出一架能让人飞行的机器。”

1926年(出自一位科学家之口):“飞到月亮上的愚蠢想法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1930年(出自另一位科学家之口):“把质量里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是不可能的。”

总是会有这样那样一些人在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实是,即使是权威也会犯错误,但真正的悲剧是,99%的人都相信了他们的说法。

耶稣说:“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是可能的。”我们都有机会选择生活在两种世界里:在积极的世界里或者在消极的世界里。在一个积极的世界里你能够完成你一生所有的梦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一个消极的世界里,你任何事情也不可能做到,因为总是存在着上千个琐碎的借口阻止你前进。只有停止去考虑所有使你“不可能”做到某件事情的理由,而去思考使你“能够”做到的理由,相信自己身体里拥有怎样丰富的宝藏,然后一点点去发现,我们才能突破自身的心理束缚,激发心理潜能,实现幸福人生。

那么,怎样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你将有一个崭新的体验。

二、心理素质拓展——唤醒沉睡的自我

心理素质拓展课程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大脑行为学及其他人文科学原理为基础,将拓展体验、团体辅导和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研究促进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要素和谐发展规律,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完善道德观念与价值体系,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态度,提高他们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并使学生获得持续成长能力的一门课程。

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唤醒与潜能的激发,将学生本能的成就动机转化为态度和行为。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可以实现的,需要营造适当的情境,让人亲身体验从而获得顿悟。(www.xing528.com)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一节中提出:要使学习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学习方法与地点多样化。报告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与平等的价值观,特别是要增进不同种族、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理解”;还强调“学会做人,以便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与个人责任感”等。可见,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是这一报告的中心内容,也是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那么,以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呢?靠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当然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而强调在实践中体验人际冲突、人际理解以及学生人格发展的社会性教育才是真正途径。所以,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

心理素质拓展正是为了适应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运而生。这是一门强调自我探索、团体互动、重在体验的课程。

三、心理素质拓展的主要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素质拓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发大脑潜能、完善大脑功能、从而不断激发人的心理潜能的过程。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着手,这四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是,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实践。体验式学习就是创造出一种环境,让人们不必经历真实的艰险,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通过活动改变人的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

(一)体验式学习的渊源

体验式学习源于英文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英国舰艇在遭到德国潜艇袭击后沉没,大批水兵因此丧生,但总有少数人能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幸存者并不是体能最好的年轻人,而是年纪较大的、经验丰富的、求生意志最强的老水手。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当灾难来临时,决定一个人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体能,而是他们在强烈求生欲望下爆发出来的潜能。1942年,在英国诞生了outward bound户外学校,也就是阿伯德威海上训练学校,该学校的校训是“There is more in you than you think.”(你拥有的超过你想象的),他们以海上训练模式,帮助战争中身处险境的船员培养坚毅的性格、建立无惧的勇气来面对逆境,这就是体验式培训的雏形。战后,这种训练形式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士等各类群体,训练范围也从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20世纪60年代,outward bound被引进美国,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美国人的认同。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随后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并于1984年提出“体验式学习”模式。outward bound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有完善理论和安全保障的行业。体验式培训引发了教育界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在国外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之中。现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已经将户外训练的过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中,美国大学生毕业必须拿到体验式培训的训练证书。在亚洲,新加坡最早成立out bound school,此后,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也先后引进体验式培训,并将此教育方式覆盖到大、中、小学。

1995年,“体验式培训”进入中国,演变成以自然为舞台,以活动为道具,以学员为中心,以体验的学习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创造自然、快乐学习体验的独特培训方式——拓展训练。

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能够为学生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以学习为目的,提供挑战和高峰体验,并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据研究表明:人类对听到的大约可以记住10%;对看到的大约可以记住25%;对亲自经历过的大约可以记住70%。因此,体验式学习影响更深远,效果更持久。

(二)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

1.体验的内涵

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体验还泛指亲身经历,从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感受真善美与假恶丑。从以上心理学的界定我们可以得知: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这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体验式学习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的自主性,使之成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形式之一。体验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旨在发展学习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体验则不仅对学习者的感性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视听欣赏”、“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参观调查”、“实验制作”、“探究活动”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个体亲历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这是体验的第一过程。

(2)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事情,可是,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为体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亲历的第一阶段,还应当上升到对个体亲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的阶段。

(3)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正因为经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因此,只有在新情境中加以检验才能克服经验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巩固经验中的合理之处,同时,新的情境又会促进经验思维的灵活性。

(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目标。

因此,体验教育是通过团体的互动,在体验——感悟——实践——再反思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智慧的灵光,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2.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体验式学习有五大特征,即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活动性:体验学习以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是体验的载体。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习者不同的心理体验。在学生的发展发面,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与人合作的经历,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效果。

自主性: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应或内在感受。体验具有直接性和自我性,他人无法替代。如果体验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就只能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它不会使学习者生成自我的认识和相应的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当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我的面目参与的时候,才真正获得了主体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

生成性:体验是一种亲历,是经验积累的过程。一个人若没有任何体验,就难以成熟。作为学习者,如果没有体验,感知也不会深刻,更无法内化,只有经过体验,获得感悟,才会有自我的建构。但是,由于体验的起点,即体验者的经验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个体体验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综合性:体验式学习目标不总是情感性的,还有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效果、学习的结果、学习中的人际环境、学习的价值等体验,乃至对社会、对人生,都是体验的内容与对象。体验式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体验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

开放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即学习者对知识融汇整合的过程。需要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开放性特点还体现在承认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的“独特的自我”特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

四、心理素质拓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1.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实现认识的提升,使学习者的价值观不断完善。

从实践论来看,体验式学习强调的是“经历”、“体验”,从中获取对现实生活有效的经验,这正符合了“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并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实践论。

从认识论来说,实践引发了新旧认识的交替,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中去的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认识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有可能获得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体验式学习使学习者在不断的体验与感悟中不断探索,实现认识的提升与心灵的成长。

从价值观的完善来说,认识的完善与行为的改变,是促使价值观改变的最根本因素,体验式学习带给学习者最大的收获是在实践与认识的交替、冲击与磨合之后形成的积极的价值观念体系。

2.心理学基础

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在心理学方面主要借鉴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以人为本,信任人自身的发展潜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有能力反思和探索自我,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营造一种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氛围,如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相互信任的关系和鼓励支持的团体,激励学生的主动性,接纳他的个性,治疗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引导他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习适应与自我、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实现学生的人格完善,而不是简单传授知识。

3.教育学基础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思想最初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经验学习”。经验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杜威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其特有的形式结合着。”这两个要素就是体验(experience)和承受(undergoing)。体验是为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承受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当主动的尝试和被动的承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构成了经验。他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此外,中国古代将“体验”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也就是说,仅仅有学习者的身体力行(“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经验的领悟、体察和反思(“验”)。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对经历、实践的感受、反思而实现的人格升华。只有通过反思内省,才能将活动与生活连结起来,找出其中所蕴藏的生命价值。因此,反思内省是体验学习的关键,透过反思内省,许多思考的碎片才得以拼装,体验所形成的意义才可能与其他经验整合,从而形成一些新观点、新认识和新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杜威的“做中学”应修正为“基于活动的反思学习”(learning from reflection on doing)。体验式学习就是在不断实践、感受、反思后产生顿悟升华,然后以新的认识指导实践。

4.社会学基础

心理素质拓展课程是以创建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以使团体成员有强烈的安全感、肯定感和归属感,实现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课程教学都是在团体中进行的,因为,团体是真实社会的模拟。人际关系不良往往是许多心理问题之源,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学习、模仿、尝试、探索新的行为方式,形成新的人际互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理念来源于“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行为学基础

心理素质拓展注重经历和体验对人行为模式的改善,正符合了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育主旨就是“你拥有的超过你意识到的”,重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出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难度的考验,最大限度地实现活动目标。让每个学生相信我们都有更多的勇气、力量、智慧,远多于我们所认为的。通过体验促进认识的提升,通过认识促进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不断改善的行为模式也会通过调节大脑神经介质的代谢水平,改善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互动模式,修复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功能的完善,从而激发心理潜能,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心理素质的持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