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对印度社会的侵害和印度的反应

英国对印度社会的侵害和印度的反应

时间:2024-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可以在英国社会动态扩张的性质中找到,这种性质逐渐破坏了相对静止而自给自足的印度社会。要了解这一侵人和改造的过程,首先必须研究印度传统社会的性质,然后我们将考察英国影响的性质和印度对这种影响的反应。

英国对印度社会的侵害和印度的反应

印度是一个巨大的非西方社会,它不仅受到西方武器的进攻和打击,而且为西方武器躁躏和彻底征服;它不仅为西方武器所征服,而且在其后为西方行政官员所统治……因此印度与西方交往的经历比中国或土耳其更痛苦、更耻辱,比俄国或日本与西方相处的经历则还要痛苦、耻辱得多。——阿诺德J.汤因比

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已经先后多次为雅利安人、希腊人、西徐亚人、土耳其人和莫卧儿人所侵入。这些侵入者中的每一个都给这块巨大的次大陆留下了痕迹,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印度传统社会的发展。但是英国人的历史作用则是分裂并改造了这一传统社会。其他侵入者主要引起社会顶层的变化,但英国人的影响却是下至村庄一级都能感觉到。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可以在英国社会动态扩张的性质中找到,这种性质逐渐破坏了相对静止而自给自足的印度社会。要了解这一侵人和改造的过程,首先必须研究印度传统社会的性质,然后我们将考察英国影响的性质和印度对这种影响的反应。 

一、印度的传统社会 

在前工业时代,印度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与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村庄。在村庄内部,重要的不是个人,而是联合家庭和种姓。这种集体的组织形式既是社会稳定的根源,也是民族衰弱的根源。对家庭、种姓和村庄的忠诚阻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按照古老的风俗土地被认为是君主的财产,君主有权收取全部产品中的一部分或其等价物。这就构成了田赋。田赋是国家岁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民的主要负担。交纳给国家的份额因时而异:从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甚或一半。通常各村庄集体负责交纳以产品或货币为主要形式的田赋,农民只要交纳一份赋税就拥有使用土地的世袭权利。

由于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都十分原始,村庄往往很容易在经济上和社会上自给自足。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陶工、木匠、铁匠、书记员、村镇牧人、祭司和教师及占星术家。陶工用陶轮生产农民所需要的简单器皿;木匠建造、修理建筑物和犁;铁匠制造斧子和其他必需的工具;书记员处理法律文件,为不同村庄的人们互通信息写信;村镇牧人白天放牛,晚上把牛归还各所有人;祭司和教师·常常由同一个人兼任;占星术家为播种、收割、婚姻和其他重要事项指明吉祥的时间。这些工匠和专门职业者以近似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他们的村庄服务。他们服务的报酬是从农民家中得到谷物,或从村里得到供他们自己使用的免税土地。种姓制度把这些世袭的、传统的职业和职责分工变成了义务。 

在村庄的政治制度方面,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每年经选举产生的五人以上的地方自治会,它在今天被称作乡村自治委员会(Panchayat,“Pancha”的意思是“五”)。乡村自治委员会通常由种姓首领和村里的长者组成。他们定期开会,进行审判,收集赋税,修理村里的井、道路和灌溉系统,设法使工匠和其他专门职业者得到供养,招待途经村庄的旅行者并给他们提供向导。除了交纳田赋和满足对义务劳动的不定期的需求外,村庄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农业手工业的结合使得每个村庄除了少数盐、铁之类的必需品外基本上不依赖其他地区——因而印度原有的城市就其性质而言是非工业的。相反,它们或者是宗教中心,如贝拿勒斯、布里和阿拉哈巴德;或者是政治中心,如浦那、坦焦尔和德里,或者是商业中心,如位于从印度中部到孟加拉商路上的米尔扎布尔。 

一些印度作家往往把这一传统社会浪漫化,把乡村生活描绘成一首恬淡的田园诗,以缓慢而醉人的节奏代代相传。确实,集体组织如联合家庭、种姓和乡村自治会等的存在为农民提供了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安全感,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当地村庄中的责任、权利和地位。如果中央政府强大到足以维持秩序,足以将田赋限制到通常收成的六分之一,那么农民的确可以过上一种安宁而满意的生活。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常常衰弱得不能维持秩序,因而村民们也就经常会受到贪婪的税吏和强盗团伙冷酷无情的敲诈勒索。17世纪莫卧儿帝国崩溃时的情况就是如此。然而即使是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印度村庄的基本情况也仍然几乎没有被改变:一个个地区遭到蹂躏,但到了最后农民又恢复了其传统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二、英国的征服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的村庄相对而言是一成不变而又自给自足的。但在探讨这些西方入侵者的影响之前,我们将先来考察他们为什么能够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很轻易地就征服了整个印度。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在葡萄牙的亚布奎于“世纪初占领果阿之后的250年里,欧洲人仅能坚守住其在沿海的少数根据地。然后就在短短数十年间,势力均衡却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沦落到英国的统治之下。

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原因就是莫卧儿的力量和权威已经衰落(见第18章第3)。这使得穆斯林军阀和地方总督能够在各地区宣告独立并建立起个人王朝。与此同时,印度教徒则通过组织一个其中心设在浦那城的强有力的马拉塔联盟来坚持自己的权利。马拉塔人赢得了对整个德干的控制,并于约1740年前后开始侵入印度北部,打算取代正在衰落的莫卧儿王朝。随着官员们试图把自己的职位转变为世袭的诸侯权位,随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而与印度或外国势力相互勾结,印度在18世纪中陷入了无政府状态。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英国人才能够挑动一个印度王公反对另一个印度王公,直到他们自己成为整个半岛的主人为止。这种情况全然不同于中国——在中国满洲帝国仍然完整无损,从而迫使所有的外国人都得与在北京的皇帝直接打交道。 

严重削弱印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强大的商人阶级的兴起。商人阶级的经济利益与西方公司的经济利益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公司能够比较自由地在印度经商(在中国它们几乎遭到完全的排斥)16世纪时贸易对印度经济的影响还很有限,因为贸易主要限于香料和纺织品。但到17世纪时,除了硝石外,还有各种商业性作物如靛蓝、芥子籽和大麻被大量出口。孟加拉是这一贸易的中心。当时那里出现了富裕的土著商人,他们控制了当地经济,并在莫卧儿官员腐败无能的统治下变得越来越不安分。正是这些商人中一个叫贾嘎特,塞斯的人,收买了那些本来听命于孟加拉的“纳瓦布”,即总督的将军。在普拉西战役中(1757)这些将军故意不与英国人作战,英国人在这场重大的遭遇战中仅损失了65个人。正如一个印度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普拉西是“一笔交易,而不是一场战斗”。 

这时英国人已经成为孟加拉的实际统治者,不过他们继续在形式上承认傀儡总督。17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击败莫卧儿军队之后被授予“底瓦尼”,即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这些富裕的地方征税的权利。这为谋取利润和露骨敲诈创造了许多机会,英国代理人充分利用了这些机会。通过增加赋税、控制贸易和接受土著官员的许多“礼物”,他们为自己及其在伦敦的上司积聚了财富 

在孟加拉的立足点为英国人提供了在印度进一步扩张所必需的基地和资源。他们开始向北推进,寻找天然边界。在东北面,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尼泊尔,他们击败了廓尔喀人,后者此后站在英国人一边战斗。同样,在西北面,他们最后则战胜了旁遮普高傲的锡克人。就这样,到19世纪中叶时英国人已经成了整个印度的主人。 

三、英国的统治 

我们已经看到,东印度公司在最初管理它所控制的印度地区时进行了残暴的剥削。这些暴行在英国引致公众的议论。这一点与某些政治原因合在一起,促使国会在17731784年通过了置公司于伦敦政府监督之下的法令:东印度公司继续在印度从事贸易和管埋,它的军队也继续在印度作战,不过它的所有行动都被置于英国政府和议会的监督之下——直到1857年印度起义。 

这场起义并非像某些印度作家所称的民族运动独立战争,相反它主要是为某些因为英国人损害了其利益而心怀不满的王公和地主所利用的一次军事暴动。18481856年间总督达尔豪西勋爵撵走了许多王公,从而在留下的王公中间引起了不安和猜疑。其他集团也对英国人心怀不满:铁路电报的引进极大地扰乱了印度人中保守分子的生活,开办了西式学校,某些基督教传教士进行了侵略性活动,法律上认可了寡妇再嫁并废除了诸如杀婴和寡妇殉葬(即寡妇在丈夫的火葬柴堆上自焚)之类的习俗。印度兵即在英国军队中服役的印度士兵,也由于长期在遥远的地区作战但却得不到额外津贴而不满。使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子弹是起义爆发的导火索,因为这种子弹引起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反感。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使得这场兵变在某些分散的地区变成了民众起义。

当起义于1857510日爆发时,英国人很感意外并被迫采取守势。但是走义主要限于北方,并没有扩大到全国,甚至大多数重要的土邦仍忠于英国人并为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援助。这样大约4个月后英国人就得以进行反攻,到18587月时起义已被镇压。双方都犯下了暴行:印度人屠杀了许多俘虏,英国人则烧毁了村庄并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村民。 

在起义被镇压后一个月,国会通过了结束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以君主统治来代替的“印度法令”。此后统治印度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统治集团,其基础在印度,其最高权力人物即印度国务大臣则在伦敦。英国对印度统治的效率反映在以下事实中1900年时在印度的英国文职行政官员总共有4000人,而印度的文职行政官员则有50(0)00人。1910年时,印度军队由69000个英国人和130000个印度人组成。少数英国士兵和官员统治了人多地广的次大陆。 

四、英国的影响

英国对印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这一点很自然,因为英国人到达印度就是为了寻找市场和商品。在19世纪中人们对诸如黄麻、含油种籽、小麦棉花等原材料的需求很大。这些商品通过新建的铁路网被运送到海港——铁路网到1870年时全长4000英里,到1880年时全长7000英里,到1939年时则达41000英里。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使得货船在伦敦和卡拉奇之间行驶的距离从10800英里缩小到6100英里,从而便利了印度原料的出口。印度也因之而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原料产地。由于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很高,整个19世纪印度都处于出超地位。 

印度原本应该将剩余资本用于发展现代工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直到今天印度仍是不发达国家。由于英国非但没有努力促进印度的制造业,反而在关键时刻还积极地进行阻挠,因此印度也就没有机会为其国内的幼稚工业建立起有效的关税保护,以对抗从英国工厂里源源流出的机器制造产品。印度经济历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流产的现代化”。印度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并赢得了大量的贸易盈余,但其过时的国民经济却并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英国人及其同伙“撇去了一个未经动员的农业社会表面的经济作物”,以此代替了发生在欧洲的经济现代化。 

与此同时,得益于西方的医疗科学、卫生措施和饥荒救济安排,印度的人口从1872年的25500万增加到1921年的30500万。早期欧洲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人口增长,但最后却都被城市中涌现的新工厂给吸收了。既然在印度没有出现这样的工业化,几百万新增人口也就只能重新回到农业上寻找出路。这自然对土地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直到今天,印度经济中最尖锐的问题仍然是土地问题,这也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方面的最大问题,因为它们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经历了“流产的现代化”。1 

英国的统治不只是在经济上,也在思想文化上对印度产生了深刻影响。1823年当英国任命了一个公共教育委员会时,这种影响便开始产生了。在此后数十年问建立起了一种国家教育制度,它包括大学、培养教师的师范学院中学和为群众开办的地方小学。在18851900年间,大学和学院的学生人数从11000人上升到23000人,中学的人数从429000人上升到633000人。同时,印刷机的采用也大大促进了印度的文化生活。梵文著作成为公共财产而不再是婆罗门小心翼翼守护着的专利品。报纸不仅以英语,而且以近代的各种印度语言出版。 

这些变化都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的文化氛围,但它们却没有影响到群众——群众仍然完全未接受教育——而且最初它们也没有影响到穆斯林,穆斯林仍然普遍敌视新学校和新书籍,因而英式教育几乎为少数印度教上层阶级所专有。但是这已经足以引起一个已持续到现在的连锁反应。英式教育创造了一个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化并接受自由、理性的意识形态的新印度阶层。这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这一运动最终导致了印度的独立。 (www.xing528.com)

五、印度民族主义 

英国的思想文化影响促进了印度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高涨和创造力,这种高涨和创造力通常被称为印度复兴。为了正确评价这_运动的意义,应该注意到,当英国人到来时,印度教正处于一种相当受压迫和道德崩坏的状态。在穆斯林统治的前700年中印度教受到轻视,被认为是一个被统治种族的迷信思想。它缺乏威望、组织和积极的领导。但是当英国人推翻莫卧儿王朝的统治时,印度教700年来首次处于与伊斯兰教平等的地位。当英国人开办学校时,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大不相同,他们热切地成群结队地涌向学校。他们也由此在两个方面得益:在新的官僚机构中担任职务;由于与西方的交往而经历了心智的复兴。 

西方因素在印度教徒中间引起了三种反应或三种学派,不过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第一种反应是全心全意不加批判地亲西方反传统:西方的一切都被认为是优越的和更可取的。 

第二种反应是完全的拒绝。西方更强大不可否认,然而它的思想却是颠覆性的,它的风俗也是令人厌恶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印度人——无论他是印度教徒或是穆斯林——应该向这种邪恶的东西妥协。相反,他们应该尽量避免与外国人接触,以传统方式生活。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种姓统治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无保留地接受原来的权威,并反对废除殉节或杀婴风俗之类的改革。 

********** 

印度人的印度 

提拉克(B.G.Tilak)是早期印度民族主义者,他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这种民族主义感情在下文1906年他的演讲片断中表露无遗。 

一个事实是这个外来的政府已经毁了我们的国家。我们都对此感到惊奇,几乎头晕目眩。我们本来以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英国政府是从云端屈尊降贵,从帖木儿人和成吉思汗手中拯救我们的国家。他们还说他们帮忙避免的不只是外来侵略,还有内战。我们有一段时间是很高兴的,但是很快事情就变得很清楚,是这个国家已经建立的和平导致了这一切……——我们不再掐彼此的脖子,这样一个外国人就可以来掐我们的脖子了。在这个国家建立英国的和平和统治是为了让外国政府可以剥削我国。近来这种英国和平和统治的效果已经被意识到了。很不幸我们没能早一点认识到这个。英国的教育、扩大的贫困和对我们的统治者更加熟悉让我们和我们的领袖睁开了眼睛……你们的工业应被彻底毁掉,被外国统治毁掉;你们的财富流出国外,生活水准降到没有其他人能够忍受的最低程度。在这个国家里,你们还有什么其他的良方可以拯救自己吗?良方不是请愿,而是抵制。我们说准备好你们的军队,组织起你们的力量,然后开始干吧,这样他们才不能拒绝你们的要求……每一个英国人都知道他们在这个国家里只是一小撮,因而欺骗你们让你们相信你们是软弱的而他们是强大的就是他们每个人分内的事。这就是政治。我们已经被这种政策欺骗得够久了。新的党希望你们做的是,意识到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事实……我们不会帮助他们征税和维持和平。我们不会帮助他们用印度的鲜血和金钱在我们的疆界之外打仗。我们不会帮助他们进行司法管理。我们会有自己的法院,而且当时机到来时我们不会再交税。你们能联合起来,用自己的努力做到这一切吗?如果你们能,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 

B.G.Tilak, His Writings and Speeches(Ganesh and Co., 1923),pp.55-67. 

********** 

对西方的第三种、也是最通常的一种反应,则是居于盲目崇拜和彻底拒绝之间的妥协。它接受西方的世俗主义和知识的精华,但也试图从内部改革印度教,试图在摆脱印度教腐朽和粗俗的外壳的同时保持它的基本真理。这一学派的杰出领袖是被广大民众尊称为“近代印度之父”的拉姆·莫汉·罗伊。他于1772年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婆罗门家庭,由于看到姐姐在丈夫的火葬柴堆上受折磨的场面他与父母断绝了关系。他是一个求知欲极为旺盛的学生,他在掌握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梵语后又学习英语并进人政府部门任职。他被西方的思想和宗教强烈地吸引,为了阅读《圣经》原文而学习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罗伊拒绝形式上的教条的基督教而接受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的启示。罗伊还向梵社(神社)即由他创立的一个新的印度教改良派重新解释了印度教。梵社是欧洲启蒙运动学说与《奥义书》哲学观点折中的产物。 

拉姆·莫汉·罗伊不仅是印度宗教复兴的最早领袖,也是印度政治觉醒即民族主义运动的最早领袖。这在印度是一种新现象。以往印度一向存在着文化统一和地区割据,而不存在全印度的爱国主义感情。民族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英国的统治下发展起来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英国人的“优越感”——英国人深信他们是精英种族,由神注定要永久统治印度。这种种族主义——在起义以后显露得特别强烈——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军队和官僚机构中,印度人不论其条件如何,都不可能升迁到某些职衔以上;在社会生活中,印度人被禁止进入某些旅馆、俱乐部和公园。在这些情况下,一种对立的文化与民族意识自然也就会不可避免地渐渐发展起来。 

英国人强加给印度半岛前所未有的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形成。整个印度首次处于一个统治者之下。英国人还用他们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锻造了一种物质化的统一。而在采用英语作为受教育者的共同语言之后,则又出现了同样重要的前所未有的语言的统一。 

英式教育制度把西方的整个文学和政治思想引入印度,也促进了印度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原则、个人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原则,不可避免地变得对外来的英国统治不利起来。印度的领袖们也逐渐学会了运用西方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技巧。报纸、讲台上的演说、编写小册子、群众集会、规模庞大的请愿——所有这些都被用作适合于民族丰义磨坊的待磨的谷物。 

拉姆·莫汉·罗伊的政治社会改革运动为印度的民族土义打下了基础。早期的民族土义者是英国的崇拜者,他们倡甘与英国进行合作。但是在1890年以后,这些“温和派”受到由“印度革命之父”巴尔·甘加德哈·提拉克(18561920)领导的极端派的挑战。提拉克是一个斗志昂扬的战斗者,他试图把民族主义事业从上层阶级的运动改造为人民群众的运动,因此他对印度教的许多习俗持教条式的支持态度,甚至于还组织了一个母牛保护会并支持童婚。但他同时也为工人的法定最低工资、工会组织的自_由、平民军队的创立、普选权以及没有性别差别的自由的义务教育而奋斗。提拉克以诸如“教育、鼓动、组织”、“好战,不要行乞”以及“自由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我要得到它”之类的口号赢得了全国的追随者。 

19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饥荒和瘟疫促使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增长,这一点帮了提拉克的改革运动的忙。1905年的俄国革命和同年日本对俄国的胜利也激发了印度的战斗精神。后一事件更是格外振奋人心,它被认为是对西方人天生占优势这一断言的一个实际而明显的驳斥。虽然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范围很广,但它却也基本上仅限于知识分子中间。它几乎只是一场律师、记者、教师和商人的中产阶级运动。这些人更熟悉的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赫伯特·斯宾塞和查尔斯·达尔文,而不是他们在乡村的广大同胞的痛苦、不满和愿望。因而在民族主义领袖和未受教育的农民之间没有什么友好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这一鸿沟一直持续存在到战后时期才由莫汉达斯·甘地越过。甘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人民实质上的宗教观点。他宣传的不是抽象的政治观念,而是被他赋予了政治含义的宗教概念(见第38章第4) 

总之,西方对印度的影响全然不同于其对俄国或中东的影响。在俄国,西方施加丁决定性的文化和经济影响,但是俄国在政治和军事上仍然是强大而独立的。另一方面,虽然近东在经济和军事上受到西方的支配,但由于战略上的原因,奥斯曼帝国仍得以保持独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相反,印度则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被英国彻底征服。英国的统治在孟加拉维持了近两个世纪,在旁遮普维持了一个多世纪。印度人没有选择欧洲文明中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那些成分的特权,从而也就比任何亚洲主要地区都受到了西方更大的影响。 

推荐读物 

关于印度历史的著作有:R.I.Crane所著的The Hisotry of IndiaIts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Service Center for Teachers of History1958)W.T.deBary编辑的Sources ofIndian Tradition(Columbia University1950)是对一些原始材料的汇编。J.E.Schwartzberg编辑的AHistorical Atlas of South Asia(University of Chicago1978) 

优秀的印度通史著作有:P.Spear所著的A History of India(Penguin1956)S.Wo lpert所著的A NewHistory of India(Oxford University1982);研究英国在印统治的著作有:R.P.Masani所著的Britain in India(Oxford University1961)P.Woodruff所著的The MenWho Ruled India, 2vols(Jonathan Cape19541955)H.Furber所著的JohnCompanyat Work(Harvard University1951)M.D.Lewis编著的论文集The British in IndiaImperialism or Trusteeship(D.C.Heath1962)反映了各种不同观点。 

L.S.S.OMalley所著的ModemIndia and the West(Oxford University1941)是欧洲对印度影响方面最细致的研究。关于印度的知识界和民族主义发展趋势,请参考A.Seal所著的The Emergenee of Indian Nationalism(Cambridge University1968)B.T.McCully所著的EnglishEduc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Indian Nationalism(Columbia University1940)A.Ward所著的Our BonesAre ScatteredThe Cawnpore Massacres and the Indian Mutiny of 1857(Henry Holt1997)J.R.McLane所著的IndianNationalism and EarlyCongress(Princeton University1977)和所收集的文件集ThePolitical Awakening in India(PrenticeHall,1970) 

注释 

1.Cited by E.Stokes,“The FirstCentury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in lndiaSocial Revolution orSocial Stagnation,Past & Present (February1973)P.1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