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通史:非洲发展与外部世界接触

全球通史:非洲发展与外部世界接触

时间:2024-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将考察非洲内部的发展及其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但是在公元2世纪到5世纪之间,班图族农民获得了铁器技术,并将其传播到中部、东部和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技术的进展情况影响了非洲大陆的种族构成。作物与非洲人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证据表明,这些整套工具是非洲的,而不是近东的。

全球通史:非洲发展与外部世界接触

树木葱笼的尼日尔河谷,旁侧是蜿蜒曲折的沃尔特千洼;

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坡,披覆着冰雪的晶莹光华。

这里是广衰而难以捉摸的非洲,那个历史悠久的亚非利加。

——米歇尔·德一阿隆(加纳诗人)

世界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出非洲位置居中。北面,地中海将它与欧洲分开。地中海水域狭窄,易于穿越,它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快捷通道的功能。东面,西奈半岛提供,一个通向亚洲的桥梁,而红海则比地中海更狭窄、更易十穿越。印度洋虽然非常辽阔,但它的季风可以使来往于东非和南亚的交通非常便利。 

然而在历史上非洲却被错误地看成与欧亚大陆以及世界的其他部分相隔绝,孤、悬于其他地区之外。这种以为非洲十分孤立的观念影响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进程。与之同时,历史学家们也在强调这个大陆的孤立,强调在这个时期非洲从外部世界借鉴了许多东西。但是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有意义的交流和互动发生时交流才能存在。本章将考察非洲内部的发展及其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一、地理环境 

综观非洲大陆,其南北两端是小而肥沃的狭长地带。这些狭长地带很快就让位于广袤无垠的大沙漠,即南面的卡拉哈里沙漠和北面的撒哈拉沙漠。再往下是绵延起伏的草甸或大草原,北部以苏丹草原最为著名:“苏丹”这个阿拉伯词意为“黑人之国”。然后是热带雨林,要穿越其最稠密的地区比穿越沙漠还难 

非洲大陆广阔而又富于变化,这种地理上的多样性经常给非洲人提出挑战,但它从未被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便是在非洲地理上条件最差的部分,土著人创造了重要的文化和文明。 

非洲经常被人为地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划分为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但是在历史上撒哈拉沙漠从来就不是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或隔离物。在非洲大陆的早期历史中,这种观念上的障碍使得外人以为非洲难以穿越和征服,因而阻止了他们的入侵。然而非洲并未完全与外界隔绝,纵横交错的商路联通着非洲的各个地区,它们还穿越红海、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将非洲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在很早的时期非洲就建立了比较高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它们有效地控制着贸易、商路和市场,并在大多数时候使潜在的入侵者不敢轻举妄动。 

在考察非洲大陆的政治组织时,非洲的历史学家们一般都会非常强调集权制的王国、诸侯国和帝国的作用。除了有组织的国家之外,非洲还存在许多团体,它们不是集权制的,但也演进为运转顺利、能很好地为当地人服务的统治结构。比如说,生活在尼日利亚的、数以百万计的伊格波斯人(Igbos)就从未建立过中央集权制的国 

二、农业和铁器 

人们经常以为非洲的技术和农业是从欧亚大陆引进的。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正改变着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这些发现表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掌握了冶铁知识、制造出了铁器。不同地区出现铁器生产的时间如下:在大湖地区,即现在的坦桑尼亚,是公元前7世纪;在梅诺(Meroe)是公元前5世纪;在西非的诺克(Nok)是公元前4世纪;在东非的北部大湖地区是公元前3世纪。这意味着在很多地区铁的使用可能都是在当地独立发展的,而并非从外部世界引进。这些最初使用铁器的人们可能一直没有将这一秘密外传。但是在公元2世纪到5世纪之间,班图族农民获得了铁器技术,并将其传播到中部、东部和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人们通常都认为班图人从西非到中非、东非和南非的迁移是一种大规模的移民,但实际情况却是班图人常常是小规模的缓慢移动,并且经常与当地人通婚。班图人在公元前5世纪到达现在扎伊尔所在的地区,但是2世纪到5世纪之间铁器的广泛传播使得班图人能够更加迅速地渗透到非洲大陆的南部地区。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铁器的出现给欧亚大陆带来了广泛的影响,非洲也是这样。在欧亚大陆,铁器的使用使农业能够扩展到中欧、恒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非洲,铁器作锄刃的锄头和铁器包头的斧头也将农业带进了非洲的森林。结果是提高了农业产量,也有了剩余的农产品可以用于贸易。正如在欧亚大陆一样,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导致了社会分工——在原来只有简单血缘关系的地方产生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划分。接下来在约9世纪的时候出现了成型的国家结构;另外作为对国家必要的支持,军队与行政管理税收来源也都已经具备了。

技术的进展情况影响了非洲大陆的种族构成。黑种人能够得到先进的技术,因而率先采用先进的农业和冶铁技术并从中获益;而俾格米人和布须曼人则因无法得到这些先进技术,自然也就无法从农业和冶铁技术中得益。因此黑种人数量的增加远远超出俾格米人和布须曼人,他们凭着铁制的工具和武器向南推进,使俾格米人和布须曼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扩张主义在班图人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班图人绝大多数讲黑人语言,它们从中心发源地喀麦隆高原出发,公元初期渗透到刚果盆地,并在那里与人口逐渐减少的布须曼人形成了共生关系。公元600年到900年之间他们又从刚果盆地向南推进到了肥沃、开阔的大湖地区,然后继续向南穿过热带大草原,征服了布须曼人(原文如此)。这些迁移说明了为什么欧洲人到达的时候黑种人是主要的种族集团,而在1000年以前他们却和高加索人、布须曼人、俾格米人一起非常平均地分享着这块大陆。 

非洲农业 

在距今7000年前撒哈拉变成沙漠以前,这片地区曾经支持了_畜牧社会,这里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那里的人们也用镰刀来打鱼和放牧——在这里的古代遗迹中人们发现了这些镰刀。 

现在还无法得知当地人开始种植作物的确切时间,但是我们确实知道这一地区的农业系统在不断发展,并且养活了大量的村庄人口,形成了大片的市场和贸易中心。诺克、贝宁、加纳、马里和其他苏丹以及东非王国的文化都是在这些贸易中心的基础上出现的。 

作物与非洲人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其他地方的人民也莫不如此,即使上溯到人类的最初阶段,人类与作物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尽管农业在埃及的出现是公元前6500年左右的事,但是用于大面积收割的整套工具和粮食作物的出现却可以追溯到距今18000年前。有证据表明,这些整套工具是非洲的,而不是近东的。在埃及的考古证据显示,该地区最早的农夫6500年前也放牧牛羊,并在凉爽的季节种植诸如大麦、二粒小麦、亚麻、小扁豆和鹰嘴豆等作物。

在西非森林地区早期也种植橄榄油、豇豆、高粱等作物。这些作物的培育技术并不是外来的。例如,在热带大草原地区培育的水稻就被认为是当地原产的;而且在埃塞俄比亚培育的作物也是非洲本地的,没有从外地引进的证据。 

三、伊斯兰教 

非洲确曾受到伊斯兰阿拉伯人的影响,后者在公元7世纪横扫整个北非,随后以商人和殖民者的身份沿非洲东岸扩张。伊斯兰教从这些沿海的基地对非洲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外在方面,如姓名、服饰、家庭摆设、建筑风格、节日等方面。此外,它也表现在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扩大而带来的农业与技术的发展上面。例如,在东非阿拉伯人就从印度引进了甘蔗和水稻。 

伊斯兰教还将非洲经济和由穆斯林商人控制的欧亚大陆广泛的商路网联结在一起,促进了贸易。比起罗马人,穆斯林使用的骆驼要多得多。他们增辟了几条横穿撒哈拉沙漠的商路,从而增加了贸易量。他们从北非的基地出发,向南运送布匹、珠宝贝壳念珠和在贸易中占首要位置的盐。盐在苏丹全境十分紧缺。反过来,非洲则提供象牙、黑奴、驼鸟毛、可制香水的香猫,以及最重要物品——产于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沃尔特河上游的黄金。产于该地区的大量黄金最终流到了欧洲。事实上这些黄金的数额十分庞大,它们对平衡中世纪欧洲对东方贸易的巨额赤字起了重要作用。在苏丹与北非的贸易中,双方都有利可图,以至于到了15世纪整个西非商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 

与此同时,类似的贸易模式也在东非发展起来。呆在沿海地区的穆斯林中间商派代理人去非洲内陆,从今天津巴布韦所在的地域收购象牙、奴隶和黄金,从加丹加收购铜。这些商品通过当时由穆斯林控制的印度洋上的商业航道运出去。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他们还从非洲内陆获得了铁矿石,用船装运到印度南部,制成所谓的大马士革剑。反过来,非洲人则用自己的产品换得了中国和印度的布匹、各种奢侈品、尤其是中国的瓷器二~至今在非洲沿海地区还能发现这些瓷器的遗迹。这种贸易是东==fF沿海一些繁荣的港口城市和城邦的基础u由此我们口j‘以看到,即如地中海成就了北非与中东和欧洲的人民之间长达好几个世纪的交流一样,印度洋也成就了东非与中东、印度、南亚以至于远东的人民之间的类似交流。 

现在我们来谈谈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作用。伊斯兰教极大地促进了苏丹的文化生活。随着教会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可以在苏丹各大学里从事更高深的研究。在这些大学中廷布克图的桑科尔大学最为出色,它为菲斯、突尼斯和开罗的其他穆斯林大学所仿效。学者们习惯于自由出入这些学校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学,在某一导师的手下从事研究。 

信奉伊斯兰教还加强了苏丹各王国政治上的团结。传统上,苏丹各王国的统治者只是要求有直接亲属关系的集团或家族,以及有亲属关系并承认血统上同属某一伟大祖先的其他集团对自己效忠。但是当王国扩大为帝国时,这种亲属关系作为帝国组织的基础显然不能胜任。帝国扩展的疆域越辽阔,皇帝与大部分臣民的关系就显得越不和谐。地方首领不可能被当作忠实的臣子予以信赖,相反他们往往还会领导自己的人民起来反抗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教通过加强帝国的行政机构,协助解决了这一制度上的问题。伊斯兰宗教学校和大学培养出的一批文入可以组成有效的帝国官僚机构。这些人不受亲属联盟的支配,他们的切身利益同帝国权力拴在一起,他们通常是可以被指望能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服务的人。 

四、贸易与苏丹帝国 

伊斯兰征服者给跨撒哈拉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这一贸易与实施依赖黄金的货币制度的穆斯林世界联系起来。最先与跨撒哈拉贸易相联系的是加纳帝国(约公元4001200)(参见地图19),该帝国由居住在撒哈拉以南草原上讲所尼基语(Sonink)的非洲人建立。尽管我们不知道加纳帝国建立的准确日期,但在公元5世纪时它就已经存在了。加纳帝国的名声远远超出撒哈拉地区,并远播到巴格达。曾在位于该城的阿巴西德(Abbasid)哈里发的宫廷中居住过的阿拉伯作家阿尔-法扎里将加纳描述成“黄金之国”。

虽然穆斯林在该帝国的贸易和行政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但国王却控制了帝国的贸易并掌控着王国的司法。尽管有穆斯林的存在,国王仍旧坚持自己祖先的宗教。 

11世纪中叶加纳帝国达到其全盛时期,接着就开始衰落。宗教冲突和毁灭性韵战争中断了帝国的贸易活动。到12世纪末加纳又失去了对金矿区的控制。此外,该地区产生的诸如土地沙化和过度放牧等环境破坏因素也迫使农民和商人向环境不那么恶劣的地区迁移。 

加纳帝国没落后,马里帝国(公元12001500)取而代之。马里帝国在这一时期的扩张和声望得益于两位能T的统治者:曼萨·穆萨(Mansa Musa)(13121337在位)和曼萨·苏拉亚曼(MansaSmayaman)(13411360在位)。在曼萨·穆萨朝代,伊斯兰教在马里就已蔚然成风。马里的威名随着1324年曼萨·穆萨去麦加朝圣而远播异域。在朝圣途中,曼萨·穆萨一路赠送黄金和奢华的礼物。路过埃及时,他散发的礼物是如此的昂贵,以至于阿拉伯历史学家们将他的访问记载为1324年埃及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朝圣归来时,曼萨·穆萨随身带回了伊斯兰教学者和传教士,从此马里主要的商业中心也就都变成了主要的教育中心。曼萨·穆萨归来后将马里的各种伊斯兰教派统一为穆斯林派。尽管在商业上和政治上都成绩斐然,马里还是在内部政治问题和外敌入侵的双重打击下开始衰落。西部苏丹的最后一个大帝国是桑海帝国(公元13501600)。该帝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它的兴起得益于跨撒哈拉贸易的兴盛和它坐落在肥沃的苏丹草原这一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王国坐落在尼罗河边也为它的渔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当桑海成为帝国时,它的人民可以分成三个专业阶层:索库人(Sorko)大多数是渔民;杜尔人(Do)大多数是农民;以及呆沃人(Gow)或加比比人(Gabibi)大多数是猎人 (www.xing528.com)

14世纪后叶桑海摆脱作为马里的_个属国的地位取得独立并从此开始扩张。但作为一个帝国它却仅辉煌了约一个世纪: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到16世纪前期结束。 

桑海帝国的拓展和稳固可归功于两位皇帝:桑尼·阿里(14641492年在位)和阿斯奇亚·穆罕默德(14921528年在位)。后者夺取了战略要地廷布克图并复兴了对于帝国至关重要的贸易。在意识到伊斯兰教的重要性之后,阿斯奇亚开始积极地与穆斯林世界进行接触。他接见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并鼓励教育。在廷布克图,他设在桑克莱清真寺的大学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其中一位学者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廷布克图的学术生活的描述: 

在那些日子里,从马里省到马格里布最偏远的地区,若论学术机构的完备、学术气氛的自由、教义原则的纯洁、人们生活的安全、对外国人的体贴和热情、以及对学生和学者的尊重,没有哪里能与廷布克图相比。 

到过这一区域旅行的莫尔(Moorish)历史学家里奥,阿福利卡纳斯(Leo Afraicanus)写道: 

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医生、法官、教士以及其他有知识的人。国王用自己的钱给予他们款待。在这里,潜水员捞上来的北非伊斯兰教地区的手稿和书籍,能卖到比任何商品都高的价钱。 

尽管不乏财富和知识,桑海帝国仍因为内乱和摩洛哥的入侵而衰落。到16世纪末桑海已只是它以前的一个影子而已。苏丹的三个帝国具有某些共同的。根本特征:首先,它们都以商业为基础,因此每个帝国都向外扩张,向北控制食盐进口,向南控制黄金买卖。每个帝国财政收人的大部分都来自于对这些商品和其他一些商品的买卖的征税。而这些财政收入则渐渐使得帝国的行政管理更为复杂和完善成为可能。因此,桑海帝国比起前两个帝国要更加复杂:全国明确划为几个省,每个省设一名长期任职的省长;帝国还有早期的职业军队,甚至还有几个部,分管财政、司法、国务、农业、林业以及帝国撒哈拉边境地区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

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之所以能促进贸易发展并拥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官僚阶层和促进文化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还将苏丹由非洲大陆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区改变为穆斯林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14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图塔将马里也包括在他的旅行范围之内,他的这次旅行向东:最远曾到中国。13536月拔图塔到达马里的首都,帝国的行政和人民的习惯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说: 

“黑人们具有一些极好的品质。他们很少不公正,而且比其他任何民族更加憎恨不公正的行为。他们的苏丹不宽恕任何犯有哪怕是只犯最轻罪行的人。他们的国家绝对安全。在帝国内,不论旅行者还是居民都无须害怕强盗或暴力者。在他们的国家去世的白人,即使是留下了数不清的财产,也不会被没收。相反,他们会将其财产交给白人中可以信赖的人代管,直到逝者合法的继承人前来继承为止。他们小心地遵守礼拜祷告的时间,专心致志地聚众祈祷,并以此教育他们的孩子。每逢星期五,清真寺里便拥挤不堪,若不一大早去,就可能找不到一块做祈祷的地方。”1 

在苏丹各帝国的形成及其作用方面,尽管伊斯兰教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但应该指出该宗教当时主要还是一种流行于城市的信仰。只有商人和市民皈依为穆斯林,而乡下人则基本上仍忠实地保持传统的诸神崇拜和信仰。因此,许多皇帝及其帝国行政机构对伊斯兰教的依靠,既是促使帝国强大的原因,又是导致其衰微的根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伊斯兰教曾有过很多贡献,但它的基础比起当时去过城市中心和沿商路旅行过的观察者心目中的印象要薄弱。因此,以城市为中心的帝国在危急时刻才会突然分裂,迅速崩溃。 

苏丹各帝国的另一个弱点是容易遭致北方柏柏尔人的攻击。这些柏柏尔人或是寻找非洲黄金的发源地,或是企图将其独特的信仰强加给别人。1076年狂热的阿尔摩拉维德人推翻了加纳帝国。与之相似,1591年摩洛哥的入侵则摧毁了桑海帝国。桑海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苏丹帝国时代的终结。用17世纪廷布克图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从那时起,一切都改变了。危险代替了安全,贫困代替了富足,不幸、灾难和暴力代替了和平。”2 

五、王国与诸侯国 

上面提到的三个苏丹帝国是中世纪非洲最著名的政治组织。不过,在非洲大陆其他地区也还存在着其他各种不同的政治结构。例如,在东南非还存在着某些与苏丹帝国类似的情况。正如苏丹以出口黄金闻名于地中海盆地一样,东南非也因同样的物产而闻名于印度洋盆地。正如黄金贸易培育了苏丹诸帝国和北非诸国一样,到15世纪另一种贸易也支撑了非洲内地的莫诺莫塔帕帝国和沿海的基卢瓦岛城邦,“莫诺莫塔帕”一词是由葡萄牙人用国王的称号“姆瓦纳莫塔帕”改变而成。这个帝国包括现在的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因而它同苏丹各帝国一样控制着产金区和通往沿海地区的道路。正是莫诺莫塔帕的君主们建造了津巴布韦大神庙,该神庙的围墙高达32英尺,为皇家举行正式的仪式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基卢瓦岛的商人统治者以苏丹自居,是贸易的经纪人,他们控制着莫诺莫塔帕和穆斯林商船之间的商品交流。这些穆斯林商船往返丁印度洋,甚至远航到中国海。“基卢瓦岛是世界上最美而且建造得最好的城市之一。整个城市的建筑都是第一流的,”伊本·拔图塔这样评价。后来马里帝国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正如苏丹各王国被北方的柏柏尔侵略者所劫掠一样,莫诺莫塔帕帝国和基卢瓦岛城邦也遭到了海外葡萄牙人的掠夺。在达·伽马于1497年绕道好望角航行后的十年内,葡萄牙人洗劫了东南非的许多沿海城市,并继续留在印度洋,好像它是一个葡萄牙内海似的。达·伽马首次航行时并未发现基卢瓦岛,不过在1500年有一支葡萄牙舰队曾在此岛避难。但是五年后,另一支葡萄牙舰队却用无情的掠夺报答了当地人的好客。一位舰队的远征队员描述说,他们在岛上没有遇到惊愕的居民的反抗,便占领了这座“有许多坚固的、高达数层的房屋”的城市。然后,“代理主教和教会的一些长老带着两个十字架,唱着感恩赞美诗,列队登上岸去。他们走进宫殿,放下十字架,舰队队长做完了祷告后,大家就开始抢劫这座城市所有的商品和粮食。”4

后来,葡萄牙人沿着比西河进入上游地区,以同样的方式劫掠了莫诺莫塔帕帝国。侵略者先占领了沿河各战略要地,然后向四面八方扩展,直到1628年发起不可避免的最后进攻为止。凭借他们的火器葡萄牙人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莫诺莫塔帕的两支军队——在前帝国的废墟上又出现了几个小王国。 

结论 

与流行的观念相反,欧洲扩张之前的非洲绝不是孤立的,它与外界的接触和内部的联系自从7世纪开始就在伊斯兰教的促进下而不断发展。由于更为有效的交通方式的出现,跨地区的贸易不断增长。骆驼以前只是用在北非,但从7世纪开始它就被用于整个非洲。中亚的双峰驼和阿拉伯单峰驼的杂交繁殖出了两种骆驼:一种是步伐缓慢而能负重行远的,另一种是步速更快而便于急用的。贸易的增长也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并且使得阿拉伯人在与东非和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进行的贸易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遍布非洲大陆的商业城镇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斯蒂摩挲(Sidimasa)成为跨撒哈拉贸易的中转站,开罗是东方穆斯林和西方穆斯林以及草原地区的贸易的中心。阿沃达胡斯特(Awdatghust)是联系北非和草原地区的中心市场。在东非沿岸,穆斯林商品在诸如摩加迪沙、马林第、蒙巴萨、奇沃华和索法拉等商业城市集散。 

大量的商品被用于交易,这些商品包括诸如铁、亚麻、棉花、橡胶和靛青等原材料;诸如高粱糖、稻米、黄油、粟、橄榄油、盐、鱼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黄金、象牙等奢侈品。 

在公元1500年前的几个世纪中,非洲大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公元1500年之后,世界的其他部分则在发展方面超越了非洲。正如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将要提到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1500年之后非洲的内部发展以及破坏性的外部联系。 

英国非洲学家托马斯·何杰金写到: 

即便是考虑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学术环境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个14世纪的廷布克图市民仍会发现他对同时代的牛津感到相当亲切和熟悉,在16世纪他仍能发现两座大学城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到了19世纪,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已经非常大了。5 

何杰金描述的这一过程并非非洲独有。我们从以前的章节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仅仅因为西方是现代化的先行者,结果就将其他社会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从而使得西方与其他社会之间的差异成为全球普遍性的现象。但是西方与非洲之间的差距远比西方与其他社会的差距更大,这也是一个事实。与伦敦、巴黎和柏林相比,伊斯坦布尔、德里、北京的确是落后了,但是它们并没有像廷布克图一样落后到几近消失的境地。 

推荐读物 

了解非洲历史极有用的读物是J.F.A.Crowder主编的Historical Atlas of Africa(Longman出版社,1985年版)。在非洲地理方面,可以参考W.A.Hance所著的TheGeography of Modern AfFican History(Columbia University出版社,1975年第二版),以及GW.HartwigK.D.Patterson共同主编的Diseasein AfricaHistory(Duke University出版社,1978年版) 

可以提供原始资料汇编的是B.Davidso主编的The African PastChronicles from Antiquity to Modem Times(LittleBrown出版社,1964年版),还有P.J.M.McEwan主编的Africafrom Early Times to 1800(Oxford University出版社,1968年版)。目前最权威的讲述西方入侵前的非洲史的书籍有:Curtin博士等所著的African History(LittleBrown出版社,1978年版);以及J.D.Fage所著的A History of Africa(Knopf出版社,1978年版)。更为详细的著作还有:R.OliverJ.DFage共同主编的TheCambridge.History of Africa(Cambridge University出版社;1975’年起,八卷本)UNESCO主编的GeneralHistory of Afri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出版社,1981年起);以及P.J.C.Dark所著的AnIntroduction to Benin Art and Technology(OxfordClarendon出版社,1973年版) 

有关非洲艺术的著作有:M.Posnansky主编的Prelude to East African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出版社,1966年版)J.F.A.AJayiM.Crowder共同主编的Historyof West Africa第一卷(Longman出版社,1985年第三版)B.Davidson所著的The Prehistory of Africa(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1970年版);另一本B.Davidson所著的ThecaGenius(LittleBrown出版社,1969年版);以及B.H.DietzM.B.Olantunji合所著的Musical Instruments of Africa(John Day出版社,1965年版)。关于伊斯兰教在非洲历史上的作用,参见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以及N.Levtzion所著的AncientGhana and Mali(Methuen出版社,1973年版)。后者是一个对已知材料的透彻研究。

注释 

1.Cited by C O M.CipollaEuropeanCulture and Overse Expansion(Pelican1970)P·105·

2.Ibn BanutaTravels in Africa13251354trans.H.A.R.Gibb(ROHtledge Kegan Paul1929)PP.329330.

3.Cited by T.Hodgkin,“Kingdom ofthe WestelTI Sudan,in The Dawn ofafica HistoryedR·Oliver(OxfordUniversity1.961)p.43.

4.Cited by.DavidsonAfrica inHistory(Macmillan1968)p.63.

5.Ibid.P.1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