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侗族服饰、饮食、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游艺民俗

侗族服饰、饮食、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游艺民俗

时间:2024-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3.1侗族服饰民俗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5.3.2侗族饮食民俗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5.3.4侗族人生礼仪民俗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5.3.5侗族社交礼仪民俗侗族是一个崇尚文明,礼仪的民族。5.3.8侗族游艺民俗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侗族服饰、饮食、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游艺民俗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侗族源于古代百越,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531 侗族服饰民俗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532 侗族饮食民俗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533 侗族居住民俗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他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534 侗族人生礼仪民俗

侗族婚姻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丧葬一般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535 侗族社交礼仪民俗

侗族是一个崇尚文明,礼仪的民族。凡有人进家,不论认识与否,都视为客人,热情招呼,端凳让坐。进出不得从客人面前过,若非过不可,得先说“得罪了,过面前了”;进餐前先端水给客人洗手,然后才请客人入。(www.xing528.com)

侗族人际交往频繁。每逢建造、嫁娶、生育、祝寿、老人过世等,亲朋、近邻都前往祝贺和致哀。

536 侗族岁时节日民俗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和糯米(可掺部分黏米,但需先将黏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537 侗族工艺美术民俗

侗族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等。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成为中国有名的绣品之一。在博览会上,侗族织锦、侗族刺绣的制作技艺,精美无比的织绣工艺吸引了数万观众到广西展区参观。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538 侗族游艺民俗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始于19世纪初的侗戏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做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农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539 侗族宗教和世俗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性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侗家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

5310 侗族禁忌

寨内举行祭祀活动时禁止外人入寨,此时会在寨子入口处悬挂用斑茅草打四个结,结成的十字;一切凶器都不能放在供奉祖先的神龛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