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傈僳族民俗—典雅美观大方

傈僳族民俗—典雅美观大方

时间:2024-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1傈僳族服饰民俗傈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4.2.2傈僳族饮食民俗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4.2.4傈僳族人生礼仪民俗1)诞生礼与成人礼傈僳族妇女生了孩子,门口要挂一个酒瓶,以求吉祥。4.2.6傈僳族岁时节日民俗1)“阔时节”“阔时节”亦作“盍什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民俗—典雅美观大方

傈僳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天主教,所以,也有一些傈僳族人信奉基督教。

421 傈僳族服饰民俗

傈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傈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傈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俄勒”。“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妇女们戴上“俄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的感觉

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422 傈僳族饮食民俗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琵琶肉、苦荞粑粑蘸蜂蜜、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自行酿制。

傈僳族的腌制工艺至今已有上千年的传统,其腌制的琵琶肉(猪膘肉),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是傈家待客的珍品。“猪膘肉”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经过腌制后吊在屋梁上,用文火熏干制成。存放时间越长,味道更佳,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吃时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加入花椒辣椒等佐料。籼米粑粑是体现傈僳族风土人情、图腾崇拜的风味食品,它既是祭祀的主品又是过年的主食,五个一摞,十个一堆,祈求神灵祖先的保佑。烤乳猪是招待贵宾的上菜,火烧而食是傈僳族吃肉类的传统方式,这是历史上狩猎生活方式的延续。

423 傈僳族居住民俗

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竹篾房)、平房式的木楞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竹篾房主要流行于怒江地区。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竹篾房的下面,习惯做畜圈。靠近丽江等地的傈僳族住房多为木楞房。

424 傈僳族人生礼仪民俗

1)诞生礼与成人礼

傈僳族妇女生了孩子,门口要挂一个酒瓶,以求吉祥。产妇坐月子一般为20天左右。在21天以内,生了男孩的人家,别人不能带弩弓和长刀进室内;生了女孩的人家,不允许穿鞋进屋。婴儿如多啼哭,就要在门口挂毒箭一支,或非毒箭两支,家人7天不去访亲会友。产妇满月以后,要杀鸡敬祖后,才可以自由出入。

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2)婚俗

傈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普遍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傈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的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篝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直至夜深。

3)丧葬礼俗

傈僳族人死后停尸于火塘里侧,头前供酒、饭各一碗。若死者为男性,供肉九斤,女性供肉七斤。吊唁者唱祭歌,手持木棍击地板,以示驱鬼,围着尸体跳“斯我堆”(死舞)。实行土葬。坟坑选在较平坦的山坡间。尸体放置方位依地形而定,头枕高处,侧卧,面向太阳出处。并将死者生前使用的弩弓、刀、木碗、烟袋以及织布梭、针线等,装在布袋里,挂于墓前木桩上。

425 傈僳族社交礼仪民俗(www.xing528.com)

傈僳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的品德,青年人或晚辈对老人或长辈,从语言到行动都有一定的规则,说话要和气,声调要低,不能大声吼叫,长者坐的上方不能随便去坐,传烟递茶先要敬长者,并用双手捧上。路上相遇时,同辈间要互相亲热地打招呼,碰上老人即使不认识,也要侧身让路。傈僳族还保留有原始互助的习惯,如遇婚丧娶嫁、修盖房屋,都要相互帮助。对老弱孤寡和穷困者,都有进行扶助的义务。傈僳族人一般出门不带口粮,不论相识与否,到哪家吃哪家。他们认为拒绝帮助的人,就是等于断绝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结果自己会孤立无援。

426 傈僳族岁时节日民俗

1)“阔时节”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阔时”是傈僳语音译,指“岁首”、“新年”之意。每年公历1220日至22日为阔时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寄寓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福贡县一带的傈僳族青年还会举行“江沙埋情人”的娱乐求偶活动。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

2)刀杆节

相传是为了纪念明朝大将王骥率领傈僳族抗击入侵之敌大获全胜而举行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于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顶端有红旗、鞭炮,形成一刀梯,然后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427 傈僳族工艺美术民俗

1)木酒壶

木酒壶是傈僳族用以装酒的木制品。其壶脖细长而壶腹肥大,壶外部还刻有阴阳条纹图案,然后涂以黑漆,极为精致美观,宛如陶瓷壶。

2)弓弩

弓弩的选材考究,制作精细。做弓臂时,先将木板放在煮酒用的包谷酵母中煮软,然后将它折成弯形再熏干打磨光滑。弓身在制作时,箭槽要一刀刻成,不能修补。弩是用麻和竹丝制成的。弩牙和弩机全是用骨头制作的。傈僳族弓弩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428 傈僳族游艺民俗

傈僳族的娱乐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较为流行的有唱歌、顶杠、荡秋千、爬刀杆、射弩比赛、摔跤、砍竹竿、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傈僳族民歌种类繁多,他们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摆时”是傈僳族的集体性对歌活动,直译为“自由的说吧!唱吧!”它的合声效果由地道的五声音阶构成,曲调热情奔放。

429 傈僳族宗教和世俗信仰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所以,也有一些傈僳族人信奉基督教。

4210 傈僳族禁忌

傈僳族人认为不能把脚放在火塘的铁三脚架上,这种行为是对火神不尊。不能在家里吹口哨,尤其在晚上更不能吹。傈僳族村寨若进行原始祭祀时,未经允许,不宜观看。在傈僳族的社会生活中,长刀、箭弩、背板及狩猎工具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不准妇女摆弄,更不能跨越,以示尊严。在公共场合,严禁从别人的身上或腿上跨越。在饮食上,不吃狗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