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族民俗:衣食住行与礼仪

藏族民俗:衣食住行与礼仪

时间:2024-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1.1藏族服饰民俗在藏族农区,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4.1.2藏族饮食民俗藏族一般日食三餐,以糌粑为主食。藏族食用蔬菜较少,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做饮料,此外也饮奶。4.1.3藏族居住民俗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4.1.4藏族人生礼仪民俗1)诞生礼与成人礼在农村,生了小孩的人家门口,要堆上一堆小石子。

藏族民俗:衣食住行与礼仪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行藏文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族的原始宗教名为“本教”,俗称“苯教”、“黑教”,其特点是崇拜鬼神和自然物,崇尚巫术。苯教崇天,尊日月之神为光彩之神;重鬼神,崇拜山川湖泊佛教7世纪左右由内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后,开始与苯教大量融合,特别是密宗传入西藏后,与苯教结合起来加以传播,再加上佛教的“慈悲”、“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说教,终于在10世纪形成了佛教的一个新的分支——喇嘛教,并逐步成为藏族的全民宗教。

411 藏族服饰民俗

在藏族农区,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衬衣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甩动袖子翩翩起舞,姿态优雅。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有明显的地区特色。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在牧区,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实用和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夏日戴红缨毡帽,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牧人在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缎子做面料,领口、袖口和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他们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子弹盒、鼻烟盒等,胸前或右侧挂座钟形的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

412 藏族饮食民俗

藏族一般日食三餐,以糌粑主食。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

藏族食用蔬菜较少,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佳。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油茶当做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中含有维生素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413 藏族居住民俗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一般分为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住帐房。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414 藏族人生礼仪民俗

1)诞生礼与成人礼

农村,生了小孩的人家门口,要堆上一堆小石子。生男孩,要堆上白石子;生女孩什么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烧松柏香枝。

小孩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就要前来祝贺。人们走到门口,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粑面,然后再进入主人家门。客人一进屋,先给产妇和襁褓中的婴儿哈达,给产妇敬酒、倒茶;然后端详初生婴儿,对孩子的出生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一般要说“次仁”(长寿);最后将各种礼物送给孩子的父母。

小孩出生后,多请舅舅、长者、喇嘛、活佛取名,一般取名者将自己名字中的两个字纳入小孩的名字。藏人名字多为四个字,如扎西才让等。为方便呼叫,可简呼为两个字。名字的含义多为佛教内容。如:丹巴(佛教)、江央(妙音)、格来(吉祥)、多吉(金刚)等。另外,也有用自然界中吉祥的物体做名字的,如:达瓦(月亮)、尼玛(太阳)、白玛(莲花)、梅朵(花)等。还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或星期为小孩起名。在与汉族联姻的家庭中,出现了带汉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张旺堆、李次加、陈贡布、赵仁增等。

2)丧葬礼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大活佛圆寂后,才能把他的遗体放在一座塔里。一般活佛死后,享受火葬。小孩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人,实行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一般的人死后实行天葬。天葬的程序是:人死后,把尸体卷曲成坐姿,并把头弯于其膝盖处,用白色藏袍包裹,择吉日请人背到天葬场,先点火引来鹫鹰,然后由职业天葬师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鹰,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否则,死者家属还要为其念经超度。天葬寄托一种灵魂升上“天堂”的愿望。

415 藏族社交礼仪民俗

藏族的礼仪多种多样,礼俗与佛教关系密切,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人民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做彩箭时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

2)磕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

3)鞠躬

鞠躬是对长辈或尊者所施之礼。遇见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靠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www.xing528.com)

416 藏族岁时节日民俗

1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时用的物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然后,举着火把,放起鞭炮,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给来年带来好运。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这天,除打扫房舍、个人卫生外,各家都要在一个叫“竹素琪玛”的木斗内装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后把琪玛、“卡赛”(油炸果子)、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藏族人大年初一会去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也有农牧民到拉萨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2)雪顿节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帷幕,在绿茵上铺上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18日开幕。

417 藏族工艺美术民俗

1壁画

藏族的壁画流传非常广泛,主要保存在寺院的墙壁上,可以说有寺就有画。壁画的题材主要是围绕宗教内容。大量的是佛教众神像,如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四大天王、罗汉、度母、仙女、护法神、千佛图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是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迎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五世达赖朝见清顺治皇帝,以及历代达赖、班禅和高僧的画像。

2)唐卡

唐卡是一种可以悬挂在墙上的卷轴画或丝绣,锦缎镶边。唐卡与壁画的内容或表现技法十分类似。有宗教画、传记画、肖像画、故事画、风俗画、建筑画、历史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唐卡的种类也很丰富,主要有刺绣唐卡、丝唐卡、织锦唐卡、堆绣(也称贴花唐卡)、绘画唐卡、珍珠唐卡。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用色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以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

3)酥油花

酥油花源于泥塑,和汉族的捏面人或捏糖人很相近,用料是加入不同颜色的酥油。这种酥油作品,最初作为神佛前的供品。后来相沿发展,成为塑造各种题材的艺术品。这类作品以青海塔尔寺和甘肃夏河拉卜楞寺所塑最为著名。它的题材广泛,造型细腻,线条柔润,色泽鲜艳,形象生动,多姿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418 藏族游艺民俗

1)果谐

果谐是藏族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庄)。果谐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参加者相互拉手扶肩,边唱边舞,不用乐器伴奏。

2)格萨尔仲谐

藏语“仲”即“讲故事”,“谐”即是“唱歌”。格萨尔是传说中由天神转世能呼风唤雨、降妖除魔、为民除害、威震四方的雄狮大王。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的民间故事,有1500万字,共36部,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近千年来在藏族民间一直以说唱的形式流传。

419 藏族宗教和世俗信仰

藏族把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公元13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藏传佛教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和噶当派,其中以黄教影响最大。格鲁派创始人为宗喀巴,他的弟子相继获得达赖和班禅的名号,并获清朝政府册封,形成各自的传承与灵童转世制度。喇嘛教的影响在藏族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凡事都要请喇嘛。随身佩戴护身佛,每天转经轮,到处是悬挂的经幡。藏族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由于笃信喇嘛教,因此忌讳在寺院附近砍伐树林、高声唱歌、钓鱼、捕鱼、打猎杀生。在饮食上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不吃鸡、鸭、鹅等家禽。

4110 藏族禁忌

历史上,藏族受到佛思教想的长期熏陶。因此,许多禁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是世俗化了的佛教教规。例如禁止人们在神山挖药材、狩猎、砍柴等。禁止人们驱赶、出卖和宰杀被放生的神牛。农牧业区家家必设神龛,虔诚敬奉,吃饭、饮酒总要先敬神佛。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灯接火吸烟、燃蜡烛。人们睡觉时,脚不能伸向上方,因为那里一般都供有神龛。人们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神轮巡治理,神又分为凶神和吉神,于是便有了吉日和凶日之分。当进行一些重大事情,如搬家、盖房、婚娶时,往往事先求神卜算,择取吉日。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牧区家家养有藏狗,用以帮助人们放牧、守夜。人们对狗是十分敬重的,倘若有人打狗,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因而会受到谴责,甚至报复。“家有家主,灶有灶神”,农牧业区都忌讳用脚踩灶或往灶中扔骨头等。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佛教徒在这方面更是严格。虽吃牛羊肉,但他们不亲手宰杀。遇到寺院、玛尼堆、宝塔等必须下马,顺时针绕行,信仰苯教的则逆时针绕行。在寺庙内要肃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忌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打猎和随便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