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汽车工业迎新挑战-剩者为王

中国汽车工业迎新挑战-剩者为王

时间:2024-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专家统计,基本上是一次商业周期波动到来,占80%的企业都消失了。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迅速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化程度有所上升。有专家认为,“造车运动”的破灭是我国汽车工业重组的必然结果。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以产品差异化为主要竞争战略的企业仍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中国汽车工业迎新挑战-剩者为王

丛培生

当代经济学家认为:成熟的市场经济都会发生商业周期,虽然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商业周期,也没有谁能够像测算哈雷彗星那样,准确地预测商业周期的发生日期和持续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商业周期的波动总是伴随着企业的波动。据专家统计,基本上是一次商业周期波动到来,占80%的企业都消失了。从长时间段来看,企业能够平安跨越商业周期,活下来非常不容易。

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几乎是每七八年就来一次经济波动、经济危机。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七八年时间分配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前两三年基本上都是投资过热,而后,经济上也便出现过热,价格随之高涨,需求随之高涨,就业随之也会高涨。很快就形成了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个时候,人们会突然发现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于是进入两三年的经济危机,然后再两三年经济萧条,走出这个低谷,再走入下一轮的经济高涨。

人们经常说的经济危机是什么?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典型的现象比如平常说的砸机器、倒牛奶。前几年,在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一些报道,某某地方出现过砸机器的事件,倒牛奶的事件等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希望通过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的办法来实现需求的平衡。而消灭生产能力的含义,就是消灭一部分企业,使其倒闭、破产。什么企业容易被消灭?首先被消灭的大多是中小企业,一般大企业总有很多办法度过危机,中小企业从来在经济波动中首当其冲,从来都是最受打击的。天下所有的经济波动,首先被消灭的生产能力就是中小企业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最应该不希望出现经济波动,最希望经济平稳增长了。

应该说,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一次宏观经济波动,1997、1998年经济萧条,通货紧缩,那是前一轮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结果,在那个时候,已经淘汰了一批企业。到了1997、1998年以后经济逐步回升,一直到2000、2001年经济回升。2003又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趋势,2004年初的时候经济发展已经表现较热了。

这在两个行业的表现比较突出,一个是纺织,因为加入世贸组织,需求看好,而且确实订单在不断增长,按照当时的订单扩大生产能力,购买设备。2003年半年的时间纺织业投资的增长速度达到了600%。走着走着到了年底,美国人突然对中国的一些纺织品重新实现配额制。西班牙人烧了中国的鞋,2005年取消配额,全世界限制中国的纺织品出口,直至2005年5月末6月初,先是美国对中国棉制针织衬衫等七种纺织品设限,后是欧盟无视中国一再采取的加征关税等措施,对中国T恤和麻纱采取设限措施。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不少国家也在酝酿针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对中国的纺织生产造成严重冲击,打击了中国企业和公众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直接导致江浙一带大量纺织企业待工停产。

再一个行业,就是汽车行业。2003年一年,全国仅轿车整车厂家就新增了12家,从2002年的20家增加到32家。在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同时,非汽车行业企业、民营资本、民间资本受前两年国内汽车市场“井喷”行情的鼓舞,大举进军汽车行业。人们称之为“造车运动”。最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的10月份,当时汽车生产过剩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这时国家发改委收到的从南方一个省递交上来的关于新建汽车厂的待批的申请报告是40份,每一份都不是生产几辆车,都是几十万辆车,都是几十亿的投资,打造民族品牌,还不是国有企业提出的,都是民营企业。但是一旦大家都蜂拥而至,必然产生过剩增长。(www.xing528.com)

果然,到了2004年,汽车市场出现了急剧滑坡的局面。2004年,在国内车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首次双双超过500万辆大关,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迅速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每年跨上一个百万辆级台阶,3年间汽车产量翻了一番。成为建国以来汽车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三大汽车集团为核心,全面开展联合重组、合资合作。整车跨国公司大举进入,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化程度有所上升。

然而,由于我们的汽车企业普遍存在以下致命问题:一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都存在同样问题;二是汽车企业规模较小,汽车行业“散、乱、差”现象并未根本解决;三是产品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了从2004年5月开始进入深度调整。车市低迷,车价狂降,宏观调控带来银根紧缩,以及国家新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欲杀进汽车领域的企业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乃至整个2004年里,车市下滑,价格大战,恶性竞争,价格雪崩,车市崩盘……都成了随着汽车市场价格大战不断地加速与升级以来,经常见诸于有关汽车市场的报道中,让人耳熟能详的字眼。一轮下课风波开始席卷国内各厂商,上汽大众、奇瑞汽车、南京菲亚特等公司被卷入。2004年12月9日,华晨汽车总裁苏强以及数位高管辞职,2004年车市又多了几位“殉葬者”。2005年3月24日,奥克斯公司正式宣布汽车产业将不再是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付出了一笔可观的学费后,退出汽车行业。在此之前,其他外行们也纷纷宣布退出,热闹了一年多的“造车运动”就此偃旗息鼓。

有专家认为,“造车运动”的破灭是我国汽车工业重组的必然结果。第一步先扫清外行造车,第二步业内进行整合。通过竞争,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将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最后的重组结果是形成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预计2006至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将初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前四大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将接近80%。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以产品差异化为主要竞争战略的企业仍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至于何时完成兼并重组,专家认为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为中国太大,地区差异又很大。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目前的一百多家整车生产厂家,绝大多数要么关门,要么被人兼并。中国最终剩下来的汽车企业集团不会超过十家。

以上就是经济波动的全过程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会有波动,市场经济内在的冲动和规律,加上真正预期的错误,人们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信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预期,因此更可能会有错误,迄今为止人类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波动!

因此说现代企业发展有很多战略,有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的应对。但是市场经济是有波动的,社会也会发生波动,波动就会带来风险。中国企业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具备自己的动态发展战略,怎么应对一次次的经济波动,随机应变。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是什么?我们的企业怎么在经济市场的波动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在高峰和低谷、在高涨和萧条的过程中使自己生存、长大,成为剩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