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政党政治:社会转型与新保守主义

日本政党政治:社会转型与新保守主义

时间:2024-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新保守主义是日本战后保守主义对已经步入现代化的日本社会和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所作出的回应。所以,随着高速经济成长的终结,日本经济和社会就进入全面转型的发展时期。为此,大平政权基于日本社会的全面转型,提出了使日本从经济中心时代向“重视文化时代”转型的战略构想和为实现此战略而必须进行的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主张。

日本政党政治:社会转型与新保守主义

进入80年代,属自民党内旧民主党系的中曾根康宏执掌的自民党政权,和当时由撒切尔夫人执政的英国保守党政权与由里根执政的美国共和党政权一样,同时打出了新保守主义旗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重要一员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发生转型时,和主要西方国家一起作出的共同反应。所以,新保守主义是日本战后保守主义对已经步入现代化的日本社会和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所作出的回应。它成型于80年代,但在7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萌芽。

作为战败国,日本战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比较低的基础上开始的,但是在保守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有效指导下,经过经济复兴和高速成长两个重要发展时期,很快又回到世界经济强国行列。然而,一进入70年代,日本从50年代末开始,并在60年代走向鼎盛的高速经济成长,就遇到一系列强大的冲击。1970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实行已久的“金本位制度”停止,引起世界金融大混乱,日本经济因此受到不小的冲击。佐藤政权也因无法有效地应对这场冲击而解体,代之而起的是田中角荣政权。田中政权高举的旗帜是“日本列岛改造论”,试图在70年代使日本经济再度实现高速增长。然而,1973年秋,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使1972年成立的田中政权在一年之后就陷入全面危机。这不仅意味着试图再度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日本列岛改造论”破产,而且意味着60年代以来的高速经济成长走向终结。从此,日本经济走向中速成长阶段。

高速经济成长的终结,虽有偶然的历史因素作用,但从根本上讲,是战后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第一次石油危机只不过为这种结果的出现提供了契机。(49)所以,随着高速经济成长的终结,日本经济和社会就进入全面转型的发展时期。这种转型是以已经取得的现代化成果为基础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广泛的地域开发,日本社会日益城市化。各种规模城市的出现,使传统的农村社会日益向现代的城市化社会转化。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不仅破坏了传统的家族结构,而且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住房、交通医疗等。城市人口比例的激增,也使得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虽然企业组织把大批的人集中在企业的权威之下,使日本成为一个“企业社会”,但日益扩展的社会生活空间和社会生活内容,还是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权利和地位,传统的社会等级结构因此被动摇。

第二,思想意识的变化。高速经济成长终结之后,生活保守主义成为支配日本社会的思想,其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生活的富有和安定。(50)这种生活保守主义的现实态度是十分复杂的:对于现实,满足于现实的生活状态,并希望维持现状,为此,他们对保守政党表示认同和支持;(51)对于个人与社会,注重个人利益和私人生活,曾经作为战前和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无私奉公”的国民精神,逐渐被“无限奉私”的新国民精神所取代,个人的权利与幸福、家庭的平安与富有成为最高的价值,(52)从而使现代化发展原有的动力丧失;对于国家,基于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而存在的现实,产生了作为日本人的强烈优越感,在希望日本从“经济大国向生活大国”转换的同时,对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争取自身利益或“掠夺”他国资源,表示默认和支持,从而形成了很强的“经济主义的民族主义”。(53)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高速成长之后,日本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增长,据统计,1985年,日本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9.3%、33.0%和57.4%。因而,经济高速成长之后,日本就开始逐渐从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社会,向以第三产业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转型;(54)二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金本位制度”解体后,在自由汇率下,日元不断升值,日本企业为了扩大企业基础,保证市场和利润,在高速经济成长终结后,就逐渐扩大在海外的投资,建立各种分支机构。到了80年代中期,这种趋势加速发展,估计仅1987至1989年的三年时间里,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额就超过从开始进行海外投资的1952到1986年所有海外投资的总额。(55)随着海外投资的增多,日本企业也就趋向多国籍化。

第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经济的成长以及现代化社会的达成,日本社会也开始走向成熟,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生活保守主义的形成,使都市住民不断驱使其所在地区的自治体,摆脱中央政府的支配,自主决定本地区的事务;二是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市场体制的发展,使得原先依靠政府的各企业组织,越来越倾向于依靠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来自我决定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这种趋势的出现与政府的公共投资在高速经济成长终结后有所减少,企业从政府财政中得到的财政援助日益有限有关。在这两大趋势作用下,战前、战后一直从属于国家权力控制体系的社会日益趋向独立,而财政能力有限的政府面对现实,也有意促进社会的自主和独立。

这样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所没经历过的。这种转型,不仅基于日本社会本身发展的逻辑,而且也基于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逻辑,因而,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面对现实发展的趋势,随经济高速成长的终结而开始衰败的自民党统治,再次从现实主义出发,调整整个指导战略,即从保守主义转向新保守主义。

从历史发展看,新保守主义在田中政权之后的三木武夫政权时代就已开始萌芽,经福田赳夫政权时代展开之后,在大平正芳政权时代初具形态。大平政权认为,随着现代日本经济大国化的实现和多年追求的国家目标的达成,应寻求新的国家目标。为此,大平政权基于日本社会的全面转型,提出了使日本从经济中心时代向“重视文化时代”转型的战略构想和为实现此战略而必须进行的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主张。大平政权的改革构想是:在国际上,维持和强化日美友好关系,实行“综合安全保障改革”;在国内,推行以摆脱赤字和国债为目标的财政再建和建立精干、有效行政的行政改革。由于在财政再建上受挫,大平政权在其整体构想完全展开之前就终结了。但是,大平政权迈出了战后保守主义向新保守主义转变的第一步,为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政权全面推行新保守主义路线奠定了基础。(56)

中曾根的新保守主义是大平内阁的“保守改革”思想的继续和发展。(57)他是在“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旗号下,展开新保守主义的。在中曾根的新保守主义战略构想中,“战后政治总决算”主要对两方面进行“清算”:一是“响应”世界发达国家对“福利政策”的清算,对日本的“福利国家”政策进行清算。在这方面,中曾根在大平正芳提出的“建设日本独特的福利社会”构想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活力的文化、福利国家”的思想;二是对60、70年代的经济主义政治进行清算。在这方面,中曾根以完善市场机能,激发民间活力,变“大政府”为“小政府”和进入国际社会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实现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为基本目标,对日本的外交、行政、教育等主要领域进行改革。显然,“总决算”实际上是对战后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决算,在这全面决算中展开的新保守主义,在清算过去的同时,也基于日本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趋势,对未来日本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和相应的政策主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新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

1.走“小政府,大社会”的道路。日本战后虽然发展的不是像英美那样的“福利国家”,但在国家主导经济发展和建设“管理化社会”过程中,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干预和控制,形成“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在“大政府,小社会”下,政府不但要承担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而且要为完成这些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大量的行政支出,行政机构和组织也因此急剧膨胀,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多时达数百万人。(58)沉重的财政支出和庞大而效率不高的行政,自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必须进行变革。新保守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过多干预,不但削弱自身的行政机能,而且使社会实现自我调节的市场机能失效和社会自身活力衰竭,因此,要摆脱政府所面临的财政与行政危机,促进社会实现新发展,关键在于改变政府的功能,即走“小政府,大社会”的道路,其核心就是减少直接干预,通过有序而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民间活力,推进社会发展。(59)为此,中曾根缓和行政限制,扩大民间机构的活动范围,推行市场自由化和公营企业民营化。(60)

2.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努力向政治大国迈进。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形式下实现的,所以,实际上走的是“一国繁荣主义”的道路。(61)然而,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日本对美国依赖的减弱以及日美经济摩擦的加剧,尤其是日本经济的日益国际化,日本深深感到不论出于国际地位提高的需要,还是出于日本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并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所以,1983年,中曾根就在其施政演说中,明确表明日本要承担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责任”,1984年,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国家日本”的口号。(62)为此,日本一方面在美国的要求下,逐步开放市场,推行农产品自由化,提高防卫费分担份额,扩大国际开发援助;另一方面积极通过援助、合作、交流等形式扩大在亚洲的作用与影响,并通过联合国各组织,积极参与诸如环境保护,维持和平活动等国际性事务,并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积极的态势与专心于经济成长的保守政治显然不同,它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日本在国际上获得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大国地位。

3.军事大国化。为了使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自民党认为必须加强日本的防卫力量,改变日本过去“‘轻武装’加经济成长”的保守主义政治模式。继大平政权之后而起的是铃木善幸政权。铃木内阁搁置大平内阁的“保守改革”构想,把注意力转向新的改宪运动。在这种右倾的政治态势下,铃木内阁大肆强调国防论、防卫力量增强论和对抗苏联军事威胁论。(63)中曾根执政后,一方面复活大平的“保守改革”构想,另一方面将铃木的国防论和防卫增强论付诸实施。中曾根的策略是加强日美同盟关系,把日本列岛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然后,在积极承担防卫支出的姿态下,扩大日本的防卫开支。为此,中曾根在其执政期间,通过各种努力,试图突破日本防卫费开支占GNP之比不得超过1%的原则性规定。这个努力在1985年秋达到目的,1986年末制定1987年预算案时,防卫费占GNP之比的规定第一次被突破。(64)这一突破,关键不在于军费的增加,而在于对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所规定的和平主义和非军事化精神的有力的冲击。它不仅开启了日本军事大国化的道路,而且也助长了随新保守主义而来的新国家主义发展。

第二,新保守主义的经济主张

1.重视市场机能。战后经济秩序基本确立和新的经济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之后,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就从政府统制转向积极的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政策与行政的指导与诱导;二是有组织的市场调节(65)在经济高速成长时代,相对来说,政府比较重视前一种手段,这一方面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所面临的任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市场发育所需要的体制和经济基础尚不成熟有关。但是,传统的保守主义并不否定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所以,在日本社会出现全面转型,尤其是市场发育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新保守主义就把组织和调配经济所依赖的主要手段转向市场。日本经济学者竹内靖雄认为:新保守主义就是“在市场社会成熟的条件下成立的日本型保守主义”。(66)正如保守主义在强调国家主导时,并不否认市场作用一样,新保守主义在强调市场的价值与功能,并予以重视的同时,也不完全放弃国家权力和法的作用。新保守主义认为,在现代的条件下,放任自流不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和竞争的作用,因为这是重要的动力,但这种市场和竞争必须是有序的,这就必须借助国家权力与法的力量。这种有序的市场和竞争的主张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因而,新保守主义含有很强的新自由主义倾向。(67)

2.增税与企业民营化。在战后经济高速成长时期,为了促进产业的育成和经济的发展,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公共投资;与此同时,随着利益政治的展开,自民党政府及其官僚机构,为了进行有效的利益诱导,政府各种形式的财政援助也不断扩展。这样,政府的财政规模年年扩大。石油危机爆发后,由于经济的不景气,政府税收减少,同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再度繁荣,通过发行公债的赤字财政来扩大公共投资,结果到70年代末,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在财政上陷入相当恶化的境地。(68)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的途径不外有两个:一是扩大财政收入,这就意味着增税;二是减少财政支出,这就意味着政府的公共职能和财政援助要缩小。为此,从大平内阁时代开始,自民党政府就采取了财政和行政改革并举的“保守改革”路线,其中以增税为中心的财政改革,最具社会和政治的敏感性:大平内阁推出了一般消费税,自民党因此在大选中失败;铃木内阁想提高法人税税率,结果引来了财界的激烈反对。(69)在增税问题上,自民党政权遇到的最大阻力之一,是财界的反对。财界态度很明确,政府解决财政的出路不应是增税,而应是削减财政支出,其中包括削减福利、教育和地方行政费用支出。面对这种对立,中曾根上台执政后,采取了两步走的战略,即既增税,又缩减政府的财政开支,解决财政赤字。在增税问题上,中曾根推出了大型间接税;在紧缩财政支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上,与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设想相呼应,实行民营化政策,即把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属的公营企业和公共部门部分或全部地移让给民间营利部门经营和管理,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消解庞大的财政赤字。中曾根的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国铁民营化改造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第三,新保守主义的社会主张

1.建设有活力的福利社会。战后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同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同,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实现高速经济成长,而没有走“福利国家”的道路。因而,当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时,日本没有面临英美那些“福利国家”所面临的危机。但是,当英美等国的新保守主义清算“福利国家”时,日本的新保守主义出于日本社会福利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如何避免日本福利发展出现英美等“福利国家”所出现的危机的现实要求,也对“福利国家”进行“清算”,目的是要使日本走上积极健康的福利发展道路。为此,大平内阁提出了建设“日本独特的福利社会”的主张;而中曾根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设“有活力的福利社会”的构想,这一构想把“日本型福利社会”建设置于两个基本原则之下:一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二是从日本的国情出发,面向日本日益趋向高龄化社会的原则。在这两个原则下所构想出来的“有活力的日本型福利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福利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分担。(2)政府承担的福利范围缩小,同时家族、地域和企业承担的福利范围扩大,积极发扬日本以家族主义、地域主义、企业主义以及与福利社会产业化的原则相结合为基础的“日本的集团主义”在推进社会福利发展上所具有的活力。(3)在限制福利行政,紧缩福利财政,推进“福利民营化”同时,有力推进以受益者负担为基础的福利有偿化。(4)在福利行政上,建立合理的国家与地方的分担关系以及行政机关与福利团体、住民组织、地域团体和社会自身服务组织之间的合理关系。(70)

2.改革教育,强化教育的社会统合功能。针对日本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的变化,新保守主义主张要对战后的教育进行比较有效的改革,其目标有二:一是使社会各成员具有适应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技术化的日本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在日益个人化和自由化的社会中,塑造新国家主义,从而保证有效的社会统合。为了实现前一个目标,新保守主义提出了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为基础的从零岁开始的“生涯教育”,并将以往划一的学校教育弹性化和多样化。为了实现后一个目标,新保守主义强调应通过教育,保证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维持和发展”,并使被教育者形成“作为日本人的自觉意识”。(71)这其中实际上是在强调忠于国家,认同民族,并为日本实现更高的国家民族发展目标而献身的国家主义。(72)

新保守主义的战略构想和政策主张,实际上既是针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社会、经济和政治所面临的危机而提出的,也是针对高速经济成长之后日本社会整体转型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因而,它的整体取向,既面向现实,也面向日本的未来。这就决定了新保守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主张,虽然主要在80年代盛行,但它的思想以及所产生的实际政策成果,都将影响日本发展的整个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可能跨进21世纪。

————————————————————

(1) 北冈勋:《保守主义研究》,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85年,第23页。

(2) 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第5页。

(3)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63页。

(4) 参见石田雄:《日本政治文化——同调与竞争》,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70年。

(5) 参见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

(6) 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第13页。

(7) 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第13—15页。

(8) 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第70页。

(9) 自民党政务调查会编:《自由社会日本》,日文版,自由民主党广报委员会出版局,1974年,第3—4页。

(10) 同上,第4—5页。

(11) 转引自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4页。

(12) 政党政治研究会:《议会政治100年》,日文版,德间书店,1988年,第475页。

(13) 白鸟令编:《日本内阁》(2),新评论,1981年,第115页。

(14) 井山嘉宽:《保守长期政权下的统治》,见《五五体制的形成与瓦解》,日文版,1977年政治学年报,岩波书店,1979年,第14—15页。

(15) 秦和彦:《战后教育与国家支配》,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174—176页。

(16) 秦和彦:《战后教育与国家支配》,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178—179页。

(17) 篠原一:《日本政治风土》,日文版,岩波书店,1968年,第157—158页。

(18) 白川真澄:《日本国家的支配结构》,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55页。

(19) 猪口孝:《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运营》,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第38—39页。

(20) 白川真澄:《日本国家的支配结构》,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39页。

(21) 曾岛宏编:《现代日本思想结构》,日文版,法律文化社,1982年,第57—61页。

(22) 自民党政务调查会编:《自由社会日本》,日文版,自由民主党广报委员会出版局,1974年,第5页。

(23) 曾岛宏编:《现代日本思想结构》,日文版,法律文化社,1982年,第48—49页。

(24) 菅孝行:《处于危机中的战后国家》,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14页。

(25) 自由民主党研修丛书:《日本政党》,日文版,自由民主党广报委员会出版局,第71—74页。(www.xing528.com)

(26) 井山嘉宽:《保守长期政权下的统治》,见《五五体制的形成与瓦解》,日文版,1977年政治学年报,岩波书店,1979年,第15页。

(27) 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第119页。

(28) 井山嘉宽:《保守长期政权下的统治》,见《五五体制的形成与瓦解》,日文版,1977年政治学年报,岩波书店,1979年,第13页。

(29) 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第122—124页。

(30) 自由民主党研修丛书:《日本政党》,日文版,自由民主党广报委员会出版局,第68—70页。

(31) 北冈勋:《日本保守主义》,日文版,御茶水书房,1992年,第70页。

(32) 猪口孝:《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运营》,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第41—42页。

(33) 同上,第44页。

(34) 同上,第45页。

(35) 樋渡展洋:《战后日本的市场与政治》,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33页。

(36) 同上,第35—42页。

(37) 锦贯让治:《高度成长与经济大国化的政治过程》,见《五五体制的形成与瓦解》,日文版,1977年政治学年报,岩波书店,1979年,第142页。

(38) 锦贯让治:《高度成长与经济大国化的政治过程》,见《五五体制的形成与瓦解》,日文版,1977年政治学年报,岩波书店,1979年,第152—159页。

(39) 同上,第159—168页。

(40) 公文博:《朝着建立日本型企业社会的劳动者统合——小集团活动与管理春斗》,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247—253页。

(41) 猪口孝:《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运营》,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第46—47页。

(42) 白鸟令编:《日本内阁》(1),日文版,新评论,1981年,第123页。

(43) 和田教美,川内一诚:《保守本流的系谱——战后日本的领导者们》,日文版,PHP研究所,1981年,第70—73页。

(44) 参见自民党政务调查会编:《自由社会日本》,日文版,自由民主党广报委员会出版局,1974年。

(45) 武藤一羊:《共进中的国际化于国粹化》,见《社会变革的课题与展望》,日文版,新地平线,1988年,第50—51页。

(46) 猪口孝:《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运营》,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第63—69页。

(47) 参见粟原彬:《管理社会与民众理性》,日文版,新曜社,1982年。

(48) 白川真澄:《日本国家的支配结构》,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50—51页。

(49) 历史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转换期的世界与日本》(5),日文版,青木书店,1991年,第236—237页。

(50) 佐佐木毅:《保守化与政治的意味空间》,日文版,岩波书店,1986年,第72页。

(51) 白川真澄:《日本国家的支配结构》,见《现代日本支配结构》,日文版,新地平线,1984年,第60—61页。

(52) 中岛诚:《新国家主义理论》,日文版,日本工业新闻社,1981年,第39—50页。

(53) 加藤哲郎:《日美时代——现代日本社会与国家》,日文版,花坛社,1988年,第192—194页。

(54) 薮野佑三:《先进社会=日本的政治》(2),日文版,法律文化社,1990年,第41—44页。

(55) 历史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转换期的世界与日本》(5),日文版,青木书店,1991年,第236—237页。

(56) 历史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转换期的世界与日本》(5),日文版,青木书店,1991年,第139—152页。

(57) 高畠通敏:《新保守体制的解剖》,见日高元郎编:《对未来日本的思考》,日文版,筑摩书店,1988年,第14页。

(58) 中岛诚:《新国家主义理论》,日文版,日本工业新闻社,1981年,第61—74页。

(59) 二宫厚美:《日本经济与危机管理理论》,日文版,新日本出版社,1982年,第204—206页。

(60) 猪口孝:《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运营》,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第84—90页。

(61) 历史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转换期的世界与日本》(5),日文版,青木书店,1991年,第246页。

(62) 历史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转换期的世界与日本》(5),日文版,青木书店,1991年,第166—167页。

(63) 中岛诚:《新国家主义理论》,日文版,日本工业新闻社,1981年,第145—146页。

(64) 历史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转换期的世界与日本》(5),日文版,青木书店,1991年,第165—173页。

(65) 参见樋渡展洋:《战后日本的市场与政治》,日文版,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

(66) 引自二宫厚美:《日本经济与危机管理理论》,日文版,新日本出版社,1982年,第204页。

(67) 二宫厚美:《日本经济与危机管理理论》,日文版,新日本出版社,1982年,第205—207页。

(68) 历史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转换期的世界与日本》(5),日文版,青木书店,1991年,第174页。

(69) 同上,第174—175页。

(70) 二宫厚美:《日本经济与危机管理理论》,日文版,新日本出版社,1982年,第233—234页。

(71) 薮野佑三:《先进社会=日本的政治》(2),日文版,法律文化社,1990年,第138页。

(72) 加藤哲郎:《日美时代——现代日本社会与国家》,日文版,花坛社,1988年,第196—1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