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寒月:魅力铁笔,千秋传世

张寒月:魅力铁笔,千秋传世

时间:2024-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便在他们分别40多年后,张寒月仍念念不忘旧情,时时怀念身居海外的老友。这一时期是张寒月篆刻艺术的初成阶段。1949年后张寒月在察院场口经营篆刻,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变,看到百姓生活安定,这使他感到心情舒畅。所谓书为心画,此大约是张寒月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1962年,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成立,张寒月为第一批会员。1984年,已届80高龄的张寒月完成了组印《罗汉图》。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老者,张寒月一生刻印逾三万方,

张寒月:魅力铁笔,千秋传世

释文:一年一度秋风劲

  张寒月16岁那年拜吴中名家吴松汾为师,正式学习绘画。1923年,18岁的张寒月在老师引领下,来到穿心街的报国寺皈依印光法师,并请印光法师赐法名“德经”,从此他有了另一个名字“释德经”。张寒月奔赴各地探访金石古物,游览名胜古迹,并大量临刻秦汉古印和明清各家印作。他的所作所为在周围人看来有些奇葩,但对他研习书画篆刻艺术是有益的。这一时期所下的功夫,为他日后自觉追求博取约收而自成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后来布局严正、刀法精熟、形式多样、善于变化的独特印风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旁人看来很是奇葩的张寒月却被父执鲍南平看好。在鲍南平的热心引见下,张寒月带上习作来到上海山西北路吉庆里,拜见了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吴昌硕看过习作后,对张寒月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学好汉印。吴昌硕说:“刻印要着重篆法、章法、刀法的相辅相成。一方印,犹如一个人体,必须四肢躯干配置得当,并使之血脉畅通,神完气足。”在大师的指点下,张寒月对篆刻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日日进境,不同以往。吴昌硕又告诫张寒月:“切不可满足于像我,要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才算学有所成。”吴昌硕将张寒月介绍给了自己最得意的篆刻高足——赵古泥。经吴昌硕的点评,得赵古泥的亲授面教,不单使他在技法上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张寒月遂篆艺大进,渐得时人推崇。

  1931年,“寒月有金石文字癖”等21方印作入选苏州书店出版的《古今名人书画金石真迹初集》。随后印制《寒月斋主印存》初集时,赵古泥为弟子书写了题签。这一时期,他交游日广,经名师指导,又与高人雅士频繁交往,这使他大开眼界。尤其是张大千不仅精于书画,对篆刻亦是行家里手。这期间他与张大千过从甚密,彼此敬重,相互切磋技艺。有时张大千忙得不可开交,就请张寒月代为操刀,这使他们的友谊日深。即便在他们分别40多年后,张寒月仍念念不忘旧情,时时怀念身居海外的老友。他治印一方,印文为“殿春栘”,以此来寄托他的缅怀之情。

  1939年,张寒月与好友朱竹云、张星阶在苏州城隍庙对面开设了一家海棠画馆,经营书画篆刻。这一时期是张寒月篆刻艺术的初成阶段。他的篆刻技艺由熟而生,开始出新。尽管尚不能完全脱离吴昌硕、赵古泥的藩篱,他创刻的印面却呈现出新的意蕴和路数。

  1947年,由裱画名手华道勤介绍,张寒月去上海的静安画廊专事篆刻。期间,他又结交了一大批沪上名家,如邓散木、白蕉、马公愚、朱屺瞻等。1949年后张寒月在察院场口经营篆刻,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变,看到百姓生活安定,这使他感到心情舒畅。1950年春,他在自用的一方“兰痴”的白文印印款中刊刻:“余性喜写兰,索者恒以兰为酬。余植兰满园,品种颇多,花开时香气扑鼻。好者日来相赏,赠余‘兰痴’之称。” 所谓书为心画,此大约是张寒月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

  艺术史家评论,20世纪50年代是张寒月篆刻艺术风格的成熟期,其作品益发丰茂完博,醇厚庄重。张寒月很自然地超越了成法的约束,还总结出“佛向心中礼,印往身外求”的心得体会。

  考察这一时期的作品不难看到,尽管他的印风形成之初,是直接师承吴昌硕、赵古泥两家的。然而,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并没有被两家的风格成法所局限。张寒月通过建立在自性之上的更大范围内向秦汉古印和明清印作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他对汉官印的平直端庄以及清代吴让之篆刻的丰厚浑朴的意味,赵之谦的平直正大乃至其广博神奇的边款艺术,甚至同代印人中像来楚生、钱瘦铁诸家也兼收并蓄。他还大胆舍弃了吴昌硕利用敲、击、磨、刮之法造成的印章和印面支离突兀、刀痕累累的弊端。在章法处理上,他绝不做过分安排和匠心毕露的刻意巧饰。即便遇上难以安排的文字,也极少强作变化,而是采用随行布字,穿插挪让等手法来加以适当调整,以保持全印气韵的生动、端庄、自然古朴。(www.xing528.com)

  在刀法上,张寒月能根据自己的风格特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菱角刀”,这种菱角刀最利于他结合冲、切两种刀法而进行的披刀法,在锲刻时能利用刀面后半部分逐步增强的厚度,入石披擦字口石面,使线条中段圆厚饱满,力量内充,充分体现他独有的“螳螂凸肚”的特色。此外,他又善用刀刃、刀角及向线落刀,转刀披削等其它刀法以增刀法的丰富变化。

  在篆刻形式上,他受赵之谦作品的启发,大胆将人像引入篆刻。张寒月的人像印是一种有意识的对篆刻形式丰富的探求,他又将视角从古画像转向对当代科学家、艺术家、友人学子和英雄人物肖像入印的尝试探索。其人像印手法有阴刻阳刻,更有浑融无迹的阴明混刻,形神兼具,富有刀情笔致。

  1959年秋,他为教育后代不忘苦难而作的《丁丑逃难记》六枚印章,将人物安置于山水之间,形简意丰、刀笔相得,是一组探索印款艺术新路的力作。1962年,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成立,张寒月为第一批会员。同年,他开始创作《鲁迅笔名印谱》,分别被上海、绍兴“鲁迅纪念馆”和日本仙台宫城县中日友好协会“鲁迅先生显彰会”陈列收藏

  1971年,张寒月将治印题材从人像转入园林山水。他创刻的《苏州风光》12枚组印熔书、画、印于一炉,以十分简练的刀法,勾勒出狮子林拙政园、天平山、虎丘姑苏佳景。虽仅方寸天地,却有亭台楼阁,山川风月、曲径人影、柳荫鱼水,凸现了苏州名园胜迹的风采神韵。

  1984年,已届80高龄的张寒月完成了组印《罗汉图》。此组作品以苏州紫金庵中16尊宋代罗汉的塑像为蓝本,将16尊者的形象分别刻于寸方的石章上。赵朴初见到后大为赞赏,欣然为之书写了题签。但张寒月并不满足于此,他不惜年迈之躯,又选用上好的大石料,以砹幢律寺西园五百罗汉像为蓝本,经艰苦的创作和友人的扶持,张寒月历时两年刻成了巨作《西园五百罗汉像》,此巨制现珍藏于西园寺的经楼,已成为该寺的镇寺之宝。

  蜚声海外、名重艺林的张寒月为人敦厚朴实,有口皆碑。即使在学生和晚辈面前也不以名家自居,总是和蔼可亲,诲人不倦,态度诚恳。数十年来各地有志于斯的学生以及海外朋友,辗转托人介绍前来求学的络绎不绝,吴中后学更是近水楼台,得到过他指导的晚辈不计其数。

  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老者,张寒月一生刻印逾三万方,如论所获润资,足以让其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他在漫长的人生中自奉节俭,把润资捐赠于社会上的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他曾数易其居,最后卜居于一幢临街的,自誉为晚翠精舍的小院里。他自制一方印章,印面为晚翠精舍的俯视图,边款题识曰:“此为余晚岁所居之屋,刊而纪念。寒月”。一种安于清贫,自得其乐的神情跃然方寸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