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生产管理中的设备管理重要性

现代生产管理中的设备管理重要性

时间:2024-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设备管理概述一、设备管理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手段现代化愈来愈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生产管理中的设备管理重要性

第七章 设备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该能够:把握设备管理的概念以及设备选择的若干要求;介绍设备使用与维修过程的管理要点;阐述设备修理计划;介绍全面设备管理的基本思想;说明设备寿命的理论以及设备更新与保养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设备管理概述

一、设备管理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手段现代化愈来愈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之一。设备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已经成为工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搞好设备管理,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备管理是对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包括选择设备、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修理设备以及更新改造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工作。设备运动过程可分为两种状态,即设备的物质运动形态和资金运动形态。设备的物质运动形态,是指设备从研究、设计、制造或从选购进厂验收投入生产领域开始,经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报废退出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的技术管理;设备的资金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最初投资、运行费用、折旧、收益以及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和运用等,对这个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的经济管理。设备管理,既包括设备的技术管理,又包括设备的经济管理,设备的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是有机联系、相互统一的。

二、设备管理的任务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1.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正确选购设备,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技术装备。因此,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掌握国内外有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包括设备的规格、性能、用途、效率、价格等。

2.保证企业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设备寿命和设备故障规律,灵活采用相应的修理方法和手段,在节省维修费用的条件下,保证“在用设备台台完好,在修设备台台修好”,达到设备的综合效率最高。

3.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对设备的经济管理,降低设备管理各环节的费用支出,以期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4.做好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工作。要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设备更新与改造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必须协同工作,组织厂内外加工制造力量,挖掘企业潜力,依靠技术进步,及时地做好设备的更新与改造,保证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节 设备的选择

设备的选择,对于新建企业选择设备,老企业购置新设备和自行设计、制造专用设备,以及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都是十分重要的。设备选择决定了设备的运输寿命、施工工期、产品质量和制造成本等。选择设备要求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备,保证企业生产顺利发展。在选择设备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设备的生产性

设备的生产性,主要是指设备的生产效率,一般表现为功率、行程、速率和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产出量等。设备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这些设备的采用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例如,自动化的设备往往投资费用大,能源消耗大,维修时需要有强的维修能力;设备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并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设备的可靠性

设备的可靠性,是指设备加工精度、准确度的保持性,零件的耐用性,安全可靠性等。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型关键设备,其生产能力大、效率高,如果可靠性不好,故障率高,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设备的维修性

设备的维修性,又称可修性,维修性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维护和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费用的多少。维修性好的设备,一般是指结构简单、零部件组合合理;维修时零部件易拆卸、检查;通用化、标准化程度高,互换性比较好。

四、设备的环保

设备的环保性,是指设备的噪声和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在选择设备时,要把噪声控制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卫生标准范围内并配备有相应的治理“三废”的附属设备和配套工程。

五、设备的配套性

设备的配套性,是指对本企业设备的相互关联和配套水平。不配套的设备更新方案,技术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方案的经济效果。配套大致分三类:单机配套是指一台机器设备中各种随机工具、附件、部件配套;机组配套是指主机、辅机、控制设备等相互配套;项目配套是指投资项目所需的各种机器设备配套,如加工设备、动力设备和其他辅助生产设备配套。

六、设备的节能性

设备的节能性,是指设备节约能源的性能。由于能源价格不合理,造成了一些节能设备的实际经济效果不能在财务评价中得到体现。因此在更新研究中必须把能源节约作为评价设备的一个重要指标来加以考虑。

七、设备的灵活性

设备的灵活性,是指在工作对象固定的条件下,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操作、使用比较灵活方便;而在工作对象多变的条件下,设备能适应多种加工性能,通用性强。此外,设备的灵活性还指设备结构紧凑、重量轻、体积小,故而占用场地面积小,搬运方便。机器设备,一方面向大型化、自动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向小型化、简易化、廉价化方向发展。在选择设备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追求大、高、精,要讲求实效。

八、设备的难易性

设备的难易性,是指对操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和掌握设备操作的难易程度。尤其对于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更应注意专业技术人员的掌握程度和设备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

以上是选择设备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对这些因素要结合企业具体的生产情况、资金情况、技术情况和管理情况统筹兼顾、全面地权衡利弊。另外,设备的选择评价也常运用经济评价方法,即设备投资在财务上的计算与分析。

第三节 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管理

一、设备的使用

设备物质寿命的长短,生产效率和工作精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设备本身结构和性能的好坏,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设备的使用情况。如果设备使用合理,操作正确,就能够减轻磨损,延长寿命并保持其应有的精度,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效率。

合理使用设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正确地配备各种类型的机器设备,使各种设备在性能和生产效率上相互协调匹配。同时,各种设备之间的比例关系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任务,进行及时的调整。

2.不同设备的性能、结构、精度、使用范围、工作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设备的具体条件安排相应的工作和合理的负荷,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3.设备闲置或设备利用率低往往是以计划经济下“大而全,小而全”观念为出发点购置设备的结果。因此,必须强化购置设备的经济责任制及厂内的设备有偿占有制,同时大力开展对外的协作生产,来提高精密、大型设备的利用率。

4.制定和贯彻执行有关设备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提高设备使用的经济性。如建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检查保养规程,坚持操作人员的培训制度,严格凭证操作设备,以及规定合理的能耗定额、物耗定额与费用定额等。

5.在生产过程中,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一方面为设备配备相应工种的、熟练的操作者;另一方面保持设备本身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和正常秩序,必要时安装防护、防潮、防震、保暖、降温等装置。

6.加大对职工进行爱护设备的宣传教育。企业的各级负责人和设备管理部门,都要把爱护设备的宣传教育,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二、设备的故障规律

对于大多数设备,特别是机械设备,其寿命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故障统计规律。设备的故障规律是指设备在寿命周期内故障的发展变化规律。图6-1中故障率曲线反映了设备使用时间t与故障率Z(t)的关系,曲线形似浴盆,故又称浴盆曲线。

曲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期故障发生阶段,又称磨合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新摩擦副表面的加工刀痕和表面脱炭层迅速磨光压平,零件之间的间隙变动较快,需要及时调整间隙。另外,设备制造、安排上的缺陷也逐渐暴露。随着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改进,故障发生率会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第二阶段为偶发故障阶段,又称正常磨损阶段。这段时期内摩擦副表面的加工刀痕已磨平,脱炭层已磨光,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故障率较低。偶发的故障是因操作失误、保养不善、使用不当等外部随机因素引起的。偶发故障期是设备的实际使用期,通常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注意故障发生前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消除,使故障率得到适当降低。

图7-1 一般机械设备故障率曲线

第三阶段是磨损故障阶段,又称过度磨损阶段。由于零件长时间的磨损与疲劳导致磨损故障率上升。通过有计划地更换零件与维护保养可以减少故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故障发生率的统计描述是决定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初期故障期,主要找出设备可靠性低的原因,进行调整和改进,保持设备故障率稳定;在偶发故障期,应注意提高操作工人与维修工人的技术水平;在磨损故障期,应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预防检查和计划修理工作。

三、设备维修制度

设备维修制度,是指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修理所规定的制度,其内容是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一)计划预修制

计划预修制,又称计划修理制,是指中国工业企业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后开始普遍推行的一种设备维修方式。这种维修是进行有计划的维护、检查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其特点在于预防性与计划性强,即在设备未曾发生故障时就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性的维修。这种按事先规定计划进行的设备维修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设备维修制度,有利于事先安排维修力量,有利于同生产进度安排相衔接,减少了生产的意外中断和停工损失。运用这种维修制度,要求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故障理论和规律,充分掌握企业设备及其组成部分的磨损与破坏的各种具体资料与数据。在设备众多、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在重点设备以及设备的关键部件上应用。计划预修制的内容主要有: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清洗换油和计划修理。

(二)计划保修制

计划保修制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总结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设备维修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日常保养、一级保养和计划大修。这是一种有计划地进行三级保养和大修理的制度和方法。

(三)全员生产维修制(TMP)

全员生产维修制,又称预防维修制,是指日本在学习美国预防维修的基础上,吸收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和以往设备维修制度中的成就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研究和推行这种维修制度的。全员生产维修制的核心是全系统、全效率、全员,制度的具体内容将在本章第五节中作介绍。

四、设备维修的基本内容

(一)设备维护保养

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包括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活动部分的间隙等。简言之,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实践证明,设备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维护保养的好坏。维护保养依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分为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等。

日常保养,又称例行保养。其主要内容是:进行清洁、润滑、紧固易松动的零件,检查零件、部件的完整。这类保养的项目和部位较少,大多数在设备的外部。

一级保养,主要内容是普遍地进行拧紧、清洁、润滑、紧固,还要部分地进行调整。日常保养和一级保养一般由操作工人承担。

二级保养,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清洁、润滑、局部解体检查和调整。

三级保养,主要是对设备主体部分进行解体检查和调整工作,必要时对达到规定磨损限度的零件加以更换。此外,还要对主要零部件的磨损情况进行测量、鉴定和记录。二级保养、三级保养都在操作工人参加下,一般由专职保养维修工人承担。

在各类维护保养中,日常保养是基础。保养的类别和内容,要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加以规定,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工业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维修习惯。

(二)设备检查

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

检查按时间间隔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由设备操作人员执行,同日常保养结合起来,目的是及时发现不正常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检查是按照计划,在操作者参加下,定期由专职维修工执行。目的是通过检查,全面准确地掌握零件磨损的实际情况,以便确定是否有进行修理的必要。

检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机能检查和精度检查。机能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各项机能进行检查与测定,如是否漏油、漏水、漏气,防尘密闭性如何,零件耐高温、高速、高压的性能如何等。精度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实际加工精度进行检查和测定,以便确定设备精度的优劣程度,为设备验收、修理和更新提供依据。

(三)设备修理

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于工作内容与作用的区别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应把二者同时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1.设备修理的种类。根据修理范围大小、修理间隔期长短、修理费用多少,设备修理可分为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三类。

(1)小修理,通常是指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调整设备的局部结构,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计划修理时间。小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多,工作量小,每次修理时间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小修理一般在生产现场由车间专职维修工人执行。

(2)中修理,是指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分主要零件与基准件,或修理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要检查整个机械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机器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中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较多,工作量不是很大,每次修理时间较短,修理费用计入生产费用。中修理的大部分项目由车间的专职维修工在生产车间现场进行,个别要求高的项目可由机修车间承担,修理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并办理送修和承修单位交接手续。

(3)大修理,是指通过更换,修复其主要零部件,恢复设备原有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全面修理。大修理的特点是:修理次数少,工作量大,每次修理时间较长,修理费用由大修理基金支付。设备大修后,质量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使用和承修单位有关人员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送修单位与承修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2.设备修理的方法。

(1)标准修理法,又称强制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预先编制具体的修理计划,明确规定设备的修理日期、类别和内容。设备运转到规定的期限,不管其技术状况好坏,任务轻重,都必须按照规定的作业范围和要求进行修理。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有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但有时会造成过度修理,增加了修理费用。

(2)定期修理法,是指根据零件的使用寿命、生产类型、工件条件和有关定额资料,事先规定出各类计划修理的固定顺序、计划修理间隔期及其修理工作量。在修理前通常根据设备状态来确定修理内容。此方法有利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有利于采用先进修理技术,减少修理费用。

(3)检查后修理法,是指根据设备零部件的磨损资料,事先只规定检查次数和时间,而每次修理的具体期限、类别和内容均由检查后的结果来决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修理计划性较差,检查时有可能由于对设备状况的主观判断误差引起零件的过度磨损或故障。

五、设备修理计划

设备修理计划,一般分为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作业计划。年度修理计划又分为车间按各台设备编制的年度计划,主要设备的大、中、小修理计划和高精度的大型的生产设备大修理计划。年度修理计划,一般只在修理种类和修理时间上作大致安排;季度修理计划,则将年度计划中规定的修理项目进一步具体化;月度修理计划则是更为具体的执行计划。

(一)计划的编制(www.xing528.com)

在设备修理计划的编制中,要规定企业计划期内修理设备的名称、内容、时间、工时、停工天数、修理所需材料、各配件及费用等。

1.修理周期定额,包括修理周期、修理间隔期和修理周期结构,这是编制设备修理计划的重要依据。

修理周期,是指相邻两次大修理之间或新设备安装使用到第一次大修理之间的时间间隔。

修理间隔期,是指相邻两次修理(无论大修理、中修理或小修理)之间的时间间隔。

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修理周期内,大、中、小修理的次数和排列的次序。

例如,一般金属切削机床的修理周期结构是:

2.修理工作定额,是指确定修理工作量大小、计算修理工人人数、确定设备修理停工时间的依据。它包括修理复杂系数、修理工作劳动量定额、设备修理停歇时间等内容。

(1)修理复杂系数,是指用来表示不同设备的修理复杂程度,计算不同设备修理工作量的假定单位。它是由设备的结构特点、工艺性能、零部件尺寸等因素决定的。修理复杂系数通常是以某设备为标准,其他设备的复杂系数与之相比而确定。机器设备越复杂,修理复杂系数越高,修理的工作量越大。

(2)修理劳动量定额,是指企业为完成设备的各种修理工作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标准。它通常用一个修理复杂系数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依据此,可以计算出企业在计划期内完成全部修理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以及材料、配件定额和其他费用定额,这些定额资料是编制企业物资供应计划的依据之一。

(3)设备修理停歇时间,是指设备进行修理的时间长度,即从设备正式停止工作到修理工作结束,经质量检查合格验收,至重新投入生产为止,所经历的一系列时间。修理一台设备所需的时间,一般公式计算为:

式中:T——设备修理停歇的时间

   t——一个修理复杂系数的修理劳动定额

   R——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S——在一个班内修理该设备的工人人数

   L——每个工作班的时间长度

   M——每天工作班次

   K——工作定额完成系数

   T0——其他停机时间

企业应尽量提高修理工作效率,缩短设备修理停歇时间,停歇时间越短,设备的实际工作时间就越长。

(二)计划的组织执行

修理计划编制之后,应当坚决地贯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①要做好修理前的技术准备,如制定修理工艺规程,编制更换、修理零件明细表等,同时还应做好修理前的物质准备,配备修理用的设备和工具,特别是要合理地确定备品配件储备定额,组织备品配件的制造和供应。②修理计划应与生产计划统筹兼顾,做到修理任务与修理能力相平衡,保持企业内部动力能源的平衡。③要采用多种先进的修理组织方法,尽量缩短设备停修时间,提高修理效率,保证修理质量。先进的修理组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件修理法。这种方法是事先准备好质量良好的各种部件,修理时将设备上已损坏的零部件拆下来,换上准备好的同类部件,然后将所拆下来的部件送到机修车间组织零部件的加工和修理,以备下次使用。这种方法可缩短设备停歇时间,降低修理成本。但它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来建立一定数量的部件储备量。此法适用于具有大量同类型设备的企业以及不能停工修理的关键机器设备。

2.分部修理法。这种方法是按照一定顺序分别对设备各个独立部分进行修理,每次只修理一部分。它可以利用非生产时间进行修理,可以增加设备的生产时间,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此法适用于具有一系列构造上独立部件的设备或修理时间较长的设备。

3.同步修理法。这种方法是将在工艺上相互紧密联系而又需要修理的数台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安排修理,实现修理同步化,以便减少分散修理的停歇时间。此法适用于流水线上的设备和联动设备中主机与辅机以及配套设备方面的修理。

4.网络计划技术。运用网络计划技术把修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以节省修理时间和费用。

第四节 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一、设备的寿命研究

设备寿命,是指设备从投入生产开始,经过有形磨损,直至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需要进行更新所经历的时间。从不同角度可以将设备寿命划分为物质寿命、经济寿命、技术寿命和折旧寿命。

(一)物质寿命

物质寿命,是根据设备的物质磨损而确定的使用寿命,即从设备投入使用到因物质磨损使设备老化损坏,直到报废拆除为止的年限。

(二)经济寿命

经济寿命,是指设备的使用费处于合理界限之内的设备寿命。在设备物质寿命的后期,因设备故障频繁而引起的损失急剧增加。购置设备后,使用的年数愈多,每年分摊的投资愈少,设备的保养和操作费用却愈多。在使用期最适宜的年份内设备总成本最低,这即是经济寿命的含义。

(三)技术寿命

技术寿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的替代设备,使现有设备在物质寿命或经济寿命尚未结束之前就提前报废。这种从设备投入使用到因技术进步而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设备的技术寿命。

(四)折旧寿命

折旧寿命,是指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或企业自行规定的折旧率,把设备总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折旧到接近于零时所经历的时间。折旧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国家或企业所采取的技术政策和方针。

设备的寿命通常是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的重要决策依据。设备更新改造通常是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节约能源而进行的。其中,设备更新也可以是从设备经济寿命来考虑,设备改造有时也是从延长设备的技术寿命、经济寿命的目的出发的。

二、设备更新

设备更新分为原型更新和技术更新。原型更新是指采用与原设备相同型号的新设备来更新旧设备。技术更新是指采用新型号的设备来更新旧型号的设备。

原型更新主要是为了淘汰已经损坏且修复不经济,或者技术经济性能已经劣化的旧设备。原型更新不增加厂内原来设备的种类,不用支付工人培训费用,较维持原设备节约能源和维修费。在没有合适的新型设备供选择时,往往采用原型更新,但其不具有技术进步的性质。技术更新是用技术先进的设备代替技术陈旧的设备,这种更新从技术进步角度看更具有实用价值。在技术迅速发展时期,设备更新应广泛采用这种更新方式,这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设备更新时,要注意:设备更新资金的合理筹措与有效使用;将购置新设备同自行研制新设备结合起来;将设备的更新与加强原有设备的维护修理结合起来;要妥善处理老设备,最经济地收回残值。

三、设备改造

设备改造,是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原有设备的结构,提高原有设备性能、效率,使之达到现代新型设备的水平。设备改造的实质是设备局部更新。

设备改造的方式分为设备局部的技术更新和增加新的技术结构。局部的技术更新是指采用先进技术改变现有设备的局部结构。增加新的技术结构是指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添部件、新装置等。设备改造可以使原有设备获得技术上的先进性和较高的可用性,同时具有投资少、针对性强、收效快的优点。这是目前企业解决设备陈旧问题的一种经常性手段。在设备改造时,要注意技术改造采用技术的可靠性;要注意保证改造后设备的维修配件的供应。

第五节 设备全面管理

设备全面管理将传统的设备管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对设备实行综合管理。为了提高管理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使用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设备全面管理是在设备维修管理的基础上,继承了设备工程学,吸取了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它主要包括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设备维修制。

一、设备综合工程学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英国于1970年在设备工程的基础上创立的。1979年,中国在机械工业中开始引进这一现代管理科学。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对适用于固定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以求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大程度节约。工厂机械、装置、建筑物的可靠性和有关可靠性的方案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都属于它的研究范围”。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特点是:

1.设备综合工程学以寿命周期费用作为经济指标,并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寿命周期费用是由设备的购置费和设备的使用费两部分组成。设备的购置费一般包括研究、设计、试制、安装、试验以及设备使用和维修技术资料的制作等费用的总和。设备的使用费是在整个设备周期内必须支出的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对于企业来说,在选购设备时,不能只考虑设备的价格,而且要考虑到使用期间的各种费用支出,即应当从设备寿命周期总费用最低的角度,经济地、全面地评价设备的优劣。

2.设备综合工程学是关于固定资产的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要对设备从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在工程技术方面,高度自动化、高速化的设备,正是综合了机械、电气、电子、化学、环保技术等各专门技术的产物,要对设备进行技术研究,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使其保持最佳的技术状态。在经济方面,就是要讲求经济效果,严格计算和控制与设备有关的各种费用,合理选择与确定设备维修、更新与改造的经济界限。在组织管理方面,就是在设备管理工作中运用管理工程、运筹学、质量控制、价值工程等科学管理技术和方法。

3.设备综合工程学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为逐步接近理想的“无维修设计”,必须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即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是对新设备,以及对现有设备进行改善维修或在革新、改造时所进行的设计工作。

4.设备综合工程学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为设备管理范围,改善与提高每一环节的机能。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是:研究—设计—试制—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设备综合工程学就是对设备整个寿命周期进行系统管理,从每一个工作环节的优化到整个系统的优化。

5.设备综合工程学是关于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的管理。信息反馈包括厂内信息反馈和厂外信息反馈。厂内信息反馈是指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使用部门记录、统计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缺陷,由修理部门进行改善修理;厂外信息反馈是指由设备使用企业记录、统计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缺陷,由设备制造企业,在研制下一代新设备时,从设计、制造等方面加以改革。

二、全员维修制(TPM)

(一)全员维修制的中心思想是“三全”

“三全”即全效率、全系统、全员参加。全效率,即综合效率,由六个方面组成:产量、质量、费用、交货期、安全、劳动情绪及环境卫生,也就是说,综合效率要兼顾这六个方面的任务。全系统,是指对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的系统管理。全员参加,是指从企业最高领导人到第一线生产工人,包括设备管理的有关部门和人员,都参与设备管理工作,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

(二)设备维修方式

全员维修制中的设备维修方式主要吸收了预防维修制(PM)中的维修方式。

在设备的维护检查方面实行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题检查。日常检查一般由操作人员执行。为了便于检查,常需要决定检查项目,编制检查标准书和日常检查表。检查项目是根据设备特性和易发现问题而定,检查是靠人的五官对设备的感受而进行,必要时可用仪表。如表7-1为检查标准的一例。定期检查是维修部门对于设备按一定间隔时间所进行的周期性检查。作为定期检查的设备一般是:

1.生产线单一的设备。

表7-1 检查标准书(例)

续表

2.精度高或难以保持高精度的设备。

3.出现故障停修时间较长,修复较难的设备。

专题检查是针对一些专门项目不定期进行,对项目进行精密细致的调查、测定和分析。

在计划预防修理方面主要有分部修理、大修和改善修理。预防修理是对重点设备或一般设备中的重要部分进行预防性的修理。

在非计划预防修理方面主要有事后修理和突发故障修理。事后修理是对设备在发生故障以后再进行修理,一般适用于非重点设备。突发故障修理是对设备突发故障进行抢修。

重点设备与非重点设备的划分是选择设备修理方式的重要依据。划分方法及评定标准如表7-2所示。

表7-2 设备分类评分标准(例)

表7-3 设备等级划分表

(三)生产维修目标管理

生产维修目标管理,主要是指确定生产维修工作的方向、目的,以及要达到的具体程度,并衡量工作效果和分析总结工作经验。生产维修目标管理的程序包括目标的制定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这里借用预防维修制(PM)工作流程图加以说明,如图7-2所示。

图7-2 PM工作流程图

建立维修记录、统计制度,可以采用统计卡片的形式,记录日常设备故障、修理、使用效果等情况,并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实施检查中对发现的不正常因素,对不能简单维修的原因发出修理通知单,由维修部门负责维修。在维修效果测定与验收时需要用到评价维修水平的几项指标:

上式给出的指标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指标评价维修工作。每月终要对事故、修理费用和改善实施等汇总,编制维修月报报送主管业务部门。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设备的寿命周期;设备故障规律;设备修理周期结构;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2.选择和评价设备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通常情况下采用的先进的修理组织方法有哪几种?并分析各自的适用范围。

4.简述对设备综合工程学特点的认识。

5.如何认识设备维修的具体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