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大苏非学派及其分支门宦
伊斯兰教苏非主义传入中国后,这些苏非教团分支或沿用其苏非教团名称,或以赞念的特征命名。乾隆时期,陕甘总督命穆夫提门宦第六世教主马显忠统领河州各门宦。民间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从而始有“门宦”之称,光绪二十三年(1897)“门宦”始见于官府文书。门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河州(临夏)、狄道(临洮)及青海循化、湟中等地。明末,苏非派通过商路从中亚经新疆传入。清廷开放海禁后,苏非教团不断进入,中国穆斯林也有去中亚等地求学后引入者。苏非教团组织严密,接近民间宗教实践,在中国穆斯林中影响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虎非耶、哲赫忍耶、嘎德忍耶、库布林耶等门宦。门宦的特点是崇拜教主,绝对服从教主的“口唤”,朝拜教主拱北,教主忌日举行宗教活动。除了教乘的基本义务外,更重视道乘的静修和参悟;强调道统世袭,奉行独特的修道方式和宗教礼仪;有的教主实行世袭制,教权高度集中,控制大片教区,拥有大量财产。中国的分支门宦大体有4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门宦教主的封建特权被废除。
(一)虎非耶学派及其分支门宦
虎非耶系阿拉伯语“隐藏的”、“低的”,或称“低声派”、“低念派”,因其主张低声念赞颂词而得名。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四大学派之一,教派上属逊尼派,教法上属哈乃斐学派。产生于康熙年间,由阿帕克和卓、马来迟二人分别传授。约有21个分支门宦,各支系间无道统关系,各自独立传教、行使教权。其渊源关系是,虎非耶学派主张最初产生于叙利亚,后融于中亚的纳格什班迪耶,盛行于阿拉伯和中亚等地区。纳格什班迪耶大教主阿扎姆两个儿子依禅卡朗和依禅卡什目因争夺教权分裂为两派,依禅卡朗为低念派,即虎非耶;依禅卡什目为高念派,即哲赫忍耶。公元16世纪,依禅卡朗之子穆罕默德·优素福和依禅卡什目之子伊斯哈格(伊沙克)相继来到新疆传教。在新疆,又把虎非耶称为“白山派”,把哲赫忍耶称为“黑山派”,两派矛盾很大,相互争斗了半个多世纪。17世纪,虎非耶又从新疆和阿拉伯传入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该学派经过2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支门宦。
虎非耶的主要教义包括:《古兰经》和圣训是信仰的根本依据,遵行“天命五功”,重视隐修和默念“迪克尔”。其教阶共分三级:一级是“穆勒师德”,称教主或太命,是得了教门的人,有“吾里”的品级,能显示各种“奇迹”;二级是“海里凡”,即“穆勒师德”的接班人,被认为是办教门的人,具有“谢赫”的品级;三级是“穆勒得”,是追随者,被认为是学习教门的人。先教而后道和“闹中静”是其修道原则。实行教主集权制。其继承方式是教主精心培养数个“海里凡”为候选人,临终时选择其中一人交给经典、掌教印章或衣服穿戴以为信物。后来大多演变为“子袭父职”。随着教坊的增多,由教主委派各坊教长代替了教长聘任制,使教权更为集中。教主归真后信徒为其修建拱北,有的将朝拱北等同于朝拜天房。教众要向教主奉献钱财,称“海迪耶”。虎非耶教众主要分布于西北各地,以河湟地区为最多,其主要门宦和简况:
1.毕家场门宦。该门宦拱北坐落在临夏城西毕家场而得名,创始人马宗生(1639—1719),系波斯人后裔,朝觐途中因盘费不足,留居临夏八坊北寺开学。康熙十一年(1672)受穆罕默德25世后裔阿帕克和卓传虎非耶宗教,并结合河州州俗特点开始传教。该门宦的教主实行世袭制,凭印传教,并主张各行其是,不与其他派别争论,也不能争夺教徒,故而与其他门宦未有纠纷,与格底目相处甚好。教徒最多时达到2000多户。毕家场门宦从第四辈以后不再称教主,而称主持人。到新中国成立前传至第十辈主持人,教徒近万人,逐步走向衰落。毕家场门宦的宗教特点基本与格底目相同,衰落后失去了本派教坊,往往与格底目、华寺门宦、临洮门宦共同组成清真寺供教徒过宗教生活。其与格底目不同之处是崇拜拱北和干“迪克尔”。该门宦将教民分三等:三等遵行7件教规,即全美五功;遵守国法;宽待家下;孝顺父母;净气净身;晚念法谛哈;每晨做“台图卧尔”礼拜;学习教规。二等教民必须遵行18件教规,即除做到三等教民的7件外,还要做到11件:常带小净;顺主遵圣要诚;为人和善,行为端正;和睦乡邻;接续骨肉;自身一切顺主定;不随意欺人;不贪他人便宜;不参加红尘场面;每天诵经;不违导师所命。第一等教民须遵守36件教规,即除遵守二、三等教民的18件外,还须遵行:学习教义;不做财奴;主命当行,主禁当避;接济贫困;不扩张身份,不抬高自己;遵守斋月斋戒和六天包果斋;有理处当饶人;不贪今世;任何恐怒要忍耐;要分清黑白;每晚看守台罕珠迪的礼拜;看守三拜未次勒的时候;每天诵经七章;做主喜的事;做圣喜的事;做导师所喜的事;做父母所喜的事;时刻记主赞圣。
2.华寺门宦。亦称花寺门宦。因该门宦早期所建清真寺、拱北多系雕梁画栋,以彩色花卉装饰,故名。创始人马来迟(1681—1766)(道祖太爷),祖上由陕西长安迁居河州。马来迟于雍正六年(1728)先后到也门、麦加等地朝觐深造五年,成为有“阿林”的哈知,先后在青海循化、陕西渭南、河南、云南等地讲学,宣传虎非耶的主张,以至化隆、贵德、同仁地区一些藏族群众亦改信伊斯兰教。该门宦兴盛时教徒达20多万,盛行于河湟,在全国影响甚大。到新中国成立前,华寺门宦已传7代,教主依次为马来迟、马国宝、马光宗、舍木松的格、奴茸的尼、马桂源、马克里木,教徒10多万人,散居于甘肃河州、广河、和政,青海循化、西宁,宁夏银川和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华寺门宦的特权,是教众对教主唯命是从,不敢违抗,教主具有一呼百应的权威。宗教活动上,华寺门宦在遵行上要求非常严格,其传教经典是《曼那给布都新叶》、《克时夫力艾斯若目》《则若阿庆·他利布》《哈苏乃力哈苏乃》《介望艾米日奄麻力》五部,主要论述四样功课的意义和关系。华寺门宦在晨礼之后要念自己编选的“耳勒七”(赞圣词)和“牙细尼”;在“底格若”之后要念“未若的”及“瓦格阿提”;在“撇什”之后要念“范提汗”;在“沙母”之后要念“若何麻尼”;在“虎夫丹”之后要念“滩巴若”。在“主麻”前一般念“克汗非”。在圣纪或祖先殁日要干“尔麦力”,在“尔麦力”之前先念《古兰经》,后念《卯路提》(赞词)、《冥沙勒》经。每年除过圣纪,还要过一次穆圣之女法蒂玛的女圣纪。在干“尔麦力”时念“小赞”,重大节日念“大赞”(一般长达4小时)。华寺门宦教徒归真埋葬时,以《古兰经》转“费底耶”(赎罪),死者家属不放声大哭,不穿白戴孝。给死者站“者那则”时要脱鞋。华寺门宦将教徒分三等,第一等是道祖(“卧里”);第二等是继承人“海里凡”(“筛海”),成为接替人的,必须按规范念“迪克尔”,并做27天静修,静修时早起晚睡,很少饮食,十分艰苦;第三等是一般教徒(“穆勒师德”),念“迪克尔”的要求很细,如出气念“俩一俩海,引兰拉乎”,吸气时念“穆罕默德,若苏拢拉希”等。
3.穆夫提门宦。该门宦原为“北乡教门”。乾隆年间,因其第六辈教主马显忠主持教务时兴办义学、回汉团结,临洮乡绅上报陕甘总督题写“穆夫提”(执掌教法之人)匾额,又命其总管河湟地区各教派,从此成为该门宦正式名称。该门宦由马守贞(1633—1722)创于临洮北乡(1673),兴盛时教徒达10万多人,遍及河州康乐及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许多地方,教徒分布广、人数多、教权集中、巩固时间长,影响较大。到新中国成立前该门宦共传14代。
穆夫提门宦的教主拥有最高教权且被神化,教徒见到教主被认为可以消灾免难,声称朝拜拱北与朝拜天房是一样的。其传承方式是“长子继承”。教主的“口唤”只能遵从不得违背,教徒见教主必须跪拜,教主具有一呼百应的权威。除此原因外,历史上穆夫提受到清廷和军阀的压迫,被杀害的教众和上层较多,故而教主和教徒团结紧密,口号是“舍命不舍教”。道堂的组织形式比较简单,只设教主和管家。所属坊寺由教主委派阿訇。穆夫提重视朝拱北、拜望教主,讨“都哇”、取“口唤”,对礼拜并不重视,重视燃香;不要求青壮年妇女戴盖头,习惯“缠包头”。重大节日时,教主和主事人要围圈轮流吸水烟,教徒也效行,之后分为吸烟和不吸烟两派,其他教派、门宦贬称这种吸烟之风,称“黄烟教”。另外,该门宦提倡教徒学习文化知识,重视汉文化教育。
4.临洮门宦。创建于乾隆年间。其时穆夫提门宦第五代教主阿布都里·妥法勒归真后,其长子马金焕继承第六代教主,居康乐封台堡、雍道家,其弟马玉焕因未能继承教权,便率追随者迁往临夏瓦窑头传教,称临洮门宦。马玉焕归真后,曾有三代失传,之后其曾孙马有德任教主使该门宦有了较大发展,兴盛时信徒达到千余户。马有德之后临洮门宦又趋衰落。一直到第八代教主马成章在临夏、东乡、甘南及青海西宁、湟中等地开学传教,使临洮门宦又一次得到发展。马成章晚年不再传教,归真前也未指定接替人,教门衰落。现临夏和康东尚有数千教民。临洮门宦到20世纪50年代共传十三代,其教理、仪礼与穆夫提相同。
5.北庄门宦。创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创始人马葆真(1772—1826),东乡春台北庄村人。马葆真原属华寺门宦教徒,嘉庆十七年(1812)他往新疆莎车向穆罕默德第28辈后裔舍赫乌尼亚学习了虎非耶学理,并取得了莎车道堂传教凭证。之后就在东乡北庄传教,北庄遂成为该门宦的名称。马葆真学识渊博,威望较高,使门宦发展很快,该门宦至新中国成立前共历六代,最盛时教徒有10余万人,分布于甘肃东乡、临夏、和政、临潭及青海、新疆一些地区。该门宦的特点是:传教者必须在完全履行“五件天命”取得“哈吉”后才有资格传授牙勒光道堂的宗旨,传教者还要做好静修参悟和低念“迪克尔”。对传教人不称教主而称“老人家”,老人家须有莎车道堂的凭证,否则不能称老人家并传教。教徒对老人家的“口唤”非常遵行,故而老人家具有一呼百应的权威。北庄门宦教徒在站“者那则”时分为两派——一派脱鞋,一派不脱鞋;在转“费达”时也分为两派——一派以《古兰经》转“费底耶”,另一派用钱转“费底耶”。念“讨白”时不举指,干“尔麦里”时念《卯路提》,聚礼时作16拜。其余教规与华寺门宦基本相同。北庄门宦上层参与军政活动较多。尤其是马葆真的长孙马悟真,在同治二年爆发的河州回族反清起义中,马悟真率领起义军与陕西白彦虎、宁夏马化龙起义军相互呼应打击清军,之后马悟真又联络胡门、华寺、穆夫提等门宦与清廷对抗数年。之后投降左宗棠,参加镇压河州、循化、化隆、贵德、大通等地反清起义军,受到清廷褒奖,马悟真虽不是老人家,但实际具有老人家同等特权,他利用权势也大力发展了北庄门宦。
6.法门门宦。为河州人法真(1887—1957)所创,后人们以其名命之。法真原属格底目教派,曾在临夏八坊老王寺、磨川大寺开学期间接受虎非耶学理。他不断发展教民,重视自己的“干功”,但有一些阿訇、满拉尊敬他的学识,投师求教,追随于他,他临终坚持“不能传教,否则不收为徒”的原则,故未真正形成派系。由于他学识、威望高,人们称其为法门,影响较大。法真归真后,其子法元忠传承他的学理。法真曾在麦加朝觐期间,购买地方一处,作为中国朝觐的穆斯林宿地。
7.刘门门宦。原称小刘门。创始人刘姓,经名阿布都·盖哈尔勒。他曾于康熙十一年与毕家场道祖马宗生受25世圣裔阿帕克和卓教旨,后在兰州传教,归真后信众为其修建小西湖拱北,后改名庆云堂。刘门教礼教义与毕家场相同,有教众千余人,已传30辈。
8.胡门门宦。又称红门、红泥滩等。是由马伏海(1715—1812)(东乡县红泥滩人)于乾隆十四年(1749)在东乡县创建、发展于广河县的仅次于北庄的一个比较大的门宦,兴盛时教徒达4万多人,控制东乡、广河、康乐教权,在河州影响很大,共传六代。从第三代起分为两个支系:红泥滩胡门和太子寺胡门(亦经六代)。传马伏海在80岁时,白胡子突然变黑,教徒敬称“胡子太爷”,称其门宦为“胡门”。胡门传授虎非耶学理,但宗教仪式与格底目大同小异。在开斋时不见星星不能开斋;过“圣礼”或为先人祈祷时须念《穆豪曼斯》;礼拜打坐和做“讨白”时举食指(北庄不举指);给亡人站“者那则”时脱鞋并抬三次手;以《古兰经》转“费底耶”;礼拜和干“尔麦里”之后的举“都哇”,必须擦两次面。胡门特别的一点是对“唤立夫”(“I”)的解释,认为其“一字三分,三字归一”,即“真主、圣人、穆民归为一体”。这一教义受到其他教派的反对。胡门上层参加政治活动的较多,影响亦大。马伏海长孙马万有于同治年间与北庄、华寺、穆夫提参加反清起义,后投降。其子马福寿参加清廷部队镇压起义,取得要职,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又同马安良保护慈禧到长安,受到清廷信任,其子孙也相继充任政府要职。
9.洪门门宦。创始人洪海儒(1852—1937),该门宦以创始人姓洪得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传教,兴于宁夏同心、海原、固原等地区,教众2万余人。洪海儒生活俭朴,体恤穷人,倡导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兴学重教,深受回汉群众拥戴。同时在红军西征时积极配合支持。洪门在传教上提倡“十戒”:戒烟酒,戒放高利贷,戒卖寡妇,戒忤逆父母,戒色,戒赌,戒挑拨是非,戒贩毒,戒欺侮孤儿,戒盗窃。重视老人家的“口唤”,重视念“讨白”。洪门认为“门宦”是认主之门,人人都可以进去,但必须真主召唤、老人家引路、个人功修三者兼备方可进入真主的大门。
10.丁门门宦。创建人丁香(1728—1819),于临潭始传。丁香曾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麦加朝觐经阿富汗时领受了四大教理,但他选择了虎非耶,一生拜访名师,教众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四川均有。丁门很重视功修,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洗小净后做两拜“太罕至吉”。东方亮做晨礼,念《古兰经》,纪念真主300次,赞圣300次。其教规有八条:敬双亲为德行之前;严禁烟、酒、嫖、赌;不许吃蒜;不许重婚,只许妻不孕育时可纳妾;妇女孕期禁交媾;传教者必须经道堂培训,要力争朝觐;不高傲自大;遵行五桩天命,每晨礼毕念记主词300遍,早诵《范特亥耶》,晚念《穆斯特咯苏》;每主麻封斋两天,伊斯兰教历七、八、九全日封斋。
(二)嘎德忍耶学派及其分支门宦
嘎德忍耶,意为“大能者”,教派属逊尼派,教法属哈乃斐学派。12世纪盛行于巴格达,后分为两支,一派主张结婚修道,一派主张出家修道。康熙年间由穆罕默德29世后裔阿布都·董拉希首传入云南,后传入西北地区,被奉为第一道祖。第二代道祖为祁静一,传至七代后中断。自此分为两支,一支以大拱北为中心,尊祁静一为始祖;另一支以韭菜坪为中心。二者均由“勤炼人”充当首领。该学派在传入中国和形成门宦过程中,受佛教和道教影响较深,与其他苏非教派有显著区别,主张先有“道”后有“教”,重视道乘修持。认为遵守“五功”并不能“认主”和“近主”,而“道”都是“本然”、“真一”超俗的,脱离尘世是真正“认主”和“近主”之法,因此要出家修道、坐静参悟、“返本还原”。其主要修道功课为:坐静;默诵“无字真经”;按呼吸节奏诵念“迪克尔”;叩拜拱北,不主张朝觐麦加。其教职人员分出家人和阿訇,前者入山修道或住拱北,道堂“守道”,后者只需遵守一般功课。主要分布于甘肃临夏、兰州,四川阆中、广元,陕西西乡、汉中,宁夏固原,青海西宁、化隆等地。
1.大拱北门宦。该门宦开始称“祁家拱北”,取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之姓,后因其拱北建筑宏伟壮观而称“大拱北”。祁静一祖居河州八坊小西关。康熙二十五年(1686)祁静一开始单独传教。大拱北是一个教徒众多,传播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区,拱北林立的特殊门宦。主张静修参悟,否则达不到认主、近主的目的,功课是坐静默念“迪克尔”。认为要做到静修参悟,必须不娶妻室,远离家乡,在深山幽林中静修,成为“出家人”。大拱北的“出家人”,一般从10岁左右迁居大拱北,这些教徒都是家长出于虔敬善念,求得“脱离”而送到拱北的,有的还陪送土地财产。一般教徒则不要求出家静修。大拱北没有教主,只有当家人,没有“父传子受”的教权制,也没有世袭掌教。大拱北规定凡在拱北的“出家人”,每三年要在各拱北之间调换一次,调换权属大拱北。教民有近10万人。1958年时,“出家人”有150多人。凡是拱北承认的“出家人”,所有生活费用都由拱北承担,但必须遵守拱北清规,接受师命,师德相传,承先启后。为了不乱辈失传,大拱北先后拟定有前二十辈的取名次序,与道教方法相似,为“一清风云月,道传永世芳”,“敬诚先哲远,克念悟真常”。到1949年,已传到“芳”字辈即第十辈。大拱北的“清规”列为禁止的包括:“朋比结党,欺凌家长;颠倒黑白,拨唆是非;交朋结友,出入茶馆;囤积居奇,揣摩街头;放债吃利,计收锱铢;饮酒聚赌,问花寻柳;认拜干亲,往来俗家;诊脉看病,不避女姺;游手好闲,不习经典;送徒陪地,扶持家长;不惜公物,争多论少;不求同意,任收门徒;不事静修,好吃懒做;不遵天命,轻视五典;私养牲畜,行同贩侩”。
2.灵明堂。亦称“疯门”。由马一龙(灵明)(1853—1925)始传于兰州西园道堂。马灵明世居兰州西关海家滩,后因动乱和生活所迫先后流落于广河、榆中、定西、临夏、青海等地,光绪二十一年返回兰州。曾接受喀什道堂大香道祖所传的也曼百合达吉纳格什班迪耶的教门和传教凭证,也接受过嘎德林耶学说。后来他一反常态,沿街乞讨,任人笑骂,被人认为是疯汉,“疯门”亦由此而来。他忍受别人打骂,往往以笑置之,他从不向人要钱,若有人询问事项,往往借事引物示之或在地上绘图暗示,时日一长往往应验,所以受到一些人的尊敬。之后由拥护他的人在上西园为其修置了西园道堂。马灵明生前淡泊现实生活,不论亲疏,都冷眼待之,过着清廉生活,身无长物。灵明堂尚有两个分堂,一为哈密灵明堂,一为固原三营西渠灵明堂。教务发展到西北五省区,教民近万人,大半在兰州市。灵明堂的宗教仪式与华寺门宦基本相同。相异之处是要求出家人早、中、晚必须念诵马灵明所著“三本经”——《酸俩提里海勒提》《随法来丙矣》《奴尼苏若》,且每天念主、记主,诵念次数逐日增加。
3.明月堂。创始人马仁甫(河南孟县人),堂址在固原三营,教民500多人,以河南驻马店人居多。抗战时马仁甫由河南逃难于兰州,他做皮毛生意时认识的皮毛小商、工人多为兰州灵明堂的教民,便拜单子久为师,成为虔诚教徒。抗战胜利后,马仁甫迁居固原三营,边经营皮毛生意,边传播灵明堂教理,并在三营建起道堂,名明月堂。
4.后子河门宦。由青海大通杨保元(1780—1873)创建,以杨保元拱北所在地后子河取名,教众有一万多人,分布于青海民和、大通,宁夏固原及甘肃康乐等地。1672年穆罕默德29世后裔阿布都·董拉希来中国传教时,收云南马(碧江人)为弟子,云南马七传至杨保元。杨保元之后不再续传,只有守护拱北者。该门宦主要教义包括:认为伊斯兰教有表(教)有里(道),“教”是五功,“道”是本然独一、真一,即由里及表,主张“道”中有“教”。在修持形式上与其他苏非派有所不同,要求童子出家,也允许半路出家。重视出游访师问道。倡导传贤不传子,实行师德传授制等。
5.香源堂。又称“海门”或“沙门”,创始人海阔,兰州人。乾隆年间海阔在皋兰受“巴巴爷”所传,教众不多,影响不大。其教义主要是倡导崇尚信义,如背信弃义即失去门徒资格。海阔将教权交于兰州沙满拉,沙后来将传承信物埋于兰州西津桥并修建“沙门拱北”。沙满拉于临夏归真后,教徒修建了“沙家拱北”,之后失传。落实宗教政策后,海门和沙门分别在东乡唐汪黑石湾修建了拱北,沙门还在兰州五星坪修建了拱北。
6.阿门门宦。该门宦创始于咸丰年间,创始人是阿拉伯传教士穆罕默德·努尔丁。归真后信徒感念他远离家乡传教,在兰州潘家坝为其修建了拱北,称“阿门拱北”。没有继承人,只有守坟人。
7.齐门门宦。又称“七门”,创建于清末。主要在宁夏同心和固原,教民不多。创教人马德明,小名七十子,宁夏同心人,朝觐返回后传教并形成门宦。马德明1950年归真后,分为两派,一是余明林派,以固原梁家堡为宣教传道中心;一是海正发派,以炭山为活动中心。建有石霄岭和梁家堡两个拱北。其主要纪念日是八月初二和十月十四及十一月二十五日。
8.文泉堂。创始人马文泉(1840—1882),临夏大河家人,后定居兰州。先后在甘肃、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地传教。他在甘肃传了两个学生,一是青海循化的母撒,后来形成了崖头门宦以及撒拉教,一是平凉的桥店马,后来形成了宁夏通贵门宦。马文泉曾在朝觐时带回一本绘有点念“迪克尔”的人体图解书,被人以与教义不符上告官府,遂被杀。信徒念其枉死,便在耿家庄为他修建了拱北,取名“文泉堂”。该门宦教徒较少,马文泉归真下传一代后终止。
9.通贵门宦。创始人马金贵(1854—1936),银川通贵人。光绪初年平凉“桥店马”阿訇,在兰州受马文泉教旨后回平凉传教。民国初年,马金贵始跟随“桥店马”静修参悟,“桥店马”归真后,他回到银川通贵等地传教并创“通贵门宦”。该门宦重视默念“迪克尔”、静修、点香悼念先辈老人家。马金贵学识较低,被视为非正统派。其主要纪念日是正月十三日(马金贵亡日)。
10.高赵家门宦。是从崖头门宦分离出来的以保安族为主要教徒的一个门宦。创始人为高赵家人马叶哈雅,他不通阿文和汉文,学识很低,传教时受到各派的驱逐,后高赵家和李家两村信仰了其教门,逐渐可与其他门宦相对抗。之后崖头门宦以“邪教”向军阀报告,不久马叶哈雅被杀。后经王阿布杜、马桃花、马尕伊西几任教主。该门宦主要是聚会大点香火,高念“迪克尔”,念时又哭又跳,活动比较粗略涣散;他们既信“呼达”又信教主,对马桃花的信任极为坚定,教徒有1000余人。起初没有拱北和道堂,一般在教主或教徒家中活动,1985年以后修建了拱北。
11.崖头门宦。创建人为崖头坪法塔赫(胡阿訇),该门宦是一个虎非耶和嘎德忍耶兼而有之的门宦。教徒主要是撒拉族、回族和保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民和、循化、同仁、互助及甘肃临夏各县。兰州市、榆中县、临潭县、岷县、定西市及新疆、宁夏也有一些教徒。崖头门宦遵守较严谨,要求信徒首先要在遵守“舍若阿提”的基础上,才能干“妥勒盖提”、“黑格盖提”。把干“尔麦里”分为“大赞”和“完总”,除赞词外还要念其道号。该门宦的“迪克尔”是秘密传授,受传者必须是具有经学知识和完成朝觐功课者,否则不得传授。
12.撒拉教。该门宦源于文泉堂。由苏哇什(1880—1949)在青海循化传教。因苏哇什系撒拉族,故信教群众以传教人族称取名。该门宦传教之初以个别串联方式发展教徒,其宗教活动与其他教门不同的是:晨礼念完“雅辛”后,集体环跪念“迪克尔”等。撒拉教的主要主张有:每辈只有一个主事人,传贤不传子;凭经立教,“舍勒阿提”与“妥勒盖提”并重;以“忍、让、恭、俭”为做人原则;不聚敛钱财,遵守政府法令,管教事不涉及国事。该教教徒现散布在西北诸省区,有清真寺三四十处,教众近万人。
13.蒋玉如派。创始人蒋玉如(1901—1981),临夏市人,在传播嘎德忍耶教理中,主张在遵行“舍勒阿提”的基础上干“妥勒盖提”,不向拱北叩头,不站水床(给亡人洗大净的木床)的乃麻(礼拜),主张成家修行。现在临夏市北山有拱北一处。
14.鲜门门宦和明德堂。创始人鲜美珍(1661—1739),又叫柱子太爷,青海湟中人。曾受教于25世圣裔赫达耶·统拉希,在西宁传教,信徒较多。归真后教徒在西宁黄花台建有拱北。共经七辈,到第六辈分两处传教,即青海乐都鲜玉凤、宁夏固原鲜玉贞。鲜门主张坐静修道,对“五功”的要求较为松弛,道乘的神秘色彩浓厚,干“尔麦力”时紧闭门户,参加者点香炉围绕香桌低念赞圣词,然后向香炉叩头,叩完头还要与教主“拉手”,并吻教主的手心,称“沾吉”。其主要纪念日为伊斯兰教历9月28日和12月27日。
明德堂又称刘门。创始人刘伯阳(1649—1737),兰州市人,是鲜美珍的学生。鲜美珍归真后他以其学生身份在兰州传教,刘伯阳归真后教徒在兰州西津桥修建了拱北,称桥子拱北或鲜门拱北,又叫“明德堂”,后拱北移华林山南坪,称“南坪拱北”。1941年后负责人是刘希天。
15.韭菜坪门宦。因以宁夏海源县韭菜坪为传教基地,故名。教徒散布于兰州、西宁、固原、平凉等地,教徒万余人。阿布都·董拉希的第四辈“穆勒师德”西安道祖归真后,其徒弟杨道祖从西安广德门迁到韭菜坪传教。之后在青海后子河出家的平凉人安洪维在其师杨道祖归真后就继承为“老人家”。民国九年(1920)安洪维迁往韭菜坪传教,成为韭菜坪老人家。安洪维在海原地震中归真后,由杨枝荣继承老人家。该门宦有拱北十五六处,都是修道老人家的坟地和静修地。由于有自己的教坊,老人家经常串坊念经,收取奉献。新中国成立前,该门宦有土地3000余亩,牛马2000多头,羊2000多只,并雇用长工。韭菜坪的纪念日有:伊斯兰教历正月初一(老太爷)、三月二十五日(盘龙道祖阿布都·董拉希)、八月十五(巩昌北山道祖)、九月九日(韭菜坪道祖)。
(三)哲赫忍耶学派及其分支门宦
1.哲赫忍耶学派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哲赫忍耶意为公开的、响亮的。因主张道乘修持时高声诵念赞词而得名。故有“高念派”之称。该学派是我国伊斯兰教门宦中人数最多、传播地区较广、教徒比较集中和巩固、流传时间最长的门宦之一。据传马明心(1718—1781)于清雍正六年(1728)跟随其叔父前往麦加朝觐,途中遇险而叔侄失散,马明心便在也门辗转求学,接受了苏非学派的学说,后到谢赫扎比德·穆罕默德·布鲁赛尼道堂求学,完整学习了哲赫忍耶学派的教理教义,继承了道统。历时16年后,马明心于1744年回国传教。其传教活动先在青海循化及甘肃临夏地区,并于1761年正式创立哲赫忍耶教派。以后该派发展到宁夏、甘肃、陕西、新疆、河南、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等十余个省市。哲赫忍耶学派属于逊尼派,教法上奉行哈乃斐学派,绝对承认并信仰真主是独一无二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奉行《古兰经》根本经典,信守“六大信仰”,遵行“五件天命”。教仪和礼仪方面与其他教派基本相同,但该学派在礼仪方面还有自己的明显特点:如在普遍遵行“五件天命”的基础上,一部分信徒还通过坐静、念“迪克尔”来进一步修行,以“接近真主”;认为穆勒什德(引路人、导师)是离真主最近的人,因此其教主具有绝对权威,在任何条件下,服从穆勒什德的“口唤”是绝对的原则;提倡为宗教而牺牲的“束赫达伊”,认为其是通往天堂境界的一种捷径,从而追求“舍希德”(殉教精神);诵念赞词必须全身心投入、高声诵念“则克若”,并闭目摇头、全神贯注;举行“主麻”日聚礼时,只礼主麻拜十拜,不再行晌礼六拜;非常重视“尔麦力”(善功),一般分每周两次的穆勒什德个人功修的“尔麦力”、阿訇等的功修和用于纪念穆勒什德及其成员忌日的“尔麦力”活动,且分为大、中、小,干大、中“尔麦力”,仅限于重大纪念日,给口唤的人方能主干,要求严格,历时较长,小“尔麦力”即一般意义上完成念经活动,参加“尔麦力”的阿訇按一定位置跪在一个长方形经桌周围,一人领念,其余人跟着念,经桌上要点香;请阿訇在家中念经时,主张“吃了不念”,以先念后吃表示对《古兰经》的尊重;教历八月教众都要念“拜拉提”(转夜,讨白),以忏悔、舍罪,十六日在清真寺集体“转夜”是忏悔的最好日子;教众戴六角号帽,表示“六大信仰”,帽圈表示“万教归一”,帽顶表示真主唯一,其六角号帽一般分绿(只用于教主、阿訇)、白(老年人多用)、黑(青壮年多用);男子大多不留“利毫耶”(鬓须),清真寺不设邦克楼,以“打邦子”代之,据说这一习惯与躲避清廷官兵追杀有关;亡人要穿写有“清真言”的“皮拉罕”(背心),一般要求穆勒什德或“热依斯”、阿訇书写,以祈祷凭经解脱“罪过”;崇拜拱北,在纪念日举行大型“尔麦力”活动等。
2.哲赫忍耶学派的“道祖”和“太爷”(穆勒什德)。
哲赫忍耶学派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到20世纪50年代,共传两姓(马、穆)三家(阶州马明心、平凉穆宪章、灵州马达天),共传7代,“道祖”和“太爷”依次为马明心、穆宪章、马达天、马以德、马化龙、马进成、马元章。称“里七外七”,传教终止。以后为守教守拱北者,非传教人。已有240年的历史,教众80多万。
马明心(1718—1781),字复生,道号维尕耶·屯拉海(捍卫主道之人),甘肃阶州(今陇南)人,教内尊称“道祖太爷”。其早年丧父,因年荒随母亲及叔父迁往兰州市榆中马坡,后又定居河州(今临夏市)西关,6岁进寺学习,12岁时跟随叔父赴麦加朝觐,途中遇风暴与叔父失散,辗转于第二年到达也门,被穆罕默德·布鲁·色尼道堂所收留,学习经典及苏非教义达16年,其间朝觐11次。据传马明心回国时,其老师向马明心授予念珠、拜毡、手杖、靠背、花碗、绿袍等传教凭证,并授予高声赞念和“则可若”,同时让其带回100个小石子、10个大石子,作为念“则可若”和干“尔麦力”的凭证。并嘱咐本教门已传七代,再传七代则终止等。马明心传教活动先从青海循化、甘肃河州(临夏)开始,其革新主张如诵经不取报酬、教权传贤不传子、简化宗教仪式、周济穷人、反对奢侈敛财等受到群众拥护,学派发展迅速。由于清朝政府的压制以及与华寺门宦等教派争斗,马明心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迁往榆中,后又到定西官川传教,建立了传教基地,其间广收了如平凉穆宪章、灵州马达天等一批学者,广泛传播哲派思想,影响甚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马明心的学生苏四十三发动反清起义,并攻占河州,清廷为镇压起义,将马明心拘押于兰州。苏四十三率起义军围攻兰州城欲解救马明心,马被杀于兰州西城(三月二十七日)。其妻妾儿女均遭诛杀或流放。
穆宪章(1745—1812),道号伊玛目·阿兰(世界领袖),甘肃平凉人,教内尊称“平凉太爷”。穆宪章自幼入寺学习阿文和波斯文,在接受哲赫忍耶学理前是一位才学出众的格底目阿訇,曾在平凉上寺当过二阿訇。马明心在官川布道时,将穆宪章收为弟子,并确定其为教权接班人。马明心被杀害后,穆宪章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嘉庆十七年(1812)掌教。其间清政府对哲赫忍耶派监视严密,不允许传教,故而穆宪章没有公开进行传教,只秘密收了少数门徙。乾隆四十九年(1784),宁夏海原阿訇田福发动了石峰堡起义,为马明心报仇,起义仅40多天就被清军剿灭,死伤回民近三万人,清廷仍拿问陕甘总督李侍尧剿办不力,平凉知府王立柱被撤职,又令其戴罪立功。王立柱将穆宪章捕押坐牢,平凉部分回民以及汉民士绅上告王立柱滥杀无辜,时任陕甘总督的福康安报准乾隆后处斩了知府王立柱,穆宪章亦被释放。穆宪章病逝前将教权交给马达天,于五月二十七日归真,葬于南台。穆宪章无子,只有一女,教内尊称“白水姑太太”,嫁于白水单家。穆宪章兄弟三人,其弟穆焕章生有述祖、述先两子,述祖过继给穆宪章,述祖生有五子,两子早逝,三子生华、四子生辉、五子生果均曾行教于秦安莲花城等地,清同治年间因参加反清起义,三子均被清军所杀,与马先正(关里爷)同葬于莲花城北山阳坡(今静宁阳坡)。
马达天(1757—1817),道号古土布·阿兰(世界的领导者),宁夏灵州金积堡(今宁夏吴忠)人,教内尊称“船厂太爷”。马达天为马明心在官川设立道堂传教时的弟子,穆宪章病危时将教权秘密传于马达天,其接管教务仅5年时间。由于清官府继续对哲赫忍耶派严加管制,马达天没有进行公开传教活动,连个人功修均在深夜进行。之后部分教众认为官府对哲赫忍耶派的管控有所放松,建议马达天修建道堂并实施,从而引起了清政府注意,以“夜聚明散”、扰乱民心等罪名捕拘于兰州,随后将其及家属还有十余名阿訇、十余户自愿追随充军的信众流放黑龙江布盔。马达天在流放途中,于嘉庆二十二年九月初六病逝于吉林船厂县之东,修建拱北,称之为“船厂拱北”。追随马达天的一行人众定居黑龙江布盔,成为哲赫忍耶派在东北地区传播的根源。马达天共有三子:马以德、马广德、马忠德。
马以德(1778—1849),道号哈给根俩(真主的本质),宁夏灵州金积堡(今宁夏吴忠)人,马达天长子,因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八日,教内尊称“四月八太爷”。马以德接管教务时期,西北局势稳定,清政府放松了对哲赫忍耶派的监管。这一时期,马以德恢复了该派在官川、平凉的活动,发展了新疆、黑龙江、吉林、云南、山东、安徽、四川、江苏等地区的教务。他还完善了教务管理体系,主要为教主直接任命管理一个区域的“热伊斯”,“热伊斯”负责任命和管理本区域的阿訇,阿訇负责管理本坊。这种管理体系使得马以德未亲自主持开展大规模的活动,因而也未引起清廷的注意,又使得哲赫忍耶学派在他掌教的32年(一说其掌教12年)中得到迅速“复苏”。马以德归真后葬于金积堡洪乐府。马以德有五子:马化龙、马化风(“洪乐府三太爷”)、马化麒(“洪乐府四太爷”)、马化麟(“洪乐府五太爷”)、马化蛟(“洪乐府六太爷”)。
马化龙(1805—1871),道号赛义德·束赫达依(殉道者的领袖),宁夏灵州(今宁夏吴忠)人,马以德之长子,教内尊称“十三太爷”(卒于清同治十年正月十三日)。曾在伏羌(今甘谷)南关之“关里爷”马先正处学习,后捐“千总”一职。马化龙掌教后,常奔走于西海固、平凉、静宁、庆阳及内蒙古等地进行传教并派教门四处经商以增强经济实力,同时还赈济穷人,其政治影响和经济地位有较大提高,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了哲赫忍耶学派,许多省区都派有他的“热依斯”。同治元年陕西爆发回民大起义,马化龙随之发动宁灵起义,指挥宁夏灵州、平凉、固原、天水等地起义军作战,令朝野震动。同治五年,左宗棠进驻平凉指挥剿杀起义军,同治八年左宗棠集中兵力攻打金积堡、灵州等地,马化龙部重创清军并击毙提督刘松山。同治九年,马化龙部陷入危境,为保全回民教众,马化龙率子到清军大营受缚。清军将马化龙“剖心以祭刘松山”,将其弟、子女、亲属及义军首领共一千八百余人全部杀害,并将马化龙及其子马耀邦等头颅遍示全国达十年。马化龙被杀后,遗体被埋在吴忠四旗梁子,头颅于十年后被马元章秘密买回葬于张家川宣化冈。马化龙有五子:建邦、耀邦、恒邦、定邦、兴邦,均与马化龙一起被杀。
马进成(1865—1889),道号西俩伦丁(短暂的弦月),宁夏灵州金积堡(今宁夏吴忠)人,马耀邦之子、马化龙之孙,教内尊称“汴梁太爷”。同治十年马化龙举家被杀时,马进成(6岁)和弟弟马进西(4岁)被免死刑,按清律要待其12岁时处以宫刑为奴。马进成于光绪三年被处宫刑并发配汴梁(今河南开封)清军督司文生家为奴,归真后先葬于开封城,民国十一年迁葬于张家川宣化冈。马进西12岁(光绪五年)解受宫刑途中,被马元章派人劫囚车救出并潜回张家川,还请李德仓出面请清廷赦免了马进西。马进西后在张家川南川建立道堂传教。
马元章(1853—1920),道号索底根俩·穆罕默德·努尔(忠于真主之人),甘肃阶州(今陇南)人,出生于云南他郎(今墨江),是马明心长子马顺清之第三子马圣麟的长子,即四世孙,教内尊称“沙汤太爷”。马元章掌教后,致力于哲赫忍耶的复兴,先后到十多个省传教,在前辈穆勒什德归真的地方修建拱北、设立道堂,并积极营救马进成、马进西及马化龙之妾白氏。他还寻访到流落在外的马化龙的两个侄女,并经马化龙之妾白氏同意,他和马元超各娶一女为妻,由此道统关系上又增加了亲缘关系。马元章总结经验,改革了一些诸如盲目提倡“舍希德”等主张,注意融洽政教关系,为办道创造宽松环境,因之曾受到慈禧太后、袁世凯、张广建(甘肃督军)、吉鸿昌、冯玉祥、白崇禧等的称赞和褒扬。马元章时期使哲赫忍耶学派的发展传播达到了鼎盛。民国九年(1920)十一月初八马元章殁于地震,葬西吉沙沟,后迁于宣化冈。马元章生有四子:忠武、广武、仁武、震武。
3.哲赫忍耶学派的分布与分支。
哲赫忍耶学派主要以历代教主为中心,在西北地区传播和发展。从第一代穆勒什德马明心至以后诸辈,哲赫忍耶学派传播和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甘肃和宁夏是历辈教主主要活动区域,因而活动中心多,哲赫忍耶教众多,道堂、拱北、清真寺也多。甘肃是哲赫忍耶学派最早传播的地区,一、二两辈教主马明心、穆宪章均在甘肃传教,主要涉及临夏、定西、天水的伏羌(甘谷)和通渭、平凉等地。由于与学派如华寺门宦的争斗和回民起义导致的清政府干预压制等影响,哲赫忍耶派的分布格局相应发生过多次变化。目前在甘肃该学派主要集中在平凉崆峒区、天水张家川等地,平凉华亭、天水秦安和清水、陇南徽县、成县、礼县以及临夏市区和广河一带也分布有哲赫忍耶的教众。宁夏是哲赫忍耶派的主要活动地区,第三、四、五辈教主马达天、马以德、马化龙以及马进西和第七辈教主马元章均在宁夏活动、建立道经传播基地,信众较多,目前哲赫忍耶派信众主要集中在固原、吴忠、银川、青铜峡等区域。新疆也是哲赫忍耶派教众较多的地区,人数仅次于甘肃、宁夏。主要是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白彦虎部人员一部分进入俄罗斯(今东干族)、一部分留居新疆,其中部分为哲赫忍耶派教众,民国以后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有一部分从甘肃、宁夏迁移新疆。这种陆续、分散迁移的过程,也形成了哲赫忍耶派在新疆比较分散的特点,在总体上北疆多、南疆少的同时,几乎全疆每个市县都有分布,教众相对较多的有乌鲁木齐、昌吉、乌苏、沙湾、伊犁、石河子、喀什、库尔勒等地。除以上三省区外,云南墨江、通海、昆明、大理,陕西陇县、宁强,四川德阳、绵阳,河南汝县、孟县,青海民和、大通,山东济南,黑龙江齐齐哈尔,河北大厂,吉林、江苏、贵州、北京、内蒙古等地也有一定分布。计有拱北、道堂60余处,清真寺千余坊。
马化龙归真后,哲赫忍耶在教权继承问题上发生了争执。部分教众认为,马化龙临危时将“口唤”和衣帽传给马明心的后代马元章。另有部分教众认为,马化龙生前遗言,教权交由其长孙马进成继承。但马进成被阉割后发配河南为奴,无法行使教权。当时大多数教徒认为,正是由于马化龙一家的惨祸才换来他们的生存,所以马进成是当然的教主,马进成之后由马元章继承教主也是应当的。在当时,教徒尊称马元章为教主,当马进西被营救出来在南川设道堂传教后,也被承认是哲赫忍耶派的教主。后来因各自的利益发生了教权之争,自马元章、马进西主持教务时期,哲赫忍耶学派逐步分为北山派、南川派、沙沟派、新店子、板桥派几个独立分支。
北山派
北山派以从马元章于清光绪年间为马化龙等建立“宣化岗”拱北始,成为传教中心之一,管理所属清真寺及教众。马元章系马明心四世孙。马明心于清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被杀害后,其长子马顺清(马元章祖父)被发配云南他郎,后在云南经商成为富户且乐善好施,是马以德在云南的“热依斯”,马顺清生有五子。马顺清八十余岁归真后,其三子马圣麟(云南三太爷、马元章父亲)为马化龙在云南的“热依斯”,亦经商成为云南有名的富户,拥有五六百匹骡马的商队,生有四子(元章、元坤、元超、元吉)。云南杜文秀发起反清起义以后,马圣麟给以巨额财力支持,起义失败后马圣麟在东沟惨案中归真,马元章率弟、侄从暗道逃出,流落于成都等地避难。马元章于光绪元年回到甘肃张家川,在李得仓(同治年间回民起义首领,降后封武翼都尉、授红顶花领四品衔)家安生,其弟马元超亦于光绪十五年由成都来甘肃张家川。其间,马元章托人将马化龙及其弟马成龙、长子马耀邦和阿訇谭二四颗同时被杀并遍示全国十年之久的头颅买回合葬于张家川北山,修建拱北——“宣化岗”,由马元章弟马元超看守。之后,马元章将马化龙之孙马进成(殁于光绪十五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称“汴梁太爷”)的遗体迁葬于张家川南川,建南川拱北,营救了马进西。宣化岗为马元章道堂,为了避开朝廷注意和重振教门,马元章潜居于西吉沙沟,只在重大节日来宣化岗主持宗教活动,其他事务交由马元超处理(似同“热伊斯”)。民国九年(1920)十一月初八日,马元章在大地震中卒于西吉。马元章生有四子(忠武、广武、仁武、震武)。马元超将其兄马元章葬于宣化岗拱北,拒绝将宣化岗交予马元章选定的教权继承人四子马震武,自己掌握了宣化岗教权。马元超生有六子(锡武、毅武、辉武、霆武、恒武、殿武),1929年马元超归真后,教务交其六子马殿武(重雍,1903—1990)主持(教众尊称“北山六爷”),曾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伊协会长等职。北山派管属的清真寺包括张家川108坊,天水、陇南25坊,齐齐哈尔、河南汝阳、南京市、陕西陇县、固关等14坊,共计近200坊。在平凉的属寺包括华亭东华东大寺、刘店清真寺、庞磨清真寺3坊和庄浪水洛寺、通边寺2坊。
南川派
南川派以马进成拱北和马进西道堂而成为宣教中心之一,道堂建于张家川城南之南川村。清光绪元年(1875)马进西在由西安被解往北京处以宫刑途中被马元章派人劫回,隐藏于杭州、济南、张家川等地民间,又托付李德仓以“赦一人可安万民,杀一人万民不安”之词上书清廷,得慈禧赦免,马进西是马化龙唯一遗孤。马进西与马元章是哲赫忍耶派教众中两个并存的教主,由于各自利益,在教权问题上产生了较深的矛盾。于是形成了马元章落足沙沟、马进西在南川道堂传教的局面。1914年白朗军入甘,马进西又因“勾结白朗军”被官府拘捕又被马元章所救,马进西一方面因教权旁落、一方面因马元章对己有救命之恩,便于1916年旅居河南开封,后又迁于宁夏金积板桥建立道堂,1940年归真,南川派又分裂为两派——南川派和板桥派。马进西共生十子,南川派先后由马腾林、马腾霞、马腾霓掌教,马腾霓1958年归真后,由其侄马国祥主持教务。该派所属教坊仅55坊。
沙沟派
沙沟派以马元章在沙沟建立道堂而成为宣教中心之一。光绪八年(1882)6月,马元章迁居宁夏西吉沙沟,先后建立沙沟和西吉滩道堂,以为传教基地。他总结和汲取了哲赫忍耶学派发展的经验教训,促使教门走上和平发展的鼎盛之路。1920年马元章归真后,沙沟派教权交由其四子马震武(1895—1960)主持,教徒尊称为:“四爷”、“西吉滩老人家”。马震武曾任甘肃省政府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海固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国伊斯兰协会副主任等职,归真后葬于青铜峡塔尔湾拱北。马震武生有二子(良德、烈松),1960年腊月十三归真后,教务由二子马烈松负责。马烈松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后因1993年“沙陈事件”被撤职追究刑事责任。马烈松生有三子(马捷、马锐、马凯),其三子马凯近年在负责平凉等地教务中,注意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既积极协同配合当地政府对宗教场所、人员、活动的依法规范管理,又注意维护教众的合法权益,使大型跨区域“尔麦力”活动秩序越来越好,南台拱北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营造了政府满意、信众拥护、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沙沟派直接管辖的教坊包括西海固和隆德、静宁地区260余坊,平凉等陇东地区130余坊,新疆各地40余坊,云南、贵州10多坊,山东济南和台儿庄、北京市、吉林船厂等10多坊,共计450多坊,并有多处道堂。
新店子
新店子以马继武(1876—1958)在宁夏隆德新店子建立传教中心而形成。马继武(“新店子大爷”)系马顺清第二子马圣皋三子马元芳(马元章堂弟)的长子。马元章从云南辗转到甘肃张家川建立宣化岗道堂后,马元芳父子随后也来到宣化岗,后马继武负责西吉新店子地区的教务,是马元章派在该地区的“热伊斯”,管理该地区36个坊寺。马震武时期,马继武实际上独立办教,教众称“新店子大师傅”。
板桥派(www.xing528.com)
板桥派因马进西在宁夏吴忠板桥建立道堂而形成的传教中心。马进西离开南川旅居河南开封之后,又迁居宁夏金积板桥,建立道堂传教。马进西1940年归真后,其第十子马腾霭继承教权,称“板桥十爷”,板桥派管辖的教坊有宁夏120余坊,新疆20余坊,青海、江苏10余坊,共150余坊。马腾霭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中国伊协副会长等职,1991年六月初九归真。
除上述两姓五个分支外,由于哲赫忍耶派分化的趋势和利益纷争,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云南周泽群势力的发展。周泽群,1939年生于云南的一个汉族家庭,1962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曾在墨江等地及昆明第一医院工作,1993年病退。其妻马宝琴,出生于云南通海大回村哲赫忍耶派穆斯林家庭,系马烈松表妹。周泽群于20世纪90年代自改姓名为马玉柱(取意马明心诗句“且将金梁换玉柱”)。20世纪80年代开始,周泽群积极参与云南哲赫忍耶派活动,曾因“沙甸事件”被关押三年,后又参与沙沟与北山纷争,充当云南哲赫忍耶派教主,在云南、四川、甘肃等地积极发展骨干,占据了墨江拱北及盘溪大东门寺,设立盘溪道堂。后又发展了寻甸寺坊两处,昆明西郊耳目村以及云南边境几个坊、昭通干河子等,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在西海固沙沟派内,先后出现了与沙沟派相对立的以马霆为代表的301派和以马如成为代表的陈家沟派等,特别是由于教派内部的争斗,1993年酿成了死伤一百多人的“沙陈事件”。目前,陈家沟又分化为马如成弟和马如成妻两派,摆脱沙沟派自行管理教务。
总之,哲赫忍耶学派自马元章之后,逐步形成了五个大的分支:北山派、南川派、沙沟派、新店派、板桥派。这些分支在教务管理上各自独立,但在宗教内容及形式方面都是一致的。
4.历史上哲赫忍耶门宦特权。
历史上哲赫忍耶派在产生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套门宦制度,重点包括:第一,实行教主制度,即教主在该门宦中高于一切。教徒崇敬和信仰教主,见教主下跪,对教主的一切作为和言行要求顺从。教主归真后,在教主的葬地建筑拱北。教徒经常前往朝拜念经、点香。第二,实行“口唤”制度,教主的话要绝对遵行,教内事无大小,不得教主的“口唤”,便不能妄自行动。第三,实行“热依斯”(教主代理人)、阿訇的任免制度。凡该门宦的阿訇均由教主统一任免,离教主常住处所较远的或教主认为必要的教区,由教主派去“热依斯”代行教主职权,任免该地区的阿訇但必须请示教主,得到口唤后,方可决定。热依斯、阿訇等,均须无条件地接受教主的调迁,并经常加以训练。未经教主同意,任何人不许随意当阿訇。第四,实行请示、禀报制度。无论“拱北”或其他方面的事,均须事先请示教主,教主认为可行则行。哲赫忍耶教派在马明心创立初期,是没有门宦制度的,只是为了传教方便,仿效他在也门学习时期的老师伊本·载尼的做法,设立道堂传教。最初道堂附于清真寺,是传教者个人私设的。马明心归真后,道堂逐渐凌驾于清真寺而成为传教的中心。在马明心传教时,主张传贤制即“传贤不传子”,而到马达天归真后,从马以德开始,教权转变为“父传子受”。从此以后,教主不但继承道统传教,也继承了财权,接受教徒的束修赠送,购置田产、庄园,富甲一乡。沙沟、板桥两个门宦的道堂、拱北,都拥有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以自种或出租的形式耕种。土地改革时,除沙沟门宦所属的鸿乐府和板桥门宦在板桥一带的土地征收了部分外,西吉滩、沙沟的土地基本未动。1956年实行高级合作社时,道堂、拱北的土地逐步转入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体系。各处的道堂、拱北还经营商业,并有大批牲畜和房产,其收入主要供给教主家庭的生活费用。上述这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哲赫忍耶教派完整的教权制度,这一完整的教权统治制度,就叫做门宦制度。
在1958年的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废除了门宦制度中的封建特权和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其中包括门宦制度中教主给口唤、放阿訇和世袭的伊玛目制度;封建性的清真寺管理制度;清真寺、道堂的土地、牲畜、森林的封建所有制。
5.哲赫忍耶学派的主要纪念日及“尔麦力”制度。
哲赫忍耶教派对纪念“圣人”、“圣妻”、“圣女”和已亡故的各辈教主及其眷属的“尔麦力”极为重视。把历代教主及其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祭日,划分为大、中、小三种。过“尔麦力”时,小则宰羊,大则宰牛,附近信众、阿訇都去参加。过大“尔麦力”时,外县和外省(区)的宗教人士、群众也有前来参加的。新疆、云南等地为纪念马明心、马化龙、马元章等人,届时也过大的“尔麦力”。板桥门宦,每年也过大“尔麦力”四次、中等“尔麦力”两次。每次过“尔麦力”教徒以清真寺为单位赠送“乜贴”(舍散),也有以个人名义送的。各种纪念日简况如下:
正月初一日,为马明心夫人(教内称道祖太太)的忌日。
正月十三日,为马化龙(教内称十三太爷)遇难纪念日。在哲赫忍耶教派各门宦道堂举行的同时,其所属各清真寺也举行。每次前来道堂过“尔麦力”的人,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部分信众外,甘肃的张家川、兰州以及新疆、云南、山东、上海等地有时也派人参加。
正月二十一日,为马达天夫人(教内称船厂太太)的忌日。
正月二十五日,为马进成(教内称汴梁太爷)的生日。
二月初二日,相传为马化龙之三弟马成龙的夫人(教内称鸿乐府三太太)的生日。
二月初二日,为马元章之妹妹(教内称东沟金二奶奶)的忌日。
二月十六日,为马明心之三子(教内称云南抱母井三太爷)忌日。
二月二十三日,为马元章之父马圣麟(教内称云南三太爷)忌日。
二月二十三日,为马化龙之女(教内称金积毛姑太太)的忌日。
二月二十九日,教内称会理州三太太的忌日。
三月初九日,为被清政府杀害的马化龙家眷的纪念日。
三月二十七日,马明心遇难纪念日,规模较大,凡属哲赫忍耶教派各门宦都举办。
四月初八日,为马以德(教内称四月八太爷)忌日,各地均举办。
四月十七日,教内称鸿乐府三太太归真纪念日。
四月二十八日,为马达天之父(教内称巴巴太爷)忌日。
五月初五日,为马化龙之二弟马化凤(教内称金积堡二太爷)忌日。
五月十四日,为马进成之未婚妻(教内称姑太太)忌日。
五月二十一日,为马明心之如夫人(教内称临洮太太)忌日。
五月二十七日,为穆阿訇(教内称平凉太爷)忌日。
六月初六日,为马明心之义子(教内称云南古城三太爷)忌日。
六月初九日,教内称鸿乐府爷忌日。
六月十四日,为马震武之母(教内称十四太太或金积堡太太)忌日。
六月二十五日,为第二代教主穆阿訇的侄子、马化龙在平凉的“热依斯”穆生华(教内称平凉三爷)忌日。
七月二十七日,为马明心之子马顺清(教内称他郎大太爷)忌日。
八月初六日,为同心县苦水泉子老人家忌日(只在苦水泉子“拱北”举行)。
八月初十日,马以德生日。
八月二十九,马元章之姑母(教内称东沟太太)忌日。
九月初六日,为马达天(教内称船厂太爷)忌日,各地均举行。
九月初六日,为马元章生日。
九月十二日,为同心县苏家洼子老人家忌日(只在苏家洼子“拱北”举行)。
九月十三日,为马震武第二夫人(教内称北京二奶奶)忌日。
九月十五日,为马腾霭之母(教内称三太太)忌日。
九月十七日,为马震武之元配夫人(教内称北京大奶奶)忌日。
十月十七日,为马元章在新疆“热依斯”金子昌(教内称金二爷)忌日。
十月二十二日,为穆阿訇之女(教内称白水姑太太)忌日。
十一月初四日,为马以德之夫人(教内称四月八太太)忌日。
十一月初八日,为马元章忌日,各地均举行。
十一月十六日,为马化龙进官营纪念日。
十一月二十二日,为马进西(教内称板桥二爷)忌日。
十一月二十七日,为马元章之祖母(教内称他郎老太太)忌日。
十二月十二日,教内称金积堡老三太爷的忌日。
十二月十二日,教内称金积撒爸爸的忌日。
十二月十三日,为马震武(教内称四爷)忌日,各地均举行。
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马进成忌日,各地均举行。
(四)库布忍耶学派及其门宦
库布忍耶意为“至大者”。其起源可能为中亚库布拉维教团,教派属于逊尼派,教法上属于哈乃斐学派。约在康熙年间由阿拉伯人穆哈伊丁传入中国。据说他曾三次来中国两广、两湖及甘、青、宁、新传教,后定居甘肃东乡大湾头。大湾头张姓是汉民,分两村,阴洼张家信仰伊斯兰教,归信“大湾头门宦”;阳洼张家仍为汉民,后迁唐汪者居多。唐汪张家一直承认他们和大湾头张家是一个祖先。穆哈伊丁侨居大湾头后,改姓张,是张玉皇,字普济,故“大湾头门宦”又有“张门”之称。穆哈伊丁作为第一辈归真后,葬于大湾头,并建有拱北。第二辈为穆哈伊丁的儿子艾哈迈德·凯比尔·巴格达德,积极宣传教义,使阳洼村张姓汉民也信了教,遂被人以“邪教”告到官府,后卒于狱中。第三辈为艾布·奥斯曼,由于其学识平庸,声望一般,张门处于停顿状态。第四辈为格兰德。第五辈为哈桑牙尔。第六辈为艾哈迈德·伊玛目丁。第七辈为哲马鲁丁。第八辈为凯马鲁丁。第九辈为和卓·赛义德·阿拉乌丁。第十辈为巴哈乌丁,于1960年7月19日归真,曾任临夏专区区委委员。后又张明道(依斯麻)、张明义分别主持康乐和东乡两地教务。张门的教徒不多,约4000多户,主要分布在东乡大湾头、唐汪、黑石山、陈家、沙勤、双树及康乐上湾、鸣鹿、草滩等地。张门的主要拱北有:东乡大湾头拱北(穆哈伊丁及其子艾哈迈德·凯比尔·巴格达德的墓地)、康乐草滩拱北(主要是布孜勒克·叶尔孤白及其后裔的墓地)、兰州骆驼巷拱北(为四太爷后裔墓地)。道堂有两处,一是大湾头道堂,一是康乐上湾道堂。张门教权比较松弛,特权不大,家族中有14支传教,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其宗教仪式主要有:静修参悟,静修时间较长,一般为40天或70天,最长120天,静修时每天只吃7个枣,喝几杯开水。送葬前给死者洗身时,先转“水床”两次,然后把亡人放在“水床”上洗,洗毕由3人拿7枝香,围着“水床”边念经边转香7圈。站“者那则”时,由教长先站,然后阿訇站。站时不脱鞋,举“都哇”抹两次面。
(五)关于新疆依禅派
依禅派因首领称“依禅”(他们)故名。亦泛称“苏非派”、“神秘派”、“出世派”。源于中亚苏非教团。16世纪由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第五代教主麦赫杜姆·阿扎姆传入。有本派教主和遵行的修炼方式。重视道乘世袭与圣裔(和卓)、血缘世袭。有其布道中心、哈尼卡和麻扎。设有依禅、谢赫、哈里发、苏皮、阿皮孜、布维、穆里德等教职。收徒时,举行“科勒白尔西”仪式。强调禁欲断念、纯洁灵魂、忘我和人主合一等。教理、教义与逊尼派相近,以逊尼派教义为基础,汲取某些什叶派因素,保有一些维吾尔族习俗,崇拜麻扎和和卓。新中国成立前曾有庄园经济和军事武装,集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于一身。主要有虎非耶、哲赫忍耶、苏赫拉瓦尔迪耶和拉希提耶四个分支,某些支派下又分若干小支派,如虎非耶派下分白山、黑山派,苏赫拉瓦尔迪耶派下又分依纳克耶、达瓦尼耶、依西克耶等。信徒约60万,分布于墨玉、叶城、和田、莎东、策勒、喀什、库东等地。奉《买克吐巴特》《买司迪威谢力甫》《那帕哈谢力甫》《热夏哈提》《热玛哈提》等经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