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复医学概论:制动综合征

康复医学概论:制动综合征

时间:2024-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三制动综合征情景设置与任务导入患者,男,80岁,因走路不慎滑倒致右侧股骨颈粉碎性骨折,急诊入院后考虑患者年纪大,又伴有高血压,手术存在较大风险,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患者须卧床制动数周。制动综合征是由于身体活动与休息之间不平衡造成的。

康复医学概论:制动综合征

任务三 制动综合征

情景设置与任务导入

患者,男,80岁,因走路不慎滑倒致右侧股骨颈粉碎性骨折,急诊入院后考虑患者年纪大,又伴有血压,手术存在较大风险,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患者须卧床制动数周。

分析思考:

(1)患者较长时间的制动可能会对身体各大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针对各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干预?

一、概述

制动综合征是指由于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丧失,或者由于长期卧床和因骨折后长期制动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或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统称为制动综合征。制动综合征是由于身体活动与休息之间不平衡造成的。卧床休息是康复医师处理严重疾病所广泛采用的治疗措施,实际上仍需要一定的活动。尽管心脏病医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早就证明了针对各种不同的患者都可以进行医疗体操以获得良好效果,但医师们却仍然忽视开运动处方。有关制动影响的文献反映了各种制动形式的病理或生理反应。由于人类对空间探索的兴趣,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兴起了测量人体对模拟失重适应性的研究。一些研究者系统地搜集了宇航员在地球引力为零的环境下所表现的资料。同时康复研究者开始记录大量瘫痪患者所表现的病理或生理变化,并发现其表现与健康人卧床休息或持续失重之后的临床表现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可引起制动综合征:由于急性疾病或外伤而长期卧床休养;由于瘫痪而使运动受到限制;持续保持一定的体位(如坐位或卧位),因而重力影响明显减小;在太空旅行中遭受失重状态(在飞行中做等长或等张运动时尤为明显),或长时间浸在水中模拟失重状态。每一种不活动方式都可以在短时期内产生微妙的生理变化。5~7d内即可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直立性症状),而其他临床病症(如关节强硬、肾结石等)则须持续不活动数周或数月才出现。

二、制动综合征对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及预防康复

制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反映了长期不活动引起全身所有器官和系统的生理、生化发生的明显变化。其中任何一个最先受累,都有可能依次影响到其他,因而形成一个病理或生理的恶性循环。长期卧床或制动可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累及多系统的功能,危害康复进程,而且使康复费用显著增加。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率加快

临床研究表明,身体适应不良,使交感神经或肾上腺素能系统的优势超过了胆碱能或迷走神经系统,导致基础心率增加。其原因虽尚不清楚,但已知代谢、内分泌机械等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肾上腺素能状态且心率增加就是一种表现。严格卧床者,基础心率增加。基础心率对保持一定水平的冠状血流极为重要,因为冠状动脉的灌注在于心搏的舒张期。基础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将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所以,长期卧床者即使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基础心率增加(超过每分钟80次),在久坐和久卧(数周)的人中确实是非常普遍的,在瘫痪患者中也很普遍。

肌肉锻炼将有助于预防严重的心血管不适应,但应避免患者因过度的代谢需要而引起衰竭。在卧床休息期做等张或等长锻炼时,应维持心率低于120次/分。

2.心功能减退

卧床后最大摄氧量(VO2,max)下降,VO2,max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常用指标,它既反映心输出量又反映氧的分配和利用。VO2,max下降,肌肉功能容量减退,肌力和耐力下降。同时在肾上腺素能占优势的影响下,心率有所增加,说明舒张期充盈时间比心率慢时短,心脏以较小的收缩喷射和大量减少心脏容量来适应基础水平以上的代谢需要。维持低的基础心率的重要性是明显的,应考虑到在低心率时心动周期的舒张期比收缩期长,而在高心率时则收缩期比舒张期长。例如,心率为60次/分时,其收缩期为0.4s,舒张期为0.6s;而心率为150次/分时,收缩期为0.25s,舒张期为0.15s。因为冠状动脉的血流主要来自舒张期,显然低心率相比高心率时,每分钟有较多的血液流过冠状动脉。心力的储备大量减少说明患者不能进行有限的体力活动。用力可能引起显著的心动过速与心绞痛。但在四肢瘫痪的患者中,这种症状常被掩盖。长期卧床休息可在20d内引起血容量进行性减少。为预防血容量减少,应适宜进行等张性运动。

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水平位除小动脉及小静脉偶然间歇性收缩外,骨骼肌的泵作用显著减少或消失,因而导致明显的下肢静脉淤滞。瘫痪患者(如脊髓受损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大大地高于正常人的。偏瘫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在瘫痪侧比非瘫痪侧更为常见。显然,所有瘫痪的患者,静脉回流总有某些动力学的变化。长期卧床患者血小板聚集、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血流阻力增加、血液的黏滞度增高,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预防方法为在小腿外间歇施压,或小腿用弹力绷带包扎,做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淤滞,从而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4.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这是卧床休息后最普遍的心血管不适应症状之一。正常人从卧位坐起或站起时,体内血液立即重新分配,使双下肢血流量增加,机体通过交感神经反射,使下肢血管及肠系膜血管收缩,这样血压就能够迅速恢复正常。正常人完全卧床休息3周后,或有严重疾病、损伤者及老年人完全卧床休息数天后,这种血管调节功能明显减退,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其发生机制如下:①由于重力的作用血容量从中心转到外周,即血液由肺和右心转向下肢;②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不良,不能维持正常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有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脉压下降,重者产生晕厥。

没有瘫痪的人应尽早采取坐位和立位姿势。要逐渐进行,第一次试着坐起,抬高床头,渐渐加大角度,而两腿保持水平位置。当患者开始坐在床沿上和起立时,两腿可穿着弹力袜套,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假如患者由于瘫痪或其他残疾而不能坐起,可通过斜板采取被动的垂直姿势,利用地心引力对身体的作用是十分可取的。最初患者应该有轻微倾斜度(如30°),维持2min,再逐渐增加持续时间,直到30min,一天两次。在患者耐力改善时,倾斜度每周加大5°~10°,直至患者能耐受70°的倾斜位置,这相当于一个地心引力,每天两次,每次30min左右。弹力袜套可防止下肢淤血和水肿,故有助于减少重力的作用。患者卧床时,大部分时间必须穿着此种袜套,在起立或坐位时更应如此。对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这种袜套要求特别紧,以抵消血液淤积在下肢所产生的流体静压。但如已穿着十分紧的弹力袜套,仍不能耐受循序渐进的被动倾斜程序的脊髓受损患者,就可以穿着特制的下半身抗超重飞行服。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呼吸功能下降

卧床数周后,患者全身肌力减退,呼吸肌肌力也下降,加之卧位时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弹性阻力增加,不利于胸部扩张,肺的顺应性变小,肺活量明显下降。有研究表明,瘫痪制动患者的肺活量和有效呼吸量会降低25%~50%。同时由于最大通气量的下降,导致不能承受最大通气动作,并降低呼吸耐力。

上述限制性损害的结果和水平姿势对肺循环的影响,使通气/血流比值有明显的局部差异。正常情况下,这些差异意义不大,因为个人的胸部活动足以防止肺主要部分的通气不足和血流过度。而对于制动的人则会使其肺部通气不足和血流过度。结果该处有显著的动、静脉短路现象,降低了动脉氧张力,如果患者由于感染或运动提高了代谢需要,氧不足就变得很明显。

2.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

制动也可使健康人气管纤毛的功能出现明显的下降,因而呼吸道分泌物容易黏附于支气管壁,排出困难。在侧卧位时下部支气管壁附着的分泌物较上部多,而由于咳嗽无力和卧位不便咳嗽,分泌物沉积于下部支气管中,变得很黏稠,干扰了正常的纤毛运动,而紧紧黏附于气道上皮,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此时咳嗽就不能清洁支气管树。如果由于运动损害而腹肌无力,问题就变得更为严重。在此情况下,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下呼吸道与肺组织的继发感染。

3.肺栓塞

由于制动影响了心血管系统,容易形成下肢深部静脉血栓,而肺栓塞多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制动对呼吸道的不良影响,可早期开展活动,并采用深呼吸、咳嗽、体位引流和及时排出分泌物等方法。呼吸锻炼与咳嗽训练是处理制动患者的必要措施。当卧床而醒着时,不活动的人每小时至少需要进行3~5次慢而深的呼吸。每一次用力呼气必须伴随一次最大用力的吸气,以维持肺部所有的腔隙处于正常水平。为了达到充分吸气,必须学会相等地使用肋间肌与膈肌。一种有效的办法是在呼吸时注意运用腹部肌肉。在收缩两侧横膈使其位置降低时,同时放松腹壁肌肉,使内脏推向腹壁。假如腹肌无力,由于松弛的腹壁阻力不大,良好的横膈收缩将造成腹部显著膨胀。假如患者呼吸肌瘫痪伴肺活量减少到正常的60%以下,应采用高压力、高流量、高容量的正压呼吸器进行3~5次被动的肺充气,每日两次是有益的。非瘫痪而制动的人应每天数次自觉地用力咳嗽,以防止气管与支气管分泌物积聚,并促进所有肺泡的周期性换气。瘫痪的患者,在主动深吸气或用正压力做被动充气的末期,对腹腔加压,也能有助于力弱的呼气腹肌,以达到有效的咳嗽。

(三)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制动最明显的体征发生于肌肉系统,瘫痪的患者尤其如此。最常见的表现如下。

1.肌力减退

一个人不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肌力就会明显地减退。研究表明卧床一周后,肌力可丧失原水平的20%,而肌力恢复的速度则要缓慢得多。每天以最大肌力的100%参加锻炼计划的人,每周只增加原有肌力的10%,令患者了解这一点,对其康复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制动使肌肉体积减小,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增生,非收缩成分增加,导致肌肉单位面积的张力下降,肌力下降。另外,肌力的下降还与制动引起的肌肉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下降有关。

2.耐力减退

制动后肌肉耐力下降的原因如下:一是由于肌糖原和ATP储存减少,做功使肌糖原和ATP迅速消耗,乳酸含量增加,脂肪酸抗氧化能力下降致使肌肉迅速疲劳;二是与肌肉的血流量及呼吸效率的下降有关。长期制动之后耐力丧失是肌力减退的结果,其发生速度相似。而体育锻炼增强肌肉耐力与总的功能容量增长呈正比。

3.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是长期制动最明显的征象之一,也是肌力耐力减退的原因。长时间卧床,由于肌肉局部血流量的减少及其运氧能力的降低,造成肌肉相对缺血、缺氧,直接影响糖代谢过程,使有氧活动减弱,无氧酵解活动加强。肌肉蛋白质代谢的变化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导致蛋白质总量下降。在卧床的早期,骨骼肌Ca2+的变化主要是肌浆网对Ca2+的摄取和释放增加,将直接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以上均可导致肌肉萎缩无力。长期制动出现的废用性肌肉萎缩以股四头肌、背伸肌尤为明显。

萎缩程度还与损伤原因有关。据证明,在弛缓性瘫痪病例中每一个受累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消失,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都丧失了收缩能力。完全失神经肌肉可以丧失其正常体积的90%~95%。假如失神经是不可逆的,肌纤维将继发永久性变性,并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所替代。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的痉挛性瘫痪患者或是用夹板固定的患者,其肌肉萎缩只有正常体积的20%~35%。

4.协调不良

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及耐力减退等因素引起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上、下肢体严重地影响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当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出现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影响运动单位或出现更高级中枢的病变,但制动本身也起一定作用。

非瘫痪而必须卧床者应保持所有肌群的活动以防止肌肉不适应。若无心血管禁忌证,患者必须完成各种等张锻炼,如腿部运动(蹬床上踏车)。此种锻炼至少每天进行一次,每次5~10min。卧床而须保持肌肉骨骼和循环系统完好的另一个有效办法是进行简单的等长锻炼。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要仰卧患者用脚蹬一块垂直于床面的木板。这一动作要求所有肌群,尤其是下肢和背部的肌群做主动等长收缩。开始每天做一次或两次,脚蹬木板并维持压力5s,放松10min,重复三或四遍。这种锻炼对脊柱疾病患者显然是禁忌的。为了使臂肌做有效的等长收缩,患者可将两臂伸直做几秒钟紧握动作。此锻炼须与躯干及腿的等长锻炼以同样速度和频度进行。

(四)对骨关节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骨代谢、骨质增长与吸收之间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应力,以及在站立位时重力和肌腱牵拉动作所施加的拉力。以上因素直接影响骨骼的形态和密度。瘫痪和长期处于平卧位,将引起骨骼系统的深刻变化。最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1.骨质疏松

这不只是由于肌肉活动减少,而是由于卧床休息产生复杂的内分泌和代谢反应所造成的。制动开始骨吸收加快,特别是骨小梁的吸收增加,骨皮质吸收也很显著。稍后则吸收减慢,但持续时间很长。常规X线检查不能观察到早期的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40%时方有阳性发现。而骨扫描则较敏感,由于骺端的血流增加而使该部位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明显增加。骨的有机与无机组成成分都受到制动的影响。有文献证明,制动后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和钙排泄量增加,清楚地表明了骨的有机与无机组成成分的耗竭,其后果是全部骨质大量减少。骨骼系统发生的严重新陈代谢改变在其他系统也有反应,如骨钙的转移引起短暂轻微的高钙血症和较长期的高钙尿症,且常有钙质沉积在受损的软组织中(异位钙化)。

2.关节纤维性变与关节强直

这两种损害也是制动综合征的主要表现。长期制动可导致严重的关节退变。关节周围韧带刚度降低,强度下降,能量吸收减少,肌腱附着点处变得脆弱,韧带易于断裂。关节囊壁的血管、滑膜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和软骨面之间发生粘连,出现疼痛。继而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囊的缩小和关节制动在一定位置,使关节软骨接触处受压,关节软骨含水量下降,透明质酸盐和硫酸软骨素减少。当有慢性关节挛缩时,关节囊内和关节周围结缔组织重构,软骨变薄,血管增生,骨小梁吸收。例如,卒中患者不能很好行走,这不只是由于瘫痪和痉挛,还由于患者长期以髋关节微屈和踝关节跖屈姿势斜躺不动而发生了髋关节、踝关节强直所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异位钙化也可以引起该关节永久性强直。

采用恰当的姿势与在适当的活动范围的锻炼可以防止制动的患者发生骨骼变化,故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应使每个关节保持在其功能位置上,使四肢得到恰当的安置,以避免关节强直和畸形。康复医师应该进一步拟定活动范围的锻炼处方,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或一位经过一定训练的家属来完成。一种审慎的活动范围锻炼程序,包括每一关节连续做三至五节全范围的活动,每天至少一次(最好两次)。患者进行水浴是护理人员(或家属)完成所有关节被动全范围活动锻炼的极好机会。(www.xing528.com)

(五)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制动综合征中发生严重的代谢和肾脏变化,是由于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文献论述了卧床休息后和瘫痪的患者中发生的内分泌与新陈代谢方面的改变。在制动综合征中,最重要的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表现如下。

1.多尿

多尿主要发生在卧床休息的早期,因为身体处于水平位,易引起循环血量的短暂增加,这是由于部分细胞外液转移到微血管床的静脉侧,继而增加了静脉回流。其结果发生右心房容量受体兴奋,反射性抑制了抗利尿素。卧床休息初期的多尿,并不妨碍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

2.尿钠排出增加

这是伴随初期多尿发生的暂时现象,以便将血浆渗透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3.尿钙过多

已知骨质疏松是长期不活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从临床观点看,重要的结果是不断从骨基质调动钙质进入血液,最后从尿排出过量钙。除了前述机械因素影响了骨质疏松的发展以外,还必须考虑到肾上腺皮质甾类的作用。由于制动疾病或损伤的应激反应,以及制动的人在开始起坐或站立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短暂应激反应,可能使肾上腺皮质甾类超量释放。在此情况下,为了代偿循环血容量的减少,反射性释放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皮质素。虽然,这些物质对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代偿作用并不太有效,不过它能持久地影响新陈代谢,并且最后有利于逐渐适应直立姿势。

4.尿潴留

卧位时腹压减小,不利于膀胱排空。腹肌无力和膈肌活动受限、盆底肌松弛、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支配异常而导致括约肌与逼尿肌活动不协调,这些都是促成尿潴留的因素。

5.肾结石

出现尿钙过多、尿潴留以及尿路感染是危险的,可导致肾盂或下尿路产生结石。这对于瘫痪患者更为危险,因为其尿钙显著增加,膀胱功能受损以及放置导尿管,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尿路感染。结果在肾盂里形成鹿角形结石,膀胱里有各种大小的结石。反复发作尿路感染与结石可逐渐损害肾功能,最后导致明显的肾衰竭。

上述的不良影响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多饮水,采用直立体位解小便,适当进行床上活动,以及在进行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尿路感染。

(六)对消化系统、内分泌和代谢的影响

长期卧床往往伴有消化系统、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障碍,其出现较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为晚,但恢复也较迟。往往在心血管功能开始恢复时消化系统、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变化才表现出来。这些变化除了不活动外,也可能与原发伤病有关。

1.食欲不振

不活动的人热量需要减少,引起食欲显著减退。通常食欲不振也是伴随着制动引起焦虑-抑郁症的表现之一,继而可发生明显的内分泌变化,并更进一步使食欲减退。

2.低蛋白血症

长期卧床及病痛对精神和情绪有影响,可减少胃液的分泌,使胃内食物排空的速率减慢,食欲下降,造成蛋白质和糖类吸收减少,产生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症。

3.便秘

由于在制动状态下的肾上腺素能占优势,抑制了胃肠蠕动并使括约肌收缩,结果使胃肠蠕动功能降低,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肠道吸收水分增加而变得干结,液体和纤维的日摄入量过少,引起排便困难,造成便秘。在某些病例中,长时间便秘会引起严重的粪便阻塞。

4.负氮平衡

制动期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产生多尿,尿氮排出明显增加,加上制动引起的食欲减退造成蛋白质摄入减少,可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和体重下降。氮排出增加开始于制动的第4~5天,在第2周期间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下去。3周卧床所造成的负氮平衡可以在1周左右恢复,但7周卧床造成的负氮平衡则需要7周才能恢复。

5.内分泌变化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在卧床后的第2~3天开始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雄激素水平降低。糖耐量降低,血清胰岛素和前胰岛素C肽同时增高,在制动后1个月达到高峰,这种情况不是胰岛分泌减少,而是胰岛素的利用下降。血清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增高或不稳是造成高钙血症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缺乏运动可导致雄激素分泌减少及精子生成减少,而从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的儿茶酚胺则增加。

6.水、电解质改变

高钙血症是制动后常见而又容易忽视的水、电解质异常,在骨折固定或牵引而长期卧床的儿童中,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可达50%。卧床休息4周左右可以发生症状性高钙血症。早期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痛、便秘、恶心和呕吐,进行性神经体征为无力、低张力、情绪不稳、反应迟钝,最后发生昏迷。

适当的营养与液体摄入是预防制动后产生严重消化系统和内分泌代谢并发症的主要方法。热量摄入必须与患者的新陈代谢需要相当,在患者进行锻炼或发热时需要更多。患者因为不活动会引起食欲减退,所以多数情况下很少有热量摄入过多的问题。当然食物必须充分平衡,纤维含量要高,以利于排泄。如食物能符合营养要求,就不需要再补充维生素。大便软化剂(如硫代丁二酸二辛钠)在防止便秘和粪块阻塞方面有效。非瘫痪者,大约每天1g/kg蛋白质和每天1g钙质的食物即可防止骨质疏松和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病例蛋白质含量约需1.5g/kg。瘫痪患者无法防止重的骨质疏松,故无须补充钙质,因为过多的钙会造成尿钙过多和肾结石(如伴有尿路感染和尿淤积)。充分的液体摄入对预防尿路并发症是必需的。除非患者的心脏情况不允许增加液体摄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肌负担。钠的摄取和通常情况一样,无须补充,因为尿钠排泄增加,只是暂时现象。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必须限盐,以维持血压在控制范围内,并加强抗高血压药尤其是噻唑类药物的效力。

(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制动导致中枢神经紊乱,其数量与程度取决于引起不活动的疾病,其主要表现如下。

1.感觉改变

这是由于总的感觉传入减少而发生的。当瘫痪患者累及感觉传入神经通道时很快表现出来在损伤水平以下产生感觉缺失或感觉迟钝。某些患者,因长期不活动常伴有感觉异常和痛阈降低。

2.运动功能减退

除经常在床上(或在失重状态下)进行等长或等张锻炼者外,不活动的人所有运动功能始终低于每天进行日常活动的人。这种问题在弛缓性瘫痪引起的运动受限者中更为明显。痉挛性瘫痪能保持相当水平的肌肉活动,因而防止了肌肉萎缩。

3.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

制动的人的自主神经系统或者活动过度或者活动不足,结果很难维持自主活动的稳定水平,而个人也不能很快地适应日常的应力(如姿势变更)。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4.情绪紊乱

感觉传入受限和不能参加活动常常会发生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综合征。潜在的病理改变可能是抑郁综合征的主要因素。而长期卧床可能是抑郁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因为抑郁综合征患者常以躺在床上度过慢性病期而去掉烦恼,消除抑郁。

5.智力缺陷

智力活动能力可因长久不活动和闭门不出而显著减退。制动的人常感到难以完成计划任务。这种挫折又加重了焦虑等抑郁状态。

进行感觉刺激是预防或处理因制动而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最有效方法。一套完善的综合康复治疗计划,必须在周围环境中提供刺激,以保证有充分的感觉传入到高级神经区,以代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丧失了的感觉。在医院里参加作业治疗和娱乐治疗,在家中参加讨论、看电视等,可以消除感觉丧失,并帮助克服制动患者经常发生的感情障碍。同样,对这些患者也需要提出智力方面的训练,要求其完成特定的任务(如算术、时事评论等)以保持与制动前相当的智力功能水平。

(八)对皮肤系统的影响

皮肤与附属器官不能避免长期制动引起的病理或生理变化。其最常见的表现如下。

1.皮肤萎缩

长期制动会影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坚固性,并逐渐丧失皮肤的丰满度。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也会造成皮下脂肪消失,加速皮肤的角化。皮肤不卫生可以使问题加重,以致发生皮肤破损导致细菌、真菌感染及甲沟炎和嵌甲。

2.压疮

这是长期制动后的常见现象,也说明了很大一部分康复治疗的耗费是由于对瘫痪患者处理不当所致。大面积压疮造成大量的蛋白质丧失,尤其是白蛋白。毛细血管中的血清蛋白减少使膨胀压下降,当患者坐起或起床时,促使体液外渗到细胞间隙中去。外渗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加剧了循环血容量的减少,并促使了制动患者产生十分常见的体位性低血压。

制动的患者必须接受充分的皮肤卫生处理,必要时需清洗全身皮肤,并予以按摩,以保持皮肤丰满和避免感染。这对下垂部位的皮肤尤为重要,因为接触床面的皮肤经常处于压力之下。常修剪指(趾)甲,也是很重要的预防方法。制动患者需要定时变换体位,以防止下垂部分皮肤的长时间过分受压。每2~4h将身体从一侧翻到背部,再从背部翻到另一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