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背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

家庭背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

时间:2024-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孩子终日处于紧张、焦虑之中,难以主动积极地学习,甚至产生厌学、逃避等心理。从而使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三)父母关系紧张所致的沮丧和失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期望。父亲鼓励高某参加学校文体活动,母亲则坚决反对,弄得高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家庭背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

二、家庭背景所致的消极心理

在中国绝大多数家长的心中,千方百计让孩子上大学,几乎是他们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进而改变他们及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每一块肌肉都在为孩子的“教育投资”而劳累着、颤抖着、酸痛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都在为孩子的学业成绩而紧绷着、磨蚀着、撕裂着!汗尽了,不后悔;心碎了,不回头……

对于考上了本科院校的孩子,家长们都还有着“苦有所值”的心理补偿,孩子们也有着“没有愧对父母”的心理安慰;家境的贫寒或富有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对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大致是一样的,然而高职学生入学前后所受到的家庭影响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频繁地“换学校”导致的“习得性无助”

实例4,孙某,男,20岁,机电系一年级学生,因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希望转学又未能成功而终日苦恼,对学习毫无兴趣……孙某自读初中起,成绩就一直在中等左右,当初中教师的父母尽管一直严厉地管教着他,成绩却始终没有多大起色。孙某总是埋怨其同学或老师影响了他的成绩,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自然就紧张。父母先后通过朋友关系给他转了好几个中学,希望其学业会有转机,可都没有什么效果。父母亲让他重读了一个初三,还是没考上重点高中,19岁时参加高考,也没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在父母的劝说下,他放弃了上大专,选择了复读(又换了一所学校)。没想到第二次高考,比第一次更差:刚刚达到高职大专的录取分数线;没办法,父母帮他选择了高职机电专业,双双把他们这个独生儿子送到了学校。孙某是个守纪律的学生,他总是看不惯同学的“不良行为”,例如,他不能容忍男女生相处过于随便和亲热,不能容忍他们不经允许用自己的东西等等,他不满意自己的学校,也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更不满意自己的同学,他又想到了“转学”,然而,他们的父母再也帮不上他的忙了!他苦恼,他难受,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了……

这个案例是有些特别。孙某的父母无疑是在对孩子寄予很高期望的同时,过分地看重了“学校”的作用,迁就孩子,千方百计地试图通过“换学校”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没想到父母的这些行为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似乎离开了父母就会一事无成,只要不顺利,就一定是学校错了,换不了学校,他这书就没法读下去。但有一点肯定是有代表性的,那就是:几乎没有家长把高职院校当作自己孩子上大学的首选,“万般无奈”才让孩子上职院的家长心态,给孩子上高职后的心理投下了阴影。

(二)家长频繁的干预导致的焦虑和逃避心理

教育的人口压力首先使家长处于高度的紧张中,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前途不仅给予了极大的期望,也从方方面面对孩子进行干预,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多种需要,全然不尊重已具有独立意识的孩子的感受,常常不惜采用专制的手段去要求孩子、监督孩子、支配孩子、压制孩子!使孩子终日处于紧张、焦虑之中,难以主动积极地学习,甚至产生厌学、逃避等心理。(www.xing528.com)

实例5,姚某,男,19岁,机电系二年级学生,其父下岗后在外跑生意,其母只有初中文化,也已下岗在家,比他大10岁的姐姐中专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已出嫁成家。母女俩都对姚某寄予厚望,他从小就在她们的唠叨声中长大。由于没考上本科院校,他不知听了她们多少训斥。考入职院后也是由她们替他确定了机电专业,其实他更喜欢进经贸系,打算将来搞市场营销或经商。入学后,妈妈和姐姐要求他每周回家度周末,在家里完成作业、复习功课,不许和同学们玩耍,姚某感到十分压抑“干什么都不安心,更不用说学习了!”一年级时,妈妈和姐姐要求他一方面要搞好学习,同时要努力争当学生干部,他满足了她们的要求,一度当上了副班长,工作也干得不错,受到师生的夸奖,可当期末成绩下来发现姚某的学业成绩平均只有74分的时候,她们说什么也不让姚某当学生干部了,她们跑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老师,要求把他的副班长换给别人当,使姚感到“很没面子”,同学们也常开玩笑说他是妈妈和姐姐的“掌上明珠”。他曾几次想放弃学业,跑到外省去打工,“免得受妈妈和姐姐的管制,但总下不了决心。”这学期来,他感到很无奈很无助,总是想不出法子来彻底摆脱妈妈和姐姐的控制,随便做什么事,老想着妈妈和姐姐会怎么质问他,会怎么要求他,老想着要是当年考上了本科院校,就可以离开家乡,自由自在地飞翔了,就不用成天受妈妈和姐姐的管制了,只想尽快把三年学习生活混完,早日参加工作,“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好好读书!”

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政府主办的高校,其生源也多半是本地生源,家长对学生的干预十分常见和方便,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明显大于一般本科院校,而由于多数家长对职业院校是轻视甚至蔑视的,家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往往多于正面影响。从而使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心理。

(三)父母关系紧张所致的沮丧和失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期望。而怎样配合学校真正实现他们心中的期望,对许多家长来说,都是茫然无知的。他们多半是凭感激,凭亲友同事间的“心得交流”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仅仅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更有甚者,父母双方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各执己见,出现分歧和冲突,从而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无所适从,心情郁闷和痛苦,甚至使他们对学业、对前途、对家庭充满着沮丧与失望……

实例6高某,女,20岁,人文科学系旅游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实习前,因感到就业艰难,“感到很无助、很无望”而找到心理教师咨询。咨询中,高某多次哭泣流泪,痛感自己“命不好”、“父母素质差”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原来,高某小学时一直成绩很好,活泼可爱,还当过文娱委员。四年级时,高某遭遇父母一次剧烈的争吵,被吓得大哭。那次以后父母常有争吵,高某小心翼翼。“跟爸爸妈妈说话都很小心了,尤其是因为一次拉肚子发烧住院,父亲埋怨母亲给我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母亲指责父亲管家太少,两人又吵了起来,我只好大声哭泣,叫他们别吵,他们才安静下来。进入初中以后,父母的争吵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下岗后的母亲做生意一度很不景气,家里常常吵得一团糟!”高某因担心父母离婚,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成绩很不稳定,而学习成绩又成为父母争吵的导火索。父亲鼓励高某参加学校文体活动,母亲则坚决反对,弄得高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有时她很想亲近父亲,又怕母亲不高兴,有时想亲近母亲,又怕父亲不高兴。慢慢的,高某对他们都很反感,不想回家。回家能晚些就晚些,待在家里的时候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话,能少待就尽量少待,“眼不见为净,耳不听心不烦!”父母一吵,她就大闹,虽制止了他们的一些争吵,“但把我的心情搞得坏透了,我甚至想:我就是不好好读书,气死你们!”到高中后,父母的争吵略有减少,但高二时,高某又听到他们都说,若不是考虑孩子参加高考,“早就离婚了!”高某更加沮丧、失望,但又想考上大学后一走了之,父母的事她就不用管了。就这样,她闷闷不乐地读完了高中,闷闷不乐地参加了高考,又闷闷不乐地来到了职业技术学院,闷闷不乐地应付着学习……到实习前回头一想,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自己的家庭也“像个破牛车,摇摇晃晃地不知道会驶向何方”。

我国自1949年取消心理学之后,当时的青少年,后来的家长们一直没有受到过心理学阳光的洗礼。文革又使一批当时的青少年,如今的家长们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却迅速发展到一个人口爆炸、知识骤增、竞争激烈、社会转型的高风险阶段,使心理本来脆弱、虚弱的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压力面前频频失败,束手无策!反映在家庭教育上,亲子冲突十分突出,甚至是“望子成龙”变成了“助子成虫”!不少高职学生由于“高考失误”,“学习乏力”、沮丧、失望便油然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