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受挫引发的消极心理解析

高考受挫引发的消极心理解析

时间:2024-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来到高职院校后,因“高考事件”带来的消极心理依然以不小的“惯性”在延续,甚至发展!当事后的糟糕结果与事前的良好预期相差较大而形成“落差”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失落的消极心理。“高考受挫”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无疑是导致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一个“关键性的生活经历”。

高考受挫引发的消极心理解析

一、高考受挫所致的消极心理

美国仅3亿人口,有3600多所大学,而中国有13亿人口,普通高校却不到1800所。毫无疑问,有限的高校,众多的人口使“高考”足以成为给人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除了少数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会因“高考事件”带来消极心理以外,因大学扩招而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也因有“侥幸”上本科的安慰,消极心理相对较轻。相反,那些干脆连大专、高职都没有考上的学生,大部分可能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他们对高考的心理预期本来就不高,“认命”的心理使他们对高考的结束反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常常不构成“心理打击”的事件。高职学生却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高考的心理预期是上一般本科,上高职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不少学生根本就不愿上高职,打算复读后再考,但因多种原因使他们不得不来到高职院校……

来到高职院校后,因“高考事件”带来的消极心理依然以不小的“惯性”在延续,甚至发展!他们以消极的心理看待“过去”,以消极的心理挑剔高职院校,以消极的心理看待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更以消极的心理来应付“现在”、看待“未来”。

(一)学习上的“弯路”导致的失落、悔恨与抱怨

顾名思义,“失落”有丢失、落差的意思。当事后的糟糕结果与事前的良好预期相差较大而形成“落差”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失落的消极心理。同时,归因控制点理论认为,人们在遭遇失败和挫折等生活事件以后,都会自我地去寻找其原因。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由于生活、家庭、教育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不同,人们在归因时对事件原因会有不同的解释风格。

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并不妨碍自己在彼时彼地遇到同类事件时去获得胜利与成功。因此,他们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常常不会有严重的或持久的消极心理。反之,对于成功和成就,他们会认为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泛化到自己的其他活动中去。

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内在的不可控制的稳定原因引起的,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同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外在原因(如“运气”等),是一种暂时的,偶然的现象,只限于此情此景。因此,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就容易形成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当然,塞里格曼对解释风格的这种分类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常常是大量的。“高考受挫”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无疑是导致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一个“关键性的生活经历”。

实例1:周某,男,19岁,经贸系高职大专二年级学生,入学时高考分为386分(当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70分)。入学后情绪一直十分低落,咨询中谈到:自己小学时成绩较好,曾几次评为三好学生,那时和父母的关系也很融洽……从初中开始,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刚开始是处于中等水平,以后常有下降,父母的不满和批评也越来越多。后来跟一些同学上网玩游戏,遭到父母的批评和打骂。初二暑假时,和上大学的表哥玩得很开心,受到表哥的指导、帮助后,决心好好读书,学习成绩一度“直线上升”,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也较多,“同学们也对我投以羡慕的眼光,后来成绩虽有起伏,总算考上一所重点高中。我是个有点内向,本来朋友就不多的人,想学别人那样多交几个朋友。考上重点高中后,父母对我的管束也松了些,给的钱也多了些,我便常常和同学一起上网、下馆子,还和一位女同学好上了。到高二时,成绩已明显落后,父母自然十分焦急,有一次母亲气急败坏地骂我说:‘还有什么指望,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了!’以后她又多次这样说我:‘我早说过,你没指望了,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了!’我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心里难受的时候就去上网或找那位女生(她的成绩比我好)倾诉。到高三时,反正是应付似地复习、参加月考,对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再不反驳,尽管他们也收敛了许多。当高考分下来的时候,父母征求我的意见:是复读,还是上高等职业院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毅力的人,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干脆学门技术找个工作算了,而且女友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她不会要我了,我也没脸要她了。近两年来,情绪一直十分低落,老想着当年要是不贪玩,好好学习,考个‘二本’绝不会有问题,十分的懊悔,对学习一直提不起兴趣……”

周某的学习生活及高考受挫的经历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生活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使人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体验和反应,只有当事件被人们的大脑加工之时,伴随着加工的过程才会产生相应的体验与反应。本例中,周某的智力看来并不差,对父母的教育也能理解,逆反情绪也不是很大,倒是在父母关于“不会有出息”的暗示下,对自己不良的自控能力和毅力感到无可救药而十分懊悔,老是不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走出来,加上女友比自己有出息,进入高职后,消极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他……

(二)同学间攀比所致的自卑与消沉(www.xing528.com)

当今社会中,人际间的攀比一直伴随着人际间的激烈竞争而存在着,学生间的竞争与攀比更是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到高中和大学阶段,这种攀比更加白热化和表面化,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学生,更深地体验到攀比后的失落之痛,心灵的伤口常常难以愈合……

实例2,赵某,女,19岁,信息工程系大专一年级学生,她和她的高中同学徐某一直“像亲姐妹一样”在县一中的同一个班读书,当时两人的成绩都不相上下,处于全年级“中偏上水平”,生活得很开心。二年一期时,徐某的父母亲双双调到广东中山市工作,徐也转到了中山市一中读书,徐常常说他们“学校条件如何如何好,学业成绩也上升到年级前20名”等等。赵某十分羡慕,曾埋怨父母怎么没本事调到大城市里,把她弄到条件好的学校里去。自己也曾一度发奋要走进全年级前列,但总是不能如愿。高考后,徐某进入广东一所“一本”大学,而她只能以不到400分的成绩进入高职院校,徐某总是电话或写信告诉她学校条件如何如何好,学校的生活如何地丰富多彩,而且徐某长得比她漂亮,“有几个男生追她”等等。一想起这些,赵某就觉得自己“命不好”,再努力也没有用,书也读不进去,觉得自己就是毕业了也难得找个好工作,“浑身没有劲”,“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社会对名校高学历的看重给学生不仅带来压力和偏见,而且冲击着涉世不深的学生们的虚荣心,社会对“高职院校”是“三流大学”的评价更让学生们感到“脸上无光,前途无望,不知路在何方”。赵某的这种自卑和消沉绝不是个别现象。不服气的学生也多半是下决心毕业后要去“专升本”,很少有人认为自己高职毕业后可顺利找到好工作,更不敢奢望可以独当一面地去创业

(三)“复读或入学”的趋避冲突所致的彷徨

不少高职学生在入学前都曾有过“复读”还是“上高职院校”的趋避冲突。尤其是考分接近本科线的学生。有的学生本想复读,却因家中经济条件限制不得已而求其次;有的虽有条件复读,却因不能再忍受父母严厉的监管而横下一条心来读高职;有的担心复读以后依然考不上怎么办?还有的虽然不满自己“屈尊”去上高职,可“黑色高三”实在有些不堪忍受等等。

当他们最终还是进了高职后,“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激烈的碰撞,产生了艾里克森所指出的“同一性混乱”(即由于不能确定自我形象、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而产生焦虑与彷徨的现象)。严重妨碍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从而产生消极心理。

实例3,余某,女,18岁,护理系大专一年级学生。自述初三以前成绩一直很优秀,进入了父母所在的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中。由于自己长相也不错,身材高挑,达到了165cm,高一时未经父母同意,参加了市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服装秀表演,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硬是让她放弃了复赛,心里很不高兴,经常与父母发生口角和冲突,学习变得懒散,成绩一度严重下降,到高中二年级二期时,居于全年级100多名,父母说她“不要脸,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到高三时,虽然成绩的年级排名有所好转,但很不稳定,最好时曾进入全年级26名。“父母虽小心翼翼地待我,但总是容易因许多小事闹意见,母亲还在家里设置了一块高考倒计时的小黑板,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高考第一天就考得不顺利,第二天我无论如何不愿去考了,在家里大哭大闹,后经邻居好说歹说才去考试。高考成绩一下来,只有468分,没上本科线,家里谁都不开心。父母希望我复读,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女儿考不上本科大学,但我坚决不愿复读了,早就听说男生复读关系不大,女孩的青春太金贵,还在网上看到‘女孩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我就一赌气来到职院!没想到,同学们都说我太冲动了,如果复读,上重点大学都没问题,以后找工作更方便,嫁的人也会更高档,等等,弄得我后悔不迭,心情特别郁闷,总觉得自己是‘明珠暗投’了……”

余某的这种心态,在高职院校中也是很常见的,当今的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和多种诱惑,他们本身也有着多方面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潜能,鱼和熊掌却常常不可兼得,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常常发生冲突,搅得他们心神不宁,妨碍着他们的顺利成长,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高考的失误或者不如意,对许多高职生来说,都是他们心中难以抹去的一片乌云,如何消除这片乌云,至少是当前高职教育中,学生入学后应当首先引起重视的一个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