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默会知识的学习
(一)默会知识的含义
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波兰尼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人类文化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如科学、伦理、政治、法学、经济、教育等。
波兰尼从是否负载信仰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或数字公式来表达的东西,只是一种知识,而非系统阐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如果称第一种为显性知识,第二种为默会知识,就可以说,我们总是默会地知道,我们在默会我们的显性知识是正确的”[6]。在他看来,显性知识只是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个小尖顶,默会知识却是隐藏在水下的宏大部分。“我们知道的东西要多于我们所能诉说的东西(we know more than we tel1)”[7]。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主要是关于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属于是什么、为什么层次,它可以用文本的形式进行传递,具有逻辑性、共享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缄默知识、内隐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所谓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就是默会知识。它属于怎么想、怎么做的层次。默会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默会知识是知识中的主要部分,并为显性知识提供支撑,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默会知识而存在。对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分类是人们对知识本身认识的深化。
从知识的本质看,默会知识具有下列特征:(1)内隐性。默会知识内嵌于实践活动之中,非命题和语言所能尽。(2)根源性。默会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一切显性知识都有默会知识的根源,而默会知识是自足的。(3)个体性。在默会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相互作用使知识本身带上了主体的烙印,我们无法消除认识主体对认识结果的影响。(4)情境性。默会知识常常是在实践或行动中获得的,总是与特定的任务或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
从知识的传承方式上看,默会知识又具有下列特征:(1)只有在行动中默会知识才能被展现、被觉察、被意会。(2)默会知识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
(二)默会知识的学习方式
默会知识的学习包括由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以及由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由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内化过程才能完成。默会知识是显性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是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表达形式的自然遗忘形成的,但它却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应用上也具有更高的自动化水平。由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往往是在现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个人实践或与学习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合作,通过经历、模仿和体验等,获得有关认识、方法、策略等默会知识。
总之,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有着根本不同的学习方式,默会知识一般经由显性知识隐性化和内隐认知两种方式获得。目前,人们对内隐认知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刺激或环境信息印记,并自动在无意识水平经过已有经验的复杂整合,形成了极具个人性质的、抽象的隐性知识。
(三)默会知识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说理性很强的理论,它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对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启发也是多方面的。[8]
1.提倡和重视学徒制,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一方面社会大量欠缺高技能人才,而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掌握的知识类别看,他们大量欠缺应对真实技术环境所需要的默会知识。这说明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波兰尼关于学徒制和实践训练的一些观点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www.xing528.com)
波兰尼认为:“一种无法详细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这样,技艺的传播范围就只限于个人之间的接触了,我们也就相应地发现手工工艺倾向于流传在封闭的地方传统之中。”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行家绝技”的学习,他认为也必须如此。“像技能一样,行家绝技也只能通过示范而不能通过技术规则来交流。要成为酒类品尝专家,要习得品尝茶叶的无数种不同混合的味道之知识,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医疗诊治医生,你就得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
波兰尼关于学徒制和实践训练是个体获得默会知识的重要途径的如上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为此,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加强和改进高职实践教学。具体来说,首先,要以实践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不管是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中,都应该如此;其次,要重新审视学徒制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再次,要认真研究各类技术的特点,提高教师的技术示范水平。
2.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加大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在波兰尼看来,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是默会技术知识的重要载体。离开了技术专家的参与,要掌握真实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通过示范学习就是投靠权威。你照师傅的样子做是因为你信任师傅的办事方式。尽管你无法详细分析和解释其效力出自何处。在师傅的示范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徒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那种技艺的规则,包括那些连师傅本人也不外显地知道的规则。一个人要想吸收这些隐含的规则,就只能那样毫无批判地委身于另一个人进行模仿。一个社会要想把个人的资产保存下来就得屈从于传统。”“投靠权威”,就是说要有相关方面的专家指导。
由于默会知识是负载于人的,是与人融为一体的,因此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高职师资队伍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不仅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而且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极为欠缺。可以说,它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职前培养来说,除了开展必要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从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个体的实际教学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等着眼。从职后培养来说,可以让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相关培训或下企业锻炼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可以从生产第一线引进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专家。当前各职业院校的做法,主要采取以参加相关培训或下企业锻炼为主、引进为辅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问题。
另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由于兼职教师始终处在技术生产和变革的第一线,具有从事真实技术实践的本领。从掌握知识的类别看,他们拥有丰富的默会知识,是从事职业教育最好的教师。为此,必须改革职业院校的人事制度,赋予学校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在经费预算方面采取灵活的拨付政策;学校要给兼职教师在参与学校发展以及兼职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平等的机会。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如果政策配套得当,聘请兼职教师不仅能提高办学水平,而且能节省办学经费。
3.确立“知识是个人的”的知识观,实现职教课程的知识观转型
从知识观基础来说,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及其开发是基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其最大弊端主要在于它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个体对所谓纯粹科学知识(也包括技术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人的存在及其参与。表现在课程理论及其实践中,它基于掌握了理论就可以很好地掌握技术(或技能)、掌握了各单项技能就可以认识技术全貌的错误预设。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职业教育课程之所以如此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波兰尼对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深刻地批判。他指出,近代科学既对人类知识、道德和社会进步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又导致了一系列重大谬误。这种科学观就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而还原主义和客观主义是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波兰尼认为,“知识的形成取决于认知者的个体活动”,知识是人的,是个人的,个人性、默会性和寄托性是知识的典型特征。
我们应该确立“一切知识都是个人的”这一知识观。并以此指导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及其实践的各个方面。为此,具体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个体对明言知识的掌握,而且更要促使学生个体对默会知识的领会、感悟和体验;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作用,而且更要关注学生个体这一认识主体的全身心参与,调动学生个体的兴趣、热情和价值取向等因素;不仅要开展主要负载明言知识的课堂理论教学,而且更要注重教师指导下的以掌握默会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不仅对教师要有明言知识规格的要求,而且要具有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能力的要求。
4.促进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与普通教育课程明显不同,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受教育者个体以显性知识,更强调要使其学会默会认识、掌握默会知识,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在波兰尼看来,默会知识、默会认识是掌握显性知识的基础。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科学发现过程就是两类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
然而,在以往的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学科课程)实践中,首先强调的是对显性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没有默会知识的概念,更没有考虑到借助默会知识来掌握显性知识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实际上,在职教课程实施中,教师在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借助于默会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更好地保证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同时,教师要通过语言描述、行为模拟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使默会知识外显化、明确化,实现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技能无法被按其细节进行充分解释,这是事实”,因此要强化实践训练,使那些不易掌握的默会技能知识在不间断的实践体验中得以更好地掌握,实现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的转化。另外,根据默会认识结构,由于人们往往在不关注或不彻底认识部分或细节的情况下而认识整体,因此在课程实施(特别是强调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中,教师没有必要完全采用传统意义上先按部就班的方式一个个单项技能训练,然后再进行上岗操作。对于许多技能来说,教师可以一步到位让学生进行整体技能的操作。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发挥默会认识能力,从而掌握相关默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