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学习途径及情境学习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学习途径及情境学习的重要性

时间:2024-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观点进一步由认知心理学家Brown和Collins和Duguid三人所沿用,并指出知识只在其产生及应用的活动与情境中去解释,才能产生意义,因而主张学习是一个对知识持续不断建立意义的过程。[2]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情境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学生学习途径及情境学习的重要性

一、学习的途径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一个词,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是,究竟什么是学习呢?尽管许多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此进行过长期探讨和争论,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综合主要观点,可以给学习下这样一个初步的定义: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1]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有时直接见诸行为,有时未必立即见诸行为,而是引起内部心理结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变化,它可能会在日后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其次,这种变化是由经验而引起的。所谓经验,不单单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指经历,是个体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成熟或发展等也会导致行为水平的提高,但这种变化是由生理功能的发育引起的,变化速度较慢,因而不叫学习。当然也有些情况难以明确区分,例如,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这就很难讲是成熟还是学习的结果,实际上,它是通过成熟与学习复杂的共同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再次,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适应、药物等引起的变化通常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也不能称作学习。最后,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适应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机制。动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需要进行学习,而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这就更需要学习。可以广义地说,学习与生命并存,学习广泛地发生于每个个体的生活之中。当然,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学习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着人的社会性。(2)人类学习具有能动性。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并具有高级思维功能。(3)人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经验,而且可以借助语言来获取其他人的间接经验。

(二)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人生黄金时代大部分宝贵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学习在对人的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而且,我们只用十几年的时间,将把人类几千年认识产物中最基本的知识继承下来,课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是一个科学家一生的研究成果。因此,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的一条最便捷的认识道路,也是我们在校学习乃至终生学习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总之,要珍惜课堂学习的时间,积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堂课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就是要集中注意,全力以赴。注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窗口,不注意,关闭了求知的窗口,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为集中注意,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要努力做到:第一,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完善自我的需求,要寄希望于课堂,要带着盼望上课的积极心理迎接每一堂课。同时,也要善于调动意志的力量,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去克服凭个人兴趣、情绪听课的倾向。第二,要尽早进入学习状态。第三,要当课堂的主人。要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包括专心听讲,主动答问,认真观察实验,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堂练习等等。第四,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听课跟老师的讲课同步。不要钻牛角尖,课堂内一时不能解答的疑难,要暂时放一放,以保证听课的连续性。要防止走神,防止听课思路中断而接不上。

其次,努力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能否做到当堂掌握。把课堂学习称之为听课是片面的。虽然当堂掌握必须专心听讲,但并非只要专心听讲就能当堂掌握。当堂掌握要求我们对课堂学习的内容理解好、思路清、会运用。需要我们通过对课堂内的各项学习活动积极投入而把握各种重要信息,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进行现场加工处理,以完成知识初步内化的任务。

(三)情境学习

情境学习的概念最先由人类学家Lucy Sychman提出,她在观察研究中发现,许多学习活动的发生并不是遵循某些既定的规则。例如:学习使用复印机,许多人并不是依照手册的指示来操作,而是经由摸索、尝试错误中慢慢地学会操作机器。她认为知识中的许多规则经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其传达效果有限,因为语言及文字本身是由抽象意义的符号所组成的。因此,知识中的许多概念及规则必须借由实际经验来揣摩,由实际的活动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此观点进一步由认知心理学家Brown和Collins和Duguid三人所沿用,并指出知识只在其产生及应用的活动与情境中去解释,才能产生意义,因而主张学习是一个对知识持续不断建立意义的过程。

情境学习就是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创设有关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获得大量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而且受到特定气氛感染,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正式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不够牢固,主要原因在于正式学习的经验往往是脱离情境的。[2]

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和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这也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在非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专家和实践者在生活中对技能与知识的运用。因而,学生能通过考试,但却不能将同样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环境。相反,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其产生的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知识被设想为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独特关系的动态副产品,而学习则是个人与知识自然嵌入其中的情境发生交互作用的一种自然的副产品。

情境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长久以来,职业教育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脱离实际工作情境,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岗位所需不相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要提倡情境学习,创设一种高度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与他人、环境进行协商、合作,与环境互动,并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比较权威的欧洲委员会把网络学习定义为“通过促进利用资源与服务的机会以及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改进学习的质量”。[3]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自主性。学习者可根据个人特点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地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进行自主性网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测试和自我评价,从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潜能,增强学习主动性。整个网络学习的进程都是学习者自我驱动、自我主导的,通过网络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二,交互性。传统的学习形式一般只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有限的面对面同步交流,交流对象的范围小,且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一对多的交流,即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习者,学习者很难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有效的帮助。网络极大地扩大了交互范围的时间和空间,相隔万里的异步交流能在瞬间完成,做到“天涯若比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在线问答等方式向世界各地的提供网络服务的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种交互性是双向的和多对一的,学习者的疑惑能及时地得到多位教师的解答。学习者之间不管认识与否,只要志同道合,也能通过网络交流学习体会和发表个人看法,相互促进学习。第三,协作性。Internet通过网络互联和交互式信息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交流时空的扩张使每个学习者从单个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出来,学会合作学习,获得群体动力的支持,懂得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都只能是整个人类认知和文化系统中的一小分子,因而需相互协作,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习者在网络中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的地位无疑大大地增强了协作的有效性,更有利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四,创造性。网络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从中演化出创造性欲望和能力。网络形成的多维度可能性空间,使学习者能从中设想可能的或不存在的世界,许多现实中难以目睹的现象,如火山爆发、日食等,也能图文并茂地呈现眼前,从而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学习者潜在的创造能力的发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学习在校园已经全面展开,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www.xing528.com)

(五)其他学习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前苏联等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等,但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实效显著,很快引起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10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审视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尚存在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填鸭式”的教学等问题,所以构建一种合作学习的新环境极为重要。

(1)愉快的合作环境。要想使高职教育教学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教师时刻要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注重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种合作学习环境中,提倡教师更多地激励学生思考,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成果的人。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合作者或是指导者。同时教师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的参与情况,分析他们的看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动,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想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起到的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由于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以便发挥他们的智力特长。因此,有效、愉快的学习环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封闭的心志。

(2)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由于学生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社会经验和阅历各不相同,对此,教师要把他们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对专业知识探索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学习的气氛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3)高素质的智力环境。职业教育在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类适用型人才的同时,也满足社会与个人双重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要充分考虑个性化与共性化、差异化与统一化的辩证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职业和岗位,需要的是一批充满活力并且各具特色的劳动者,而不是那种规格统一的机械零件。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既要通过共性化、统一化的职业教育赋予学生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又要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职业教育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4)热情的帮助环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因而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获得成功的机会。虽然学生成绩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合作学习正是让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互相帮助,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在这种交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下,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从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成绩差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以外的来自本组其他同学的更多帮助,可以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这种相互间的有利影响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5)创设合作的氛围,包括合理分组,使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合理分配任务和角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善于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一杠杆。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6)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必要性,寻找自身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差距,感受社会对人才需求定位与自我定位的偏差,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效果。

(7)公平的竞争。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合作学习要注意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业成绩,安排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中等生与中等生一起分组测试,测验的难度可以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的成绩都与原属小组总分挂钩,优等生小组的第一名与差生或中等生小组的第一名所得的分值完全相同。这样会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最终会导致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

2.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中的一个分支,是又一个新的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Alexzander 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对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给出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4]

在无线通讯发展迅速的今天,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拥有了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这就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弥补高职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