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人科幻探索者-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

华人科幻探索者-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

时间:2024-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香港《亚洲周刊》评定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评选”中,倪匡的早期作品《蓝血人》列为第九十四名,是所有中文科幻作品中唯一入选者。在华人世界里培育了两三代、总计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科幻爱好者,这就是倪匡给予中国科幻最大的贡献。

华人科幻探索者-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幻文学发达国家出发,强势地传播到几乎所有工业化地区,成为新一代读者的重要读物。尽管大陆和港、台文化界隔绝近三十年,然而,科幻文学这朵奇葩却几乎同时在两岸三地悄然开放。而这半个多世纪也正是两岸三地迅速工业化的时代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最彻底的地方,长期保持浓厚的商业气氛,产生大量商业化作家。这一背景使得香港科幻演结出奇特的果实:一方面拥有华人世界里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另一方面却没有大陆和台湾那样成熟的科幻作家群体,呈现一个缺乏“中产阶级”的科幻格局。

要了解香港科幻,必须知道香港(包括台湾)出版业和大陆的区别。繁文版和简体版面向两个不同的市场。港台作家创作一部作品,最初只是给繁文版市场写作的。由于版权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直到九十年代梁凤仪之前,简体版对港台作家来说都不是有实际意义的市场。倪匡作品在大陆流行十几年,本人分文未得,黄易早期提供给大陆的长篇作品版权仅售几千元人民币,堪称贱卖。

而繁文版又是一个狭小的市场,加上东南亚在内,使用人口总数不过数千万,仅及大陆的一个省。在这个市场里,一本书如果达到一万册就算是畅销书。而在大陆,即使达到十万册,仍然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事实上,到了九十年代,即使倪匡的新作往往也就发行千余册左右。

因此,繁文版作家难以靠图书畅销后的版税过悠闲的生活,必须加大创作量,以多取胜。所以我们会看到港台商业作家的创作量与大陆作家相比总是达到惊人程度。不仅科幻,武侠、言情等商业文学莫不如此,一个作家创作几十卷、上百卷的作品很是寻常。

另外,港台出版界还面向租书店,形成类似于报刊上连载小说那样的出版物。说它们是连载小说,它们却以图书的形式出现。说它们是完整的图书,它们并非一个作品出版成单一的书,而是将一部长篇分成几册、十几册,每册数万字。每月推出一到两本,这样反复吊读者的胃口。这种作品往往被拉得很长。黄易二百万字的《寻秦记》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台湾目前最长的一本小说叫《魔龙传说》,字数多达六百万字,正是出自这种租书店体制。

繁文市场里科幻迷的数量和力量也无法与大陆相比。在大陆,科幻迷的绝对数量已经能支撑起一个独立的科幻市场,允许作家写作非常纯粹的科幻小说。但在繁文版市场里,写纯粹的科幻小说必败无疑。以黄易为例,他十分熟悉科幻小说,曾经立志创作纯粹的科幻,但后来还是不得不改弦更张。

二战之后一段时间里,香港主要翻译外国的科幻名著。包括《基地》、《火星之沙》、《双星》等。进入六十年代,倪匡挑起香港科幻的大旗。他的作品数量巨大,并使科幻这种文体通俗化、本土化,迄今为止,倪匡仍然是全世界作品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华人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令港台两地不同层面的人士认识了科幻小说,在普及科幻这个文体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倪匡称雄的年代里,“卫斯理”几乎成了科幻的代名词,他的作品甚至被称为“倪幻”。

倪匡本名倪聪,原籍浙江宁波,一九三五年出生于上海。一九五七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是自学成才的职业作家。倪匡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作品,除科幻小说外还出版有许多武侠小说。鼎盛时期的倪匡与武侠作家金庸、歌词作家黄霑、美食文章作者蔡澜并称为香江四大才子。除金庸外,其他三者又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一九八七年,香港作家协会成立,倪匡当选第一任会长。可以说“倪匡”这个名字在香港从一开始就超越了“科幻圈”,成为大众文化符号。实际上,香港科幻圈从未真正形成,倪匡本人也反感别人称其为“科幻作家”。

华语世界颇具影响的倪匡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一些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开始提及倪匡的创作成就。在某些著作里,倪匡甚至是两岸三地中唯一被提到的科幻作家。在香港《亚洲周刊》评定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评选”中,倪匡的早期作品《蓝血人》列为第九十四名,是所有中文科幻作品中唯一入选者。不久前,北京的《新京报》进行二十世纪影响最大中文小说评定,倪匡的另一部作品《钻石花》入选。与六七十年代同期开始创作的大陆、台湾科幻小说不同,倪匡在那个时代创作的科幻小说今天仍然拥有大量读者,充分说明了它们的生命力。

在华人世界里培育了两三代、总计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科幻爱好者,这就是倪匡给予中国科幻最大的贡献。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倪匡创作力下降后,黄易杠起了香港科幻大旗。稍后于九十年代中期,他的科幻小说进入大陆,迅速赢得无数读者。

黄易本名黄祖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与倪匡相比,黄易是更为“正统”的科幻作家。他的早期短篇小说,如《幽灵船》、《超脑》,等等都是很传统的科幻作品。八十年代末,黄易的科幻小说就发表在《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上。

后来,黄易对科幻小说产生了独立的认识。他认为西方科幻重技术而轻人性,遂自创“玄幻”小说,其宗旨主要是把东方神秘主义玄学与传统科幻融合在一起。后来,“玄幻”这个名称扩散开去,成为一类相似作品的代名词。

黄易实践自己“玄幻”理念的代表作是“凌渡宇系列”,包括《月魔》、《上帝之谜》、《圣女》、《光神》等十余部中篇作品。凌渡宇是一个类似“007”的非常西化的海外华人,但又受过最正统的神秘宗教训练。他身为秘密组织“正义同盟”的成员在世界各地锄强扶弱,同时遭遇种种超现实异象。在“凌渡宇系列”中,计算机、网络、深海考查等尖端科技领域和宗教玄学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奇特的叙事效果。

后来,黄易创作了长达两百万字的科幻巨著《寻秦记》,以一名通过时光旅行来到战国末期的特种兵为线索,全面展示了秦国统一中华的全过程。黄易的其他科幻代表作还有《星际浪子》、《大剑师传奇》,等等。由于在繁文市场里,武侠读者多于科幻读者。黄易后来转向武侠创作。

一九八七年,从大陆移民香港的杜渐在《商报》开辟了一个名为“怪书怪谈”的专栏,推广正统科幻文学。杜渐撰写一套上下册的《世界科幻文坛大观》,资料颇为详尽,本人也创作有大量科幻小说,以十万字左右的小长篇为主。其作品有《即食面谋杀案》、《死光》、《战魂》、《铜龙》,等等。在大陆也有杜渐科幻小说集出版。同一时期,杜渐亦与李伟才、黄景亨、潘昭强等协力办过四期《科学及科幻丛刊》。

同时,一些香港报刊也开始刊登科幻小说。如《男杂志》、《小说世纪》、《东周刊》等。多少扩大了科幻文学的影响力。一九九六年,“香港科幻会”成立,支持着香港科幻文学的微弱局面。香港科幻界同仁曾经举办过科幻小说创作比赛,并将获奖作品集结,编成《一个昆虫青草的国度》和《不死的灰白体》两本丛书。这些作品显示了香港作者在“正统科幻”方面的创作能力。

与黄易同期的宇无名创作了一系列“超科幻小说”。将军事等元素渗入科幻,故事情节也不错,不过影响力较小。香港的其他科幻作者还有谭剑(代表作品《虚拟未来》、《换身杀手》)、乔靖夫(代表作《吸血鬼猎人日志系列》、《冥兽酷杀行》)、周显(代表作《超重岛》)、苏文星(代表作《幻海魔钟》)武藏野(代表作《最强之刃》、《杀人战术》)、萧志勇(代表作《未来的冬夜,一个旅人》)、毕华流(代表作《悬空海之战》)等。不过,这些作品大多是科幻与武侠、奇幻等门类杂交的边缘化作品,科幻色彩比较淡化。

香港科普作家李伟才于九十年代创作了《超人的孤寂》一书,介绍了宇航、人工智能等几个重要的科幻题材。在当时,中文里这类科幻资料少之又少,它曾启发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开始研究科幻。李伟才本想继续写下去,可惜只完成了这一本。

总的来说,除了倪匡和黄易两座孤峰外,香港科幻缺乏中坚力量,与大陆科幻界的交往也很少。最重要的是,那里从未形成一个有规模的科幻圈子,这使得香港科幻创作与市场的培育缺乏基本土壤。

《五玉碟》(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隔绝近三十年,双方的科幻阵营在完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各自肇始,但两岸科幻界却不约而同将“Science Fiction”译为“科幻小说”。也都曾经使用过,但又放弃了“科学小说”这个称呼。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默契。

台湾科幻文学以自己的特色开始起步。与大陆科幻最大的区别在于台湾科幻没有科普创作的渊源,完全萌发于文学阵营,这也使台湾科幻在发展上少了许多包袱。

一九五六年,台湾作者赵滋蕃在香港创作了《飞碟征空》、《月亮上看地球》、《太空历险记》等具有科幻风格的作品。这是可以追溯的台湾最早的科幻作品。台湾科幻界普遍承认的第一篇标准的科幻小说是《潘渡娜》,由女作家张晓风创作,一九六八年发表于《中国时报》。

稍后,张系国和黄海开始科幻创作,被称为台湾科幻的两大元老。一九六八年,台湾工程师,控制论专家张系国发表《超人列传》。轰动一时。张系国一九四四年出生于重庆,在台湾长大。《超人列传》一步到位,完全切入了当时世界科幻的主流,对科技发展扭曲人性的阴暗未来作了警示性的描写。而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表现出来的幽默诙谐也成为以后张系国科幻小说的特色。

一九七六年开始,张系国以“醒石”为笔名,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主持科幻小说精选专栏。为台湾科幻的发展大声疾呼。张系国以“呼回世界”为背景,创作出“太空剧”式的长篇科幻小说《城》系列,包括《五玉碟》、《龙城飞将》、《一羽毛》三部。另外,包括在《星云组曲》里的一些短篇也同样以“呼回世界”为背景。该系列在太空中构造了一个近乎中世纪社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摆在这个舞台上讽刺鞭笞,别有趣味。该系列作品堪称是台湾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文科幻“太空剧”题材的佳作。

张系国现任美国知识系统学院院长,在美国定居,基本退出科幻舞台。

台湾科幻另一位开拓者是黄海。黄海本名黄炳煌,原籍江西,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出生于台中市。曾任《联合报》编辑,《儿童月刊》主编,照明出版社(科幻小说丛书)总编辑等职。早年因为校对翻译科幻小说的文稿,接触到西方科幻小说,开始了自己的科幻之路。黄海于一九六〇年代末期由文艺小说转入科幻小说创作,一九八○年代又转入儿童科幻小说、科幻童话的创作,并连获大奖,奠定在台湾儿童文学界和科幻文学界的地位。

黄海历年所获奖项有洪建全文学奖少年小说首奖(《奇异的航行》)、中山文艺奖(《嫦娥城》)、国家文艺奖(《大鼻国历险记》)、东方少年科幻小说奖(《地球逃亡》)、中华儿童文学奖(《航向未来》)。其于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出版的《一零一零一年的太空旅行》是台湾文坛第一本较具规模的科幻小说集。黄海的科幻小小说《机器人掉眼泪》、《第三只脚的味道》两篇作品被选入《台中县国民中小学文学读本》。前者二〇〇二年八月间还曾被公共电视改编为电视剧播出,后者获得《小鹰日报》举办一九八九年的海峡两岸首届少年小说奖。黄海的其他儿童科幻小说也曾被改编成录音带发行。

黄海经常到高校主持科幻讲座,并著有《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一书,记录了台湾科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台湾科幻之父”——黄海

台湾其他的科幻作者还有郑文豪、叶言都、平路、林耀德、黄凡、骆伯迪等人。网络时代开启后,又有“怒加”等网络科幻作者进入这个领域。主要作品有《绿蜻蜓》、《双星浮沉录》、《混沌初开》、《伤逝者》,等等。其中,叶言都在《高卡档案》中以档案作为叙述手段,作了有意义的文体实验。该作品将“重男轻女”这个农业社会的普遍问题以科幻的方式进行夸张,其思想主题也较为独特。宋泽莱创作的灾难科幻小说《废墟台湾》出版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即便是“超人黄海”也不容易让狭小的台湾地区科幻腾飞

一九九七年,苏逸平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穿梭时空三千年》,连载于台湾《中国时报》,引起轰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两三年里,创作了一批以“时空英雄葛雷新”为共同线索的科幻小说。成为台湾科幻界耀眼的一颗超新星

一九八一年,台湾科幻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张之杰主持创办了《科幻文学》杂志。仅发行一期就停刊了。张之杰后来任《科学月刊》主编,在该刊物上经常编发介绍科幻文艺的文章。一九九〇年,在张系国筹划下,另一个科幻园地《幻象》在台湾创刊。该刊每期多达三百页,内容十分丰富。

《幻象》与大陆科幻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发表大陆科幻作家的作品,还创办了面向两岸三地的“世界华人科幻文学奖”。不过由于经费和发行问题,该刊也仅坚持了两年便停刊了。现在我们还能从网上找到名为《幻象》的台湾科幻网站。

九十年代末,叶李华曾经引入台币五百万元资金,搞起宣传科学和科幻的“科科网”,是两岸三地唯一以科幻为主题的专业网站。但很快便因为资金不继而关闭了。二〇〇一年,通过叶李华的组织,吸收台积电等大企业资助,台湾科幻圈同仁举办了“倪匡科幻奖”征文,面向短篇科幻小说和科幻评论文章。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该奖的短篇小说首奖达到二十五万新台币(约合六万余元人民币),即使在台湾地区文学界里也是很高的。这个征文吸引了两岸三地许多作家参加,目前已经运作了数届。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科幻界便与大陆科幻界建立联系,黄海曾于一九八八年来到大陆与叶永烈会面。姜云生则是大陆方面介绍台湾科幻的主要人物。《幻象》杂志创办后,叶永烈还曾担任其编委。大陆和台湾作家互相将对方作品介绍给本地出版社,以扩大影响。台湾黄海、张系国等人的作品在大陆出版。大陆作家王晋康、刘慈欣、刘相辉等人的作品都在台湾出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互联网的普及更方便了两岸科幻作家间的联系。如今,两岸作家已经共同组成了世界华人科幻作协,注册地在澳门。

由于繁文版市场的相对狭小,以及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自《幻象》停刊后,台湾科幻界暂时失去了凝聚力。目前处于比较分散和停滞的阶段。

直到九十年代前,港台科幻的创作空间远比大陆自由,作者们对科幻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也做了许多尝试。不过,港台科幻在发展上缺乏一个重要基础。港台两地远离世界科技中心,吸收不到先进科技的滋养,只能跟在欧美科幻作家后面写重复的话题。另一方面,科幻迷群体的数量和影响力也显不足。无论社会大背景,还是文化市场的小背景,均不足以支持那里产生一个广泛的科幻作家群体。

中国有几位科幻作家长年旅居国外,如北星、杨榕等。他们与当地外语科幻界联系不多,只参加过科幻创作学习班,平时仍然用中文创作科幻,翻译外国科幻,并主要在国内发表作品。特德·姜(1967—)完全相反,他是在美国生长的华裔,不仅一开始便用英语创作,且第一篇作品便获得雨果奖。迄今为止获得过三届雨果奖,是科幻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获得过科幻界世界性荣誉的唯一华人作家。

特德·姜不仅在美国生长,其思维方式和创作风格也已经完全美国化。甚至他经常选择宗教题材,讨论宗教话题。如果不看姓名只看作品,完全是一位白人作家的作品。特德·姜的作品涉及语言学、“虚拟科技史”等非常冷僻的题材,并且有良好的发挥。他的实践给华人科幻创作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范例。

(本书完。本书部分中国科幻作者的照片由郑军先生提供,本书所有插图图注的作者为成追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