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晋康坚持创作,高于中国科幻黄金时代

王晋康坚持创作,高于中国科幻黄金时代

时间:2024-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晋康实力均衡,眼界开阔,创作力长期不衰。不过,绿杨在当时不是出头鸟,未受冲击,得以坚持其创作。后面这些作品不仅远胜于三十年前他刚出道时的小说,而且也高于中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平均水平。一九九五年后,杨鹏转向儿童科幻小说的创作,成为这方面最成功的作家。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女科幻作者进入创作行列,并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如今年青一代科幻翻译工作者中,赵海虹的成绩首屈一指。

王晋康坚持创作,高于中国科幻黄金时代

作家永远待在文学舞台的核心。从九十年代开始,新一波科幻浪潮的核心就是被称为“新生代”的一群新作者。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上一个科幻浪潮的读者,其本人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科幻创作。他们身上铭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使得他们与以前各代科幻作家有明显的不同。

这个名单中包括王晋康、绿杨、刘慈欣、杨鹏、星河、杨平、韩松、凌晨、赵海虹、于向昀、查羽龙、刘维佳、何宏伟、周宇坤、潘海天、苏学军、冯志刚、王麟、张卓、霍栋、拉拉、长铗、陈茜、谢鑫、简梅梅、郑宇、杨贵福、萧星寒,等等一大批人。这批作家完全不同于转型自科普作者的前一两代科幻作家。对于科幻,他们接触到国外中晚期作品较多,拥有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欣赏习惯。许多年轻作者成长于文化多元化时代,眼界开阔,思维敏锐。他们给中国科幻带来了许多新的风气

王晋康与身后的“大刘(刘慈欣)”在热情签名

在整个九十年代,王晋康都是中国科幻的代表人物,堪称这一时期的旗帜性作家。王晋康一九四八年出生于河南镇平,本职是机械工程师。他在偶然机会里发现自己的儿子喜欢科幻故事,遂在与儿子的交流中写下了《亚当回归》一文,发表于一九九三年五期《科幻世界》杂志,并获得当年的银河奖特等奖。王晋康从此走上科幻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

王晋康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良好的文学修养这三样科幻作家的基本素质。后来他又办理病退手续,集中时间精力钻研科幻创作,写下大量作品。王晋康实力均衡,眼界开阔,创作力长期不衰。他的科幻小说将大陆科幻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上。

九十年代是王晋康科幻创作的前期,以短篇作品为主,创作有《魔环》、《解读生命》、《牺牲者》、《养蜂人》、《侏儒英雄》、《生命之歌》、《七重外壳》等几十个短篇。后来还创作过《追杀K星人》、《生死平衡》《拉格朗日墓场》、《少年闪电侠》、《死亡大奖》、《寻找中国龙》等长篇科幻小说。

笔者在上一章里曾经提到,创作年头不足是黄金时代科幻作者的客观限制,绿杨的例子可以反证这一点。绿杨(19342010)本名李钜康,广东番禺人,一九三四年出生于上海,职业是医生。绿杨自一九七九年在《科学文艺》上发表作品后,坚持笔耕不辍。是经历了两次大潮仍然保持旺盛创作力的极少数科幻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他曾经以“信天翁”为笔名发表数篇科幻小说,但影响远不及当时的一线作家。

不过,绿杨在当时不是出头鸟,未受冲击,得以坚持其创作。九十年代以后,绿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陆续发表了短篇系列“鲁文基科幻系列”。该系列以科学家鲁文基为核心人物,通过奇妙而精彩的故事展示了天文、物理学等科学知识的魅力。后来他又进军长篇创作,给读者贡献了《双子星号历险记》、《基因幽灵》、《天使终结》等作品。后面这些作品不仅远胜于三十年前他刚出道时的小说,而且也高于中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作家在科幻道路上坚持创作三十年所必然取得的成果。

星河(本名郭威)也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主要作家之一。星河一九六七年出生,曾听过吴岩的科幻选修课,并从此走上创作道路。九十年代初《科幻世界》还处在低谷时,他就是该杂志的主力作者,并伴随着《科幻世界》的成长而成长。一九九五年,星河在该杂志上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决斗在网络》。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影响的“塞伯朋克”科幻作品。他的主要短篇作品还有《带心灵去约会》、《命殒天涯》、《握别在左拳还原之前》、《时间足够你爱》、《潮啸如枪》、《海底记忆》、《网络游戏联军》、《月海基地》、《太空城》、《寻找记忆》等。星河如今是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

福建籍作家杨鹏是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他于八十年代便末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一九九五年后,杨鹏转向儿童科幻小说的创作,成为这方面最成功的作家。迄今发表儿童科幻小说过百部,超过三百万字,创作量在当今科幻作者里首屈一指。杨鹏还创作了大量配图作品、以儿童为读者的科幻游戏读物等,他编写科幻话剧《带绿色回家》曾经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公演,李岚清等领导人到场观看。杨鹏还在中国古代科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韩松于一九六五年出生重庆,就读于武汉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他长期在新华社工作,曾为《瞭望东方周刊》副主编。韩松自八十年代末期便开始科幻创作,曾获得一九八八年、一九九〇年科幻“银河奖”。一九九一年凭借短篇科幻小说《宇宙墓碑》获得首届世界华人科幻奖大奖。八九十年代,韩松发表了《宇宙墓碑》、《逃出忧山》、《青春的跌宕》、《没有答案的航程》、《劫》、《二〇六六之西行漫记》《红色海洋》等优秀短篇。

柳文扬一九七〇年出生于北京,创作有短篇科幻小说《闪光的生命》、《戴茜救我》、《外祖父悖论》、《毒蛇》、《去告诉他们》,等等。柳文扬作品的情节构造十分严谨,运用悬念丝丝入扣,在同代作者中以富于叙事技巧著称。

科幻文学是个充满男性话语霸权的领域。直到八十年代末,大陆很少有女作者在这个领域里站住脚。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女科幻作者进入创作行列,并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凌晨(1972—)是目前大陆主要的女科幻作者之一。凌晨本名余蕾,出生在北京,也是吴岩选修课的听众之一。她的代表作有《猫的故事》、《天隼》、《燃烧的群星》、《水星的黎明》,等等。凌晨出生在宇航技术世家,宇航题材经常出现在她的科幻小说中,这些作品磅礴大气,刚柔相济。

美国科幻作家迈克尔·斯万维克在和赵海虹“刮目相看”

赵海虹(1976—)是杭州人,外语系本科毕业。她将言情风格引入科幻,吸引了一大批读者。赵海虹的代表作有《“默”系列》、《桦树的眼睛》等。赵海虹出身英语专业,在科幻翻译方面也下了很多工夫。翻译了大量科幻短篇,以及长篇《群星,我的归宿》等。在如今年青一代科幻翻译工作者中,赵海虹的成绩首屈一指。

在《科幻世界》培养的作家群体外,还有一批科幻作家在创作。张之路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科幻作家。仅以在新闻媒体上的出镜率而言,其他同时代科幻作家加在一起可能都不及他一人。张之路一九四五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诸城。一九六八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后,曾在中学执教十年。一九七六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兼文学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www.xing528.com)

还在中国科幻的低潮期里,张之路便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并先后获中国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他也是作品被搬上银幕最多的大陆科幻作家,共有三部小说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其中包括著名的《霹雳贝贝》。

还有一批与张之路同龄,或者更大的科幻作家以图书出版为阵地,推出不少科幻作品。包括北京的金涛、许延风、蓝玛、郑重,青岛的张静、江苏的李志伟、湖南的牧玲,福建的刘牛等。他们构成了科幻图书出版的主力军。

在这个阶段,大陆还涌现出一位科学家出身的科幻作家,他就是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在百忙之余创作科幻小说,十几年来积累了一批中短篇佳作。不久前由中国少儿出版社汇编成《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出版,并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科技类)。

潘家铮的作品包括《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等,其作品风格基本接近主流科幻。世界各国均有一些职业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如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卡尔·萨根等。吴岩编写了一套《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展示了这方面的名作。科学家的科幻作品未必超过专业科幻作家的作品,但它们是科幻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九十年代,大陆一些纯文学作家相继创作科幻小说或科幻色彩的小说。其中最出色的是部队作家乔良的《末日之门》(1995)。该作品以二〇〇〇年为背景,虚构了中、俄、印、日相继卷入世界大战的情形。当代作家梁晓声也创作有科幻色彩的作品《浮城》,描写一个沿海城市与大陆断裂后,城内几百万人的处境。其科幻构思颇似日本著名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另外,毕业于医学院校女作家毕淑敏也创作了一些科幻色彩的作品。

进入二〇〇〇年后,刘慈欣逐渐成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刘慈欣出生于一九六三年,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娘子关电厂任职。刘慈欣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幻创作,由于大环境不利,多次投稿始终未获发表,直到一九九九年才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第一个短篇《鲸歌》,受到读者欢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十几个短篇,成为当今中国科幻的主力作者。其短篇代表作有《地火》、《流浪地球》、《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朝闻道》、《西洋》、《全频道阻塞干扰》、《微纪元》,等等。

刘慈欣也是从科幻迷中走出来的科幻作家,对科幻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他有着成熟的创作理念。刘慈欣深入挖掘科学知识的美学因素,认为严谨的科学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宏伟、博大、深邃之美,是传统文学无法体会和表现的。这便抓住了科幻文学最本质的美学基础——展现科学中的美学因素。无论科学界还是文学界,都极少有人关注这一边缘问题。

九十年代开始,主流文学领域里出现了“长篇热”。稍晚一些,大约在二〇〇〇年左右,这股热潮也渗透进了科幻文学界。毕竟长篇才是文学的重武器。从这年开始,一批质量优秀、风格鲜明的作品相继问世,不再是以前的寥若晨星,而是成系统地涌现。它们的出版使得中国科幻水平的峰顶大大增高。

中国建筑奇迹长城和中国科幻奇迹刘慈欣交相辉映

在科幻小说的出版方面,一些重量级的出版社也参加进来。其中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等。这些一流大社参与出版科幻小说,他们严格的选稿要求从另一方面促使中国科幻创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准。不过,由于这些社对科幻小说还存在“试水”的心理,并未把宣传方面的精力财力投入到科幻出版物上。因此,由他们出版的科幻作品,虽然质量很高,但影响力仍然有限。

可以说,目前最出色的中国科幻小说,对外已不逊于世界优秀科幻作品,对内也不亚于主流文学界的优秀作品。就在本书编写和出版的同时,还有近百部中外科幻图书正在编辑中。这些都大大丰富了中文科幻出版物的宝库

长篇科幻小说在这个时期兴旺起来,和作者本身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不少作家的年龄、积累已到了不用长篇不足以表达其情的地步。”(《思潮与文体》,雷达著,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著名评论家雷达这番话讲的虽然是主流文学界的情况,但用来解释科幻文学的长篇高潮也同样准确。上述所有这些长篇都是作者在三十岁上下创作的,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开始科幻创作时则在二十岁上下,这其中便有一个从青年期到成年期的巨大心理跨度。

虽然从作品种类、艺术水平、发表总量上讲,中国科幻在这一时期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阶段,但受出版业大气候的影响,七八十年代科幻小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发行量盛况不复存在。张之路作品几万册的发行量,叶永烈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三游未来》十几万册发行量,新生代科幻作家难以望其项背。对于这代作家来说,一万册便是个很难逾越的关口。

纵观整个九十年代。大陆科幻小说完成了与世界科幻主流接轨的任务。反科学题材,或者质疑“坏科学”的题材占据了主流。作家们普遍追求作品的文学趣味。在各种笔会上,作者们讨论的核心不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是它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文学自觉性促进了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大步提升。

受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委托,科幻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杨鹏通过考查,撰写了《九十年代中国科幻文学扫描》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杨鹏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整个九十年代科幻作了非常准确的评价:“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原载《文艺报》)

这段话恰如其分地从大环境中概括了新生代科幻作家的状态。尽管中国科幻堪称在复苏中有提高,但影响力大不如前。九十年代新生代科幻群体逐渐成为小群体文化。年轻作者往往不清楚未来几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不愿意思考本行业和自己的具体未来。许多作者对科学事业并不抱有热情。这虽然不会剥夺他们创作科幻的权利,但却会妨碍他们写出好科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