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浪潮运动及其他-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

新浪潮运动及其他-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

时间:2024-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间进入六十年代末期,“新浪潮运动”开始了。“新浪潮运动”主要发源于英国科幻,而它的影响却波及到世界各地。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开始了。这样,从题材到写法,“新浪潮运动”都变革了传统的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的名称由此而来。“新浪潮运动”的主力是英国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新世界》杂志上最早推出的作家。

新浪潮运动及其他-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

时间进入六十年代末期,“浪潮运动”开始了。这是科幻文学史上继坎贝尔主导的“黄金时代”之后又一次有意识的文学探索。它本身并不成功,从这个浪潮中涌现的作品往往很小众,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将科幻文学引入了更广阔,更深入的天地中。“新浪潮运动”主要发源于英国科幻,而它的影响却波及到世界各地。

美国科幻小说于战后传入英国,在英国赢得了大批读者,相当一批英国本土科幻作家也在利益驱动下为美国出版商写作。当然,前提是要适合美式科幻的风格,也就是由坎贝尔确定下来的那些风格标准。其实这些“坎贝尔标准”,不仅仅是靠某个人的特殊魅力才得以流行开来,它们本身就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首先,美国科幻小说自成一体,于二十年代萌生于美国主流文学界之外。从“黄金时代”中产生的作家最初都是科幻迷,审美情趣主要受科幻迷群体自身的内部影响,而非主流文学界的影响,所以他们成长起来后容易形成独立的风格。

其次,“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幻爱好者大多是青少年,甚至作者——比如阿西莫夫——往往是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创作的。他们自然比成年人更重视未来,追求对外冒险重于心灵探索,重视灵感、创意胜于重视文学技巧。这些特点都成为那个时代科幻小说的普遍特点。

对于英国科幻作者来说,情况就大显不同了。从威尔斯开始,英国主力科幻作者都待在文人圈里,英国也并未形成美国那样广泛的科幻迷群体。如果一个英国科幻作家在创作上显示出美国科幻的趣味,比如阿瑟·克拉克,他甚至就被直接视为美国作者,而与英国的科幻圈子产生隔膜。

迈克尔·莫考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英国本土的科幻作家逐渐厌倦了美国科幻文学重视外在探索而不重视人性本身;重视创意、内容,而不重视文学性的缺陷。另外在英国本土,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与主流文学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科幻作家们在创作时更重视主流文学界的反应,想在他们那里博得彩头。不过,这种现象与其说是证明英国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平更高,不如说是因为英国科幻小说的个性不鲜明。

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开始了。该运动的核心是英国的《新世界》杂志。这本杂志创办于一九三九年,在二战的战火中断续出版了几期。于一九五四年成为月刊。一九六四年夏,年仅二十四岁的科幻作家迈克尔·莫考克(1939—)出任主编。此人十五岁便辍学,以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的创作、编辑和搞摇滚乐为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也保存着年轻人的反叛精神。

《新世界》

莫考克成为主编后,立刻开始推出一批革新的科幻作品,使得此前一直以暗流形式存在的英国科幻新趋势拥有了展示自己特色的阵地。《新世界》杂志推出了巴拉德、奥尔迪斯等英国科幻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反美国科幻重视科技发展的传统,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神学作为题材选择。并且大力吸取当时欧洲的各类现代派文学,如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创作手法,改变了坎贝尔时代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超现实情节的传统。

这样,从题材到写法,“新浪潮运动”都变革了传统的科幻小说。

《分崩离析的世界》

《穆扎克的状况》

“新浪潮运动”有些作品带有很重的“维多利亚遗风”

同时,受欧洲文化界内省化和悲观主义日益浓厚的倾向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再有美国科幻作家的乐观精神,常常描写个人在巨大灾难前面的消极和无奈,美式英雄形象被凡夫俗子代替。为了区别以前的美国科幻传统,其中一些作家们甚至将科幻小说的缩写“SF”赋予新的含义——“思索性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

一九六八年,女科幻作家兼编辑家朱迪·梅丽尔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编成集子,并定名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运动”的名称由此而来。

“新浪潮运动”的主力是英国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新世界》杂志上最早推出的作家。巴拉德于一九三〇年生于中国上海太平洋战争中被关进在苏州的战俘营。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太阳帝国》。一九八七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亲自操刀,来到上海将其搬上银幕。界》中出现的灾难则是无法以科学知识来理解的全宇宙的结晶化。在这三部作品里,不再有以前的救世英雄,主要角色都是普通人,在毁天灭地的大灾难面前挣扎着。

巴拉德的作品还有《终端的沙滩》(1964)、《暴行展览》(1970)、《海底飞船》(1976),等等。

J.D.巴拉德

二战后,巴拉德进入了剑桥王子学院攻读医学,并开始业余创作,于一九五六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由于巴拉德早年灰暗复杂的生活经历,他对人性的理解也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倾向。在他创作的科幻小说中,经常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燃烧的世界》

巴拉德的科幻代表作有《沉没的世界》(1962)、《燃烧的世界》(1964)和《结晶的世界》(1966),合称灾难三部曲。在《沉没的世界》中,来自两极的冰川融水淹没大地。在《燃烧的世界》中,毁灭文明的主角变成了全球大旱灾。在《结晶的世界》中出现的灾难则是无法以科学知识来理解的全宇宙的结晶化。在这三部作品里,不再有以前的救世英雄, 主要角色都是普通人, 在毁天灭地的大灾难面前挣扎着。

巴拉德的作品还有《终端的沙滩》(1964)、《暴行展览》(1970)、《海底飞船》(1976),等。

巴拉德于一九三〇年生于中国上海,太平洋战争中被关进在苏州的战俘营。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太阳帝国》,这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太阳帝国》的剧照

“新浪潮运动”的又一位主将是布里安·奥尔迪斯。他于一九二五年出生于英国的诺福克郡。二战时到缅甸服役四年。后来当过书商、编辑。曾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四年兼任过“矮脚鸡科幻丛书”的编辑。就在这段时间里,奥尔迪斯大量接触美国的科幻小说,并受其影响开始自己的科幻创作。一九五四年发表了自己的科幻处女作《犯罪记录》。一九五九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直航》。一九六二年,奥尔迪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温室》。这部作品描写了千万年以后的地球,由于自转速度逐渐下降,终于以一面永远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地表,人类已经退化成原始状态。主人公古连便是在这样的世界上探索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小说中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神秘色彩构成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布里安·奥尔迪斯

《海利科尼亚之春》

《海利科尼亚之夏》

后来,奥尔迪斯还创作了科幻史著作《万亿年的狂欢》。他提出的将《弗兰肯斯坦》作为世界科幻小说史开端的观点受到世界科幻界普遍赞同。一九七八年,奥尔迪斯作为英国文化名人访华团的一员来到北京,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海利科尼亚之冬》

作为“新浪潮运动”组织者,莫考克本人也创作了许多科幻作品,其代表作是《瞧这个人》。“瞧这个人”是《圣经》里的一句话,指的便是耶稣基督。当然,也有一些科幻小说延续早期科幻对宗教的批判传统。在《瞧这个人》中,主人公格洛高尔是荣格派心理分析学家。他的女友莫妮卡则是一个充满实证精神的科学工作者,两人经常围绕《圣经》进行争论。格洛高尔倾向于信其为真,而莫妮卡则认为那不过是一些被神化的史实。(www.xing528.com)

《直航》

《生活的东方》

格洛高尔乘坐时间机器,飞向纪元初的犹太国寻找历史真相。接下来的故事完全是对基督教教义的解构:施洗约翰是一个起义军领袖。他到处宣传“基督降世”完全是为了给起义造舆论。玛利亚未婚先孕,只不过是和约瑟以外的男人上了床。每天都有几十个“先知”在加利利街头游逛,意味着他们只是普通的精神病患者。而当格洛高尔发现真正的耶稣是个白痴,自愿取而代之后。他治好了许多病人,是因为那些病人患有“身心疾病”,而格洛高尔正好是一个精神科医生。犹大更非叛徒,只是格洛高尔派他去主动告密,以成全历史的进程。

这是《万亿年的狂欢》获得的欧洲文学奖的奖状

小说这样描写宗教感受产生的原因:当一个人终日折磨自己的皮肉、忍饥受饿,又全神贯注于宗教观念时,他早晚会产生幻觉。二十世纪的一些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正是以此解释宗教幻觉的产生原因。

菲里普·迪克

可以想见,这样一部书所产生的冲击力会如何巨大。小说出版后不仅舆论哗然,莫考克更收到死亡威胁信。不过这种反传统的特点,恰恰符合当时整个西方社会的思想面貌。

由于不再以理性、科学为出发点,宗教题材大量出现在“新浪潮运动”作品中。在法默尔的《江河世界》里,人类历史上生活过的所有的人都复苏过来,生活在一艘巨大无比的船上。这是基督教末世审判思想的直接艺术表现,已经无法以科学理论来解释了。

虽然在科幻文学史话上必须大书特书,但“新浪潮运动”科幻作品在市场上一向水土不服。“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新世界》杂志销售每况愈下,不得不靠英国艺术委员会的补助和主编莫考克自掏腰包来维持,苦撑到六十年代末就停刊了。“新浪潮运动”也衰落下来。这与坎贝尔一人主编科幻杂志三十余年呈鲜明对比。除了个人能力外,更是科幻创作不同方向带来的结果。

《高塔里的男人》

《帕尔默·埃尔德里奇的三桩耻辱》

“新浪潮运动”将现代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带入科幻创作中,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丰富了科幻小说的创作手法。作为一种尝试,“新浪潮运动”本身确实给科幻文学留下了值得吸取的东西。最重要的,当然是“新浪潮运动”中产生的那些经典作品。它们相对小众,但不乏读者。目前,《温室》、《瞧这个人》等“新浪潮运动”经典均已有中译本。

《火星的时差》

《死亡迷宫

不过,“新浪潮运动”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科幻的阅读主流。那种题材虚幻,表现上也重写意而不写实的手法,很难取得读者共鸣。直到今天,“黄金时代”科幻作品的基本风格:题材的幻想性与手法的写实性相结合的原则,仍然主导着科幻文学的创作和阅读。

同为英语作家,在美国,托玛斯·迪什、约翰·斯拉戴克、罗伯特·希弗伯格、菲利普·法马尔等人也接受这些创作手法。大洋两岸相互促进,形成了整个英语科幻文学中的一个新流派。不过以笔者所见,美国最具有“新浪潮运动”特点的作者,要属菲里普·迪克了。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迪克出生于芝加哥。童年时父母离异,成年后自己的婚姻生活也一波三折,前后结过五次婚,还经历过失业、吸毒等事件。到了晚年,才因《机器人梦到电子羊》一书被改编进入小康生活,未几便于一九八一年去世。甚至没有看到通过这部小说改编的影片《银翼杀手》上演。

电影《银翼杀手》的海报

菲里普·迪克的科幻小说以短篇为佳。《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第二类型》、《冒名顶替》都被搬上银幕。现在,他的又一部作品《联邦调整局》已经被搬上银幕,正在制作中。迪克的短篇构思奇特,风格诡异。他的小说远离新奇发明,描写高度的自我怀疑、对他人的不信任,主要人物都是小人物、边缘人。情节淡化,色彩阴暗。这些特点都是典型的“新浪潮运动”风格。

电影《银翼杀手》的剧照

迪克的长篇虽然构思都不错,但写作手法过于随意,枝蔓太多,显示了技巧方面的不足。其中《高塔里的男人》堪称“乌托时”科幻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虚构了日德战胜英美,瓜分世界的故事。构思虽然极棒,但情节却很混乱。

迪克的生活经历充分体现在作品里。他的人物们互相怀疑、猜忌,这种彼此提防就成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在《第二类型》里,几个身处险境的人彼此怀疑对方是机器人杀手,以致相互残杀。迪克笔下从未出现过一对恩爱情侣,夫妻之间都像陌路人一样彼此警惕。在《少数派报告》里,安德顿怀疑妻子和副手串通起来陷害自己。在《RH3之谜》里,电视明星贾森一觉醒来失去了身份,妻子也和其他人一样不再认识他。

甚至,迪克笔下的人物不仅从不信任他人,更充满了自我怀疑。《全面回忆》中的奎尔不知道自己是个普通职员还是一个星际间谍,《电蚁》中的普尔事业有成,却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机器人傀儡。《冒名顶替》里的沃尔曼坚信自己是地球人,结果却是外星人制造的冒名机器人。可以说,身份之谜和自我怀疑构成了迪克科幻的“母题”。

电影《银翼杀手》的剧照

有趣的是,这些身份之谜背后体现着一个小人物的无奈。他们在真实社会中地位低下,而在幻想里却能左右人类命运。这在《全面回忆》中体现得最明显。本来只是个小职员的奎尔,最终却是童年时便与外星人订立和约的人类救世主。

电影《银翼杀手》的海报

从菲里普·迪克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新浪潮运动”作家和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的不同。那些宗师往往处在同时代文化知识界的高层,以俯瞰众生的态度来思考社会,并创作科幻小说。而迪克等现代科幻作家则是一群边缘化的人,过着边缘化的生活。他们如果想在科幻作品里描写英雄伟人和传奇业绩,往往显得很不真实。而他们真实的生活却往往不科幻。

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幻电影都源于菲里普·迪克的小说

菲里普·迪克小说的电影改编史,也给我们传递了有趣的信息。如果统计由迪克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票房,早已超过了绝大部分科幻作家。但所有这些改编都只是使用了原著的基本构思,放弃原著的故事,再植入大量惊险动作情节才能吸引观众。如果原封不动地将迪克小说搬上银幕,将会是一部部沉闷无比的“科幻文艺片”,而这正是“新浪潮运动”的特色。

在英美之外,世界各地都偶尔有科幻作家尝试类似的写法,但没有什么人获得成功。除了科幻界外,“新浪潮运动”在主流文学界也几乎没有任何反响。这个事实说明,“新浪潮运动”只是单方面从主流文学那里引进创作手法,它对于整个文学世界的进步没有什么影响,其贡献远不及坎贝尔的“黄金时代”。毕竟坎贝尔领导他旗下的科幻作家们,创造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学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