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萌生于新石器时代后,髹饰工艺随历史放步数千年,潇潇洒洒,一气相贯,发展至今。
商代留下的是“花土”和残片。所谓“花土”就是雕花髹饰木器印在墓葬夯土上的痕迹,这在殷墟武官村和安阳西北冈等墓葬中多有发现。从依稀可辨的饕餮纹、龙纹、虎纹、回纹印迹上,可知当时的髹饰纹样与青铜装饰风格相似。红地黑花的髹饰残片,记录了商代漆艺的色彩形式。有的花纹中还嵌有绿松石或贴饰金箔,看来镶嵌和贴金装饰手法已经运用。作为后世螺钿的前身,镶嵌蚌泡在周代髹饰工艺中普遍流行。车辆、兵器和编织物等,在当时都是髹漆的对象。
冶铁业的崛起,带来手工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的髹饰工艺也为之促进,生产和发展空前繁荣。性能优越、轻便实用的髹饰物,构成对青铜器的冲击,在生活日用方面尤其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出现了木片椿黏胎、皮胎和用漆灰麻布制成的夹芝胎,丰富了器型并增进了变化。髹饰物中既有耳杯、豆、笾、盘、盒、奁、案、几等日用器,还有盾、瑟、钟鼓架等兵器、乐器。采用描绘、银扣、针刻等手法处理的饰纹,包括动物纹、云气纹、几何纹和狩猎、舞蹈、车骑人物等,皆构图精巧,色彩鲜丽(多为黑地红纹),形象生动活泼。战国髹饰工艺,以南方楚国最为发达。绚烂绮丽的远古传统,在楚地的髹饰物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湖北江陵出土的彩绘漆座屏、双凤鼓架,湖南长沙出土的彩绘漆奁等,都是一代卓越漆艺的代表作。
发达的战国基础,支起了中国髹饰艺术史上伟大而辉煌的丰碑。这丰碑刻满了飘荡的云气、奇异的鸟兽、惊险的狩猎、欢快的歌舞、气派的人物……它们表述着大汉帝国的雄强和浪漫。无论产地产量,无论品种技艺,汉代髹饰工艺都胜出战国一筹。所谓“一杯椿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巨大投入,显示了其时统治者对漆艺的奢华追求和高度重视。这对漆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代出现了漆礼器等新品种和漆鼎、漆钫等大型器物,造型样式较战国丰富且变化多端,譬如漆盒就有圆、方、长方、椭圆、马蹄、鸭嘴等多种形式。造型讲求实用与美观的结合,表露出巧妙的设计匠意,如一个大圆盒中容纳不同形状小盒的“多子盒”,既节省位置,又和谐美巧。在保持战国格式的基础上,汉代漆艺装饰更趋程式化、图案化,具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和线条流动感,装饰韵味十分浓厚。装饰手法除最为主要的彩绘外,铜扣装饰发展很快,贴金片应用更广(为唐代“金银平脱”的铺垫),还出现了玳瑁片镶嵌(为“螺钿”的先例)和堆漆装饰。漆色上,除保持红黑格局外,还向多彩方向发展。
其时,楚地已失去了往日的盛势,漆艺中心转移到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竟达500件之多,其技艺之精、品种之全、形色之多,令四海瞩目,是髹饰工艺史上的一批珍贵之作。湖北襄阳西汉墓出土的一件漆奁,其上绘纹可谓中国古代人物装饰图案的代表作。朝鲜乐浪王盱墓所出一批精美的实物,表明中国漆器已远行四方。
青瓷于六朝的发展,削弱了漆艺在日用生活领域的影响。但是,髹漆技术却取得了三项突出的成就:利用夹芝法塑造可供游行的佛像;用数种色漆或深浅不同的单色漆交混而产生斑纹变化的斑漆;呈色暗绿、深沉静穆的绿沉漆。可见,色漆和调色技术在当时有新的发展。
雄厚的国力和丰腴丽韵的审美时尚,将唐代漆艺推向富丽华美一途。汉代的贴金片在大唐演成金银平脱装饰法,并新创了一种称为“推光”的研磨工艺。以螺片镶嵌作装饰花纹的螺钿工艺,在唐代得到很大发展。洛阳唐墓出土的花鸟人物螺钿镜和日本正仓院保存的一件以螺钿为饰的五弦琵琶,都极为瑰丽工巧,是当时螺钿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后来称为剔红(用朱漆)的雕漆工艺,是唐代的一项新创造。其做法是先在漆胎上髹漆数十层,累积一定厚度后,再施以雕刻,“雕法古拙可赏”。(www.xing528.com)
从宋到元,漆艺作风日呈成熟之美,品格精雅而不失纯朴。
在继续发展和提高彩绘、螺钿、雕漆等传统技艺的同时,宋代还创造了一些新的髹饰技法,其中以金漆和犀皮最为突出。金漆,顾名思义是指用金粉作为漆器的装饰,主要有戗金和描金两种做法。以特制工具在漆面雕纹,将漆上在纹线中,再填以金粉,此即戗金。它为宋时所创,但雏形却可追溯到战国的针刻。根据此法,填以银粉称戗银,填以彩漆则称填彩。描金也称泥金,是用金粉直接在漆地上描绘纹饰。浙江瑞安出土的描金堆雕漆盒,便是用描金作优美装饰的一件精品。犀皮的做法是:先用稠漆在器胎上涂出凹凸不平的漆层,干后再分层髹上各种色漆,最后用磨炭打磨,并显现出如同“片云、圆花、松鳞”的斑纹。以斑纹为征的犀皮,实际是六朝的斑漆的发展。
元代髹饰工艺特别是雕漆和戗金,有着显著的发展,技艺更为精湛。尤擅剔红的浙江漆工张成、杨茂,其成品名重一时,且传扬海外。在日本,他们被誉为“堆朱杨成”,他们所在的嘉兴西塘杨汇,当时成了中国漆艺的一个重要产地。
明初永乐时,皇家漆艺作坊“果园厂”设立在北京,由张成之子张德刚掌理艺事,为宫廷髹漆造器,所出雕漆卓越空前,誉称“厂制”。以“厂制”为代表的明代雕漆,刀法圆润精熟,纹饰饱满生动,格调浑朴古雅,可谓中国雕漆艺术的最高典范。除官家作坊外,明代遍布全国的民间漆艺作坊也取得很大成就,并涌现了许多名工巧匠。例如,嘉兴有以“姜千里式”螺钿为名的姜千里,习倭法而自成“杨倭漆”的杨撷;扬州有创制“周制”百宝嵌的周翥;苏州则有以金漆彩绘名世的蒋回回。
问世于明代的《髹饰录》,是对中国髹饰工艺史的一大贡献。这部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艺专著,由安徽新安著名漆艺家黄大成写成。它详细叙述了漆材、漆工具、制漆诸病、色漆制配以及种种髹饰方法,并系统阐述了漆艺的制作原则,对髹饰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髹饰艺风,总体上趋于纤细繁缛,有失传统漆艺的浑朴健美。但髹漆技术于清代全面发展,并逐步形成北京(雕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等各有特色的制作中心。这种专业生产格局一直持续到当代。乾隆时期,福州艺人沈绍安运用传统夹纻技法,创造了脱胎漆器,这是一种纯粹的漆制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