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烧造工艺的启蒙与剪纸艺术常识

中国烧造工艺的启蒙与剪纸艺术常识

时间:2024-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熟的中国瓷器多在1300℃左右。考古发掘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陶工已普遍使用横穴窑和竖穴窑,把火候提高到1000℃上下,大大改善了陶器的物理品质。这显示了中国人驭火的智慧和才能。中国古代窑工擅长利用火焰不同性质的变化,来追求变幻万千、奇丽绚烂的“窑变”釉色。无论识别火焰还是控制火焰,中国窑工的才智和技术都是独步于世界的。

中国烧造工艺的启蒙与剪纸艺术常识

泥土最初的“陶化”,意味着人类对火的创造契机的第一次把握;黏土从表层形态到微观结构的质变,标志着人工合成材料的最初创造。火,从此成为人类创造力的延伸。谈论陶瓷烧造,人们因此爱说“火的洗礼”。

所谓“火的洗礼”,是由火候、火焰作用于泥料来兑现的。

火候,即烧结温度,是界定“陶”和“瓷”的一项物理指数,更是陶瓷艺术的技术前提。一般地说,成陶温度约在7001000℃之间,成瓷温度则在1100℃以上。成熟的中国瓷器多在1300℃左右。最原始的烧造形式是敞口烧,其火候只能达到成陶温度的低限,陶器品质较差,这种烧陶术在现代少数民族中还有保留。窑炉的出现,是烧造技术的一大进步。考古发掘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陶工已普遍使用横穴窑和竖穴窑,把火候提高到1000℃上下,大大改善了陶器的物理品质。以后,窑工们不断改进窑炉结构,由直焰窑发展到倒焰窑,推出了龙窑、馒头窑、阶梯窑、蛋形窑等性能更优的窑制,将火候进一步提高到1300℃左右。在古代文明史上,除中国外没有哪个民族能通过窑炉技术,把火候“陶冶”到成瓷境地。这显示了中国人驭火的智慧和才能。

火焰,即烧造气氛,是决定“陶色”和“瓷色”的一种化学因素,同样也是陶瓷艺术的技术前提。火焰有氧化和还原两种性质。按现代科学解释,火焰的性质是由燃烧中产生的游离氧及还原成分氧化碳的含量决定的。一般地说,游离氧含量在4%10%时为氧化焰,含氧量小于1%而碳素在4%8%时则为还原焰。就直观经验而言,氧化焰时,窑内火净、明澈清晰;还原焰时,窑内烟焰滚滚。火焰的一定性质和变化会直接影响陶瓷制品的胎质、釉色、光泽和肌理。例如:同样是含铜的釉,用氧化焰会烧出漂亮的绿色或青色,而用还原焰则会烧成美丽的红色;若是含铁的釉,两种火焰烧成的釉色几乎正好与铜釉相反。所谓“白如玉”(白里泛青)的传统白瓷,是用还原焰烧成的。中国古代窑工擅长利用火焰不同性质的变化,来追求变幻万千、奇丽绚烂的“窑变”釉色。在把握火焰上,古人有丰富的经验和办法,譬如把松柴浸湿再入窑,使碳素不能充分燃烧,就能造成还原气氛。无论识别火焰还是控制火焰,中国窑工的才智和技术都是独步于世界的。

谈论陶瓷烧造,人们往往把“泥”与“火”相提并论。坯胎和釉子是陶瓷之“泥”的基本内涵,它们预定并最终呈现“火的洗礼”效果。坯胎是用泥料构筑的陶瓷制品的形体骨架。以烧结点为分水岭,在前称“坯”,在后叫“胎”。坯胎两者有质量上的区别,前者为“土”,后者是“陶”是“瓷”。这种一物两性、两性一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陶瓷艺术的奇妙处。可以用“变质的泥性”来概括陶瓷的材料物性。在变化的过程中,“泥料”是造成这种统一的基础,它不仅规定了形态,而且规定了成“陶”或成“瓷”的趋势。(www.xing528.com)

一般地说,制陶的泥料主要是含杂质较多的黏土;制瓷的泥料主要是由高岭土组成的瓷土。前者颗粒不匀,常含杂质,烧结后胎质粗松,不透明,具有吸水性,叩之声浊;后者颗粒细匀,成分纯净,烧结后胎质坚硬致密,有半透明性,吸水率极小,叩声清扬。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很讲究陶泥的质量和陶胎的性能,所谓“泥质陶”“细泥陶”就是用淘洗过的黏土制作的,而“夹砂陶”则是为使陶质加热时不易开裂,而有意在泥料中掺进了沙子。制瓷泥料加工尤其考究,古代景德镇的一般做法是先将原料粗碎、粉碎、淘洗并做成不子(泥砖);再进一步制炼,即沉泥于缸用木钯翻搅,澄出粗细料,把细料用细箩过一遍,复以双层绢袋澄一下。如此制成的坯泥,还需要“沉腐”一段时间,以繁殖微生物增强泥料的可塑性。泥料最后到坯工手上,还得反复搓揉抟滚地再“熟练”一番。用这等精炼的泥料塑坯造型,烧结的胎质自然土脉细润、均匀致密。

釉,也称釉子,是覆在陶瓷胎骨上的透明或半透明、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釉石,碾碎细炼后制成釉浆,挂在成型的坯表上。釉料熔点比胎骨要低,有较强的张性和流动性,烧结后平匀光滑。除耐磨、耐蚀、不渗水等理化性能外,陶瓷挂釉等于披上一件美丽华灿的衣裳,光彩照人。

中国工匠在釉上倾注心血尤多,他们不仅重视釉料的附着性、流渗性、透明性和熔点等技术性能,更强调釉色的艺术观赏效果。似膏如脂、若玉类冰的肌质,蟹爪冰裂、梨皮兔毫的纹理,古镜破苔、雨过天晴的釉色,聚球攒珠、蚯蚓走泥的殊效,都被视作上乘的釉境,而为窑工孜孜追求。古代关于窑器釉肌釉色的品评描绘,极富诗情画意。如评越窑青瓷:“巧写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渍。”自釉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以来,历代窑工不断开发精炼,造就了纷繁、绚烂的釉种品色。所谓缥色、月白、天青、粉青、豆青、蟹壳青、茶叶末;所谓钧红、祭红、宣红、郎窑红、鸡血红、桃花片、美人醉、三阳开泰;所谓卵白、甜白、青白、象牙白;所谓玉毫、油滴、玳瑁鹧鸪斑;所谓窑变、开片、棕眼、金丝铁线……皆为久负盛名的中国经典釉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