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用逻辑学:同一律及其要求

实用逻辑学:同一律及其要求

时间:2024-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同一律一、什么是同一律同一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前后一致的。它好像一面照妖镜,使一切违反同一律的花招在它面前都原形毕露。这样做是不违反同一律要求的。

实用逻辑学:同一律及其要求

第一节 同一律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前后一致的。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可用公式表示为:

P是P

也可表示为:如果P,则P。

公式中的P可以是任一的概念、判断等。

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什么事物就是什么事物,而不能是其他的事物;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属性,就是什么属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概念已经确定在某一意义下使用(即具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那么,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都必须保持同一个意义(即保持同一的内涵和外延),不能随意改变,不能与别的概念混同。

例如:“粉笔”这个概念,它反映的是“能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具”这类事物,它就反映了这类事物,不能又反映铅笔这类事物。

大学生”这个概念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其内涵是“在高等院校里学习的学生”,其外延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大学生,我们不能把在中学读书的个子高大的学生称为“大学生”,也不能把参加成人中等教育学习的年龄大的学生叫做“大学生”。

同一律在判断方面的要求是:一个判断断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就必须断定这个事物具有某种属性;一个判断是真的,那么它一定就是真的,如果一个判断是假的,那么它一定就是假的。

例如:“孙中山先生是革命先驱者”这个判断,它断定了孙中山先生具有革命先驱者的属性,它就必须断定孙中山先生具有革命先驱者的属性,而不能又断定他不具有这个属性;如果这个判断是真的,它就一定是真的,不能又说它是假的。

鲸鱼是鱼”这个判断,它断定鲸鱼属于鱼这个类,就必须断定鲸鱼属于鱼这个类。如果这个判断是假的,它就一定是假的,不可能又是真的。

二、同一律的作用

(1)遵守同一律能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思维具有确定性的条件下,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2)遵守同一律有利于交流思想。如果我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不遵守同一律,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使用的概念、判断等,时而是这种含义,时而又是另一种含义,思想就会产生混乱,这样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3)同一律是驳斥诡辩的有力武器。诡辩者常常使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的方法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而同一律要求保持思想的同一性。它好像一面照妖镜,使一切违反同一律的花招在它面前都原形毕露。

三、使用同一律需要明确的问题

(1)同一律对各种思维形式都是普遍有效的。任何一种思维形式都必须遵循它,不能违反它,倘若违反了,思维就会出现错误。但同一律不是在所有的条件下都适用,使用它有一定的条件,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谓同一思维过程,就是指对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针对同一关系的思维过程。同一事物是指具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所反映的那一个事物;同一时间是指事物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那段时间;同一关系主要是指事物的同一个方面。

即使对同一事物,如果超出同一时间,反映事物的思想可以不同一。例如:一个人在读中学时,我们说他是个“中学生”,当他读大学时,我们说他是个“大学生”,这并不违反同一律,因为时间不同一。如果在不同的关系下,反映事物的思想也可以不同一,因为,事物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从不同的方面去反映事物,作出不同的断定是许可的。例如:从对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可以断定,“劳动是人们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从对人类形成的作用方面可以断定,“劳动是人类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活动”,这并不违反同一律,因为是对不同方面进行的断定。

(2)同一律要求的同一,只是相对的同一,不可理解为绝对的同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而事物在某个时间,某个方面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所以,反映事物的思想也应是相对同一的。那种认为同一律就是指事物的绝对同一,永远同一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毫不相干。同一律要求思想自身保持同一,并不反对思想的变化发展。客观事物变化发展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也要随之变化发展。只有这样,人们的思想才不会僵化,才能避免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内容就各不相同。

(3)由于同一思想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P与P的同一,是指思想的同一,不能理解为表达方式上的完全同一。也就是说,只要思想同一,就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做是不违反同一律要求的。

四、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www.xing528.com)

违反同一律常犯的逻辑错误主要有偷换概念、混淆概念、偷换论题和转移论题四种。

1.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在思维中故意改变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把不同概念当成同一概念来使用。这种逻辑错误一般是在使用者企图把别人正确的思想歪曲成错误的思想,或将自己错误的思想说成为正确的思想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鲁班的师兄张班,为一个财主修房子,事前财主与他口头约定,修好房子的酬金是五马驮银子、一担米、两只猪、三坛酒。张班和徒弟们日夜施工,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房子修好。付酬金时,万没有料到,财主牵来五匹马,并排站在一起,在它们的背上横搁一块木板,木板上放着一块比指甲还小的银子,接着财主又用一个鸡蛋壳装了“一蛋米”,在一个小纸盒里拉出了“两蜘蛛”,最后把手指头伸到一只酒壶里,蘸了一下,向张班弹三弹,这就是所谓的“三坛酒”。财主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异义现象来偷换概念,企图赖掉应付的工钱。

又例如:星期六晚上,一个学校的操场上正在放露天电影。有几个青年人边看边高声地谈论。旁边有人对他们说,“请你们不要讲话,好吗?”他们当中有人没好气地回答道,“嘿嘿,你自己也不是在讲话吗?”显然,这个答话的青年人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前面一个“讲话”在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意义是明确的,是指“影响别人观看的大声讲话”,而后一个“讲话”是指一般的“开口对人说话”,那个答话的青年人利用语言中的同形异义、同音异义现象,用后者偷换了前者。

2.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是指在思维中不自觉地改变了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或将一个概念看成为两个彼此不同的概念,或者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误认为同一个概念。这种逻辑错误一般是在使用者对该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不明确,或者使用语言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著名的俄罗斯历史画家苏里科夫,当他十六岁去考彼得堡美术学院时,主考人看了他在考卷上的绘画后,作出了“该生缺乏绘画能力,不予录取”的结论。而实际上苏里科夫当时并不缺乏绘画的“能力”,缺乏的只是绘画的“技巧”。由于当时的人还不能区分清楚“能力”与“技巧”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所以主考人把“能力”和“技巧”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概念来用了。

又例如:下面的推理

中国人是吃苦耐劳的;

张三是中国人;

所以,张三一定是吃苦耐劳的。

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大前提中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小前提中的“中国人”却是非集合概念。两者虽然语词相同,但却不是同一概念。这个三段论把两者混为一谈,就出现了四个概念,推理也因此而得不出必然正确的结论。

3.偷换论题

偷换论题是指故意将一个论题转换为另一个论题,而把这个新论题当成原来的论题。这种逻辑错误是在使用者明知自己的论题不能成立,却又要证明其正确;或明知别人的论题是正确的,但为了反驳别人,证明别人的论题错误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斯大林在给马尔的门徒及其辩护人的复信中,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就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斯大林写道:“你们的错误是把两种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我在那封复信中批判了马尔,因为他在谈到语言(有声语言)和思维时,把语言和思维分割开来,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我并且断定说:这种人的思想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在会讲话的人那里,是不存在同语言材料没有联系的赤裸裸的思想的。

你们没有接受或驳斥这个论点,却举出了不正常的不会讲话的人、聋哑的人来,这些人不会讲话,当然他们的思想不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由此可见,……你们用没有讨论过的另外一个题目来偷换正在讨论的题目。

4.转移论题

转移论题是指在思维中不自觉地用另一个论题来代替原来的论题。这种逻辑错误,或是在论证过程太长、太复杂,或是在用来代替原来的论题与原来的论题极为相似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我们提倡语言美,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呢?我想,‘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你的语言为何如此纯洁而明净,那是由于你的灵魂崇高而朴实,有美源头的活水。语言是反映一个人风貌的一面镜子,豪放的人语言激扬而不粗俗,潇洒的人言谈风趣而不随便,谦逊的人含蓄蕴藉而决不猥琐,博学的人旁征博引而不芜杂。”

这段议论,开始提出的论题是“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但在具体论证时,却论证了“怎样才能使语言美”的论题。这就明显地转移了论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