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学界,将道家和道教在内容上作为不同的东西区分开来,是一般的看法(福井康顺强调而后传播开来)。而在本章“二”中,我的结论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是用词上的区别,所以与日本学界的一般看法有很大不同。但是,按照文献所示,就自然地只能得出上述道家和道教的差别仅为用词上的差别这一结论。这里没有采用研究道教的经典和仪式、并由此回答“何谓道教”的问题的方法,而仅把“道家”或者“道教”这一词语在文献中所指示的东西作为对象。这种方法,也许会被认为是仅仅局限于用词,无论如何是狭隘的解释。但是,如本文开头也曾论及的,概念内容不能脱离标志它的词语而存在。故在对道教进行概念规定时,至少必须首先以揭示道教一词的“语义史”为出发点。其基础工作相当于“二”的内容。不涉及语义史,而只从道教的某一经典和仪式的研究出发,即使得出了“道教是如此如此”的结论,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道教”的范围而变成过度的解释;或者,无论阅读了多少有关道教的文献,结论都会偏离本质,即可能会以无谓的劳动而告终。与旁征博引相比,结论更受到导向它的方法之妥当与否的左右。
为了强调上节的结论,我想把一般看法与我个人观点之间产生的问题列举如下,加以探讨。
“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这一区分,(且不说国外)在日本国内是常见的观点。它甚至已经变成一种(在日本)通行的看法。但是,我以为,上述说法是抓住道家、道教历史的一个时期的状况,并将其夸大而表达出来的对句,并不是表达学术性解释的语句。这是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这样的区分方法和用语例,在中国的历史资料中是找不出来的。
第二,历史事实是,道家是不能仅仅限定在哲学的范围内的。
如果囫囵吞枣地接受“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的对句,就会陷入产生了与道家无关的道教这一宗教,两者互不来往地并行、存续的错觉之中。事实上,在自古以来的中国哲学史中,说起道家,一般是叙述先秦老庄思想,所以我们容易把道家仅仅看成是宣扬与宗教因素无关的哲学思想的学派。但是,“道家”一语,如上节许多用例所显示的,并非只存在于先秦,随后便消失了。而且,自汉代始,道家早已重视“术”的方面,同时也有老子神仙化、神格化的历史。东汉以后,老子被视为“老君”,接着又变为“太上老君”,《老子》、《庄子》等道家书籍在唐代升格乃至成为“经典”。道家中的某些部分,经过了高度宗教化的过程,并非自始至终都仅仅是理论家的聚集。
另一方面,《庄子》中早就讲到了道教所重视的导引、坐忘等术。《老子五千文》也为道教前身(所谓原始道教)五斗米道的信徒所诵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将道家和道教割裂开来考虑,就是只抓住了事实之一面的观点。“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的解释,是被将宗教与哲学分离的现代思维方式所支配了,在中国,两者始终是一体的。(www.xing528.com)
那么,如果问上述对句想说明什么,大概是在要清楚地表达以下观点时(主要在日本)使用的:
①(先秦时代的)道家是哲学(的因素多),(后来的道家、今天所谓)道教是宗教(的因素多)。
②道教中,老庄思想和追求长生不死的方术混合存在,但在产生上应对两者区别对待。
③对先秦时代的老庄思想与公元5世纪形成的道教教团的教理、修炼实践,应大体上分开看待。
简单地表达以上无论哪一种观点的,正是“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的说法,这是为了使有关道家和道教关系问题清楚展现的所谓方便的表述。它类似于谚语的表达。谚语传达事物的真实,但它是强调真实的一面而使其显露的。
部分学者在英语中称道家为philosophical Taoism,称道教为religious Taoism,这也并不能说是正确的翻译。表达了上述第①项的想法。Taoism包含了道的音译,所以不是翻译。就是说,专家间达成的一种约定(福井康顺有此提议),道家和道教两个词:“(内容上是同还是异另当别论)作为汉语是不同的,所以英语就这样称呼吧”,不过是为将汉语置换为英语的作业假说。而且,只要根据上引论据,这一英译毋宁说是错误的,会引起对道家、道教的本质的误解,虽然方便,今后还是不再使用为佳。
不了解上述二分法是方便的约定,而当作学术的结论囫囵吞枣,就会陷入各种误解和错觉之中。上面已经举了产生在道家之外另外出现了道教、两者分别存在的错觉的例子,“道教是否从道家产生”、“道教吸收道家(或者取而代之)是在何时”等提问的方式,也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上述对句式表达的结果。若如上节所论,如果认为历史上道教与道家是同义词,上述一类设问,就成为在形式上为真但实质上却无内容的所谓同义反复的议论了。由此得不出答案。如果上述设问改为:“是否从老庄思想发展出了延年避邪之法?”“道教作为这种方术吸收《老子道德经》是在何时?为什么?”等,就成为可能回答的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