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熊十力哲学:体用不二,基本特征

熊十力哲学:体用不二,基本特征

时间:2024-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体用不二”——熊十力哲学的基本特征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也传入中国,科学主义试图强占价值领域、实证主义试图消解形而上学的企图,在中国引发了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尽管如此,佛教本体论仍然成为熊十力哲学所批判的对象。这种“不一”、“不异”的关系就是熊十力哲学中所阐述的“体用不二”的思想。熊十力哲学“体用不二”的特色,也是理解其宗教观的关键点。

熊十力哲学:体用不二,基本特征

第一节 “体用不二”——熊十力哲学的基本特征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也传入中国,科学主义试图强占价值领域、实证主义试图消解形而上学的企图,在中国引发了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这场科学主义取得胜利的论战,为科学、实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近代中国人文主义的代表学派——现代新儒学不得不对科学主义的盛行作出积极的应对。熊十力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重建儒家形上学来恢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方式,来迎接西方哲学的这一挑战。

面对实证主义消解形而上学的主张,熊十力的哲学一开始就对重建哲学本体论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他明确指出:“科学不应反对玄学,哲学家更不宜置本体而不究。除去本体论,亦无哲学立足地。”[1]对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受到实证主义影响、鄙弃本体论的主张,熊十力也予以了批判。他认为本体论是穷极万物之源,是学问的归旨所在;放弃本体论,就是“学不至是”、“睽而不通”、“拘而不化”。所以,“于科学外必有建本立极之形而上学,才是哲学之极旨。”[2]哲学要站得住脚,只有本体论的领域是科学夺不走的;哲学也正是通过本体论的重建来超越有限而“官天地、府万物”。

熊十力的哲学本体论是在批判西方哲学本体论和佛教本体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他着力破除的是把有关本体的学问视为一种对象性地探求的做法,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也正在于此:“西洋谈本体者,每以思辨之术层层推究。推至最后,始有唯一实在,或名之以第一因。其为臆猜甚显然。又或以为,将于一切物而推求其本体,终是知识之所不及,遂说为不可知,卒不悟有证量之旨。凡诸迷谬,总由误将宇宙人生分割为二,不得不离自心而求本体。易言之,即向外求体。”[3]熊十力认为这种凭借理智的作用,用获取客观知识的方法探求本体,乃是“道在迩而求诸远”。这样的哲学理论,发展了科学和知识论,却难于回答“宇宙之基源”,“人生之根蒂”方面的学问,并最终导致不可知论现象学的兴起。用知识的进路探求本体,要害在于割裂了宇宙与人生、真与善、存在与价值的关系,把本体视为完全不具有价值意味的,与人的生活、生命毫无关系的抽象逻辑一般[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熊十力力图通过重建儒家的天人统一观来回应西方哲学的问题并说明现代人的生命安顿问题。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如此不如人意,远不如佛教哲学。至少,佛教能够“彻万物之大原,发人生之内蕴”,而且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也正是借助于佛家特别是唯识学的某些语词概念和理论架构而建立起来的。尽管如此,佛教本体论仍然成为熊十力哲学所批判的对象。熊十力批判佛教的重点就在于它的出世思想:“谈本体,只是空寂,不涉生化;只是无为,不许说无为而无不为;只是不生灭,不许言生。譬如,于大海水只见为渊深渟畜,而不悟其生动活跃全现作无量沤,此未免滞寂之见。”[5]佛家对于本体耽空溺寂的见解,恰好与儒家注重刚健和生化的思想相违背,自然成为熊十力所批判的对象。(www.xing528.com)

如果说熊十力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着眼于“即体而言用在体”,那么,他对佛教本体论的批判则重在“即用而言体在用”。在熊十力看来,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佛教哲学对于本体论的阐述都割裂了体和用的关系,而他所要建立的儒家哲学本体论的首要特征就是“体用不二”的思想。

熊十力根据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指出,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的问题,同样它也是新儒家哲学的根本问题。不过,在《新唯识论》中,熊十力将它表述为体与用的关系:“体者,具云本体。用者,作用或功用之省称。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6]就传统哲学而言,“体”主要指本体、实体、根本、主干等等;“用”则是指“体”本身的发用流行,也指“体”的功能和作用。“体”是“用”的根源,而“用”是“体”的表现。熊十力的哲学探索,就是从明“体”开始,以梳理万有之“体用”关系为归宗的。

对于“体”和“用”的关系,熊十力用大海与众沤的关系比喻来说明:“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虽分而仍不二,故喻如大海水与众沤。大海水全成众沤,非一一沤各别有自体(沤之体即是大海水故)。故众沤与大海水本不二。(宗教家说上帝造世界,而以上帝为超越于世界之上,即能造与所造为二。哲学家谈实体与现象,往往有说成二界之嫌,其失亦同宗教。)然虽不二,而有一一沤相可说,故众沤与大海水毕竟有分。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义亦犹是。沤相,虽宛尔万殊,而一一沤皆揽大海水为体故,故众沤与大海水仍自不二。体与用虽分而仍不二,义亦犹是。”[7]在大海与众沤的比喻中,我们看到,“体”与“用”关系的实质就是“不一”(究有分)与“不异”(本不二、一源等等)。所谓“不一”,是指众沤包含体和用的两层,不能说众沤就是大海,这样就否认了本体的存在;同样也不能把大海直接看作是众沤,从而像宗教一样否认现象界的存在。因此,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以其中的一方否认另一方。所谓“不异”,则指从本体的角度看,众沤是大海水的表现;从现象的角度而言,大海水又表现为众沤。因此无论从现象还是从本体的角度看,大海与众沤都是同一事物。这种“不一”、“不异”的关系就是熊十力哲学中所阐述的“体用不二”的思想。

熊十力哲学“体用不二”的特色,也是理解其宗教观的关键点。西方宗教学说和佛教基本上建立在本体与现象二元划分的基础之上,并将宗教所构想的理想生活放在彼岸世界之中,这和熊十力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新唯识论》问世以后熊十力就确立了反对宗教的基本立场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