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涛绘画美学:融合艺术主体与创作

石涛绘画美学:融合艺术主体与创作

时间:2024-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较而言,石涛的“心”与儒家之“心”更加接近。他所说的“心”充分肯定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对传统的反叛,具有很强的现世精神。陆九渊则强调“心”与“理”的唯一性。其次,心学之“心”肯定了主体能动性。在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他首先提出“画者,从于心者也”的命题。不仅如此,画面的格调也取决于画家的心灵状态。

石涛绘画美学:融合艺术主体与创作

三、“画从心者也”——艺术主体与绘画创作的融合

在石涛的《画语录》中,多次提到了“心”的概念。许多研究石涛的学者都把他所说的“心”归结为受到佛教本心说的影响,认为石涛既然出身佛门,必然在思想上会受到佛家的影响。

事实上,佛教之心与新儒家心学之心有很大区别,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就明确地区分过它们之间的不同,他说:“而或者以释氏本心之说,颇近于心学。不知儒释界限,只一理字。释氏于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讲,而止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觉,而求理于天地之间,所为绝异。然其归理于天地万物,归明觉于吾心,则一也。”(16)黄宗羲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佛学反对执著,认为四大皆空,万事万物如幻如电,具是泡影,更不必说心外之“理”了;新儒家则将“理”列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万事万物并不是心中的幻象,而是客观存在于宇宙天地间的。通过“心”可以认识到“理”。所以“心即理”也。相较而言,石涛的“心”与儒家之“心”更加接近。他所说的“心”充分肯定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对传统的反叛,具有很强的现世精神。

总的来说,新儒学之“心”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强调“心”与“理”的结合,并认为“理”是可被“心”所认识的。王阳明就说:“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17)这里不但提出“心”与“理”的概念,而且认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理在心内,心能理解天下之理。陆九渊则强调“心”与“理”的唯一性。他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18)他认为“心”与“理”并不是分裂的,而是可以合而为一,共称为道。这就与孔门儒学有了上下衔接的继承关系。

其次,心学之“心”肯定了主体能动性邵雍在“心”之外还提出了“人”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耳目鼻口者,万人之用也。”(邵雍《观物内篇》)王守仁将自我作用表述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19)将“我”凌驾于天地鬼神之上,肯定了作为主体的“我”的重要性。李贽发挥了阳明学说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将它发展为童心说,高扬了作为“人”的独立性。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卷一)李贽在这里针对道学家把诵法孔子当做人们活动标准的行为,张扬了个体独立性,讽刺了道学刻舟求剑的迂腐,显示出冲破古法的勇气和精神。(www.xing528.com)

在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他首先提出“画者,从于心者也”的命题。肯定了绘画与“心”的联系,并认为“心”可以认识了解“一画之法”。只有听从内心的召唤,破除法障,自由地表达人对山川的认识,才能“画可从心”。除了提倡“画可从心”,石涛还借鉴了新儒学的理念,将“心”的概念从“人”扩展到“我”。如果说“人”代表了大多数不明本心,不识“一画之理”的庸碌众生的话,那么“我”则代表了破除法障束缚,勇于创新,突出主体的个人。

李贽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和主体的自觉影响到石涛,石涛借用对“心”的推崇,鞭挞了“四王”统治画坛的僵化风习。所不同的是,李贽破多而立少,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石涛则有破有立,他从“一画”入手,将画——天地——我(心)连接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在谈到“我”时,他充满豪情地说:“天地间最胜之境,须得胜人与之相当。石我石也,非我则不韵,泉我泉也,非我则不幽。山林非我,则寂寞而无色。”(20)这里的“我”和“胜人”,并不仅指石涛本人,而是一切敢于创造,充满独立精神的“人”。

就绘画本身而言,“心”也十分重要。画家既要充分地尊重客观的万物生态,又要求在创作过程中“心与笔合”,使“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将画家对山川的领悟和激情融会笔端,这样画面才能充满勃勃生机,灵活而不呆板。不仅如此,画面的格调也取决于画家的心灵状态。由于画家容易受到环境世事的干扰,“人为物弊”,使心灵蒙上世俗的影子,从而“劳心于刻画而自毁,弊尘于笔墨而自拘”,只有调整心态,不随波逐流,才能让“心”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做到“心有所著而快”,破除“法障”。

石涛在这里提到了“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苦瓜和尚画语录·远尘章第十五》)这段话结合了石涛的“一画”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载道传统,认为绘画仅仅体现创作的抒情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物象中体味“道”的精神,关于道与“一画”的关系,本文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