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文人画:士人精神在石涛绘画美学中的融合

宋代文人画:士人精神在石涛绘画美学中的融合

时间:2024-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时期的文人画首先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山水画的兴盛也与宋代士人的审美趣味和心理变化有关。以上宋代山水中体现出的自然,要求文人画家以客观的,逼真的形态描绘出来。整个宋代文人画境,就弥漫在这一股“无我之境”中。

宋代文人画:士人精神在石涛绘画美学中的融合

一、宋代文人画传统

虽然文人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后汉,但是文人画的兴盛和较为统一风格的形成却是在宋代。由于这个时代文化发达,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官僚士绅,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反映在绘画的审美趣味上,表现为追求细节的真实与诗意的画境。

这一时期的文人画首先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家对宇宙本体的穷根探讨和对自然和宇宙的关注突出表现在山水画的兴盛上。宋明理学糅合道家宇宙生成理论和佛教思辨哲学,对传统儒学注重伦理、缺乏严密体系的缺陷进行改造,注重探讨世界本原和哲学的思辨结构,使伦理学围绕理学的哲学逻辑结构贯彻和展开。这一时期的理学家都注重对世界本原的探讨,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将宇宙生成概括为无极——太极——两仪——五行——万物,邵雍把宇宙生成变化的过程,归结为象数演变的过程,朱熹在二陈的基础上构成了完整、系统的哲学逻辑结构。哲学家对于宇宙穷根的认识影响到文人画,是画家热衷于对自然山川的描绘。

另一方面,山水画的兴盛也与宋代士人的审美趣味和心理变化有关。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再是门阀氏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唐时代,也不是六朝贵族政治性的退避,而是处在满足于既得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而希望长久保持的稳定心态。由于此时的许多进入仕途的士人大部分由野而朝,因而自然对他们来讲不仅是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而他们要求描绘的效果,也不是短暂如梦寐一般的“可望、可行”,而是永恒亲切的“可游可居”。王维诗中所描绘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33)正是士人所向往的可以体味和居住的自然人生境界。(www.xing528.com)

以上宋代山水中体现出的自然,要求文人画家以客观的,逼真的形态描绘出来。荆浩在《笔法记》里谈到:“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具盛。”(34)这就提出了对画面的两个要求:一方面要能够反映出物象的客观面目,使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在形似之外,还要描绘出自然的气韵风貌,使画中的山水神形兼备,这就带出了宋代文人画的另一特征——对诗意的追求。

虽然以诗情入画的源头并非自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占据文人画主体地位的美学特征,却非宋代莫属。从这个时代开始,它已成为山水画自觉的要求。诗意追求和客观写实同时并举使这一时期的文人画既摆脱了庸俗和呆板,又不流于玄远和空疏。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的画面中蕴涵无限诗情,日益成为整个文人画艺术的突出特色和整体特征。

同时,这种充斥整个画面,客观、整体地对自然的描绘和浓厚的意味,呈现出一种充斥画面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并不是没有丝毫艺术家的情感,而是这种个人情感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本人在创作中也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它通过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使它在画面的表达上更广阔、更丰富而更多义。整个宋代文人画境,就弥漫在这一股“无我之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